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財經(ID: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唐亞華
編輯 | 魏佳
這個十一長假,你收到了幾張請柬?
十一長假新人扎堆結婚,基本是每年的常規操作,在不少人的日程安排里,都少不了赴喜宴這一項。隨之而來的,是一筆一筆又一筆的份子錢。面對“罰單”一樣的請柬,不少人直呼想申請加班,甚至還有網友調侃,9月的工資都是給十一結婚的新人攢的。
前不久,網傳的一則阿里P8程序員征婚帖在網上引發激辯。該男士自稱稅后年入170萬,在北京有房有車有戶口,希望女方身材在線,月入1w+,溫柔賢惠多照顧家庭,愿意生二胎,最好是南方城市家庭。不少人指責他過于功利、物化女性,這也把金錢+婚姻的話題再一次推向高潮。
其實,婚姻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項經濟行為。知名經濟學家薛兆豐就曾打比方,兩個人結婚是在用自己的資源辦家族企業,簽的是一張終身批發的期貨合同。
無論是結婚之前的彩禮、嫁妝、車子、房子,還是結婚時收的份子錢,都能夠用經濟學的原理來解釋。燃財經跟兩位經濟學教授和一名心理咨詢師聊了聊,今天我們換個視角,來說說婚姻里的那些事兒。
“結婚是用兩個人的資源做家族企業”
今年是黃金周制度施行20年,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出行、親朋聚餐和購物消費一直是黃金周期間人們消費的主要選擇,但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黃金周辦婚禮。
據報道,今年十一期間僅南京就有1.5萬對新人結婚,比去年同期增長40%,星級酒店平均每桌酒席價格達到3000元以上。
提到結婚,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是彩禮。有人說,彩禮能反映出當下的社會狀況,彩禮就是丈母娘考量女婿的“唯一標準”。
一幅全國彩禮地圖顯示,福建以30萬彩禮位居第一,浙江以20萬緊隨其后,江西、山東、河北均為15萬,并列第三。
在彩禮最高紀錄的福建省內,也有泉州這樣-20萬的數字,也就是說,泉州的嫁妝比彩禮高,不少單身小伙子應該已經心動了。
圖片來源于挖財
另一份河南彩禮報告顯示,2018年河南彩禮平均約9.78萬元,其中提到高價彩禮的原因一個是社會攀比心理,另外也有男女比例失調的因素。
其實,“娶媳婦要送彩禮”是從中國古代開始就有的傳統。民俗專家介紹,最早在周朝時,男方娶親時送的吉祥物是大雁,寓意夫妻恩愛,相互遵守誓言。唐宋以來,男方向女方送現金作為彩禮的較為普遍,具體數額據家庭情況而定。當下婚禮中,動輒數萬甚至幾十萬上百萬的“彩禮”錢,其實起源于“賣女兒”,不值得提倡。
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彩禮習俗流傳千年并不難理解。
經濟學專家包特曾撰文指出,基于諾貝爾獎得主加里?貝克爾的觀點,男女結婚的主要動因在于利用雙方在能力和資源上的互補性產生更大的收益。由于雙方結婚以后在家庭內部的收益分配通常是依據習俗而定,可能偏離各自在市場上能夠得到的“價格”,那么,在市場上占據優勢的一方就可能在婚前將這些“差價”一次性通過彩禮或嫁妝的形式收取過來。
薛兆豐曾在《奇葩說》上就婚前該不該在房本上加女方名字的問題,表達了觀點。他表示:“兩個人結婚就是在用自己的資源在做家族企業,簽的是一張終身批發的期貨合同。由于在家庭中,兩個人付出不同,女方先付出而男方后收獲,在開局之時為了保證做一份抵押也未嘗不可?!?/p>
他解釋,雙方一起拿出自己的資源辦企業,男女雙方給出來的資源包是不太一樣的。從時間上來看,男女雙方發揮作用的時間點不同,有的人早一點,有的人晚一點。從傳統上來說,通常是女性負責生育、撫養家庭、照顧家庭,而男性發揮的作用比較晚,有的要等到三四十歲以后,他的作用才會發揮出來。
“由于男女雙方發揮作用的時間點有晚有先,這個時候就會發現一個問題,一方做播種、施肥,另外一方負責收割。負責收割的那個人就比較容易敲前面付出的那個人的竹杠,如果要男方給一點抵押,萬一婚姻出現了問題,能夠做一點墊底。這有錯嗎?這沒錯?!毖φ棕S表示。
房產如此,彩禮也有這樣的性質,可以說都是婚前男方給女方的抵押,為女方在婚姻中的利益提供保障。當然了,結婚時女方也要付出。一般來說,男方付了彩禮,女方也會拿出部分嫁妝,算是禮尚往來。
“彩禮是前置補償”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聶輝華告訴燃財經,彩禮在古代有補償的意味。很多父母認為,把女兒嫁過去,培養女兒花了很多時間、金錢,需要對方給一個回報。古代嫁出去的女兒除非被休,不然不能回娘家,也基本不能為娘家做貢獻,在這種情況下,彩禮作為一種經濟補償,是合理的。
他提到,還有一種情況是有的父母擔心孩子吃苦,彩禮相當于是一個保障。如果男方出軌離婚,過錯方不可能把錢要回去,對婚姻也是一定的保障。
聶輝華認為,“彩禮高不一定是壞事,我是江西人,老家特別重男輕女,我作為一個男士都看不下去了,彩禮上漲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重男輕女的陋習,男多女少,女孩本來就緊俏,彩禮自然高?!绷硗?,彩禮高說明女性地位高,改變了經濟地位也就改變了社會地位。他認為,彩禮也是市場自由形成的結果,不應該人為干預,而是要發揮鄉規民約的作用。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長安表示,彩禮是一個家庭經濟實力、財富地位的象征,代表未來生活的經濟基礎,還有一部分研究發現,彩禮比較高的家庭,有更多的資金投資給未來孩子的撫養和教育,對代際傳遞有好處。但是,過度扭曲的彩禮會使出資的一方陷入債務負擔,應當適度。
