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佘宗明
來源/數字力場(ID:shuzilichang)
愛看NBA的人都知道,兩只NBA球隊交手前,雙方主帥總會戰略性吹捧對方。
A隊主帥夸B隊主帥是“殿堂級教練”,夸B隊當家球星是“未來名人堂球員”,夸B隊“擁有聯盟Top5的進攻實力”……總之是怎么好聽怎么來。B隊通常也會回禮。
要是對手是樂透區擺爛的球隊呢?
那也要客套性表示:絕對不能小看他們的實力。
夸得很塑料,贊得很廉價。
其作用在于:鞭策自我,提醒內部人不要輕敵;麻痹對手,要的是不戰而“奶”人之兵。
馬斯克未必深諳毒奶之道。
但他夸人也很有一套,夸人技巧幾乎秒殺他忝列廣場舞十八線水平的舞步。
他夸起人來,地板殺手劉畊宏老師的“彩虹天堂”里都是NH3。
5月30日,馬斯克又來了一波教科書級表揚:
似乎很少有人意識到,中國在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方面領先世界,這就是事實。
短短一句話,夸了自己,更夸了別人。
聽完來自全球首富的贊美,很多人如沐春風:繼續說,別停。
可就在馬斯克給不少人打了一管雞血后,小鵬汽車CEO何小鵬潑上了一瓢冷水——嚴格來說,那不是冷水而是溫水:
可再生能源發電不懂,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只是站在世界前列而已,要做到領先全世界,除了在技術和產品上要領先,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市場上領先和商業上多贏,這些起碼還需要10年的努力了。
十幾年前,我們在移動互聯網上也曾有類似感知,但一旦真正科技戰爭開始,中國在移動互聯網上的全球領先性點就不足夠多了。
兩人儼然來了個紅白臉分工明確的隔空聯動:馬斯克負責科學吹捧,何小鵬負責人間清醒。
01
去年12月,“馬斯克中國分馬”馬一龍在網上走紅后,馬斯克曾調侃道:
我可能有部分中國血統。
馬斯克未必有中國血統,但他確實很懂中國網民。三兩下,就能用“域外盛贊”將許多網民拿捏住。
去年9月,馬斯克在2021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的視頻演講中就稱贊,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尤其是在軟件設計方面。
馬斯克說,中國是世界最大、最具活力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消費者希望汽車具有更多的網聯和智能功能,因此特斯拉看到中國的智能網聯汽車具有巨大增長潛力,稱自己非常尊重許多使用這些技術的中國汽車制造商。
這就跟隔壁班的特優生對成績冒尖的你說:你是全年級最優秀的。你不窩心地喊聲“老鐵”,都不好意思。
今年5月上旬,馬斯克又夸贊中國工人的勤奮:中國有很多非常有才華、勤奮的人,不僅僅是熬到半夜,他們可以熬到凌晨三點。而美國的工人們卻想方設法不去上班。
他補充說,他預計中國將產生“非常強大的公司”,在電動汽車領域與特斯拉競爭。
雖然有美化996之嫌,可那不是重點,非我族類,其夸也頻,終究挺讓人受用。
5月16日,馬斯克在受訪時表示:我們將會看到的是中國將會成為相當于美國兩倍的經濟體,也可能是三倍,所有活著的人將首次見證,這將會是一種非常不尋常的感覺。
他順帶著夸了微信一通。
林毅夫老師該對著馬斯克彈一曲《高山流水》,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
馬斯克顯然無愧于“中國夸夸群群主”的名號。
有人說:馬斯克骨子里住了一個王校長——兩人的口無遮攔雖是反向操作,但有個共同點就是,知道什么能批、什么不能批。
還有人說:馬斯克嘴上說的是好話,心里都是生意——2021年特斯拉上海工廠產量占了全球總產量的51%,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在全球的市場份額中已達到53%,也是特斯拉最大的海外市場,他能不夸嗎?
言下之意,誰見著金主能不喊聲爸爸?
