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周曉奇
來源:連線出行(ID:ishoulc)
華為“戰神”余承東,又換崗位了。
5月18日,華為內部發文進行多項人事調整,免去余承東華為云CEO職位,改任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原消費者BG CEO職務不變。
一紙通告,正式宣布余承東掌管智能汽車業務,而這一決議,對余承東來說,也并不意外。
早在去年底,華為在心聲社區發布了《關于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其中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的業務管轄關系,從ICT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并任命汪濤為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成員。
同時,華為指出重組消費者BG IRB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將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的投資決策及組合管理由ICT IRB調整到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任命余承東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主任。
如今,余承東正式兼任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足以說明華為對智能汽車業務的重視。
在智能汽車這個新戰場上,余承東也將再次遇到老對手雷軍。
同樣作為手機廠商的小米,在今年3月舉辦的春季新品發布會上,正式宣布進軍汽車行業。
“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要的創業項目,我深知做出這個決定對我來說意味著什么,但我愿意壓上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毙∶讋撌既死总娫诎l布會上表示。
不同于華為將自身定位為Tier1(一級供應商),幫助車企造好車,小米選擇親自下場造車,并由雷軍親自帶隊,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100億美元。
一直以來,在手機領域華為總壓著小米一頭,如今華為被接連打壓之下,小米成功搶下了華為丟失的部分市場。
但在智能汽車領域,自雷軍官宣入場造車后,小米汽車再無半點聲響,反倒是不造車的華為,不僅與極狐汽車共同推出了華為HI版的極狐阿爾法S,還在華為手機體驗店內賣起了電動汽車。
作為手機廠商,小米與華為選擇切入智能汽車領域,均是想打通智能汽車與手機,以及整個智能生態鏈條,而兩者基因不同,也注定打法迥異。
當前來看,華為搶先一步,與各大車企打得火熱,小米則慢了一步,但不可否認小米擁有后發制人的潛力,雷軍就曾多次力挽狂瀾將小米手機從生死線上救回來。
狹路相逢勇者勝。今后,雷軍與余承東,作為各自的領頭者,勢必將在智能汽車領域頻頻交手。余承東能否再現手機領域的輝煌,將汽車業務打造成華為第二大現金牛?雷軍又能否再次后發制人,在智能汽車領域搶下一塊領地?
1
汽車新戰場:
華為風頭正盛、小米暫時沉寂
“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比A為創始人任正非多次強調華為不造車。
華為的確不下場造車,但其已經深入了汽車產業鏈,甚至在自家手機門店賣起了車。
據騰訊深網報道,華為上線銷售的第一款汽車賽力斯華為智選SF5,目前一個月預定量已超過6500臺。
成都萬象城體驗店銷售人員表示,每天到店咨詢車的人很多,因為訂單實在太多,產量不足,五月份的訂單至少需要到六月中旬才能拿到車。
在賽力斯身上,華為不僅實現了“幫助企業造好車”的想法,也為自己帶來了更多的營收。
