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原標題:便利店大變局②:當個“店主”算美差嗎?
文/郭概靦 美/漁夫
來源:財經無忌
漂在大城市的年輕人,多多少少都有一個便利店情結。
在電影《春嬌與志明》里,張志明鐘愛7-11里的車仔面,余春嬌便從香港打包給他。這種情結,文藝青年喜歡。
文青熱愛的豆瓣社區上有個叫作“很愛便利店”的小組,成立至今已有八年光景。小組話題里羅列了各城市網友最愛的便利店,從7-11、羅森、全家到喜士多,冬日買暖烘烘的維他奶,夏天買清涼凍飲以及報紙雜志。它們就像是《彼得潘》里的永無島,有人情味、寧靜祥和。
有網友回憶道:我是懷抱著對便利店的莫大好感成為店長的,不光是覺得便利店現代,也因為這份工作是我內心中的“喂馬,劈柴,周游世界”。站在店內看門外的小區,像是在看幼時心中的海。忙忙碌碌的工作,不得休息的工作,于我本質上還是“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我小時候就向往著這樣的生活,用那時候的話叫做“尋找生活中的小確幸”。
事實上,不少人有著開個小店自給自足的理想。這個小店或許是一家咖啡店,或許是一家慢搖吧,又或許就是春嬌志明一起買煙的那家“7仔”連鎖便利店。
但“店長夢”并非人人都能輕易實現——加盟連鎖便利店成為“一店之主”的愿望,只是看上去很美。
掙不了大錢又離不開
零售業有一種說法:“世界上只有兩家便利店,7-11便利店和其他便利店。”
在日本,人們的生活幾乎離不開7-11。這里不僅可以吃飯、還買襯衫、機票、電影票、游樂園門票;還有免費電話翻譯服務、收發快遞、物品寄存、代繳個人所得稅和年金保險等服務內容。
可以說,7-11真的做到了便利。
最新公開數據顯示:7-11目前在中國7000多家門店中,臺灣地區占了5000多家,內地門店2000多家。
2011年,7-11雄心壯志進軍成都,計劃5年開店250家。結果只開到100家就因虧損嚴重叫停,現只剩約60家。
為什么7-11到內地后畫風突變呢?
參照7-11官網披露的加盟模式,A型為投資管理型,要求兩位加盟者全職參與,并籌備80萬元左右的啟動資金。啟動資金中包括10萬加盟費,1.1萬培訓費,2.1萬開店準備費,20萬保證金。在加盟過程中一旦違反711相關規定,就會有相應保證金扣款。
除此之外,據一位7-11店長介紹,7-11真正賺錢的店鋪都在一二線城市核心商區,但那里競爭激烈,商鋪極貴,占開店成本30%以上。人工成本是幾乎所有公司最多支出之一。以北京為例,便利店員工基本工資5000左右,還要加上社保、公積金、稅。而便利店24小時營業,員工不會少。人工成本一般會占到總成本20%以上。
兩項加起來,房租+人工成本已在50%以上。
便利店行業的一位資深從業者夏鹿(化名)認為,便利店生意的好壞,跟店鋪選址有很大關系。夏鹿表示,“加盟就是抽血。你如果生意好,無所謂;如果生意差,你就會明白了。便利店是一個辛苦行業,回報周期長,想清楚了再考慮投入。如果真想搞,找到好位置和合理的租金、合適的租期后再確定。”
仍以7-11為例:其D型加盟被稱作“委托管理型”,選擇這種方式的加盟主需要找到一個伙伴共同參與日常經營,前期貨款和日常運營產生的費用由總部承擔,加盟人以分成方式獲利。
“在這套模式下,加盟7-11很難快速賺到大錢。也就是說,在總部發放加盟的那一刻開始就決定了這是一個事業型的投資,不是一個機會型投資。”南京江寧區一家7-11的員工告訴財經無忌,“所以7-11在眾多門檻中有一條,加盟合同必須得由兩個親屬關系的人一起才能簽,否則就不會發放加盟。”
為什么要加入這樣一條要求?
