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新浪財經訊 “新浪·長安講壇”(總第362期)日前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舉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姚洋出席并以《我國經濟的結構轉型和當前經濟形勢》為題發表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題目是“我國經濟的結構轉型和當前經濟形勢”。
我講三方面內容:
第一方面,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發生的重大變化:一是中國經濟在過去的十來年間在世界上地位的改變;二是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變化,包括結構調整。
第二方面,經濟周期和去年以來經濟增長減速?,F在談結構變化談的比較多,但是很少有人談經濟周期。我覺得經濟周期還是非常重要的,認識到經濟周期才能采取一個比較合理的政策。去年以來經濟增長在減速,我個人覺得不是結構調整不到位的結果,而是去年以來一系列政策所造成的,特別是去杠桿政策。
一、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發生的重大變化
1. 中國經濟在世界范圍內地位的上升
先說激動人心的事情。2008年以來世界的經濟總量向中國轉移,你看一下數據就會感覺到震撼。10年前,我們國家的GDP經濟總量只有3.37萬億美元,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三分之二。到了去年,我們的經濟總量超過13萬億美元,已經達到美國的三分之二,是日本的2.4倍。十年間我們從占日本的三分之二變成了它的2.4倍,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財富世界500強排名,2008年包括香港在內我們只有37家,而今年包括香港在內我們是119家,美國是121家,日本只有52家。我們基本上跟美國差不多,照這個趨勢下去,最遲后年我們的世界500強數量就要超過美國了。中國人愿意勤勞奮斗,愛找自己的差距。2008年我們追問我們企業在世界500強里的數量什么時候才能趕上人家日本,超過日本又問能不能趕上美國,現在我們趕上了美國,又在說自己大而不強。有人指出中國在世界500強里的119家企業,利潤一半都是銀行貢獻的,那又怎么著呢?中國總是很謙虛,問為什么還不行。
我想指出的是,中國取得這么大的成就是逆世界而動的。在世界金融危機之后,整個世界經濟都在下行,2009年全世界是負增長,只有中國是正增長。為什么呢?我覺得是反周期措施到位。我們放出了4萬億。有很多人不喜歡4萬億。這4萬億確實有很多問題,但是它管用。我們的很多企業都是拜這4萬億所賜。山東濰柴動力2008年的時候還是一個不大的企業,就這10年時間它也進入了世界500強。華為也是一樣,沒有這10年,華為不可能有今天。
圖1 中國的貨物貿易盈余和美國的貢獻份額
數據來源: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balance/c5700.html.
財富在向中國轉移。美國有大量的貿易赤字,中國有較高的貿易盈余。赤字國的財富向盈余國轉移。圖1是中國貨物貿易盈余總量和美國在其中的貢獻率??醋筝S,中國的貿易盈余在2015年達到頂峰,然后降下來了,但到2018年仍然有3500多億美元。這其中美國貢獻多少呢?美國長期貢獻超過100%,最高峰超過了500%,這意味著中國對世界其他國家都是有赤字的,所有的貿易盈余來自美國。最近這些年,美國占的比例略有下降,2015年之后又上升,回到100%以上。因此,可以說中國貿易盈余來自一個國家。貿易赤字意味著必須借款,向盈余國借。美國有美元優勢, 我們叫美元霸權,他可以印鈔票。短期來說對我們不利,稀釋我們的美元資產。黃海洲和他的合作者Patrick Bolton提出一個貨幣的股權理論,認為貨幣就像股權似的,企業增發股票,原來股東的股份就會被稀釋掉。但是,發鈔票就意味著向股東們發股票,未來付息還本的代價就會提高,長期而言,就是美國財富在向中國轉移,美國的子孫后代欠中國越來越多的錢,除非有一天美國人賴帳,說“game over”,但這個很困難。我想,靠印越來越多的鈔票,不停的稀釋美國債務,我覺得長期來說這是困難的。所以從這點來說,我覺得以前關于貿易不平衡的說法是不對的;我覺得特朗普是對的。當一個國家有貿易赤字的時候,你就在消耗你的國力。就像一個家庭,一家人天天在借貸生活,只著子孫后代給你還,你可不是就在消耗家力嘛?作為一個國家,就是在消耗國力。所以一般的經濟學家說貿易赤字沒有問題,我覺得是不對的。
