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安證券研究)
產品智能化布局,客戶結構多樣化發展
德賽西威深度聚焦于汽車智能化各領域的高效融合,業務涵蓋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公司于 1986 年成立,并于 2020 年起進入智能化領域業務突破階段。2024 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長 31.13%。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業務增長顯著,2024H1 分別占總收入 68.12%和22.81%。
作為汽車電子行業領先公司,公司與國內外多家車企建立合作關系,國內業務收入占比超 80%,國外業務也快速增長。德賽西威通過全球服務體系和多渠道市場開拓,構建平衡健康的客戶結構。
智能座艙:產品品類豐富,挖掘海外市場機遇
2023 年度智能座艙業務新項目訂單年化銷售額突破 150 億元,并在海外市場持續獲得突破性進展。2024H1 公司智能座艙業務營收79.65 億元,同比增長 27.43%。座艙域控第三代高性能智能座艙產品繼續開疆拓土成為智能座艙業務增長的主要動力。第四代智能座艙產品擁有更強大的性能和更豐富的功能配置,已陸續量產供貨。信息娛樂系統、顯示系統和液晶儀表業務除國內市場的深耕外,還繼續開拓歐洲、東南亞、日本、北美等主要國際市場。新產品方面,車身域控制器已落地量產;HUD 業務已獲得項目定點。
智能駕駛:域控行業領先,產品方案多元
公司智能駕駛業務銷售額和新項目訂單規模繼續保持爆發式增長,2023 年全年營收同比增長約 74%,新項目訂單年化銷售額突破80 億元。2024H1 智能駕駛業務營收為 26.67 億元,同比增長45.05%,公司智駕域控產品為行業第一,2024 年 1-8 月市占率為23.90%。公司產品矩陣將覆蓋更多的算力區間,以滿足更大范圍的市場需求。高算力平臺已量產配套理想汽車、小鵬汽車、路特斯、廣汽埃安、極氪汽車等多家車企,為智能駕駛業務保持高速增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輕量級智能駕駛域控制器 IPU02 將推出更多新方案,適配國內車市的中低至中高價位區間車型這一最大的細分市場,已獲得主流自主、外資品牌的項目定點,將向更多客戶進行推廣。
汽車銷量不及預期;定點車型量產不及預期;盈利能力不及預
期。
1
產品智能化布局,客戶結構多樣化發展
1.1 集成軟件硬件,深耕于智能化
德賽西威近年來持續開發高度集成的智能硬件和領先的軟件算法,深度聚焦于汽車智能化各領域的高效融合。公司當前的主營業務有 1)智能座艙業務:依托智能交互系統、智能顯示硬件、智能域控硬件、智能計算解決方案,重構出行體驗,滿足用戶在用車場景下的個性需求。2)智能駕駛業務:致力于提供行業領先的智能駕駛整體解決方案,產品范圍涵蓋智能駕駛計算系統,傳感器和算法等。3)智能網聯服務:專注于車載軟件開發以及運營服務,為車廠提供或共創生態及運營、基礎軟件、智能進入等整體解決方案,協助車廠構建并提高整體的車聯網生態能力以及運營服務能力。
1.2 產品持續迭代,營收規模顯現
1)起步階段:1986 年,公司前身——中歐電子工業有限公司成立。1989 年公司成為一汽“奧迪”的配套供應商,正式走向內銷市場;1999 年,曼內斯曼威迪歐收購香港金山股份,中歐電子正式成為曼內斯曼威迪歐和德賽集團的合資企業;2001年,西門子威迪歐汽車電子集團成立。
2)成長階段:2002 年,中歐電子工業有限公司更名為西門子威迪歐汽車電子(惠州)有限公司;2004 年,公司研發出全球首款支持 MP3 格式的車載音響系統。
3)新領域拓展階段:2010 年,德賽集團成功收購外方 70%股份,公司更名為“惠州市德賽西威汽車電子有限公司”,并開啟汽車智能化領域的業務拓展;2016 年,公司內部正式成立“智能駕駛輔助事業單元”,開始探索智能駕駛相關產品;2017 年,公司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并于年報中正式提出“智能座艙”產品概念。
4)業務突破階段:2020 年起,公司在汽車智能化領域多點開花。智能駕駛域控產品“IPU03”于 2020 年正式量產下線,并配套于小鵬的 P5 和 P7 車型;2021年,公司的第二代智能座艙產品已規模化量產,第三代智能座艙產品獲得了包括長城,奇瑞,理想在內的多家自主品牌客戶項目定點;2024 年,公司的第四代智能座艙產品,和智駕域控“IPU04”持續量產并配套多款客戶車型。
