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1月證監會主席易會滿首次提出“中國特色估值體系”以來,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并引發市場各方熱議。新浪財經舉辦“建言中國特色估值體系”征文活動,特邀專家學者、券商、基金、私募等人士,進行精彩大討論。(投稿郵箱:finance_biz@sina.com)
荒原資產凌鵬指出,主導A股的“茅寧行情”或已結束,而三大運營商因兼具“數字經濟”和“中特估”成為龍頭,市場表現如火如荼。結合歷史行情以及基本面、估值等因素,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似乎“數字經濟”和“中特估”是最有可能崛起的候選,但“中特估”或比“數字經濟”更能堪大任。
凌鵬表示,要想成為機構底倉,需要具備這幾個條件。第一,需要具備一定的體量。由于機構的資金越來越大,缺乏一定體量的東西是無法成為底倉的。粗略看,當前以TMT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總市值不到十萬億,而僅銀行、非銀、建筑、石化等“中特估”市值就超過20萬億。所以從體量的角度看“中特估”明顯勝出。
其次是需要基本面的支持,尤其是高頻、可跟蹤的數據。凌鵬指出,機構建立底倉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要持續幾個季度甚至幾年,因此不能光有空間和概念,需要夯實的基本面和持續可跟蹤的高頻數據。
第三是估值優勢。按照申萬宏源證券行業比較團隊的數據,相對于“數字經濟”,“中特估”的估值優勢非常明顯。如果這一次主導A股的“茅寧行情”真的結束了、機構底倉面臨重構的話,估值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而在這方面,其他的主題都不如“中特估”。
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目前的行情究竟是延伸還是徹底顛覆。本質而言,“數字經濟”只是延伸。今年以來,TMT由于信創、CHATGPT以及“數字經濟”大漲,本質上也只是之前科技行情的延伸。而“中特估”完全是顛覆、是異類,之前在“茅寧主導”下這些品種備受欺凌,現如今王朝傾覆、翻身做主了。
目前來看,“數字經濟”還只是規劃和主題,滲透率不高、尚無明晰的商業模式。或許幾年以后就會蔚然成風、改變世界,但當前的“數字經濟”和2007年的智能機、2014年的電動車一樣,還無法成為機構可持續買入的品種。反觀“中特估”,則都是非常熟悉的品種,商業模式也非常穩定,經過2011—2020年近十年的調整,很多行業周期景氣回歸。
此外,凌鵬還說到,結合歷史行情來看,國家往往在行情的極致點出臺政策。在2008年10月A股可能也已經跌透了、2016年初商品價格處于極低的位置、2020年底的地產居于20年上行周期頂端時,加上國家這只“看得見的手”后行情就翻天覆地。
基于上述四點以及歷史情況,凌鵬認為,“中特估”或比“數字經濟”更堪大任。結合景氣和周期位置,當前A股很多國企估值低到令人發指的地步,過去兩年已經出現零星修復,如今加上“中國特色估值體系”,或許又會是一輪暢快淋漓的行情。
責任編輯:常福強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