中國是制造業第一大國,現在制造業增加值占全世界四分之一。從我們的出口產品來看,中國進步非常大。有些人的印象還停留在中國出口服裝鞋帽的階段,但20年前,我們就開始以出口電子產品出口為主了,現在出口的最大向是機械產品,而且帶有一定的高科技含量。可以看到40年間的一個輪回,現在出口的優勢產品又回到計劃經濟時代搞的機械行業、重工業。雖然我們又回去了,但它插上了新技術的翅膀。我去看過濟南第二機床廠,這個廠很有意思,到今天它連董事會都沒有,還是廠長在管事。其他的國企都已經公司化改造了,他連公司化改造都沒有。這個企業在濟南市區里占地面積很大,濟南市總想把這塊地收回來,但是他們的廠長給頂住了。這家企業的產值也不高,就幾百億元,只生產一種東西—汽車沖壓機床。在國內他們占有的市場份額是80%,在國際上能打敗德國、日本企業。引以為豪的是他們把機器賣到美國通用汽車,并且派工人去指導美國工人安裝、調試和使用這臺機器。他們在濟南通過互聯網,能日夜不停的監視那臺機器,有小毛病可以直接用計算機調試,出了大毛病就派技術工人幫他們修理,根本不用美國人動腦筋。這家企業的工人絕大多數都擁有大專文憑,已經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種傳統工業了。
中國正在成為創新和金融大國,中國的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2008年我們的研發投入不到500億美元,2018年我們的研發投入達到2890億美元。這是我們官方數字,OECD的數字是5000多億美元,這個數字快要跟美國平起平坐了。即便是按我們官方的數字算,我們的研發投入也占GDP的2.2%,已經超過了很多發達國家。美國、日本、韓國比我們略高一些,但我們把OECD平均水平以下的國家都甩掉了。請注意,我們的人均收入只有人家的四分之一,但是我們的科研投入強度已經超過了他們。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日本幾乎每年拿一次諾貝爾獎,很多人又開始檢討中國這不行、那不行,我覺得這是認知錯誤。日本人得獎,很多工作都是在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做的,我們現在相當于日本的在上世紀70年代。我覺得目前在北大、清華、中科院能拿諾貝爾獎的肯定有二十幾位,我打賭我能活到那個時候。今天在座的如果有學科學的,極有可能會在三、四十年后獲獎。現在做科研很簡單,一是要有人。這個中國沒問題,人口基數足夠大,天才在人口中的比例是固定的。二是要有錢。這個中國也不太缺。有了這兩項就沒有什么大問題。高水平大學缺這個、缺那個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一個是人、一個是錢,有了這兩個你不想成為一流大學都難。如果給老師的工資都是一年120萬元人民幣,你看看是不是能招到世界上最好的老師。這很簡單,沒有別的問題。
我以前對科學家特別崇拜。有一次我見到一個化學家,他說你們經濟學家都特聰明,你們寫的數學公式我們都看不懂。我說你們化學家多好,創造這么多的財富。他說化學家都是靠運氣試出來的,chemistry就是“chem is try”!“try”是要錢的。
“一帶一路”提升中國在世界金融領域的地位,我們牽頭設立的亞投行、新發展銀行,還有國內的絲路基金、國開行、進出口行,都是證據。國開行是真正的宇宙大行,它的全部資產是4萬多億美元,全世界所有的發展性銀行加起來是它的零頭。國開行2017年在“一帶一路”上的放貸超過世界銀行在全球的放貸。我們生活在國內,所以不太關注這些事情,但是在國際上感受到中國壓力是非常強烈的。
2. 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變化
下面談經濟的結構變化。最大變化就是我們告別了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出口導向有一個好處,就是你的需求不是內生的,而是別人給你的。就像我在威斯康星的一個老師,以前他對中國印象挺好,現在他的心態變化了,說中國有那么勤勞的人民,我們給你們提供那么大的市場,你們想不發展都難。也就是說,我們的需求不是我們自己創造的。事實上在危機之前,我們的出口除以GDP在2006年就已經達到頂峰,將近35%,之后一直在下降,現在是17、8%的樣子。這個對一個大國來說仍然有點高,美國只有10%,日本也是17、8%的樣子。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出口不再是推動增長的主要動力,這幾年我們的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微乎其微。
圖2 中國出口和出口/GDP比例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官網:www.stats.gov.cn .
