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作者 | 唐亞華 編輯 | 黎明
來源:開菠蘿財經(kaiboluocaijing)
“Let's go,甩動手臂,打開胸口,向右走,轉動臀部,反方向,再來一次……”小紅書上,一位年輕女孩正在對著一款鏡子健身,伴隨著屏幕上的動作演示,鏡子里傳來教練的互動和口令聲,當她做出的動作不標準時,鏡子還提醒“胳膊再抬高一點”。
“黑科技啊”“有分解動作嗎?”“想減肥但跟著Keep練不知道自己的姿勢如何,這個鏡子簡直是福音啊”,評論區的網友們就著博主分享的視頻聊了起來。一條關于智能健身鏡的小紅書視頻,點贊、收藏、評論都多達幾百條。
這樣一款大屏幕加鏡子,配有AI教練糾正動作的智能健身鏡,成了近年來健身行業的新寵。
美國智能健身鏡公司Mirror、國內頭部創業公司Fiture,以及樂刻、咕咚、MyShape、YUPP等十余個品牌都在爭搶這塊“蛋糕”。最近,互聯網巨頭百度,也推出了一款智能健身鏡。
但,如此火爆的景象卻被用戶潑了一瓢冷水。
“鏡子真棒,這價格告辭”,大部分對健身鏡心動的網友是被價格勸退的。用智能健身鏡,除了4000多元的硬件費用,用戶每年還需要付1000元左右的會員費。另外,課程卡頓、動作識別準確性不高、動作糾正提醒延遲、監測范圍局限、課程內容有限都讓用戶體驗并不理想。
有付費意愿的重度健身用戶不需要、小白用戶不愿意買,在資本端大火的智能健身鏡正卡在受眾不清晰、市場認知遠遠不夠、無人買單的尷尬處境中。
被捧上風口的智能“鏡子”
最早進入大眾視野的智能健身鏡是美國健身品牌Mirror,2018年之后,隨著Mirror的火爆,它的全球追隨者開始涌現。
國內最早的智能健身鏡創業公司要數Fiture,公司誕生于2019年3月,成立5個月后即獲得來自紅杉中國的600萬美元天使輪投資。Fiture至今完成的4輪融資中,除紅杉以外,背后參與資方包括全明星投資基金、君聯資本、DST Global、騰訊投資、蔚來資本、金沙江創投、BAI資本等知名機構,股東陣容耀眼。
有報道顯示,因為“紅杉錯失過‘健身界奈飛’Peloton,看到Fiture這個項目,下手尤為果斷。”
智能健身鏡之所以備受資本追捧,是因為其在資本市場有對標的企業,就是上述紅杉錯失的Peloton。該公司起家于智能動感單車,主打健身硬件+內容+社區的家庭健身模式,創立7年后在2019年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成為全球家用健身領域市值最高的公司。
資深體育行業從業者劉易斯從2020年初就開始研究智能健身鏡,“當時,很多投資人給我打電話讓我介紹項目,也有很多同行在找代工廠,研究怎么生產健身鏡。”
咕咚創始人兼CEO申波是在2019年的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上看到了來自美國的智能健身鏡,覺得很有意思,他和團隊開始研究智能健身鏡的原理。
投入智能健身鏡,是因為申波本來就苦于有健身內容但還沒有特別好的載體,咕咚原本是用手環和App連接來捕捉用戶動作,產生一定的互動。但實踐過程中他發現,手機屏太小了,只要放遠一點就看不清楚,若投屏到電視上,鍛煉空間受限制,而且有的電視不支持投屏。
“智能的鏡子屏幕大,看清楚教練動作的同時在鏡子里還能看到自己的動作是否標準,鏡子能隨意移動,配備AI攝像頭后,可以進行動作捕捉和識別,進行分析反饋,能讓用戶在家里面鍛煉的時候更加有體驗感、成就感和互動性。”申波說。
一時間,入局的公司越來越多。
2020年6月,加拿大運動服飾品牌Lululemon宣布以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智能健身鏡公司Mirror,快速入局。另外,“互聯網+健身”領域的代表性企業樂刻、咕咚也已經推出了智能健身鏡,賽道內目前還有小喬體育、MyShape、YUPP、沸騰時刻等十余個玩家。
巨頭中,小米、百度、華為均已傳出在做相關籌備。最近,百度召開小度冬季新品發布會,推出了一款“添添智能健身鏡”,標準版售價4199元。
上述行業主流玩家主要包含三類,以Fiture、Mirror、myShape、YUPP等為代表的初創公司,以樂刻、咕咚、小喬體育等為代表的健身行業資深玩家,還有以百度、小米、華為為代表的科技巨頭。
不過,不管是從硬件設備還是健身內容切入,各家殊途同歸,最終的產品類型類似,即帶攝像頭能糾正用戶動作的健身鏡和不帶攝像頭的鏡子兩種。
