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硬核”力量,首批科創50ETF獲批!
來源:讀數一幟
原創 黃慧玲
ETF作為簡單透明的指數投資工具,大大降低了投資門檻和個股投資風險,這也是為什么首批科創50指數ETF備受矚目的原因
文丨《財經》記者 黃慧玲
編輯丨陸玲
9月11日,首批跟蹤科創50指數的ETF產品正式獲得證監會批文。首批參與方包括華夏、易方達、工銀瑞信、華泰柏瑞四家基金公司。
經過一年快速發展,科創板已經成為科創企業的“首選上市地”。上海證券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9月1日,科創板上市公司達165家,總市值2.88萬億元,募資總額超2500億元。越來越多符合國家戰略、自主創新含量高、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型企業掛牌上市,投資吸引力日益提升,但是科創板也對投資者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ETF作為簡單透明的指數投資工具,大大降低了投資門檻和個股投資風險,這也是為什么首批科創50指數ETF備受矚目的原因。
劍指科創板利潤核心
自2019年6月13日科創板正式開板,2019年7月22日首批25家科創板企業掛牌上市以來,科創板正式運行已滿一年有余。
“對比科創板及創業板、滬深300指數2019年盈利情況,科創板在營收、凈利潤增長率、ROE、ROA方面均優于創業板、滬深300指數。”華夏基金指出,隨著優質龍頭、獨角獸企業登陸科創板,市場交易活躍度持續提升,科創板體現出了獨特魅力。
工銀瑞信從潛在增量細分市場的角度分析,認為未來科創板三類產業值得關注:一是在全球范圍內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產業;二是相比海外,有進口替代或結構補強需求的產業;三是全社會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增量產業。
以先進制造業領域為例,目前已經登錄科創板的標的中,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是重要主題之一。在自主可控背景下,裝備制造業作為經濟產業的上游,對很多產業的發展起著卡脖子的地位,特定領域專用設備的發展更值得資本市場關注,如信息電子領域用的半導體裝備、軍工航空領域用的3D打印裝備等。
“值得注意的是,從資金配置的角度,目前科創板仍處于低配狀態。隨著科創50指數的推出,科創板基金備案、發行加速,增量資金入場,科創板關注度將持續提升。”工銀瑞信基金有關人士分析道。
不過,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要參與科創板投資依然具有較高門檻。
“由于科創企業普遍具有技術新、前景不確定、業績波動大、風險高等特征,市場可比公司較少,傳統估值方法可能不適用,發行定價難度較大,而且注冊制下,未來可能個股分化表現會日趨明顯。這給科創板企業的研究和情況跟蹤帶來挑戰,普通投資者較難具備相關專業能力和持續跟蹤精力。”華夏基金認為。
借道ETF簡單實用
相較個人摸著石頭過河,投資ETF是將資金交給專業的基金經理進行管理。《財經》記者了解到,為了更好挖掘科創板的投資價值,基金公司都加強了科創板相關重點行業研究人員的配備,設計規劃了適用于相關板塊的投資研究方法,在個股跟蹤和板塊研究方面更具優勢。
據了解,首批科創50ETF均通過跟蹤科創50指數實現投資科創板。科創50指數是科創板首只指數,從科創板已上市的企業中精選50只市值最大、流動性最好的股票組成。“科創50指數是科創板的利潤核心,是科創板戰略定位的集中體現。”易方達基金指出。
“而且,相較于科創板整體,科創50指數在營收增速、凈利潤增速、ROE等關鍵財務指標方面更具優勢,估值水平也低于科創板整體,投資價值凸顯。”華夏科創50ETF擬任基金經理榮膺認為。
易方達指數投資部基金經理成曦告訴《財經》記者,從去年年報來看,科創50指數成份股平均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比例高達13%,高比例的研發投入有望為業績增長提供可持續的助推力。同時,該指數每季度還會重新調整一次,在科創板穩步擴容升級的背景下,通過成份股的定期新陳代謝,科創50指數將能夠始終保持對板塊優秀公司的代表性。
成曦認為,指數投資是參與科創板投資最簡單實用的方式之一。考慮到科創板個股波動大、業績不確定性強、研究難度高,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選用適合自身投資屬性的指數化投資工具進行配置,能夠較好地分散個股風險。
ETF則是指數投資中最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目前上交所規定科創板開戶門檻為投資者證券交易必須要滿2年以上,且風險測評需要激進型以上,而且其證券賬戶或資金賬戶20個交易日以上日均資產不低于50萬元。投資ETF的門檻相對較低,認購期基金認購起點在1000元左右,ETF上市后,投資者以1手100元左右的價格就可以參與ETF買賣交易。
此外,從組合配置的角度來考慮,科創板的定位、行業分布特點相對比較鮮明,有利于和其他板塊的A股寬基指數形成補充,科創50指數以及科創板能夠從組合配置的角度實現一個多元化的配置和補充。
“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科創板上市公司多處于成長期,業績波動性可能高于傳統行業,因此科創50指數及其跟蹤產品科創50ETF的走勢也會體現該特點,投資者需要對此類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建立合理認知和預期。”工銀瑞信指數投資中心總經理章赟提醒道。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陳志杰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