公司的股權結構相對穩定。自 2017 年上市以來,廣東德賽集團與惠州市創新投資有限公司合計持股比例一直保持在 55%以上。截至 2024 年 8 月,德賽集團為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 28.31%;控股股東為惠創投,持股比例為 26.49%;其余股東持股比例皆在 4%以下。公司子公司結構清晰,分工明確。通過控股不同子公司來開展汽車電子產品的技術服務與開發、生產銷售、以及產業投資等活動,總部位于中國惠州,中國共設 9 個分支機構,海外共設 14 個分支機構。
1.3 盈利穩定增長,客戶結構向多元化發展
營業收入維持高增長趨勢,自 2021 年起至 2023 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47.7%。2024Q1-Q3 營業收入 189.75 億元,同比+ 31.13%。得益于規模化,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于近 5 年持續保持高增速。歸母凈利潤率于 8%的水平上下波動,主要系毛利率的下滑與費用率的改善雙重作用。
銷售毛利率動態調整相對穩定,受產品規模化量產、產品結構變化及芯片價格波動影響。2024 年 Q1-Q3 銷售毛利率為 20.55%,同比提升 0.67pct。
期間費用率得到控制。其中,銷售費用率得益于規模效益,下降幅度較大;在研發方面,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但仍保持在 9%-10%的水平。2023 年公司研發人數增加至 3,886 人,研發效能進一步提升。
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均實現明顯增長。智能駕駛業務為公司戰略發展重心,帶動公司營收發展。
1)智能座艙:2024H1 實現營業收入 79.65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27.43%,占總收入 68.12%,主要受益于第三代高性能智能座艙產品已量產配套理想汽車、奇瑞汽車、廣汽乘用車等客戶;第四代智能座艙產品已獲得理想汽車、吉利汽車、廣汽埃安、集度汽車、吉利汽車等客戶的新項目定點,并已陸續量產供貨。
2)智能駕駛:2024H1 實現營業收入 26.67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45.05%,占總收入 22.81%,主要受益于高算力平臺智能駕駛域控制器在理想汽車、極氪汽車等客戶上規模化量產,并獲得豐田汽車、長城 汽車、廣汽埃安、上汽通用、東風日產等多家主流客戶新項目訂單;輕量級智能駕駛域控產品已受到多家客戶認可,并已獲得奇瑞汽車、一汽紅旗等客戶新項目定點。為高階智能駕駛提供感知支持,公司毫米波雷達產品已獲得奇瑞汽車、廣汽乘用車、廣汽豐田等多家車企新項目訂單。
3)網聯服務及其他:2024H1 實現營業收入 10.60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66.90%,占總收入 9.07%,專注于車載軟件開發以及營運服務,為車廠提供或共創生態軟件及運營、基礎軟件、智能進入、座艙空間生態 V-AIOT 以及大數據運用等整體解決方案。公司整車 OTA 解決方案、智能進入、座艙空間生態服務持續升級迭代并已獲取理想汽車、奇瑞汽車、CEER、長安汽車、一汽豐田、廣汽豐田等國內外領先車企新項目訂單。
公司與眾多國內外車企已經建立長久、穩定的合作關系。公司客戶群體主要包括國內自主品牌客戶、合資品牌客戶與海外客戶。其中 2023 年前五大客戶(排名不分先后)包括理想、奇瑞、一汽大眾與上汽大眾、一汽豐田與廣汽豐田、吉利。
德賽西威國內業務收入占比超 80%,且隨時間推移逐漸上升,2024H1 年達到92.50%,主要原因系國內業務增速高于國外業務。國外業務收入近三年快速增長,2023 年國外收入達到 16.44 億元,同比+ 48.13%,主要得益于公司積極建設海外工廠、研發中心及銷售渠道,接連突破海外新客戶。公司多渠道開拓市場,打造更平衡、更健康的客戶結構。在國內市場,公司繼續推進“老客戶,新產品”策略,增加在核心客戶的產品供貨品類,同時發力高端品牌、攻堅少數重要白點客戶。在國際市場,公司以總部賦能為基礎,搭建全球服務體系,快速打開全球各主要汽車市場。
2
智能座艙:產品品類豐富,挖掘海外市場機遇
2.1 座艙市場向好,算力升級新機遇
汽車智能座艙是指集成了多種智能化技術,包括車載信息娛樂系統、駕駛輔助系統、智能空調、智能照明等的新型駕駛艙,旨在提供更加舒適、安全、智能的駕駛體驗。其主要構成包括儀表顯示系統、前后中控屏、車載娛樂系統、流媒體后視鏡、抬頭顯示系統、視覺感知系統、語言交互系統和其他軟硬件。
智能座艙在中國的市場規模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根據 marklines 數據庫測算,2020 年國內智能座艙市場規模為 567 億元;預測 2024 年和 2026 年市場規模將分別達到 961.7 億元和 1249.8 億元,年均復合增速維持在 14%。