麥當勞創業早期的一個故事,可以解釋原因。
麥當勞剛開放加盟時,甄選加盟商的標準是:有錢人。因為創始人雷·克拉克認為,說服有錢人投資要比說服老百姓更容易。
但好景不長,幾位有錢人的確大方簽下了加盟合同,但在經營中卻得過且過——牛肉烤不熟,漢堡里的腌黃瓜變成生菜,垃圾丟的到處都是。這讓克拉克很是氣憤。
某一天,一位小伙子給克拉克推銷《圣經》。
克拉克問他,為什么一個要推銷這個。小伙子回答:“為了活著。”
克拉克這才意識到,自己要找的加盟商,根本不是什么有錢人,而是要有真誠經營態度的人。于是,克拉克跟這位小伙子簽下加盟協議。
小伙子跟老婆每天精神飽滿,對食物溫度、出餐時間、店內衛生等都安排井井有條,生意越發好轉。
此后,克拉克收回了有錢人手里的加盟權,加盟商面向那些掙扎在生存線的小夫妻。
7-11同樣適用這一點,其利潤分配邏輯更拿捏“小夫妻”——掙不了大錢,但離開了又掙不到這么多錢。這一策略可長期持有靠譜的打工者為公司創造價值。
事實上,前期投入高、加盟條件苛刻的問題不止于7-11。
業內人士陳添(化名)為財經無忌列出了加盟全家便利店的回報公式,“毛利潤率25%,總部抽走62%,還得減去人員費用、和總部平攤的水電費、報廢損失和扣稅。往大了算營業額,日銷10000元,每個月加盟者拿到手的稅后利潤是24795元,水電平攤各5000元,還剩19795元,就算不交稅,不報廢,不雇人,清潔損耗都不計,一個月倆人就23500元,純等于拿了份當店長的工資。”
一門慢生意
正在從事便利店生意的梁爽(化名)直言,“年輕人還是別惦記便利店這一行。如果在公司上班月薪還不錯,我不建議加盟便利店。因為工資不會增加多少,而且還要24小時開店,做的大部分又是老百姓的生意,更多的只是靠熬。”
與此同時,經營店鋪還面臨著回本時間緩慢的問題。
一位資深從業者表示:“便利店的盈利期最快在一年半左右,通常需要兩三年后才可以盈利。但并非沒有例外,如果降低人員支出,比如一個人干,就少了一個月6000元的人工,就可以在半年內就盈利,而如果便利店所在區域消費力強,同樣也可以盈利。”
夏鹿也認同便利店加盟回本慢的觀點,“開店是需要時間來養店的,但五年合同期,等這個店開始賺錢的時候,也差不多快到期了。”
財經無忌針對百家湖附近的幾家全家進行了實地探店,發現基本是加盟店,多個店面經營了至少四年。這意味著,店面經營較為穩定。
根據財經無忌不完全統計,這些店單日營業額未能達到2萬元。預估店家最終到手收入約有1萬-2萬元。
夏鹿告訴財經無忌,加盟掙錢的事還得辯證看待,“如果你覺得年入10萬是一件賺錢的事,那么值得干;如果你覺得靠工作也能年入10萬,那就不值得。”
一位網友也通過算數舉例提出了類似觀點:假設小兩口投資80萬,年凈利10萬,而且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2小時以上。那么7年后,兩口子手上終于有了70萬和一間你自己的店鋪。與此同時,其將面臨店鋪裝修、設備更換、房租上漲等一系列問題。而如果換一種活法,拿80萬去做信托理財。那么按復利計,七年后手上將擁有136萬現金與7年間的勞動收入。
這意味著,不同生活路徑造成的差異超乎想象。
這也意味著,便利店行業是一個低毛利的零售行業。
愛鮮蜂創始人兼CEO張贏也曾坦言,“這是一門慢生意,不可能急于求成縮短必經的過程。”
風口已至結局尚遠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波士頓咨詢公司調查了中國40家便利店企業后,聯合發布過一份《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其中顯示:2017年,便利店行業運營成本快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電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中國八成以上便利店毛利不到30%;有62%便利店直營凈利潤不足2%,介于2%到4%區間的占到16%,且只有23%的便利店直營凈利潤不低于4%。
而在毛利低的情況下,以7-11為代表的便利店,一直在嘗試通過餐飲提升毛利。
有媒體披露,北京品牌便利店里,目前至少有1/3面積是用來擺放關東煮、盒飯快餐和飯團面包的。
7-11 在中國經營數據顯示:FF 商品(Fast Food)已經成為便利店銷售額和毛利的最大組成部分,合計銷售占比已達到42.9%,而毛利貢獻也達到了46.6%。
