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粵開志恒宏觀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
分析師:馬家進、原野(15810120201)
事件
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一步經濟工作。
1、本次會議召開時間不同以往,對經濟工作的部署沒有等到往年的10月和12月,而是提前至9月討論,突出反映了中央對當前經濟形勢和宏觀政策的重視程度。
2、通稿篇幅為以往的一半左右,直面形勢與問題,對形勢的判斷客觀務實,肯定成績的同時強調當前經濟運行出現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要全面客觀冷靜看待當前經濟形勢,正視困難、堅定信心,切實增強做好經濟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主要是充分認識到進入二季度以來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總需求不足、市場主體信心和預期不振、房地產和資本市場低迷等問題。
3、政策力度顯著加大、節奏明顯加快,從通稿發布時點看有利于加強與資本市場的溝通,回應市場期待,后續增量政策仍將陸續出臺和落實。會議對財政、貨幣、房地產、資本市場、保企業、惠民生等領域均進行了重要部署。需要特別關注的是,9月24日央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已提前宣布實施了貨幣、房地產和資本市場相關政策,9月25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發布,民政部、財政部部署為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反映出中央精神已提前下達至職能部門,強調做好經濟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4、會議有諸多新提法、新舉措,“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等新表述首次出現,強調從供給端控制供給、提高供給質量、增加“白名單”貸款保交房,從需求端調整限購舉措。例如“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對商品房建設要嚴控增量、優化存量、提高質量”“調整住房限購政策”“重點做好應屆高校畢業生、農民工、脫貧人口、零就業家庭等重點人群就業工作,加強對大齡、殘疾、較長時間失業等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等。
風險提示:外部沖擊超預期
解讀
一、會議召開時間不同于以往,更加重視經濟形勢
中央政治局會議一般每月召開一次,其中與經濟相關的會議主要是在4月、7月和12月,分別部署開年后、下半年和來年的經濟工作。此外,10月的會議也可能不定期涉及經濟主題,例如2016年和2018年。
沒有等到10月和12月會議,而是提前在9月會議中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一步經濟工作,突出反映了中央對當前經濟形勢和宏觀政策的重視程度。
二、肯定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但提出遇到新情況和新問題,要正視困難
會議指出:“當前經濟運行出現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要全面客觀冷靜看待當前經濟形勢,正視困難、堅定信心,切實增強做好經濟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當前經濟的主要矛盾是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引發的供需失衡,繼而導致經濟實際增速與名義增速的背離、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的背離,對預期和信心、消費和投資的有效提振產生了一定影響。
會議要求:“有效落實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進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從7-8月的經濟數據來看,三季度GDP同比增速或低于二季度的4.7%,影響“5%左右”的全年經濟增速目標的實現。雖然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房地產調控放松、政府債券加快發行和使用等政策效果有所顯現,但居民消費、企業投資、地方基建投資、房地產市場等仍未有效企穩,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
會議提出“認真落實‘三個區分開來’,為擔當者擔當、為干事者撐腰”“要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更好發揮帶動和支柱作用”,釋放地方政府和各部門的積極性。“三個區分開來”是指:把干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和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上級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和錯誤,同上級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同為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要激勵干部擔當作為,避免懶政、惰政、怠政、庸政。
三、財政政策:保證必要的支出力度,做好“三保”工作,加快特別國債和專項債使用,增量政策可從三個方面著手
會議強調:“要加大財政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保證必要的財政支出,切實做好基層‘三保’工作。要發行使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帶動作用。”
從年初看,今年的財政政策比較積極,考慮到赤字規模3.88萬億、專項債3.9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1萬億和去年發行但主要在今年使用的1萬億元增發國債,合計規模高達9.78萬億元,接近10萬億元。但受財政收入增長不及預期、專項債發行進度偏慢等影響,財政支出力度總體偏弱。1-8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2.6%,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同比-21.1%(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同比-25.4%),由此1-8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預算兩本預算的收入之和同比為-6%;同時1-8月專項債發行進度為65.9%,低于近幾年歷史同期。財政收入增長與專項債發行不及預期導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與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之和同比為-2.9%,低于名義經濟增速。
從短期看,可以從三個方面儲備財政增量政策:
一是研究追加赤字增發國債,彌補土地出讓收入等下行引發的收入缺口,提高財政支出增速,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增發的國債可用于三個方面:1)轉貸給壓力較大的部分地方政府以緩解流動性風險,推動地方政府從應急狀態回歸常態。2)給近年來畢業的尚未就業和失業的大學畢業生以及城鄉中低收入人群發放部分補貼,提高其抗風險能力和消費能力,維護社會穩定。3)投向提前儲備“十五五”規劃的重大項目,同時給予充分的項目儲備時間,避免臨時找項目引發的項目包裝、資金使用效率低的現象。近期的防汛形勢嚴峻,水利建設等有必要進一步加強。
二是加快專項債發行進度,一方面放寬專項債的使用范圍,另一方面考慮將部分專項債額度調整為一般債。