滲透率同樣保持穩定增長趨勢。marklines 數據顯示,截止 2024 年 3 月,智能座艙整體滲透率已達到 70%,且全年滲透率有望達到 71%;預測 2025 年滲透率將達到 76%,整體年復合增長率保持在 5%左右。
智能座艙的市場規模的提升主要由搭載量驅動。根據我們的測算,2020 年到2026 年智能座艙的搭載量年增速皆維持在 10%左右;而智能座艙平均單價增速則較為緩慢,搭載量與智能座艙滲透率有關,而平均單價與智能座艙功能豐富度相關,我們認為現階段國內乘用車智能座艙普及的重要程度大于智能座艙功能多樣性。
未來智能座艙滲透率的增長主要受兩方面因素驅動:產品在低端價格車型中的加速滲透突破增量市場;產品技術迭代升級打開存量市場。
智能座艙在中高端車型滲透率已較為成熟,低端車型將成為未來增量市場的主戰場。蓋世汽車數據表明,2022 至 2024 年間,智能座艙在 30 萬元以上車型搭載率連續三年超過 60%,50 萬以上車型搭載率超過 80%,價格越高的汽車對于智能座艙具有更好的搭載積極性。不過近年來,智能座艙正在快速向低價車型兼容,截至今年 3 月,10-30 萬元車型已實現大規模上量:其中 10-20 萬車型的搭載率已達到72%;20-30 萬車型的搭載率已達到 68.8%。10 萬元以下車型為智能座艙上車的分水嶺,滲透率截止 2024 年 3 月為 44.2%,仍未超過 50%。隨著未來智能座艙持續規模化量產,低端車型滲透率有望進一步增加。
技術層面的迭代升級將帶來存量市場的突破。
首先,高級智能座艙仍待研發和普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等機構聯合發布的《汽車智能座艙分級與綜合評價白皮書顯示》將智能座艙分為 L0 到 L4 等 5 個級別,可實現不同等級的認知與交互功能。當前的大多數智能座艙處于 L1 級,部分處于 L2級,可實現主動感知和服務艙內駕乘人員及可持續升級的網聯云能力。同時,《白皮書》預測,L2 級部分認知智能座艙實現大規模市場化普及,預計將在 2025 年左右實現;L3 級高階認知智能座艙實現大規模市場化普及,預計將在 2030 年左右實現;L4 級全面認知智能座艙逐步實現大規模市場化發展,預計將在 2035 年以后實現。
而算力匱乏是升級高階智能座艙的主要挑戰。高級智能座艙離不開汽車與人工智能的深度結合,隨著各大車企加速推動 AI 大模型在智能座艙中的應用,行業對于汽車智能算力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其中,云端算力便是車企訓練 AI 大模型必不可少的資源,而座艙大模型的基礎模型算力需求大于 10EFLOPS。在車企算力供給端,截至 2024 年 9 月特斯拉 AI 算力約等效為 6.75 萬張英偉達 H100 芯片,即 67.5 EFLOPS,預計 24 年底達到 100 EFLOPS。而國內車企現有的云端算力都在 10 EFLOPS 以下,與特斯拉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但國內車企也在積極進行算力提升,比如理想汽車截至 2024 年 8 月底的算力為 5.39 EFLOPS,而理想的目標是在 2024年底提升至 8 EFLOPS;小鵬則預計在 2025 年達到 10 EFLOPS。
云端算力升級將同步帶來車端算力(芯片算力)的提升,并在未來帶來智能座艙產品存量替代的機會。從 2023 年開始,各大頭部車企開始紛紛推出座艙 AI 大模型。為了適配大模型所需算力,各大品牌主機廠們近年來也在針對高算力芯片進行新車型研發和老車型改款。以德賽西威的核心客戶——理想為例,L 系列車型在 2023年及以前均采用高通驍龍 8155 芯片,總算力在 16 TOPS 及以下;而 2024 改款和上新的車型均采用高通驍龍 8295P 芯片,總算力提升至 60 TOPS。高算力芯片的替換,意味著智能座艙產品存量替代的窗口期正在逐漸打開。
2.2 擁抱座艙多品類,躍居市占第一
公司的智能座艙業務經歷了從傳統產品轉變為智能化座艙產品的發展過程。早期。公司專注于車載信息娛樂系統、駕駛信息顯示系統和空調控制等傳統車載產品。直至 2017 年,公司正式提出智能座艙概念,啟動智能化轉型,并開始布局智能座艙和智能座艙域控器等新型產品。2018 年,公司的第一代智能座艙產品已獲得車和家(現理想汽車)和長安汽車等客戶訂單,并于 2019 年規模化量產。
2021 年,公司于年報中正式整合智能座艙業務。此前的車載信息娛樂系統等傳統產品,和當時的智能座艙和座艙域控器等新興產品,共同組成了公司的智能座艙業務。2021 年報告期內,公司的第二代智能座艙產品已規模化量產,第三代智能座艙產品獲得了包括長城,奇瑞,理想在內的多家自主品牌客戶項目定點。同時,公司攜手高通,共同打造第四代智能座艙系統。