在一項7-11對于中國消費者購物行為的調查中顯示:店內料理、乳制品、飲料、好燉、飯團壽司占據了消費者目標商品前五位置。這其中,除乳制品和飲料這類便利店傳統品類外,剩下的均為速食類商品。
也因此,依靠供應鏈的鮮食消費賽道成為了便利店引流盈利的關鍵。
江寧區7-11的一位售貨小哥告訴財經無忌,“如果不賣鮮食和熱食,單店營收就做不高。如果賣了鮮食、熱食,沒有可靠的供應鏈以及相關的資質,包括配送、中央廚房、工廠,又很容易滋生食品衛生問題,最終會拖累品牌。”。
于是,加盟模式所帶來的食品安全風險,便成為了懸在傳統加盟模式便利店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天圖資本合伙人李康林曾如是寫道,“加盟店店主經營的自由度很高,店與店外觀看似一樣,但走進去看到的產品陳列可能完全不同。這樣的便利店,更像是傳統雜貨店的升級版,在標準化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有業內專家認為,加盟機制不完善帶來的商品標準化問題由來已久,這與整個大環境息息相關。
在北京常見的連鎖便利店中,只有便利蜂以“加盟模式招致利益沖突,容易滋生食品衛生問題”這一理由堅持全部直營。
加盟或直營,是擺在便利店集團前的“二選一”困境。門店掌控力更強的直營背后,是高昂的成本。而快速回籠資金的加盟模式,則預示著難以實現標準化的商品品質。
如此看來,加盟便利店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夏鹿判斷:“當下國內便利店數量還遠未飽和,作為城市的基本保障設施,便利店還會迎來快速發展。”
“開便利店算是一門好生意,但絕不是一門簡單的生意。”夏鹿這般告訴財經無忌,“7-11講求千店千面,千時千面。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日期,不同的星期,整個店面陳列的商品數量、品類都是不一樣的。”
虎嗅創始人李岷曾說過,“時代的痛感不同了。新一代消費者在不斷更迭,渾身上下、由內而外,都需要從業者對他們全新的打量與研究;渠道與物流在變,不言而喻;消費場景與交付方式在變,到店零售上門送貨或按月訂閱,不一而足。”
誠然,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零售商有什么賣什么,消費者有什么買什么。但新消費時代,必須是圍繞客戶需要來打造物流、價格甚至是擺放樣式。
如今,強大的供應鏈網絡正是便利店品牌的生命線。拿7-11為例,它能實現不同門店不同時段供貨1-3次。
個人的門店、供應商、共配中心、總部等各個節點都必須連接在一起。每個店鋪什么貨,什么時間點鋪貨,做什么活動,都得是“店長以及店長手里的數據”說了算。
《開家賺錢的便利店——便利店經營管理從入門到精通》一書,分享了很多開便利店的技巧,財經無忌經梳理總結出了以下三點,供擁有便利店“店主夢”者參考:
首先,看有沒有鮮食供應鏈和相關資質。就像前面分析的,鮮食是目前提升便利店毛利的有效手段。所以,如果要加盟便利店,必須考察品牌方是否擁有可靠的鮮食供應鏈及從事餐飲相關資質——包括配送體系、中央廚房、鮮食工廠都在考察范圍之內。
其次得看加盟品牌的在當地的知名度。因為便利店品牌化已經是大趨勢,品牌意味著產品有保證,意味著售后無憂,意味著培訓服務支持體系的完整度。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看是否有退出機制。正如本文引言部分所強調,創業有風險,成功有時也是概率事件,加之便利店是一個毛利低的辛苦行業,總有部分人會選擇退出,那么品牌方有沒有設計退出機制就非常重要了。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王洪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便利店行業實際上經營的是“彎腰撿鋼镚兒”生意。
可見,這門生意“吃力不討好”。
事實上,盡管投入高、回本慢、加盟機制不完善……但這些并不能阻止心懷詩與遠方的年輕人毅然入局,踏浪向前。
畢竟風口已至,而便利店的結局尚遠。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