劉易斯將前者稱為“真鏡子”,后者為“假鏡子”。因為在他看來,智能健身鏡與電視投屏健身最大的區別在于,健身鏡能夠捕捉動作并糾正,而如果沒有這一功能,“假鏡子”里面是錄播課,這和跟著手機、平板、電視鍛煉沒太大區別。
至于價位,目前市場上智能健身鏡的價格差距較大,2000元-8000元之間都有。
Fiture有2999元、4199元、7800元不等的價位,差別主要在于是否帶有攝像頭及動作糾正,以及一些更具體的功能。樂刻推出的智能健身鏡LITTA MIRROR,售價2499元。2020年底,咕咚的智能健身鏡開始商業化,推出了兩款產品,分別是不帶攝像頭的3999元版和帶攝像頭的4999元版。
目前行業內幾家主要公司都選擇收取硬件費用+軟件服務的會員費形式,Fiture和咕咚每年需付費1200元及999元使用會員內容,會員到期后繼續解鎖平臺課程需要持續付費。
各家推出的健身鏡內置的課程略有不同,但大都圍繞著包括瑜伽、普拉提、有氧舞、搏擊操、力量塑形、體態糾正、體能訓練、孕產等健身需求而設定,差別不大。
體驗一個月,退掉網紅鏡
在創業和資本端高歌猛進的智能健身鏡,究竟效果怎么樣,還是用戶說了算。
翻看小紅書等平臺,評價褒貶不一。喜歡健身鏡的理由主要是“顏值高”“有科技感”“在家就能健身”“有AI教練,能糾正動作”。而吐槽這一款網紅智能健身鏡的則多指出“太貴了”“課程小兒科”“不適用”“適合減脂不適合增肌”。
跳跳今年28歲,來自上海,是一位每周運動3-4次的健身愛好者。2021年3月,她在逛街的時候偶然發現了Fiture的體驗活動,當時商家的說法是,“可以先買,30天內如果覺得不喜歡可以退掉。”
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把“鏡子”買回了家。“它確實很方便,不需要出門就可以健身,屏幕畫質也很好,對我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有鏡子,我能看到我自己做得好不好。”
使用一段時間后,問題也慢慢暴露出來了。
一方面是課程。跳跳已經有了一定的健身基礎,但這一款智能健身鏡只能上與之匹配的App里的課程,內容不多,也不太符合跳跳的需求。
“大部分課都是10分鐘或20分鐘一節的碎片化內容,我經常要自己手動加好幾節課,常感覺練不爽,不如我去健身房上一個小時的課暢快。另外,我日常用得比較多的是帕梅拉的一些課程,還有YouTube、B站上的一些內容,這個鏡子不能連接其他App,內容太局限了。”
還有一些體驗上不太滿意的地方。比如,健身鏡需要聯網,經常會有卡頓,跳跳很介意這一點,并且,動作糾正的功能也不是非常智能,有時候動作沒有做好,檢測到了,有時候做好了但沒有檢測到,一些快速動作和地面動作很難識別。
雖然智能健身鏡號稱方便移動不占地方,但跳跳用下來覺得,它對空間的要求挺大,“有很多動作需要寬敞的位置,不然它就檢測不到我做的動作,我的房間不大,還是有點施展不開。”
智能健身鏡的攝像頭可能帶來的隱私問題也是跳跳擔心的地方,雖然咨詢過商家,對方表示健身鏡不會儲存用戶的人像,只捕捉骨骼,跳跳還是不放心,因為很多電子設備出現過類似的隱私泄露事件,但如果拔了電源每次開機重新連接也比較麻煩,不使用的時候,她選擇拿其他衣物擋住攝像頭。
再加上這個鏡子的售價確實不菲,再三考量下,試用一個月后,跳跳退掉了這款智能健身鏡。在她看來,這樣的產品可能更適合比較宅,或沒有健身經驗的小白用戶,或需要碎片化鍛煉的人,以及對自己身材不滿意、不好意思去健身房的人。
來自北京的互聯網從業者江瀟不信任智能健身鏡,根據她的健身經驗,很多時候不僅僅是動作標準就夠了,如果是請私教,還會用手觸摸身體部位看有沒有真正發力。
“實在堅持不了的強度,教練會適當減少,因為在肌肉已經無法再發力的情況下再繼續做動作,會造成其他肌肉的代償發力,沒達到鍛煉效果,還會損傷腰或頸椎。”江瀟說。
劉易斯也提到,智能健身鏡代替不了私教。除了指導動作,私教最大的作用是陪伴、鼓勵、督促,只有真人的服務才能讓用戶感覺到健身的好處。“就像在家買牛排跟去飯店吃的感受不一樣、投影看電影跟電影院的觀感不一樣,健身房和私教有一系列的體驗是別的形式不能代替的。”
另外,江瀟在家沒辦法堅持健身還因為沒有氛圍,她喜歡去健身房把手機收起來,用燈光和音樂烘托氛圍,一個小時完全沉浸專注在健身上。“對我來說幾千塊錢的鏡子不會考慮,要是幾百塊錢我還可能試一下,為私教和團課花的錢我實實在在練了,但買個4000塊錢的健身鏡我不一定會真的練。”她說。
智能健身鏡為什么叫好不叫座?