目前,公司智能座艙業務已實現傳統座艙產品穩定增長,智能座艙產品高速增長。信息娛樂系統方面,公司在維持國內領先地位的同時,持續擴大全球市場份額,2024 上半年已獲得廣汽埃安,長城汽車,MAZDA 和 Toyota Indonesia 等多個客戶的新項目定點;智能座艙產品方面,2023 年,第三代高性能智能座艙產品已成為智能座艙業務增長的主要動力。2024 上半年,公司第四代智能座艙域控制器已在理想汽車、奇瑞汽車、廣汽乘用車等眾多客戶的車型上規模化量產,并獲得奇瑞汽車、吉利汽車、廣汽豐田等客戶新項目訂單。第五代智能座艙產品處于研發階段,預計于2025 年正式發布。
公司智能座艙業務整體保持良好增長勢頭。2023 年底,智能座艙業務實現營收158.02 億元,同比增長 34.42%;截至 2024 年 H1,公司智能座艙業務實現營收79.65 億元,同比增長 27.43%。營收規模的增長主要得益于第三代和第四代座艙域控制器的規模化配套及新訂單的持續獲取。
2.2.1 座艙域控持續迭代,上下游客戶合作廣泛
域控制器是汽車電子控制單元(ECU)是車輛控制系統的“大腦”,負責接收、處理和發送各種信息,以控制車輛的不同功能和系統,確保車輛的正常運行和安全性。隨著汽車工業的復雜以及汽車功能的多樣化,一輛車搭載的 ECU 數量越來越多,平均數量可達到 50-100 個。以往的各個 ECU 往往獨立運行,給整車廠的軟硬件升級帶來了一定的限制。而座艙域控制器則可將汽車座艙域的 ECU 集中到一個平臺上,以高集成、高性能、高擴展性等方面的優勢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座艙域控的技術發展正邁入全新階段,帶動供應鏈產品迎來新周期。博世曾在2017 年將整車電子電氣架構的發展劃分為 6 個階段:模塊化階段、功能集成階段、中央域控制器階段、跨域融合階段、車載中央電腦和區域控制器階段、車載云計算階段。當前,特斯拉是業內首家完成“中央計算+區域架構”落地的車企。而國內大部分車企和 Tier 1 正處于中央域控制器和跨域融合階段;其中,頭部企業都在預研或即將落地“中央計算+區域控制平臺”解決方案,并帶動供應鏈進入提質升級的新周期。
座艙域控滲透加快。根據蓋世汽車統計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市場座艙域控前裝搭載率為 16.5%,至 24Q1 搭載率提升到 21.5%,交付量為 102.6 萬臺。座艙域控加速向中低端車型滲透,2023 年 H1 到 2024 年 H1 期間,座艙域控各價格段車型搭載率均有提高。其中,15-30 萬車型搭載率提升最為迅速,從 17.30%提升至 35.50%,同比增長18.2 pct;15 萬以下車型搭載率緊隨其后,從 4.90%提升至 12.30%,同比增長 7.40 pct。
座艙域控競爭格局待顯現,供應商市場份額綁定銷量上行車企,本土品牌漸成主力。2023 年 H1,和碩和廣達憑借特斯拉在中國快速的發展節奏,坐居市場份額榜首,占比 23.2%;德賽西威則借助理想汽車和奇瑞汽車等客戶同期迅速增長的交付量,穩居本土供應商首位,市占比 15.6%;鎂佳科技、億咖通、東軟集團、車聯天下等本土供應商也成績斐然,逐漸成為市場主力。
2024 年 H1,競爭格局發生變化。特斯拉終端零售銷量在今年上半年為 28.17 萬輛,同比下滑 4.19%,和碩和廣達的座艙域控裝機量也隨之受到影響,上半年市占率排名退居第二,下降至 12.1%;而理想汽車和奇瑞汽車較去年同期交付量均增長超 50%,同步帶動德賽西威裝機量提升,其排名躍居第一,市占率為 15.2%;下游車企市場份額多變,和碩/廣達及德賽西威份額均有所下降,其他本土廠商,如億咖通、車連天下、華陽通用、偉創力均顯現了強勁勢能。
外資主導座艙域控芯片市場,國產芯片開始上量。根據蓋世汽車數據顯示,外資品牌(高通、AMD、瑞薩)合計市場份額仍超過 80%。其中高通占據絕對領先地位,至2024H1,市占率進一步提升至 64.4%。除和碩/廣達外,多數廠商基本都采用高通 8155和 8295 的芯片方案。國產芯片正逐步放量,華為、芯擎科技躍升至第四、五位,市占率分別為 3.8%、3.7%,雖然兩者市場份額離前三供應商仍有較大差距,但排名已超過三星,英偉達等其余外資品牌,后續勢頭有望繼續增強。
公司智能座艙域控平臺順應算力與汽車電子電氣架構升級趨勢。截至 2024 年10 月,公司總計發布四代智能座艙域控平臺,前三代產品算力集中在 8 TOPS 水平,實現了從基本的信息娛樂系統與儀表集成,到艙內外智能交互和感知功能的升級;第四代產品在算力上迎來階段性突破,初版和延伸版分別達到 60 TOPS 和 48 TOPS,支持 AI 應用多模融合,緊跟座艙 AI 大模型的潮流;同時,公司順應汽車電子電氣架構跨域融合轉向中央計算的大趨勢,將在 2025 年推出基于中央計算平臺的第五代產品。
