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結構性行情中開展投資布局?新浪財經《基金直播間》,邀請基金經理在線路演解讀市場。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國君策略】美股見底了,A股開始反攻
來源 談股問君
李少君 岳小博
導讀
北京時間3月18日凌晨(金麒麟分析師),美推出CPFF,提出萬億美元刺激計劃。危機應對的政策終于大超預期,解決了先前若干擔憂(5/6)。余下的擔憂,決定了美股反彈的斜率。
摘要
市場擔憂有六點,聯儲解決了六分之三:我們在《昨夜的遺留和明天的道路:危機的背后》中指出美國市場有六個擔憂,聯儲通過多種工具,解決了流動性問題(擔憂之一),并以此解決了商票信用風險的擔憂(擔憂之二);降息預期過高(擔憂之三)的風險也已解決。
曾在次貸危機中使用的CPFF意義如何:此前聯儲的Repo和QE對合格抵押品的限定范圍并不包含大量的商業票據,商業票據無法變現流動性,進而持有商業票據的機構信用缺失;CPFF針對商業票據的信用提供了背書和流動性支持,大幅緩解了商票部分的流動性缺口。
剩下的六分之三聯儲無能為力:還未解決的三個擔憂均是基本盤問題,分別是疫情邊界、經濟受損邊界、Gig Economy脆弱性(就業);從聯儲的角度看,疫情幾乎無能為力。
財政部萬億方案解決六分之二:有效緩解了對經濟衰退的擔憂(擔憂之四);有效緩解了Gig Economy的脆弱性問題(擔憂之五)。
市場的回應:多資產由Risk Off 向Risk On過渡。美債收益率、黃金期貨、美國股市隨著新聞的跳動而跳躍。
市場還在擔心的六分之一:疫情次生的三個不確定(擔憂之六)。經歷了連續十幾個月的下修,還要下修多少;接近dot com bubble的估值,暴跌后如何評價;政策對沖的效率損失和擠出。
美股見底了,A股開始反攻:于美股,多股空債;于A股,圍繞“成長-價值螺旋”,反攻。
風險提示:疫情惡化超預期、政策力度不及預期。
正文
繼聯儲上周1.5萬億方案之后,北京時間3月18日凌晨,美國聯儲、財政部等機構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決定,包括:
聯儲推出CPFF;
財政部提出“萬億美元”財政刺激方案;
財政部提出“5000”億美元發放美國國民等。
1. 聯儲1.5萬億背后有六個擔憂
我們在聯儲釋放5000億Repo方案后,發布了《昨夜的遺留和明天的道路:危機的背后》中指出美國市場仍有六個擔憂,由表及里:
擔憂之一,過高的降息預期:市場已經幾乎板上釘釘的預計FFR下降至0-25bps,雖然降息已不是關鍵,但對降息過高的預期會是風險。
擔憂之二,對信用風險的擔憂:金融危機后,美國的私人部門(除家戶外)的債務增速較快,規模堆積較多,增加了該部門的債務風險;尤其美國高收益債券中的一小部分由能源產業發行,油價波動直接提升了違約概率。
擔憂之三,不知何時出清的擔憂:經歷了幾次“看似觸底”,不斷有抄底或追加的資金進入;而流動性問題的爆發如果得不到制止,新的流動性問題很快還會出現,市場是否已經出清,尚存疑問。
擔憂之四,對經濟的擔憂:其一源于疫情對消費的沖擊,其二源于昂貴的估值和可憐的盈利預期條件下權益的財富效應扭轉(該部分詳見2020年3月8日專題報告《中美股市脫鉤的可能:再次審視沖擊》)。
擔憂之五,對Gig Economy的擔憂:美近年來過度依賴Gig economy,而其面對疫情沖擊的脆弱性,顯然將加速就業問題的暴露(對美國勞動力市場的問題的探討,參考2019年6月6日報告《寬松的障礙:今非昔比的美國勞動力市場》)。
擔憂之六,對疫情的擔憂:作為經濟金融系統的外生變量,經濟政策對其無能為力,美國投資者需要看到有效的措施和能夠信賴的預期。
2. 聯儲的CPFF是什么?
上次采用還在次貸危機時:聯儲通常只能購買政府發行的債券,或政府機構發行的債券,不能購買私人部門發行的債券。但是在危機期間,面臨最大風險的往往是私人部門發行的債券,因此聯儲的流動性注入往往只能澤被政府和政府機構債券持有者,而無法緩解流動性問題更為嚴峻的私人部門發行的債券。在美國次貸危機期間,為了緩解這一問題,美國通過特定機制安排,為私人部門債券提供流動性支持。此次流動性擠兌,最為嚴峻的也在私人部門債券(商業票據)。
此次具體情況:據wind咨訊,美聯儲在聲明中稱,受疫情影響,商業票據市場近日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商業票據融資機制應能消除市場風險,提高企業在疫情爆發期間維持就業和投資的能力,財政部將向美聯儲提供100億美元的信貸保護,這些資金將來自財政部的外匯穩定基金,除非延期,商業票據融資機制將于2021年3月17日終止。
3. 聯儲的CPFF解決了哪些問題?