另外一個變化,是工業化和去工業化。圖3顯示的是三大產業的就業份額的變化。農業就業份額下降,服務業就業份額上升,服務業成為最大的就業部門已經很多年了。最有意思的是工業就業的變化。從這張圖上我們能看到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有兩個高峰期,一個是計劃經濟時代,另一個是加入世貿組織之后10年,這兩個時期讓我們工業就業各增長了10個點。事實上,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中國的工業化沒什么進步。從就業比例來看基本上是在波動,當時在準備最后的沖刺,這就是加入世貿組織。加入世貿組織頭10年完成的工業化進程,相當于2000年之前40年走過的路,所以加入世貿組織是非常重要的。照我看,中國現在看到的大部分財富都是加入世貿組織之后積累起來的。
但是2012年之后,工業就業達到頂峰之后開始下降。為什么不是2008年、2009年?因為有4萬億投資的刺激。接著我們又往上沖了幾年,達到了工業化頂峰。一個國家的產業轉型大都跟外部沖擊有關,日本就是如此;韓國和臺灣地區比較平穩一些,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去工業化,但是經濟轉型要等到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我們國家受金融危機沖擊挺大,估算去工業化大概提前了5、6年時間;如果沒有金融危機,可能工業化還可以持續到2017年、2018年。順便說一下,工業就業最高峰在這里顯示的是30%,這個數字恐怕不準確,農業的份額高估了。我覺得最高峰的時候,工業就業應該達到過全部就業的35%,這個和其他成功的經濟體沒有太大差別。
圖3 三大產業就業比例的變化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www.stats.gov.cn
接下來是人口結構的變化。圖4是勞動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有兩波大的增長: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紀的頭十年。有時候我們回頭看歷史,會發現中國真是非常幸運。1978年鄧小平在做改革開放決定的時候,也并不知道會發生什么,但是很幸運,中國過去40年里在兩次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我們都踩對了拍子,第一次是改革開放,第二次是加入世貿組織。從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們的人口結構開始走向優化,勞動人口占比一下子上升了10個點,這一波人口紅利被農村改革趕上了。到90年代人口結構沒有太大變化,加入世貿組織我們又“沖鋒”了一次,第二波人口紅利到來。到2010年,金融危機來了,我們退出出口導向發展戰略,而我們的人口結構也開始下行。
圖4 勞動年齡人口比率(15 - 6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例):1960 – 2018年(%)
資料來源:Wind。
從2012年開始,我們開始搞結構調整,后來總結為“三去一降一補”。這些年“三去一降一補”做的怎么樣?去庫存做得相當不錯。但這純粹是一個偶然因素決定的。2016年,政府實施一輪強刺激,使得三、四線城市7億平方米的房地產庫存全部消化掉了。2016年7月份我參加總理座談會時提了個建議,讓政府出點錢,補貼老百姓買房子,把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庫存消化掉。雖然這個建議沒有被采納,但政府做的基本上是這個事情。政府做的是貨幣化棚改,原來是給現房,后來改成貨幣化。一搞貨幣化棚改,房價就上去了。老百姓都是“追漲殺跌”,所以房地產庫存也就消化掉了。去產能,靠的是行政命令,比如北京周邊很多鋼廠和小煤窯都關掉了。結果,2016、2017年經濟轉好的時候,我們還要進口鋼材和煤炭?,F在看來,去產能比較徹底的行業,目前的利潤情況都比較好。去杠桿的效果等一會兒我再講。“降成本”做的比較好,降稅、降費非常顯著。這幾年我們不停的降稅,今年的稅收大概要降2萬多億,這是非常大的降低。“補短板”是個慢活,我們也做了很多,“放、管、服”改革等等都是補短板的,但這個是一個長期工作。
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增長減速。這個大家都看到了。現在服務業是最大的就業部門,增長主要靠內需,內需增長占增長的75%,但靠內生增長,速度必定會下來。企業進入了一個比較長的優勝劣汰時期。我個人覺得2012年到2016年的調整,優勝劣汰基本完成,但是有些人覺得還不夠,要接著淘汰。我覺得過去這兩年“去杠桿”和“環保風暴”,讓一些本來不應該死的企業死掉了,有些過了。勞動密集型行業向國外轉移正在發生,但是轉移速度沒有我們想象的快。國內企業轉型和技術升級做的相當好,你到企業里去看一看,只要是有一些技術含量的企業,車間里面基本上看不到人,全都是自動化的。好的方面是勞動收入占比上升,收入分配格局改善;國內消費比例上升,儲蓄率下降。