公司在座艙芯片上與高通長期合作,近年來正積極探索國產芯片解決方案。公司已發布的四代智能座艙域控平臺中,有三代采用了高通芯片解決方案。隨著國產芯片的鵲起,公司也在加強與國產芯片供應商的聯系,并在 2023 年 4 月與芯馳科技簽約共同打造 DS06C 域控平臺;在 2023 年 9 月與上汽海外出行,杰發科技簽約合作打造全球座艙平臺“國芯 V5/GXV5”。
2.2.2 傳統產品穩健放量,新產品有序推動
車載信息娛樂系統可實現輔助駕駛、三維導航、實時路況、IPTV(網絡電視)、車身控制、無線通訊、在線娛樂、TSP 服務(汽車互聯網與通信)等功能,是汽車電子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體現。在蓋世汽車提出的智能座艙的核心配置中,除座艙域控外,公司智能座艙業務中與上述功能息息相關的配置有:中控屏,全液晶儀表,和 HUD(抬頭顯示器)。
車載信息娛樂系統核心配置滲透率整體較為成熟,HUD 市場前景廣闊。截至2024 年 3 月,中控屏、語音交互、和車聯網的滲透率均已超過 80%;OTA 和全液晶儀表盤的滲透率在 70%左右;而 HUD 市場仍是一片藍海,截至 2024 年 6 月滲透率僅為 14%。
公司在中控屏和液晶儀表市場中均處領先地位,當前訂單獲取情況良好。截至2024年6月,公司在中控屏和液晶儀表產品中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1.70%和12.90%,均排名第一。公司在 2024 年中報報告期內,公司的顯示系統已獲得奇瑞汽車、吉利汽車、長城汽車、VOLKSWAGEN、豐田汽車、CEER、SEAT、Audi、CAT 等海內外客戶多個新項目訂單;液晶儀表已獲得廣汽埃安、廣汽乘用車、一汽豐田、廣汽豐田、Stellantis、CAT 等客戶新項目定點。公司也積極推進新產品的業務拓展,報告期內,車身域控制器產品已落地量產;HUD 產品以及電子后視鏡產品也陸續獲得客戶新項目訂單。
3
智能駕駛:域控行業領先,產品方案多元
智能駕駛根據可實現的功能不同,可分為 L0 到 L5 等 6 個等級,當前國內正處于 L2 等級智駕的普及階段,部分車企已開啟乘用車從 L2 向 L3 等級的跨越。數據顯示,截止 2024 上半年,達到 L2 等級智駕或以上的滲透率已超過 50%,預計 2025 年該滲透率將達到 70%。
分車型價格來看,20 萬元以下車型的 L2 等級智駕滲透率有較大提升空間。截止 2023 年年底,20-30 萬車型的滲透率最高,已超過 60%;20 萬以下車型滲透率則較低,其中 10-20 萬車型滲透率未達到 40%,10 萬元以下車型則基本不具備L2 等級智駕功能。
各車企正積極探索智駕降本,搶占 20 萬元及以下智駕車型市場。2023 年 9 月至今已有多款 L2 等級智駕車型實現價格下探,其中寶駿悅也 Plus 智尊版價格逼近 10 萬元,可實現高速 NOA(領航輔助)功能;今年 8 月發布的小鵬 Mona M03 以智能駕駛為主要賣點,以頂配 15.58 萬元的價格即可同時實現高速和城區 NOA,上市 48 小時大定即超三萬輛,智駕功能下沉低價格車型正受到市場的認可。
3.1 降本趨勢顯著,市場下沉有望
與座艙域控類似,智能駕駛域控將汽車自動駕駛域原本相互獨立的 ECU 融合,并通過一個或幾個“中央大腦”來實現對于不同 ECU 的集成式控制。搭載了智能駕駛域控的車輛,可以不同程度的實現車輛感知、車輛控制、安全保護、故障診斷、網絡通信、以及數據處理等功能。
智駕域控市場前景開闊,但由于在低價格車型中的滲透率不足,導致整體滲透率進展較為緩慢。2024 年 1-2 月,智駕域控整體滲透率為 9%,相比 2023 年同期僅提高 2.6 pct,雖然整體滲透率有廣闊的提升空間,但提升速度緩慢。推測低價格車型滲透率不足為該現象主要原因。2023 年和 2024 年 1-7 月,20 萬元以下車型銷量在國內整體乘用車銷量中占比分別為 70% 和 67.6%,排名第一;而在 2024 年1-2 月期間,智駕域控在該價位段車型中的滲透率僅為 0.5%。較高的銷量占比,和較低的滲透率,使得 20 萬元以下車型成為智駕域控整體滲透率突破的“瓶頸”。
智駕域控滲透率遠低于 L2 等級智駕滲透率在于,剛好滿足 L2 等級駕駛輔助功能的車型,并不綁定智駕域控。針對 L0-L2(包括剛好達到 L2 在內)等級的智駕功能,業內基本采用前視一體機方案即可滿足。而當前要實現高速/城市 NOA 等 L2+或更高級別的智駕功能,才需要綁定智駕域控。目前 L0-L2 級別智駕多出現于乘用車中銷量占比較高20萬元以下車型,不配置智駕域控即可達到L2等級智駕的門檻。
但“視覺感知方案+高算力芯片智駕域控器”正助力智駕向低價格段車型試探,并有望突破“瓶頸”,帶動智駕域控整體滲透率提升。