但馬斯克未必不是發自真心的自來水。
別忘了,過去10年,中國市場整體上為外國投資者貢獻了全球最可觀的回報率,沒有之一。馬斯克也是受益者。
更何況,他本人享受到了“上海速度”的利好。跟上海比,特斯拉在其他國家的建廠速度,完全經不起同框對比。
端起碗來吃飯,放下筷子夸贊大廚廚藝,是食客的自我素養。
在上海困于疫情之際,馬斯克決定在上海擴產,還明確不會在印度建廠,也表明了態度。
02
馬斯克的花式夸贊,確實可以用外部聲音消除許多國人的自卑情結。
有些人自我懷疑的話“我……不行”剛要說出口,馬斯克就房琪附體般地來了一句:你能行。
得看到,馬斯克夸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領先世界,確有依據。
World of Statistics 的統計數據顯示,在風電裝機容量排名前15位的國家中,中國以328973兆瓦高居榜首,而排在第二名的美國為132738兆瓦。
2021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提升至2.485萬億千瓦時,而美國僅約為0.8萬億千瓦時。
在水電、光伏發電、風電等領域,中國的發電量都是全球第一。新能源領域的完全知識產權和原材料自給,都是硬實力。
他多次稱贊的中國電動汽車行業,也確實走在了世界前列。
雖然在燃油汽車方面起步晚,但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確實有些比較優勢:乘聯會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狹義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到623萬輛,市場滲透率達到7%。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在全球的市場份額中已經達到53%,在全球純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占比更是高達61%。
目前看,在雙碳背景下,已成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仍在擴大:今年1至4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批發146.9萬輛,同比增長119.0%,其中限購城市純電乘用車的市場滲透率從2019年的10%上升到2022年的24%,非限購城市4月滲透率也上升到23%。
無論是在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技術上,還是關聯產業鋰電池產量上(達全球的2/3),中國企業都不乏競爭優勢。
在網上,有人套用羅永浩的句式說:除了個別廠家技術功底很扎實外,其他(廠家)的黑科技我真的看不上,我不是說哪一家不行,我說的是在座的各位,真的,都是供應商(供貨),你在那裝什么孫子呢,我們都是方案整合商,我們的市場取決于產品的定位和你的成本售價。
這無疑是貶低:別把軟件實力不當實力。在電動汽車已形成完整產業鏈體系、各環節彼此嵌套的背景下,沒必要自我作踐式否定中國的造車新勢力們。
03
但現在還遠沒到可以飄飄然忘乎所以的時候。
何小鵬的那句提醒,就來得挺及時。
這些年里,中國互聯網確實乘著移動互聯網東風在許多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但若由此得出“全面趕超”的結論,那就容易犯合成謬誤了。
不能因為在某些方面領先了,就看不清差距了。
中國青年報去年8月曾發文指出: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仍存短板。
具體來說——
動力電池方面,我國在高比能量電池、高安全電池、長壽命電池方面仍需加大研發力度;
電機系統方面,我國的高效高密度驅動電機系統等關鍵技術,相較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
關鍵零部件方面,車用芯片、高速軸承、智能汽車所需的毫米波雷達等,我國目前與國際先進水平亦有差距。
高品質電機主要由歐美日供應商提供,汽車核心芯片也主要依賴進口,電控系統中硬件控制器技術能力仍有瓶頸……這些事實就擺在那。
高速軸承、高端材料、智能汽車所需的毫米波雷達、軟件、傳感器,智能汽車的操作系統、高端檢測設備,也都是咱們的短板。
即便寧王的電池已連續四年全球裝機量第一,韓國的LG化學、三星 SDI和日本的松下等也在追趕。
在“厲害了”三個字鉆進很多人的肌肉記憶,并催生出條件反射式的自我滿足時,不能看不到自身短板和既有差距。
如今,很多人愛說“卡脖子”,這不該通向反對國際分工協作的孤島思維,但應該通向狠抓基礎科學與底層創新的自主創新意識。
在電動汽車領域,我們不能等到被卡脖子才意識到,我們還有很多不足。
04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對“域外盛贊”抵抗無能。
一看到人家豎大拇指,立馬生出錯覺,走路都自帶“原來我是真的真的很不錯”的BGM。
以至于,網上出現了“老外靠夸中國月入24萬”的生意經。
夜晚在外面晃蕩,被視頻另一邊的家人勸“深夜不要外出”,自己得意地說道“這里是中國,夜晚很安全”……曾是這些正能量老外的通用模板。
他們說得未必有錯,夸咱們也不是不行,可當夸成為流量生意時,至少我們該有必要的清醒。
馬斯克的夸贊,當然跟這些正能量老外的套路化操作不一樣。
但套用流行句式來說,我們要“全面辯證地看待”馬斯克的贊譽:既不必不顧基本面地自我否定,也不能三兩下就上頭自我捧高。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自知是個好東西,我們每個人都該有一些。而所謂自知,就是不矜于眼前成績,不餒于所受挫敗。
前些年,國內有些人宣揚科技實力“全面趕超”、“主體超越”美國等論調,時任科技日報總編輯的劉亞東就敲了警鐘,認為這些論調忽悠了多方,忽悠了公眾,甚至忽悠了自己。
他批評,浮躁和浮夸是中國科技界流行的瘟疫;表示科技實力有差距,是常識而不是問題,只有認識到差距,才有可能彌補差距。
這顯然比自己“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嘆之”要來得清醒和理性。
在脖子沒有護具的時候就仰著脖子叫嚷,很容易被人拿來作為卡脖子的把柄。
回到馬斯克的盛贊上,他的贊算是有感而發、有的放矢。
馬斯克的贊或許是發自內心,可不排除有些外部人士的贊是捧殺式戰略麻痹。你一跟著飄飄然,就入了坑。
要知道,NBA里商業吹捧的另一面往往就是“毒奶”——人家場下會說對方怎么怎么牛,到了場上卻會把對方往死里揍。
所以,我們要保持必要的清醒——
歡迎認可,拒絕毒奶。
馬斯克吹咱們,但咱們別自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