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 劉遠舉
來源: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最初,鴻星爾克發了一條向河南災區捐贈5000萬元物資的微博,但并沒有多少流量。7月22日晚,“鴻星爾克的微博評論好心酸”話題登上熱搜——“明星(捐)50萬直接沖熱搜,良心企業(捐)5000萬評論一百多,點贊才兩千,我真的有點意難平”。
由此,引爆全網。
此后,連續幾日占據微博熱搜,被網友送了120年的會員,其直播間涌進大量消費者,進行“野性消費”。
鴻星爾克23日當日銷售額同比增長超52倍,截至7月24日下午,鴻星爾克直播間銷售額便已突破1億元。其百度指數,原本是默默無名的,在行業20位左右徘徊,現在直接沖到第一,而且,是第二名的數倍之多。
野性消費,支持鴻星爾克,最初是善意的。捐款多少,當然是全憑自愿,逼捐是不對的,但你捐我買,不管是不是企業本身的目的,都算消費者樸素的回報,是一種正常的輿論反饋。
仔細一想,在這個情緒背后,其實是國潮品牌的崛起。
國潮,狹義的講,是帶有中國特定元素的時尚潮流產品,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從更廣泛的意義講,國潮就是國貨。國潮的崛起,就是國貨的崛起。
國貨崛起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技術的提升,國產產品質量不斷提升,從供不應求的模仿、重制造的階段,向更多原創、國際化及科技進步為核心的階段發展。
國貨崛起,是因為中國有了自己的強勢產品。所謂強勢產品,是指那些凝結著最尖端技術、體現人類最高工業成就的產品,如英特爾CPU、蘋果手機、F35戰斗機、特斯拉、航天飛機。強勢產品體現了一國制造業的科技含量。
當一個國家能輸出這類強勢產品的時候,這類產品相互支持,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的矩陣,產品形象相互影響、正向反饋,共同構成一個國家的產品在消費者心智中的位置。
隨著多年的經濟發展,如今的中國也逐漸有了自己的強勢產品,華為的通訊系統、高鐵、殲20戰斗機、空間站,這些都是我國的強勢產品。
所以,撇開一部分狂熱的、聚集起來去傷害別人的網絡暴民,對鴻星爾克的野性消費,其實也帶動了對其他國產品牌的購買。
據京東發布報告顯示,22日、23日兩天跑步鞋、籃球鞋、運動褲、T恤等品類的國潮運動品牌,整體銷售額同比增長超過280%,除了鴻星爾克,還有安踏、361度、匹克等國潮運動品牌。由此可見,國貨產品矩陣是整體受益于這個情緒的。
不過,任何事情都不能過度。
發生在鴻星爾克身上的現象迅速變化了。
有網友在自己身上紋鴻星爾克的商標和圖案;有網友當了爸爸,給雙胞胎分別取名“段鴻星”和“段爾克”;還有公司,給員工報銷購買鴻星爾克產品的錢。
但到后來,這種情緒失控了。
一些網友以“鴻星爾克支持者”的名義,到其他品牌電商的直播間逼捐、罵人,不少商家都打起了白旗,說不賣了,請網友去鴻星爾克的直播間買,還有些女主播甚至被罵哭。
神壇往往就是祭壇。
曝光在輿論的聚光燈下,而且,是因為道德吸引來的聚光燈,那么,受到的審視也必然會很苛刻。
先是有人質疑,鴻星爾克是一家外資公司,不過,隨后有人解釋,這只是為了上市方便做的VIE結構。緊接著,有人質疑鴻星爾克官微用蘋果手機發微博,呼吁它用華為手機。
7月24日,有人質疑鴻星爾克宣稱捐出5000萬物資,但實際只捐了20萬瓶冰露礦泉水。還好鄭州慈善總會出面澄清,表示:簽訂了3000萬元的捐贈協議,目前100萬元善款已經到賬,2900萬元物資需分批次運送。壹基金也回應稱,截至24日22點,捐贈總額包括200萬元現金和1800萬元物資,首批物資超20萬支瓶裝水全部送達災區。
但這并沒有打消疑慮,因為物資要精確計算起來,難度非常大。有人說,鴻星爾克之前通過壹基金,為抗疫捐款1000萬元,但是,根據壹基金事后的捐贈公示,鴻星爾克捐的是200桶消毒液,1500個口罩,3601件防寒服。顯然,消毒液、口罩都不值什么錢,主要看防寒衣的價值,而防寒衣價格的彈性空間很大,如果3000元一件,那么差不多1000萬元,而如果300元一件,則總價值僅100萬元。