此前的智能駕駛為實現 NOA 功能,在感知層面多采用激光雷達方案,但由于價格原因,該方案在低端車型中較難普及。激光雷達感知方案是指,以激光雷達為主導,配合毫米波雷達、超聲波傳感器、攝像頭等感知硬件,將測距和圖像等信息傳入系統進行分析。截止 2024 年上半年,標配高速 NOA 功能的乘用車中,激光雷達搭載率達到了 66%;而這一數據在標配更復雜的城市 NOA 功能的乘用車中更是達到了 100%。但由于激光雷達價格較貴,在低端車型中難以普及。據蓋世汽車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上半年,雖然激光雷達的價格已有所下降,但在 20 萬以下車型中搭載量仍然較少,其中 10-20 萬元車型中的搭載量僅為 0.6 萬顆。
視覺方案憑借其性價比優勢,正逐漸成為低端車型智駕感知方案的主流。視覺感知方案無需激光雷達,而是以攝像頭為主導,配合毫米波雷達和超聲波傳感器等硬件,將獲得的圖像等數據傳入系統,從而計算出汽車周圍車輛和道路的信息。其中,純視覺方案甚至僅靠攝像頭,無需其他硬件便可實現包括 NOA 在內的智能駕駛功能。由于對硬件需求不高,視覺方案成本較低,更易在低價格車型上搭載。蓋世汽車數據顯示,一套純視覺方案成本在千元級別,以特斯拉為例,Model 3 和 Model Y 搭載的 8 個攝像頭硬件成本約合 1417 元,等于或低于當前一顆激光雷達的價格。通過去激光雷達方案,當前多家車企已實現了智駕降本,將車型價格控制在了 20 萬元左右或以下,代表車型有小鵬 Mona M03,小鵬 P7+,以及華為與長安汽車合作的深藍 S07、深藍 L07 等。
但視覺方案由于提供的信息以圖像為主,相比激光雷達方案可供分析的信息較少,若要實現高級別的智駕功能,則需匹配高算力芯片的智能駕駛域控器。以小鵬為例,近期熱賣的 Mona M03 和最新發布的 P7+車型,高配版售價分別為 15.58 萬和 20.98 萬元,都搭載了兩顆英偉達 Drive Orin 芯片,總算力可達 508 TOPS,高算力智駕域控可同時實現城區 NOA 和高速 NOA 功能;其他視覺方案車型由于采用算力較低的智駕域控方案,可實現的智駕功能有局限,目前僅可實現高速 NOA 功能或部分城市 NOA 功能。因此,為了讓智駕在低端車型上少打“折扣”,“視覺方案+高算力芯片智駕域控器”正成為低價格車型智能駕駛的主要解決辦法,并有望帶動智駕域控器整體滲透率的提升。
除此之外,艙行泊一體域控方案可以助力智能駕駛下沉到 10 萬元以下車型,進一步提高智駕域控在低價格車型中的滲透率。2024 年 10 月,傳統地圖廠商——四維圖新,召開了年度用戶大會,并正式發布了基于低算力平臺的艙行泊一體域控方案。該方案在無需增加硬件的基礎上,將智能座艙與智能駕駛兩套分離式方案,集成至一套域控方案。據四維圖新介紹,該集成式方案的成本下降 20%左右,低至 2000元,10 萬元以下車型便可配置該產品,實現“智駕+智艙”的雙重搭載。截至今年 10月,四維圖新的艙行泊一體域控總出貨量已超過 100 萬臺,已定點或量產超 200 萬臺,共服務 7 家車企。這組數據表明,智駕降本的背景下,艙行泊/艙駕一體域控有望成為智駕域控的下一個趨勢,幫助 10 萬元以下車型實現智能駕駛,并提高產品的整體滲透率。
3.2 理想銷量驅動,位居行業前列
智駕域控供應商的市占率表現與搭載車型在終端市場的銷量表現直接相關。和碩和廣達為特斯拉代工智駕域控產品,2023 年占據市占率排行第一;2024 年,和碩/廣達排名下降至第二,德賽西威取榜首而代之。排名變化與客戶車企銷量表現直接相關。今年 1-8 月,特斯拉銷量同比略升 0.89%;但德賽西威的核心客戶——理想汽車,銷量上升幅度更大,同比上升 2.38%,并且相比和碩和廣達專為特斯拉代工,德賽西威擁有更廣泛的合作車型群體,例如理想L7/8/9和Mega,小鵬P5/P7/G9,飛凡 F7/F9,昊鉑 GT/HT,以及今年大賣的小米 SU7 等。此外,和碩和廣達雖然代工能力較強,但并不具備研發能力;而德賽西威則同時具備優秀的自研智駕域控產品和靈活的代工能力,加上優質且廣泛的客戶群體,公司市場競爭力越來越強。
本土供應商在智駕域控競爭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2023 和 2024 年上半年市占率排名前十的供應商中,外資供應商各只有一家,其余全為本土企業。綜合來看,本土供應商憑借著在軟件和硬件領域的多維度布局,產品快速迭代,以及多芯片平臺適配、配置模式靈活等優勢,實現了自主領先。
智駕域控芯片的競爭格局仍然以外資為主導。2023 年和 2024 年 1-8 月期間,英偉達 Drive Orin-X,和特斯拉 FSD 芯片的合計市場份額超過 60%。國產智駕芯片的份額穩步提升。2023 年華為昇騰 610 的市占率僅 1.9%,排名第九,而在 2024年 1-8 月躍升至 10.30%,沖入了前三甲。此外,國產供應商——地平線的兩款芯片也榜上有名,其中地平線征程 5 連續位列市占率前五名。