網紅的智能健身鏡,呈現出了在資本和行業端火爆、在用戶端冷靜的冰火兩重天局面。
劉易斯看好這款產品的遠景,因為其想象空間比較大,里面承載內容可以很多。他提到,所有跟動作關聯的事情都可以放里面去,除了健身,街舞、兒童跳繩、太極、瑜伽、普拉提都可以拓展。在場景上,不光家里可以用,高級酒店、健身房、開發商的精裝房,都是可能的銷售路徑。
但研究完市場后,他沒有推進智能健身鏡項目,因為這個產品過于超前了。“目前,大部分人能接受的家用健身器械也就是跑步機。而健身鏡的目標用戶首先得對運動感興趣,還得去過健身房,花錢買過私教,一層層篩選下去就沒剩多少人了,可能少數有健身習慣、經濟狀況比較好的女性群體會考慮購買”。
智能健身鏡在用戶端最大的感受是“貴”,申波提到,這是因為硬件本身的成本就居高不下,一個43寸的顯示屏很貴,還要有主板控制,加配件、金屬邊框、AI攝像頭,要做一些AI的識別算法。雖然咕咚已經有了內容,但為了適用智能健身鏡,團隊又做了課程翻拍。
“這個售價基本上就接近我們的成本價了,靠賣硬件不賺錢,我們的設想是未來通過會員費、高質量的付費課程、內容服務來賺錢,另外,這兩年成本高是因為整個供應鏈都緊張,銷量少。未來產品價格或許能有一定的下降。”申波說。
目前,智能健身鏡的尷尬處境在于,重度健身用戶不需要它來指導,自己就能練,因為重度健身用戶通常已經有了多年的私教健身經驗,有人甚至比私教都專業,也形成了規律的健身習慣,不需要人指導,健身房從他們身上都賺不到錢,一面鏡子更難了。
而智能健身鏡對小白用戶有一定效果,但讓一個對健身認知不夠的小白用戶購買幾千塊錢的健身設備,門檻太高,這就相當于讓一個剛開始打羽毛球的人就花幾千塊錢買一個球拍。
申波也提到,智能健身鏡的目標人群是輕健身人群,適用于天氣不好或不想去健身房,偶爾想在家里健身的用戶,它的目的是讓人有點趣味地運動起來,每天能鍛煉30分鐘。
有網友就說:“能充分利用這些功能的人根本不會需要它,而需要這個東西的人則根本不會去充分利用它。從這個角度看,這就是個純粹的偽需求。”
健身是反人性的,智能健身鏡的優點不足以對抗人的惰性,這也導致了智能健身鏡的尷尬處境。
在劉易斯看來,智能健身鏡現在的處境是典型的叫好不叫座,從業者都覺得很好,就是賣不動,從業者很嗨,但是用戶很冷靜。“而且,現在這個賽道太窄、玩家太多,誰都賺不到錢。”
劉易斯認為它更適合跟體育運動相關的主營業務非常穩定的公司去做,或者渠道特別強、銷售網絡發達的體育公司,比如有自己的視頻和主播,推廣成本比較低。
在這些玩家中,創業公司Fiture有一定的先發優勢,樂刻、咕咚有內容上的優勢,百度這樣的巨頭并不一定有優勢。多位從業者提到,智能健身鏡雖然用的是AI,但技術門檻并不高,本質上是個內容服務產品,考驗的是持續的內容輸出能力,主要的商業模式也要依賴于購買健身鏡之后的會員服務。
未來,隨著健身的認知在國內市場慢慢滲透,大多數人對家庭健身有了基本認知,智能健身鏡價格降低之后,健身鏡的處境或許能得到改善。
申波目前也不急著沖銷量,他的想法是,要把眼光放長遠,先打磨產品,未來可以做一些配件,必要的話多安置攝像頭,結合用戶的身高體重、運動習慣、心率,做到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指導,讓它成為健身房重要的補充。
*題圖來源于Fiture官博,圖文無關。應受訪者要求,文中跳跳、江瀟為化名。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