根據日本海外振興機構(JETRO)發布的報告,2018年中國產業工人一年的全成本是10,500美元,在亞太地區僅低于臺灣地區,臺灣是18,500元,大陸的成本已經超過了亞太地區的所有發展中經濟體。兩年前我們比馬來西亞和泰國便宜,現在我們已經超過他們了。所以中國肯定不再是一個便宜的地方,有些勞動力密集型的行業轉移出去也是很能理解的。
圖5 支出法GDP構成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www.stats.gov.cn
圖5是支出法GDP,顯示的是所謂的“三駕馬車”。虛線是消費,間斷線是資本形成,最下面的實線是凈出口。這幾年的凈出口占比已經很低(2017年的數據有問題,跳動非常大)。國內消費占比在2010年觸底,最低的時候是48%。過去7、8年間,所謂的再平衡速度非???,基本上和前期的失衡速度一樣快,消費占比每年要提高將近一個點,這是非??斓脑倨胶膺^程。相應的投資占比就會下來。所以,再平衡已經發生。
我覺得中國經濟增長減速不是很大的問題,所有的國家都經歷過經濟增長減速。比如日本,它在70年代初之前也搞出口導向,60年代的平均增長速度是10.5%,如果把50年代加上就是9.2%,跟中國差不多,甚至比中國還快一點。但是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日元升值了30%多,再加上1973年的石油危機,出口導向的模式就不能維持了,所以日本進入了創新時代。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日本的平均增長速度在3%左右。但卻是日本真正的黃金時代。在那二十年里,世界上幾乎所有新的電器產品都是來自日本,日本的產品有質量保障,而且價格也還算合理。
我們年輕的時候也追日本明星。那時候女大學生心目中的男神是高倉健,他的形象代表了日本上升期的形象。其實高倉健的性格非常糟糕,他的妻子都和他離婚了。他是非常冷酷的一個人,但是他的每一部電影都是爆款,其中一部是《津輕海峽》,講的是當時修津輕海峽海底隧道的故事,隧道連接本州和北海道,高倉健的形象偉岸冷酷。今年1月份我們全家去有馬溫泉,在神戶的山里面。從溫泉到神戶,也就半個多小時的車程,車在高速路上剛走一會兒就鉆進了一個隧道,隧道里你感覺車子一直在往下走,一出隧道就進入了神戶市中心。當時我就在想,只有一個上升的民族才會干這種事 --- 沒有多少實際用處,更多是為了炫耀的事情 --- 當你走下坡路的時候,你不會去想這些。所以,再過三、四十年我們回頭看就會明白,現在是中國最好的時代。今天你再看日本電影是什么內容?《深夜食堂》!我看了一集就覺得日本民族沒希望了:一個年輕漂亮的女性不知道自己該過什么樣的生活,最終選擇嫁給一個和尚,而且覺得嫁給和尚也挺好。上世紀80年代的女孩都想要嫁給高倉健,現在要嫁給一個和尚!這就是日本老齡化的寫照。從1993年開始,日本的平均增長速度是0.2%。
中國的老齡化也很快會到來,但較高增長的時間可能會比日本的長。中國是一個更大的國家,我們的人口是他的10多倍,地域差距也比他大得多,所以我們可以維持比較長的增長時間。我計算過,從現在開始,只要我們在未來30年保證年均3.7%的增長速度,2049年中國的GDP總量就可以超過美國的兩倍,人均收入超過美國的45%??赡苡腥藭栐趺床?5%?實際上不低,45%是現在發達國家的門檻,只要你能達到美國人均收入的45%,你就是發達國家。是真正的發達國家,而不是世行定義的發達國家。我們要達到那個時候美國人均收入的45%,收入水平很高,而且是平均的,一線城市肯定要超過美國的人均收入。所以我們不需要那么高的增長速度,3.7%就夠了。如果我們的增長速度從2016年的6.5%,勻速下降到2049年的2%,平均速度就是4.3%,所以,3.7%是一個容易達到的目標。
二、經濟周期和2018年來的經濟增長減速
1. 經濟周期
從1992年以來,中國有很明顯的經濟周期。1992年到1997年,由于鄧小平南巡帶動了“投資熱”,投資增長帶來景氣上升,其中一個就是海南省的投資熱潮。那一次海南的房地產熱,直到最近一些年在海南一些地方還能看到“投資后遺癥”。接下來是1998年到2003年亞洲金融危機所導致的景氣下降期。然后又是2004年到2010年出口增長導致的景氣擴張期。2011年到2015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景氣下降期,2016年到2017年接著又進入景氣的上升期。