作為華為首款深度合作的智能汽車,賽力斯SF5搭載了華為DriveONE三合一電驅動系統、華為HiCar解決方案,融合了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的重要技術。
東風小康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銷售公司總經理張正源曾表示,“小康是目前和華為合作得最快、最多的車企?!?nbsp;
據未來汽車日報報道,“華為與小康合作屬于各取所需,合作過程中華為方面相對強勢。華為需要的是盡可能多搭載自家產品,強調合作主動權。”
在逐漸失去手機陣地后,華為的確需要快速打造出一個合作標桿,以此促進與更多車企達成合作,而直接參與到銷售環節,也為華為增加了營收渠道。
據騰訊深網報道,余承東在公司內部定下了明年銷售30萬臺的目標,如果按照每臺車1萬元的利潤核算,這將為華為帶來30億元的新增利潤。
除了與賽力斯深度合作,華為也與北汽、長安等車企簽訂了合作協議。上個月,北汽旗下新能源汽車品牌極狐正式發布純電轎車阿爾法S,其中搭載華為HI基礎版車型,支持高速道路自動駕駛,高階版車型則支持城市道路自動駕駛。
華為與極狐合作打造的阿爾法S,重點在其搭載了華為的ADC高階自動駕駛系統,這是華為自動駕駛技術首次落地,也是華為初次展現L4級的自動駕駛能力。
從賽力斯到極狐阿爾法S,可以看到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布局較廣,幾乎涉獵了汽車電子的各個環節。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曾多次強調,“華為的汽車業務不只有自動駕駛,而是從硬件設計到軟件開發全棧技術自研。”
相較華為急于從汽車業務中賺錢,進而彌補手機業務的營收下滑,小米自從宣布入局汽車領域后,一直顯得有些慢悠悠,至今還未公開造車的相關細節。
最新動態是,5月10日,據華爾街見聞報道,原小米大家電部總經理李肖爽轉崗負責小米汽車業務,同時還有數名高管調崗小米汽車業務線。
知情人士表示,“集團內部轉崗汽車業務線,有三條標準:1、人員原工作必須偏技術和研發方向;2、原部門團隊業務穩定;3、原業務部門領導人有合適的替代人選。”同時,小米集團早期員工和“已離職原重要核心高管”也會加入小米汽車。
不過,李肖爽轉崗負責小米汽車業務的消息,很快被其本人回復為“不實消息”,而已離職的原重要核心高管,至今也未有下文。
有關小米汽車的消息,當前也僅有零星的一些消息。
此前,雷軍在一場直播中專門聊起了小米造車的話題,在被問到小米汽車是否會用小米現有品牌和Logo,還是新建一個品牌時,雷軍表示在設計新Logo時,造車還沒有立項,所以是否用小米的Logo在汽車上,小米內部還存在分歧。
在這場直播開始前,雷軍也在社交平臺上發起了有關小米汽車品牌的投票,共有1.9萬名網友投票,結果顯示1.2萬人希望小米繼續使用“小米”作為汽車品牌,6897人希望重新成立品牌造車。
除此之外,在車型和價格上,雷軍也給出了投票結果,即10-30萬之間,可能是轎車或者SUV。在接受央視采訪時,雷軍也表示造車周期比較長,最快也需要三年時間。
小米在造車上遲遲沒有新進展,也是因為其在自動駕駛、汽車智能化、車聯網領域沒有什么積累,同時手機領域的經驗也無法復用到汽車領域。
為此,外界傳言小米將通過收購一家車企來切入,此前小米與寶沃的“緋聞”也流傳開來,但當前依舊沒有最終落地。
可見,當前在汽車業務上,余承東帶領的華為走在了前列,雷軍帶領的小米明顯處于落后狀態,但這僅是暫時狀態,今后在智能汽車新戰場上,余承東與雷軍勢必將頻頻“亮劍”。
2
老對手再交鋒
華為與小米,作為以手機為核心的兩大消費電子巨頭,在全球市場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雷軍和余承東正是各自的關鍵人物。
某種程度上,如果沒有雷軍和余承東,華為和小米的手機業務或許不會如此耀眼,如今這兩位關鍵人物又扛起了汽車業務的大旗。
小米汽車業務由雷軍親自帶隊,他將汽車業務稱為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可見其重視程度,華為近期也將余承東放在汽車業務的一把手位置。