效果之一:此前聯儲的Repo和QE對合格抵押品的限定范圍并不包含商業票據,因此導致持有商業票據的機構或組合無法變現流動性,進而持有商業票據的機構的信用溢價也大幅上行。此次針對商業票據的信用背書和流動性支持,明確了商業票據的信用溢價,穩定了商業票據的流動性來源,緩解了持有商業票據的機構或組合的流動性風險和爆倉風險。
效果之二:市場的穩定需要有資金的流入,而此前流動性的稀缺往往使得逆市流入市場的資金虧損,下跌-流出-流動性擠兌的負反饋無法打破,缺乏流動性使得市場無法出清。此次針對商業票據的信用背書和流動性支持,首先進一步解決了流動性問題,進而有利于逆轉流出為流入,并最終有利于逆轉下跌為上漲或企穩。
4. 聯儲一系列操作的效果與遺留問題
效果一:通過按預期降息,解決了對過高的降息預期的擔憂(擔憂之一);
效果二:通過Repo+QE+RateCut+CPFF解決了政府債券和商業票據的流動性問題,進而大幅緩解了信用風險的擔憂(擔憂之二);
效果三:通過央行向固定收益類市場釋放的流動性,緩解了權益市場、黃金市場等的流動性問題,促進了市場的出清(擔憂之三)。
剩下的六分之三聯儲無能為力:還未解決的三個擔憂均是基本盤問題,分別是疫情邊界、經濟受損邊界、Gig Economy脆弱性(就業);從聯儲的角度看,疫情幾乎無能為力。
5. 財政部刺激方案及MMT的效果
效果之一:向市場釋放了大超預期的一萬億美元的刺激方案的信息,向市場傳達了政策會盡全力對沖經濟損失的信號,使得投資者雖然并不確定疫情會給經濟帶來什么,但是傾向于相信政策會給經濟帶來同樣的對沖,有效緩解了市場對經濟的擔憂(擔憂之四)。
效果之二:向市場釋放了大超預期的數千億美元的“直接提供支票給美國國民”的信息,雖然這一提議需要美國國會通過,但是考慮到疫情的嚴峻性和選年等特殊因素,投資者傾向于相信這一提議會有效緩解Gig Economy脆弱性帶來的失業矛盾,雖然支票并不能解決失業率,但卻可以解決失業率帶來的問題(擔憂之五)。
6. 市場做了什么回應:在考慮Risk Off 向Risk On切換了
美債:10年期美債作為Risk Off的安全資產,其收益率在三周左右的時間最多回落了120bps,Repo+QE+降息,流動性問題逐漸緩解后,收益率最多修復了30bps,CPFF與MMT宣布后,收益率快速修復了30bps。與FFR的零利率水平相比,1%左右的收益率顯然體現了對經濟衰退和信用風險的大幅改觀。
黃金:美股暴跌以來,作為避險資產的黃金迅速從1600美元上漲至1700美元;之后流動性擠兌,黃金換美元的交易使得黃金在短時間內一度跌破1400美元;CPFF+MMT宣布之后,黃金短時間內上漲6%。
權益:疫情擔憂使得sp500由近3400跌至3000(我們發布了《中美股市脫鉤的可能:再次審視沖擊》);疫情在美國和全球惡化,帶來流動性擠兌,sp500由3000跌破2500;Repo+QE,(我們發布了《昨夜的遺留和明天的道路:危機的背后》)上漲近10%,(周末我們發布了《1.5萬億夠不夠:警惕美股再次探底的風險》),聯儲宣布CPFF+MMT,sp500快速上漲7%(我們正在撰寫這篇報告)。
7. 市場還在擔心什么:疫情,還是疫情(擔憂之六)
難道財政刺激不足以完全對沖疫情嗎?還有三個不確定。
也許事后看可以,但事前沒有人確定。
美股的盈利預期已經連續下調十幾個月,2020年的盈利是多少,不確定。
美股的估值在暴跌前已經突破一倍標差,接近于dot com bubble之時,暴跌之后,沒有盈利的預期,估值如何評價,不確定。
及時財政刺激能夠完全對沖,但帶來的擠出、效率損失是否應當定價,不確定。
面對疫情,什么確定?當然,估值可以用時間消化;盈利可以用時間復蘇。但時間的起點,應當是疫情確定的那個時點。(更詳細梳理見《中美股市脫鉤的可能:再次審視沖擊》)。
8. 美股見底了嗎?
按照我們模型的假設和測算,美股長期均衡的調整空間在15-30%,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的美股已經具備了投資價值。我們建議資產配置機構(1-3年視角)盡快啟動再平衡,賣出美債,買入美國股票,買入新興市場股票,尤其是中國市場股票;我們建議資產交易機構(1年內視角)以反彈的視角買入,并及時關注疫情的發展(擔憂之六)。
9. A股調整結束了嗎?
我們仍然堅持中美股市脫鉤的觀點。
美股暴跌,A股體現韌性;美股企穩,A股反攻。
海外的一系列財政和貨幣的刺激與寬松,都是A股上行的支撐。
建議圍繞“成長-價值螺旋”的思路,提升倉位。
10. 悲觀者會擔心什么?
前述邏輯雖然自洽,但疫情的沖擊始終是一個具有較高不確定性、很難說清楚的假設。如果經濟受損過大、萬億規模被國會大幅削減,對美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沖擊是市場難以承受的。
如果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消費疲弱、投資受制油價疲弱,美國恐難放松對對手的索要。
此外,地緣政治和各種摩擦,永遠是金融框架難以預料的。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王涵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