三是優化“化債”政策,推動地方從應急狀態回歸常態。1)對于當前部分地方政府化債壓力較大,可以考慮采取中央發行國債轉貸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給地方政府發放貸款、繼續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等三個方式緩解地方壓力,避免出現流動性風險,確保“三保”支出,以時間換空間。2)以區縣為單位制定和執行化債政策,更加注重精細化管理和差異化施策;嚴控新增政府投資項目的區域范圍從以省為單位調整為以市縣為單位,避免誤傷部分地市(縣)政府投資。3)強化政策間的協同配合,尤其是強化與環保、規劃、審計等部門的配合,避免出現有資源資產,但被其他制度限制導致資源資產難以被盤活的現象。4)堅持在發展中化債,研究延長隱性債務清零時間,避免2028年清零導致地方政府剛性化債進而帶來經濟的收縮效應。5)進一步壓實地方政府責任,積極盤活資源、強化資源統籌能力、提高支出效率,建立起化債的激勵約束制度,對于地方好的做法和創新案例予以表彰和政治晉升激勵,調動各方化債的創造性。(詳見《當前財政形勢及對策建議:推動地方從應急狀態回歸常態》)
四、貨幣金融政策:有力度的降息、提振資本市場
會議提出“要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實施有力度的降息”,表述更直接有力。
一是9月24日央行已宣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提供長期流動性約1萬億元。降準后,大型銀行和中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將分別由8.5%和6.5%降至8%和6%。同時,潘功勝行長表示,年內還有可能存在二次降準,降幅0.25-0.5個百分點。
二是降低政策利率,并帶動整個利率體系跟隨調整。路徑是下調政策利率(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0.2個百分點,從1.7%下調到1.5%;帶動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下調0.3個百分點;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存款利率等也將隨之下行0.2到0.25個百分點。
目前MLF利率已經率先下調,從2.3%下調至2%,幅度和潘功勝行長透露的完全一致,體現政策“言出必行”。MLF操作之所“另起爐灶”,提前發布在中期借貸便利欄目下,主要為了進一步與政策利率(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形成差異,MLF將回歸中長期流動性供給工具的定位。預計國慶后,政策利率、貸款利率將開始下調。
會議提出“提振資本市場”,強調對資本市場的支持。
一是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堵點。根據9月24日吳清主席表態,之后將會發布《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提高對長期資金監管的包容性,如建立3年以上長周期考核等。
二是支持上市公司并購重組。9月25日,《關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已出臺,包括大幅簡化審核程序,提高監管包容度。未來,新興產業基于補鏈強鏈的縱向并購,傳統產業基于提升集中度、優化資源配置效率的橫向并購,都將駛入“快車道”。
三是穩步推進公募基金改革,研究出臺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政策措施。未來還將進一步,加大指數化產品供給力度,降低行業綜合費率水平。
(詳見《924一攬子金融政策的深意:穩地產、穩股市、穩經濟》)
五、房地產政策:穩房價、保供給、促需求
會議強調:“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對商品房建設要嚴控增量、優化存量、提高質量,加大‘白名單’項目貸款投放力度,支持盤活存量閑置土地。要回應群眾關切,調整住房限購政策,降低存量房貸利率,抓緊完善土地、財稅、金融等政策,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會議針對房地產領域有三個新提法:
一是明確目標,即“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盡快扭轉房價下行預期。
二是由730會議的“消化存量和優化增量相結合”改為“對商品房建設要嚴控增量、優化存量、提高質量”,正視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已發生重大變化的客觀事實,進一步優化供給端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供求平衡。
三是要求“調整住房限購政策”,當前全國僅剩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以及海南省6地仍在執行限購政策,有必要進一步放松。例如,放開郊區限購、大戶型限購、商住限購,降低非本地戶籍購房社保年限,增加多孩家庭購房指標等。
此外,加大“白名單”項目貸款投放力度、降低存量房貸利率、支持盤活存量閑置土地等政策已在9月24日的一攬子金融新政中出臺,下階段要盡快將政策落到實處。
六、幫助企業渡過難關:規范執法監管行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
會議提出:“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進一步規范涉企執法、監管行為。要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今年以來,由于經濟恢復基礎不牢固,疊加前期一些缺乏一致性的政策,以及收費、執法過程中不恰當行為,對民營企業家發展信心產生了一定影響。
未來,需要從機制保障角度,在政策、制度、法治等層面著力,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一是在涉及方向性調整的政策出臺前,充分聽取企業家的意見,設置時間表和路線圖,避免政策擺動過大,同時推出正反兩方面的政商關系案例,清亂象、樹典型。二是制定負面清單,讓企業家和投資者放下心理包袱去投資。三是完善制度建設,尤其是系統梳理《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等法律法規,避免以政策替代制度。四是落實法治,將中央的精神落到實處,既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又規范行政執法機構行為,最終形成穩定的預期。
七、兜牢民生底線,促進就業,對困難群體發放補貼
會議提出:“要守住兜牢民生底線,重點做好應屆高校畢業生、農民工、脫貧人口、零就業家庭等重點人群就業工作,加強對大齡、殘疾、較長時間失業等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
今年以來,由于經濟相對疲軟,經濟轉型出現結構性供需失衡,造成新增就業邊際壓力較大。就業是民生之本、內需之根。穩內需的關鍵在穩就業,未來需要進一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推動實現勞動者工作穩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職業安全。
目前《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已出臺,或有以下幾個著力方向值得關注:一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就業促進協調聯動。包括:擴大第三產業就業容量;支持各類經營主體穩崗擴崗,發揮國有企業就業引領作用;拓展數字經濟就業新空間,支持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做好數字轉型中的崗位挖潛、職業轉換等。二是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包括:提高教育供給與人才需求的匹配度,擴大理工農醫類專業招生規模;推進技工教育高質量特色發展;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等。三是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如拓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成才渠道;做好退役軍人就業服務保障;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空間等。
近日,民政部、財政部聯合部署向特困人員、孤兒等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確保10月1日前將一次性生活補助發放到困難群眾手中,及時傳遞黨和政府對困難群眾的關心關愛。
責任編輯:何俊熹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