而最新的媒體爆料又顯示,此次對河南5000萬捐贈中有4700萬為自有商品,另外,對新冠疫情的1000萬捐贈還在進行中。這就非常耐人尋味了。
自有商品的捐贈,計算空間非常之大。比如,娃哈哈捐1000萬瓶水,市場價值明明白白。服飾品牌,如果捐時銷貨,價值也很好計算。但如果是過季的,使用價值倒也沒變,但銷售不出去,不能打折只能銷毀,不然會影響品牌價值。所以,怎么算只能是圍觀者自由心證了。
但無論如何,風險還是挺大。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自然有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這當然是好的。但是,遺憾的是,一些人習慣于用一種狹隘的、民族的、道德化的標準去看待企業行為,把商業行為泛道德化、民族主義化。
在持這類觀點的人看來,華為是創新的,所以是道德高尚的;聯想走的是貿工技路線,是不思進取的,道德上是有缺陷的;至于中興,沒有核心芯片是對不起祖國的,而華為有海思備胎芯片,則是爭了一口氣;送外賣、共享單車沒有大國崛起的技術,不值一提,而制造業有核心科技的,則是更高尚的。
這種泛道德化的解釋,在當下中國,是廣泛的存在。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企業發文,不支持國產品牌、或者買了國外品牌的要扣獎金。這些年,被推上神壇的企業不少。把一個品牌推上神壇,不買就是不愛國,買了就不該退貨,這不但不會幫助企業,反而會害了企業。
首先,一個被抬到高位的品牌,消費者是無法有任何訴求的。其次,對合作方而言,是無法合作的。
今年6月30日,在上汽集團股東大會上,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表示,與華為這樣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動駕駛,上汽是不能接受的,上汽要把“靈魂”把握在自己手里。結果,觸犯了網絡輿論,引來聲討。
一個品牌,當其他合作方拒絕合作,就會被輿論聲討,這樣的品牌,很難找到合作者,因為合作往往意味著諸多的利益博弈,如果會招來輿論聲討,誰還敢合作呢?那么,當華為推出自己的操作系統時,又有誰敢合作呢?
這個風險,華為早就意識到了,所以,任正非說了很多,他說,“如果認為不買華為就是不愛國,那我們孩子就是不愛國,因為他們也用蘋果產品。千萬不能煽情,不能使用民粹主義這種東西”。
“不能狹隘地認為愛華為就用華為手機”“我們制止他們瞎喊口號,不要煽動民族情緒”“我們不能孤立于世界,而是要同步成長”,這些話都顯出了難能可貴的清醒,為激烈的情緒降了溫。
創新從來都不是依靠道德感召驅動的,而是依靠對利潤的追求。以美國為例,二戰之后,在上世紀60年代,在美國爆發了電子技術為基礎的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這一輪技術創新的飛躍,是依靠市場競爭推動的,是靠企業家追求利潤推動的。
仙童公司“八個天才的叛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們從仙童公司離職之后,枝開葉散,逐漸形成硅谷。那么,他們為什么從公司離職了?并不是出于要創新的感召,而是為了利潤、為了自身的發展。
即便當下美國的軍事科技領先全球,也并非以道德感召企業進行創新,而是建立在雷神、波音、洛克西馬丁等私營軍工企業的競爭之上。
野性消費,短期來說,可以刺激國貨發展,但長期而言,卻無法促成國潮的附加值提升,促進其經濟的內部循環。
畢竟,這種附加值是一種情緒,而情緒經歷的越多,閾值就越高,情緒會越淡。在一堆國貨中,國貨就不再成為一個優勢。所以,在商言商,追求更好的質量,滿足消費者更多的需求,創造更大的附加值,獲得更大的利潤,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