國產智駕芯片拓客成果顯著。勢頭強勁的華為昇騰 610 芯片采用垂直合作模式,主要搭載于華為 Hi 模式和鴻蒙智行合作車型;地平線征程 5 則采用橫向拓客的擴展模式,與理想、比亞迪、蔚來、上汽、奇瑞等主流客戶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凌芯片 01 和黑芝麻 A1000L 芯片當前合作客戶較少,分別搭載于零跑 C10 和一汽紅旗E001/E202 等車型。在“中國制造 2025”的規劃中,我國計劃到 2025 年的國產芯片自給率達到 50%,在政策支持和本土企業持續創新的推動下,國產芯片未來大有可為。
當前,在智駕域控和智駕芯片上,部分車企已有或正在推進自研方案。但由于自研方案成本較高,當前多用于中高端車型;低端車型則多采用第三方供應商方案。整體而言,主機廠自研域控/芯片對于第三方供應商的影響較小。
智駕域控方面,特斯拉,蔚來和小鵬的部分車型采用了“自研+第三方代工”的合作模式。相比直接采用第三方智駕域控產品,車企進行自研,在掌握核心技術的同時,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實現產品的定制化和差異化,但也需要付出昂貴的時間和金錢成本。高昂的研發成本,使得當前車企自研的智駕域控,多搭載在中高端車型上。在 20 萬元以下的低端車型上,第三方的智駕域控解決方案仍是更具性價比的選擇。以小鵬為例,其自研的智駕域控搭載在價格段為 19.99~27.69 萬元的 G6 車型上;而頂配價格即在 15 萬元左右的 Mona M03 和 P5 車型則分別采用了由經緯恒潤和德賽西威提供的第三方產品。
智能駕駛自研芯片方面,蔚來的“神璣 NX9031”和小鵬的“圖靈 AI“芯片分別于今年 7 月和 8 月流片成功;理想代號為“舒馬赫”的自研芯片項目,預計將于今年年內流片;比亞迪的芯片自研項目也在有序進行。與自研智駕域控類似,車企自研芯片同樣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蓋世汽車數據顯示,芯片的研發周期至少需要2-3 年,單次流片費用至少數千萬元,一顆 5nm 芯片最終的研發成本可能高達 20-30 億元。為了回收研發成本,根據各車企自研芯片算力和市場銷量表現的不同,變現可分為“高銷量低價格”和“高價格低銷量”兩種模式。
比亞迪的銷量集中在低端車型,所以自研芯片算力較低,未來將主要搭載 10-20萬元車型,以高銷量回收研發成本。而新勢力車企主打超高算力自研芯片,比如蔚來和小鵬自研的芯片都面向 L4 級自動駕駛進行研發設計,算力可分別達到 1000+ 和 750+ TOPS。但是,新勢力車企在銷量上暫時無法比肩比亞迪,以搭載量收回研發成本的路走不通。因此,超高算力自研芯片適合搭載在高單價車型上來實現成本回收。比如,蔚來已經明確表示,其自研芯片將會首發搭載到起售價為 80 萬的 ET9車型上。
然而,熱賣的小鵬 Mona M03 表明,一款受市場歡迎的 20 萬元以下智駕車型,在智駕功能上不能進行過多的“打折”。因此,在兼顧成本和功能的情況下,智駕域控搭載的芯片算力應該較高,但不宜太高。而當前新勢力和比亞迪的自研芯片分別定位超高算力和低算力,不契合當下低端智駕車型的性價比需求。因此,對于市場潛力巨大的低端智駕車型,第三方供應商的高(非超高)算力芯片方案仍是更有價值的選擇。
3.3 業務高速增長,算力方案靈活
公司智能駕駛業務營收近年實現高增長。2016 年,公司正式成立智能駕駛輔助事業單元,營收從 2020 年的 7.12 億元迅速增加到 2023 年的 44.85 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84.66%;同時,智駕業務是公司的第二大主營業務,營收占比持續上升,截至 2024H1 占比為 22.81%。公司智駕業務盈利能力穩定,自 2021 年起至今毛利率一直維持在 16%-22%水平,今年上半年實現毛利率 18.94%。
智駕域控為公司智能駕駛業務主要收入來源,目前已有四款自研產品,提供差異化算力解決方案。IPU02 和 IPU03 主打低算力,算力在 30 TOPS 左右及以下,其中 IPU03 已在小鵬 P5 和 P7 兩款車型上搭載;IPU04 則是一款主打高算力的系列平臺,根據需求可達到 110-1016TOPS,當前已在理想汽車、小鵬汽車、路特斯、上汽等客戶車型上配套量產。不同算力區間的智駕域控解決方案,使得德賽西威可以靈活應對車企對于各定位車型的算力需求。
公司緊跟艙行泊/艙駕一體的發展趨勢。2024 年 10 月發布了與奇瑞合作研發的“8775 艙駕一體中央計算平臺”。該產品由奇瑞提供整車資源,由德賽西威承擔具體開發任務,目前已在實車上成功實現艙行泊一體化功能。公司將在一年內推動該產品快速落地,并推出業內首批基于艙駕融合方案的可量產的車型。