在華為的組織架構中,BG(業務群)的層級會高于BU(業務單元)。此次,余承東作為華為消費者BG的CEO,又兼任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可見華為內部對這一業務的重視。
過去多年,華為與小米互為對手,在手機市場歷經多次交鋒,兩家均有過至暗時刻,而余承東和雷軍則分別帶領華為和小米走出陰霾。
此前,在非智能機時代,華為只是一家低端貼牌手機廠商,渠道也只面向運營商,在2009年,任正非甚至考慮過將手機終端業務整體出售。
余承東的出現,逆轉了原先處于邊緣的華為手機業務。他上任后,直接砍掉了華為3000萬部低端手機,這也是華為放棄運營商渠道的開端。
盡管從現在來看,余承東的這一決策可謂英明果斷,但當時華為的突然轉型,毫無疑問遇到了重創。
由于取消貼牌定制機的決策,華為直接得罪了包括英國沃達豐、法國電信等在內的一眾歐洲運營商客戶,其紛紛選擇終止合作,而因為運營商的抵制,2012年華為終端銷量也從上一年的1.5億臺,降為1.2億臺。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年正是智能手機換機大潮的到來時刻,小米、OPPO、vivo等手機廠商借此蓬勃發展。
據小米原聯合創始人黎萬強證實,2012年小米手機總出貨量達719萬臺,銷售額(含稅)達126億元,其中小米網銷售的小米手機占比達到70%。這是一家僅成立兩年的公司,給出的戰績。
余承東自然注意到了小米的崛起,并考慮是否單獨做個品牌和小米競爭,但華為自身手機業務轉型未見成效,這一提議直接被華為高層否決。
好在轉機很快出現。2013年6月,華為在倫敦發布的定位中高端人群手機P6,主打技術創新,銷量一舉超過400萬臺,這不僅意味著華為手機開始賺錢了,也表示余承東的改革有了成效。
自此,華為高層對手機業務轉變了態度,也同意將原有產品系列榮耀獨立成一個新品牌,小米與榮耀的“恩怨”就此開始。
2014年,紅米Note系列誕生時,slogan為“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兩天后,榮耀3X手機就將slogan定為“更美好的事情已經發生”,兩方可謂互相“碰瓷”。
雷軍或許沒想到,當時小米雖然靠著營銷沖上了國內銷量第一的寶座,但對供應鏈的管理不慎成為一個“不定時炸彈”。
2016年,供應鏈這個“不定時炸彈”爆炸了,當年小米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同比下滑25%,中國市場出貨量同比下跌達36%,在當年IDC發布的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榜單中,小米直接被歸為“其他”。
“救火隊長”雷軍親自上陣,當年5月他接替小米聯合創始人、供應鏈負責人周光平,直接管理手機產品研發和供應鏈,并在手機部、供應鏈、小米網銷售團隊分別組建專門的參謀規劃協調部門,由這100人的協同團隊幫助他協調整個產供銷體系聯合作戰。
為了補供應鏈的課,雷軍還親自到訪三星總部,希望對方供應屏幕;在渠道上,小米總裁林斌開始大規模開線下店;國際化上,印度市場則撐起了半邊天,一度成為小米除中國外的第二大市場。
多年后,雷軍在央視《遇見大咖》節目中透露,那段時間,他三分鐘吃一頓午飯,從早上九點上班到凌晨一兩點還坐在會議室里,最多時一天開了23個會。
正是因為雷軍的“勞?!憋L格,小米最終挺了過來,重新拿回了丟失的市場份額?!笆澜缟蠜]有任何一家手機公司在銷量下滑后能夠成功逆轉的,除了小米?!崩总娫绱吮硎?。
由此,雷軍也獲得了“救火隊長”與“勞模”的稱謂,而余承東則扛起了被華為內部稱為“圣無線,神終端”的兩大重要業務。
可見,不管是雷軍還是余承東,各自能力均得到了充分展現,但原先的打法,在汽車領域依然有用嗎?
這或許是個未知數,但可以肯定的是,兩位關鍵人物的新交鋒已然開啟。
3
手機圈的打法,能用在汽車行業嗎?
小米汽車,會是年輕人的第一輛車嗎?
雖然小米還沒任何實質造車的影子,但自從小米公開造車后,雷軍有關小米智能汽車的微博評論中,不乏有眾多年輕人討論小米汽車。
在4月6日的直播活動中,雷軍也連發多條微博,為小米汽車造勢。但小米此前熟悉的營銷策略,適合汽車領域嗎?