圖 / Pexels
在生活中,因為彩禮金額無法達成共識,準新人吵架甚至徹底鬧翻的情景十分常見。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汪彥玲對燃財經表示,這種情形在她做心理咨詢時經常遇到,主要是由于女性安全感的缺失。
“這很有可能是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比如父母婚姻關系不是很好,或者是說缺失父愛或者母愛,總之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得到過足夠的安全感。長大后,她就會在自己的親密關系中去尋求安全感的需求,除了情感的訴求以外,還會轉化成對物質方面的訴求來肯定對她的愛。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也都是會去解決女性的安全感的問題?!彼f。
另外,在彩禮這件事上,不同身份的人會有不同的出發點。汪彥玲表示,對于父母來說,他們看待彩禮是帶著一種補償心理,從即將進入婚姻的女性角度來說,由于生殖屬性,以及中國社會里的傳統觀念,女性會自認為處在一個較為弱勢的地位,認為自己嫁過去以后,就是一種付出,所以也期待通過彩禮得到一種前置的補償。
同時她提到,從情感角度來看,彩禮的行為可以看做是女性在為感情定價,而從男性角度來說,付出彩禮,在他們看來是“為性付錢”,雙方都有動機。女性是希望通過彩禮獲得最高價格的感情補償,而男性是希望通過彩禮獲得最低價格的性的動機。
份子錢可以看做融資工具
說完彩禮,再來看看讓不少人叫苦不迭的份子錢。
不少網友這樣形容自己對份子錢的態度:沒有收到請柬,暗自慶幸錢包保住了;收到一兩張,覺得還能承受;三到五張,節后恐怕就要吃土;收到五張以上的人,只想靜靜,感嘆自己真的太難了。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2017年發布的《國人工資報告》顯示,國人除了吃穿用學住行這六大開銷外,人情往來、請客送禮花銷占工資的14.65%。新華網此前一份調查顯示,年輕一代婚禮份子錢在500元至1000元的占32.5%,1000元至2000元的占23.1%。
李長安和聶輝華分別用“眾籌”和“融資工具”來形容古代的份子錢。對于辦婚禮的人來說,這幾乎是一種互助的形式,用一種隱含的契約關系以體面的方式解決了年輕人結婚時的燃眉之急。
李長安表示,份子錢在古代屬于眾籌,因為一般來說結婚花費比較大,用這種互助眾籌的形式,一方面祝賀新婚喜事,另一方面幫助年輕人快速進入新生活。
聶輝華解釋,過去的份子錢相當于一種融資工具。“如果你想要辦一件事缺錢,要去借錢又很沒面子,比如份子錢就相當于結婚缺錢,每個人送一些錢給你,解決了燃眉之急,又很有面子。這中間是一個隱含的契約關系,我給你錢了,將來我辦事的時候你要把錢給我,是一種不損面子的隱形融資工具?!?/p>
既然是隱形契約,會不會出現破壞了契約,一方送了份子錢另一方不送的情況?
聶輝華解釋,“其實不會,中國古代社會相對比較封閉,流動很少,這一次不給,下次人家就不請你了,大家心里都會記著。份子錢在以前其實是一個挺好的工具?!?/p>
到了現在,份子錢已經失去了這個功能。聶輝華表示,現在大多數人自己能負擔起結婚的費用,但份子錢仍然有一定積極意義,因為大家步入獨立生活,經濟聯系被切斷,親戚朋友平時比較少有往來。擺酒席請客收份子錢成了一個維系親緣關系的理由,很多人并不一定是看重錢本身。
不過,李長安指出,過度強調份子錢,容易帶給親朋好友很大負擔,不少人的大部分收入用于隨份子,有人把請帖稱為“罰單”。“這是一種被動消費,因為習俗人情的約束,有的地方成了惡性循環,自己不操辦就虧了,甚至有人把五六十歲過的大壽提前到三十歲就辦。這方面要移風易俗,適度表達心意即可?!?/p>
圖 / 視覺中國
事實上,份子錢在各地風俗也不太一樣,有的地方可以只送50元表示祝福,但有的地方已經形成了一種攀比心理,必須500元起送,而且回禮必須回更多才行。
汪彥玲分析,好面子這種行為的本質有兩個原因,一是對人際關系的焦慮,份子錢是屬于人際交往支出的一種,在社交活動中,大家都希望能被了解和接納,大多數人會把人際關系的好壞,歸結于類似“份子錢”這樣社交手段的結果,所以,在份子錢的事情上就樂此不疲。
還有一個是內心不自信的補償心理,有的人因為自卑,想要通過某種外在的、可以被別人看到和評價到的方式補償回來。
“合理的份子錢來往確實可以成為人際交往的潤滑劑,增加情感的鏈接。但如果超過自己的控制,經濟壓力過大,反而會加重人際關系的焦慮感,甚至會造成感情上產生芥蒂,導致人際關系緊張,得不償失?!蓖魪┝岜硎尽?/p>
總體來說,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彩禮和份子錢原本的意義到現代已經弱化,一些女方家庭不再看重補償,大部分人也都負擔得起結婚的花費,所以,無論是新人,還是看客,適度表達心意就好,不應該背上“甜蜜的負擔”。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張海營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