4
投資建議
4.1 基本假設與營業收入預測
智能座艙:
公司智能座艙業務涵蓋傳統車載產品如信息娛樂系統、駕駛信息顯示系統(顯示屏、儀表等)、以及智能化方向的座艙域控制器,2024H1 公司座艙域控制器市占率為 15.2%,位居行業首位。公司 2023 年度智能座艙業務新項目訂單年化突破 150億元,并在海外市場持續獲得突破性進展,營收進一步增長具有可持續性。我們預計公司 2024-2026 年智能座艙業務同比增速分別為 10.00%/5.0%/10.00%,實現收入分別為 173.82/182.51/200.76 億元;盡管行業競爭加劇,公司在發揮規模優勢的同 時 海 外 訂 單 逐 步 放 量 , 我 們 預 計 業 務 毛 利 率 將 略 有 下 滑 , 分 別 為18.50%/18.00%/17.50%。
智能駕駛:
公司智能駕駛業務以智駕域控為核心收入產品。2023 年公司智能駕駛新項目訂單年化銷售額突破 80 億元,行業高階智能駕駛功能規模化商用迎來高速增長契機。,公司客戶結構進一步豐富:高算力智能駕駛域控制器已規模化量產,并獲得豐田汽車、長城汽車、廣汽埃安、上汽通用、東風日產等多家主流客戶新項目訂單,營收規模持續提升;公司輕量級智能駕駛域控產品已受到多家客戶認可,并已獲得奇瑞汽車、一汽紅旗等客戶新項目定點。隨在手訂單逐步轉化,我們預計公司智能駕駛業務 2024-2026 年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 50.00%/35.00%/30.00%,實現收入分別為67.28/90.82/118.07 億元,隨智駕域控產品的進一步放量,業務產品結構調整,公司毛利率將略有下降,預計毛利率分別為 19%/18%/17%。
智能網聯:
隨汽車智能化、網聯化進一步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再加速,公司木槿資金,聚焦于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和網聯服務三大領域的高效融合,公司發布募集資金預案用于產能建設的同時,布局智算中心即艙駕融合平臺研發項目。當前網聯服務業務相較于其他業務而言,營收體量較小,預計營收增速分別為20%/20%/25%,實現營收分別為 19.45/23.34/29.18 億元,公司將進一步緊跟行業發展趨勢,探索明確可行的規模盈利模式,預計毛利率為 30%/30%/30%。
基 于 以 上 邏 輯 , 我 們 預 測 公 司 2024-2026 年 實 現 營 業 收 入 分 別 為260.55/296.68/348.01 億元,同比增速 18.93%/13.87%/17.30%,公司整體毛利率分別為 19.49%/18.94%/18.38%。公司收入及利潤拆分情況見下表。
4.2 估值和投資建議
公司深度聚焦于汽車智能化高效融合,布局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網聯,為汽車電子行業領先公司,具有規模效應,緊跟智能化發展。我們預計公司 2024-2026年將實現歸母凈利潤 18.46/20.42/22.72 億元,同比增長 19.3%/10.6%/11.2%,對應2024/2025/2026 年 P/E 分別為 36.53/33.02/29.68x。考慮到公司客戶結構多樣化,并向海外市場突破,首次覆蓋,給予公司“增持”評級。
我們選取 wind 汽車零部件-汽車電子電器行業,受益于汽車新能源、智能化產業革新,市值僅次德賽西威的星宇股份、科博達、均勝電子、華陽集團作為可比公司, 2024/2025 年平均 PE 分別為 23.91 /18.30x,公司智能駕駛賽道營收規模較大,PE 相對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1)汽車銷量不及預期
汽車智能化進一步普及,公司作為汽車電子行業領先公司受整體銷量影響。
2)定點車型量產不及預期
公司將進一步調整客戶結構多樣化,定點車型量產節奏將影響營收兌現。
3)盈利能力不及預期
公司原材料上漲疊加下游客戶競爭激烈,公司經營業績有毛利率下行風險。
本報告摘自華安證券2024年12月4日已發布的《【華安證券·軟件開發】德賽西威(002920):汽車智能化規模再升級,國際化進程加速》,具體分析內容請詳見報告。若因對報告的摘編等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為準。
分析師:姜肖偉 執業證書號:S0010523060002
分析師:金? ?榮 執業證書號:S0010521080002
分析師:陳飛宇 執業證書號:S0010123020005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