看一下GDP和投資增速的情況,周期還是比較明顯的。1998年之前我們的增長速度在下降,當時投資很熱,1993年那年我們的投資增長了60%。朱镕基當時是管經濟的副總理,他要壓一壓投資熱,但是時機不是太好,馬上就是亞洲金融危機,投資一下子降到了10%以下。按當時的標準來看,降到10%以下就進入了一個比較低的景氣期。2003年之后,增長的高峰期到來,投資增速又上去了,達到20%到30%。2012年之后幾年,投資增長率有到了10%左右,GDP增長速度也下來了。我看中國的GDP增長統計,在增長比較高的階段是低報了增長率,在低增長的時候又補回去了。
看圖6的CPI和PPI,周期會更加清楚一些,特別是PPI。我們國家的CPI統計不是很準確,因為商品籃子怎么確定有一定難度,但仍然能夠看出周期。很明顯,1998年之前是通脹的。1994年的通脹率最高,CPI是24%。1988年是18%,引起了恐慌搶購,當時有些人拿浴缸去買醬油,儲存醬油。我那時候正要結婚,我太太姐夫跑到西安的唐城百貨去搶購,售貨員扔出來什么東西你就得趕緊接著,結果接到一臺華生牌電風扇,到現在還在用著,質量特別好。有了那次經歷之后,1994年之后就沒有恐慌了。1998年之后,后中國的CPI基本上沒超過10%。央行在這個過程中管理經濟的能力越來越高。按理說在出口大增、外儲增長非??斓哪攴堇铮泬毫Ψ浅4螅茄胄泄芾淼南喈敽谩?/p>
圖6 CPI和PPI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www.stats.gov.cn
PPI的統計更容易,因此周期就更明顯。在圖6的下邊這張圖中,100表示生產者價格和去年沒有變化,超過100就是通脹。1998年之前,PPI是顯著高于100,通脹壓力很大;1998年到2002年,PPI基本上都低于100;2003 – 2012年,除2009年之外,都高于100,之后下來了,然后到2017年又變成正的,但過去這幾個月又變負了。從歷史數據來看,PPI是比較準確的,對經濟表現有先導的意味。
順便說一下,我們國家的經濟周期基本上是5-7年一個小周期,和世界的大宗商品周期吻合。7是一個神奇的數字,婚姻有7年之癢,經濟周期也是,我覺得跟大家的心理狀態有關。結婚頭幾年相看兩不厭,到了第三、第四年有人就開始厭倦,到了第7年就要離婚。經濟發展也是一樣,一開始大家都拼命上產能,上了4、5年覺得不太對勁,就要開始退出,到了第7年開始轉換。
我剛才說了,2016年的時候我們有一次經濟刺激,為什么搞刺激?2015年我們有股災,同時又有“811匯改”。股災影響信心,匯改造成資金大規模外流?!皡R改”是在不恰當的時候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那時候人民幣貶值壓力太大了。按理說,要想讓人民幣浮動起來,最好找一個人民幣有升值壓力的時期,這時放開不會造成資本外流。當人民幣有貶值壓力的時候,放開它的浮動,大家想的是趕緊跑,因為有貶值預期。那一年我們的外匯儲備減少了1萬多億,2015年、2016年我們的經常項目還有盈余,再把盈余部分也得加上,因為盈余部分也跑掉了,這樣里外里大概損失了1.4萬億美元。這個情景非常危急。到了2016年,我們不得不重新實施資本管制。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資本管制我個人覺得是必要的。沒有人喜歡資本管制,但是沒有資本管制,一個發展中國家,當資本大量外流的時候你就頂不住。
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巴西無辜“躺槍”。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國際資本的頭寸都緊張,因而巴西資本外流。巴西好不容易從惡性通貨膨脹里面走出來,巴西貨幣也穩定下來,結果資本一外流,雷亞爾就開始狂泄。巴西總統卡多佐原來是一個社會學家,他的功勞很大,把巴西的惡性通貨膨脹給遏制住了。克魯格曼是比較尖刻的一個人,他跟卡多佐總統說,你得學一下馬哈蒂爾,停止外匯兌換三個月,得止瀉,否則雷亞爾就完了。結果,卡多佐的回答是,巴西不能自我貶低到亞洲三流國家的水平。他覺得巴西是一流國家,結果他摔的很慘。National Pride誰都有,但是不能當飯吃。事實上,過去二十年,巴西的經濟基本上是中國經濟的附庸,中國經濟好了巴西就跟著沾光,中國經濟慢下來了,巴西就完了,因為他純粹是一個靠資源的國家。
2. 資管新政與2018年以來的增長下滑
與資本管制同步,2016年春政府開始強刺激,之后,中國經濟開始復蘇,2017年所有的指標都好起來,國有企業的利潤增長40%。我問過一些民營企業,都說好得不得了。我們有個搞煉鋁的EMBA的同學,2016年盈利2個億,到2017年盈利20億,一下子增加10倍,好得不得了。統計局報的2017年增長數字是6.9%,我個人感覺應該比這個高。但到了2018年,風云突變,四個季度的增長速度一直往下掉,今年又接著往下掉,而且掉的速度非常快,原因何在?