2010年,雷軍成立小米后,開始通過互聯網模式改造智能手機行業,不同于其他手機廠商通過運營商渠道和線下渠道售賣手機,小米直接在其官網通過限量搶購的形式售賣手機。
簡單來說,小米采用了極致性價比與饑餓營銷的方式,突出其智能手機供不應求。一方面極致性價比的確促使部分消費者搶購小米手機,另一方面饑餓營銷的策略也讓小米手機名聲大噪,在消費者心中快速建立起認知。
與此同時,消費者的預購訂單,也讓小米不斷優化生產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供大于求的窘境。
然而,汽車不是手機,不僅價格相差幾十倍,消費者的決策周期也更長。
極致性價比或許可以吸引一批消費者,但考慮到汽車業務投資巨大,小米難以繼續保證在手機領域綜合凈利率5%的承諾,而一旦小米汽車價格與其他品牌車企相差不大,這或將大幅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意愿。
另一方面,相比消費者更想快速搶到手機產品,汽車產品本就有一定時長的提車期限。特別是遇到銷售火爆的車型,更會延長提車周期。
今年初,特斯拉Model Y最高降價16.51萬元后,一時間引來搶購熱潮。在正式開售僅6天后,特斯拉中國官網就顯示Model Y長續航版預計交付日期變更為2021年二季度。這相當于要等三個月,消費者才能拿到屬于自己的汽車。
從特斯拉案例或許可以說明,小米在手機業務上的營銷策略并不適用汽車,因為汽車本就有較長的提車周期,而且消費者購買某個品牌的汽車也會經過多方考量,很少有沖動型消費。
不過,小米也不只有性價比與饑餓營銷的策略,這些年其培養的米粉文化,也是支撐小米屹立不倒的重要因素。
去年初,MIUI 12發布后,由于參與嘗鮮人數過多,直接導致小米社區無法正常顯示。在一定程度上,這些米粉也成為了維持小米銷量的重要力量,這或許也將成為小米汽車的主要消費力。
不同于小米還在通過營銷為小米汽車造勢,華為已經開始“出車”,并且想要成為汽車領域的“安卓系統”,意圖復制谷歌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軟硬件生態圈。
在手機領域,華為目前既有鴻蒙操作系統,也有麒麟芯片。不考慮其他因素,華為在技術上的確具備了與谷歌一拼的能力。
當前,在智能汽車領域,華為也有HiCar、鴻蒙OS系統、高精度地圖,以及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智能化部件,足以為傳統車企提供整套智能化體系。
不過,汽車行業在廣度、深度上都比手機行業復雜得多,華為也不是傳統車企的唯一選擇。
連線出行在《想賺車企的錢,互聯網巨頭憑什么?》一文中提到,今年上海車展期間,不僅有華為、百度、滴滴、大疆等一眾科技互聯網巨頭推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而且眾多傳統車企也在自主研發智能化體系。
也就是說,智能化作為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傳統車企不會輕易將這一關鍵領域交給第三方公司。
據36氪報道,曾參與北汽極狐項目的前BU員工表示,雙方合作期間,華為生態并沒有很好的應用?!皞鹘y車企對華為還有提防的心態,這導致華為很多優勢發揮不出來?!?/p>
從目前華為已經展示合作成果的企業來看,無論是小康股份還是北汽,其品牌都相對弱勢,與華為合作屬于各取所需。
盡管華為一再強調與車企沒有競爭關系,都是客戶,但車企難免沒有防備心。同時據財經十一人報道,據華為員工表示,華為沒有立刻造車,錢確實是制約因素之一,“過了這段時間,那就不好說了?!?/p>
眼下,無論是小米還是華為,其在手機市場常用的策略,在汽車市場都不一定適用。今后兩家要想啃下汽車業務,不僅將與互聯網企業爭斗,還將與傳統車企以及汽車供應商競爭。
這場新戰爭的廝殺程度,或許會比手機領域更為慘烈。雷軍、余承東這兩位“新人”,能否再創手機行業的輝煌戰績,暫時還不可知。但可以預見,他們依然會使出渾身解數搶市場,而這個過程,也勢必將出現很多精彩的故事。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