我前面說了,一個原因恐怕是環保風暴。但環保風暴今年開始放松了,大家感覺今年冬天北京空氣沒有去年的好,今年夏天的空氣質量也沒有去年的好,說明環保放松了。我覺得,持久的原因是去杠桿太猛。2017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去杠桿,因為“三去一降一補”只有去杠桿沒做,所以要去杠桿。去杠桿的方向是對的,這個一點問題都沒有。我們國家的杠桿率太高,特別是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那里的杠桿率太高。當時目標確定的也是要去這兩個領域的杠桿,但是采用的方式方法,我個人覺得是有問題的。一是太猛,二是太嚴厲,集中體現是資管新政。
資管新政有下面幾項內容。一是銀行的表外業務轉至表內管理,就是要管控風險,因為如果表外業務不受資本充足率的管制,杠桿率就會非常高,風控也不完善,轉入表內管理,既可以降低杠桿率,也可以加強風控。二是銀行資管業務從銀行剝離,目標是要打破剛性兌付。老百姓在銀行買的資管產品,就覺得你得給我保本。我兒子海外讀書回來之前,我太太覺得我是經濟學家,得管我們家的投資,我說行。我跑到工商銀行 --- 工商銀行發我的工資 --- 在柜臺上買幾個資管產品,人家叫我買什么我就買什么。為什么?因為我相信銀行不會騙我,ICBC他怎么能騙我呢?結果全虧了,我買的資管產品沒有一個盈利的。但像我們這種人至少有一點是明白的,認賭服輸,我知道這個資管產品不保本。但是普通老百姓不這樣認為,在你銀行柜臺上買的東西怎么能不保本?所以有一個剛性兌付問題。資管新政要求把資管業務從銀行里面剝離出來,成立一個資管公司去賣產品,強化它的非銀行性質,這也是對的。三是清除股權和債權投資產品的期限錯配。以前,資金池泛濫,就是弄一些短期資金放在里面,投的項目都是長期的,期限不匹配,這都是有風險的?,F在不讓這么做了,必須亮出底層資產,期限一對一匹配,消除期限錯配。和前兩條不同,這條措施從根上就不完全正確。金融的一大功能就是配置風險,金融機構的作用就是為投資者組合風險。資金池、特別是P2P的資金池固然有問題,但把所有金融機構組合風險的產品都取締了,老百姓投資的意愿就不足了。
資管新政是去年6月份頒布的,雖然有三年窗口期,但是一刀切下去,事實上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趕緊干,特別是新產品不敢再像以前那么干。這就產生了一些連帶效應,一些金融創新受到嚴重抑制,比如說小額信貸公司的助貸業務。按理說小貸公司應該用他的股本金去放貸,但這樣太慢了。我有一個億的資金要滾動,這得滾到猴年馬月,很快就滾不下去了。所以,市場上發明了一個創新業務——助貸。銀行有很多錢,但銀行又不想直接給高風險小企業放貸,小額信貸公司向小企業要的利率是24%,非常高,銀行不敢要這么高。小貸公司說我幫你找客戶,我來給你做擔保,我來做風控,你把錢給我貸出去。這個也有風險,但是它解決了很多高風險企業的資金需求。美國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主席Stephen Orlins和幾個朋友在深圳搞了一個小貸公司,2017年公司靠助貸盈利8000萬,2018年虧損一個億,只好關門。由此可以看出金融創新受到了嚴重抑制。
在嚴控風險的壓力下,金融機構都在壓縮業務,銀行抽貸非常嚴重,騙民營企業說我們臨時把錢收回來,收回來之后重新評估你的風險,再給你貸款。因為沒到期,所以民營企業沒錢還,只好找高利貸借錢把銀行錢還了,結果銀行也不給他們錢,最后這些民營企業就被高利貸拖死了。
我們這么猛的一刀切去杠桿,后果非常嚴重。
后果之一是民企成為去杠桿對象。按照國家規定,國企杠桿率要降2個點,國企也基本上去了兩個點。但是,民企的杠桿率不降反升,原因是民企的債務發生堆積 --- 生產因為沒有流動資金而停滯,同時資產在流失。去年上半年,股市下跌30%。貿易戰開打有一些影響,但最重要還是沒有資金了。民企上市公司的一個金融創新是股權質押貸款。質押率一般是50%左右,拿100塊錢去質押能貸到50塊錢,再加上1.4倍的平倉線,這意味著股票票面價值不跌30%是安全的??墒侨ツ甑墓墒姓w跌了30%,一些民營企業跌掉了70%以上。像給我們捐款的東方園林的何巧女,她的股價都快跌沒了,從最高峰20多塊錢一直跌到最低3、4塊錢,最后落得被朝陽區收購的下場。東方園林也許有自己的問題,比如擴張太猛,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不講信用,欠了東方園林200億元,而何巧女卻是因為2億元到期債務而被收購的。如果她能收回地方政府欠款的1%,她就不至于被收購。
何巧女還算好的,朝陽區還給她保留了股份,也幫她把債還了,所以她沒有變成“負翁”。我遇到一些企業家,以前是大老板,身價上百億,在這一輪徹底變成了“負翁”。最高時身價3、400億,一夜之間變成了欠債的人,要被限制消費,連坐高鐵都不行。你說民營企業家能有信心嗎?總書記去年11月1號召開民企座談會,給民企信心,可是下面不斷有民企爆倉、被國有企業收購的狀況發生,你說民企心里面會怎么想?民企的解讀就是是不是政府就是想收購我們?社會上還流傳著“社會主義改造再來一次”的言論,民企就更害怕了。上市公司現在算是穩定下來了,因為股市恢復了一些,民企不再老有爆倉的危險。但你看中小民企,資金成本大幅度提高,負債率上升。為什么民營企業負債率上升?因為他的分母在縮小 --- 資產在縮小,不斷的變賣 --- 而分子在擴大,因為該還的債還不上,所以負債率就上升了。結果是,去杠桿不僅沒去成,杠桿率反倒上升了,事與愿違。
后果之二,貨幣傳導機制幾乎完全失效。今年的財政和貨幣擴張都很大,一季度提前發放專項債,地方政府手里多拿了4、5萬億,央行擴表也很嚴重,和2016年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2016年的情況是立竿見影,一季度財政和貨幣政策一下去,二季度的經濟就立即好轉。中國經濟是地方政府主導的經濟,也是以信貸為主導的經濟,只要財政和貨幣政策一砸,經濟就井噴。但是今年我們沒看到這種現象,原因有二。一是資管新政把毛細血管都堵住了,資金無法從銀行溜出去。我們的錢基本上都在銀行里存著,影子銀行的業務沒了,銀行的錢流不到直接融資那部分去。二是風險偏好比較高的金融機構或者業務大大受到限制甚至取消。P2P全線崩潰。P2P是有問題,里面有很多騙子。P2P本來是給投資者和用錢的人做的一個平臺,但只收個手續費賺錢太慢了,只有極少數做的非常標準,絕大多數公司都做個資金池,拿著錢自己去投資,風險很高??墒秋L險高,也不能僅僅讓他爆掉,爆掉老百姓就不干了,公安機關只好把P2P老板抓起來放監獄去??墒?,抓進監獄以后他就破罐子破摔,更不還錢了:你判我10年,我的公司一分錢不用還了,你就看著辦吧。實際上,這對生產力是一種破壞,對社會穩定也是破壞。我們應該想好后手,把風險暴露了之后就得有辦法收場。美國金融危機之后也暴露風險,但他有一套辦法把底兜住。他讓Lehman Brothers破產,其他的一律要救。政府給了2000億美元救AIG,退出的時候政府還賺了200億。我們處理的太草率。還有小型股份制銀行,這些中小銀行沒有什么存款,資金全部是拆借來的,其他金融機構不給他拆借那就可能倒閉。包商銀行的教訓要汲取。現在算是穩定下來了,工商銀行進去把它接管了。從一開始,沒想好就不應該去暴露風險。
還有各種資金池被取消,金融機構沒辦法打包風險。但是你把所有風險打包的機制都取消掉,那金融機構還干什么?金融機構的功能就是幫老百姓處理風險,為什么我會比較相信銀行?我是有知識的人,我知道金融中介應該干什么,其中一個功能就是幫助老百姓處理風險。有些高風險,有些低風險,組成一個產品“陽光100”賣給我們,那我們就相信他?,F在不讓金融機構做這個,你讓投資者一個、一個去投 --- 比如要我去投“揚潤大橋”,我敢投嗎?我根本就不理解“揚潤大橋”的盈利能力怎么樣。如果你給我發一個產品,里面有“揚潤大橋”、潤揚大橋什么的,還有一些短期產品,我覺得好像有點make sense,可能會盈利??墒?,現在完全不讓他們做了。
沒有人喜歡地方政府投資,但在現階段,地方政府投資仍然是經濟下行期最有效的辦法。但為什么今年5萬億下去,效果卻不明顯呢?因為地方政府投資的杠桿作用被大大抑制了。過去,地方政府獲得國家資金(地方國債和專項債)之后,可以用它們來撬動社會資金,如城投債、委托貸款和信托渠道等;資管新政實施之后,委托貸款和信托渠道被大大壓縮,因此今年雖然地方政府獲得5萬億的國債資金,但效果卻不明顯。這可以和2016年對比,那年是立竿見影,效果極其明顯。
后果之三,直接融資大幅度下降,在最高峰的時候基本上崩潰。2017年末銀行的傳統信貸占社融的74%,但是去年7月份到今年6月底已經上升到96.5%,直接融資幾乎消失,過去幾個月才恢復了一點??上攵?,在這幾年間直接融資市場基本上消失,那民營企業能好嗎?長期投資大幅度下降?,F在不讓搞風險組合,誰敢投長期投資,大家都是玩短期的,怕承擔風險,這是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情況。我們一直說要鼓勵資金投向長期投資,可去杠桿造成的結果完全相反。事實上,長期來說發展直接融資,是控制全社會杠桿率的最有效效果。美國杠桿率低,因為直接融資多;中國主要靠間接融資,杠桿率肯定高。任何懂一點金融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經過這一年的去杠桿,最后的結果是殺死了直接融資。本來想去杠桿,結果杠桿更高。
3. 正確認識我國的杠桿率問題
我們要正確認識我國的杠桿率問題。中國的杠桿率高,主要是因為我國的金融是銀行主導。這個沒辦法。大家看一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2016年之前資產擴張主要是靠外儲增的加,因此你不能怪央行多發貨幣。那些年我們的準備金率是22.5%,全世界最高。銀行里有22.5%的資金不讓貸出去,所以央行一直在控制信貸膨脹的速度。這就是我說的央行學會了管理通脹,管理的相當好。2016年之后,因為外儲在下降,央行在被動回收貨幣,因此只有在公開市場上主動發貨幣來擴大資產負債表,給社會提供流動性。所以,這幾年央行發的貨幣更加接近于美聯儲發的法幣。即使是這樣,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只要一個國家是銀行主導,你的杠桿率就會高,這個是沒辦法的,因為現代商業銀行的作用之一是創造信用。順便我說一下Facebook創造的Libra。按照貨幣的定義,Libra就不是貨幣,因為它是全部要用資產來做抵押,也就是說它實際上是一種代幣。現在有七、八家大公司加入Libra聯盟,估計它們能拿出來資產也就幾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它最多只能發幾萬億美元的Libra,對全世界來說是杯水車薪。扎克伯格說,Libra會有利于非洲的窮人,這是瞎扯,非洲窮人永遠用不上Libra。貨幣是一種信用關系。央行發出去基礎貨幣,通過銀行放大,在中國的貨幣乘數是5,也就是說,最終流通的貨幣是央行發出的基礎貨幣量的5倍,如果是直接融資,就沒有這個杠桿。所以要想控制杠桿,就要多搞直接融資。
杠桿率高是不是就一定是問題?黃海洲和Bolton的理論,我覺得有真理在里面。一個公司本來有股票,公司覺得未來增長的形勢非常好,我再發一些股票稀釋每個人手中的股票。為什么他敢這么發呢?就是因為股東們會相信這個企業未來會有增長,我持有他的股票,未來他的股價漲了我可以得到更多分紅和更高的股價。以這樣的角度看待貨幣,如果這個國家經濟增長的速度足夠高,那你發貨幣就沒關系了,特別是如果那些生產力比較高的部門得不到融資,你多發貨幣能夠讓他們得到融資,那經濟增長速度就更快。我經常舉例說一個大池塘里面養魚,有大魚和小魚,那大魚肯定吃得多,你發現大魚吃得多干脆就不投食,結果會發現小魚死得多。如果你要提高這一池子魚的產量還得多投食,大魚吃飽了不吃了,小魚才能吃到食。在中國大魚是國企,小魚就是民企。很早以前,我有一個碩士學生盧峰,她的碩士論文寫的是,我國經濟里面存在漏損效應。國有企業很容易拿到便宜的資金,拿到資金之后他也用不了這么多資金,然后他就通過影子銀行業務或者市場里面的委托貸款、信托等轉移到民營企業那里,這在過去是非常普遍的。資管新政以來沒有人敢這么干了,一旦出事國有企業老總就得“下課”,所以國有企業也不去貸款了,以前拿著3%的貸款放在一個資金池里面,就可以得到10%以上的回報,國企不用經營自己的主業,在這里倒騰貨幣就行了?,F在他也不敢了。
杠桿率的問題,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負債太高才是關鍵。
地方政府負債有三類。一類是全國人大認可的負債,包括一般性國債和專項債。去年年底是19萬億,今年年底會達到24.1萬億,即今年地方政府增加了5萬億的投資/消費額度。前面說了,這些支出在今年沒有形成2016年那樣的杠桿。二是中央政府核準的城投債,這個要發改委批,七、八年下來積累了30萬億,這也是一個巨大數字,風險很高。三是其他債務。其他債務很難說清楚有多少,機構估計為15萬億。三部分加起來是69萬億,但官方承認的政府債務只有第一類,即24萬億,其它兩類都是市場債。我覺得這是鴕鳥心態。難道城投債不需要發債城市就負責任嗎?顯然不是。城投債還沒有一只違約的,原因當然不是它們的表現都很好,而是因為背后有政府信用支撐。地方政府怎么去約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的資金有保障,但是它們的資金利用效率比民營和FDI企業要低三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資金大量浪費,這才是我們的真正問題。去杠桿本來也要朝這個方向努力,要去國有企業杠桿、去地方政府杠桿,但結果卻事與愿違,恰恰管住了民營企業的資金來源。
資管新政亟待重估。調整的方向,我覺得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要允許金融機構進行風險打包?;靵y的資金池需要禁止,但正常的產品設計不能取消,否則金融就失去意義了。二是要允許高風險偏好的金融機構存在,不能把這些高風險偏好的金融機構全部弄死。中小民營企業的風險就是高,既想讓銀行給他們放貸款,又想讓銀行把利率壓下來是不現實的。市場上利率24%的資金他們愿意貸,說明他們的風險就是高。誰去給他們貸款?就是那些高風險偏好的金融機構。大銀行是不會去貸的,這賬算不過來。中小民營企業一次貸款只需要500萬、1000萬,走的流程和貸5個億是一模一樣的,因此管理成本是一樣的,而受益卻只有百分之一、二,這個賬沒法算過來。信貸員也是一樣,他是拿提成的,他給你做500萬的生意和做5個億的生意花的時間一樣多,但是提成卻只有百分之一、二,他為什么干這個事呢?高風險偏好的金融機構,如中小銀行、網貸機構、小額信貸公司等,拿不起大客戶,只能去發展中小民企業務,他們的高風險偏好剛好和中小民企的高風險相匹配。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