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銀河宏觀)
· 2024年12月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作為2025年政策前瞻的重磅會議,本次會議延續12月9日政治局會議的工作基調,對明年政策發力重點方向做了進一步闡述和部署。整體來看,本次會議表態積極有力,對提振市場預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總結梳理以下需要關注的重點內容:
·?一是明確穩增長任務,穩定預期、激發活力。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背景中指出“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首次強調“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并罕見對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居民收入等主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出明確要求,釋放了當局穩增長的決心。背后有三層含義:其一,明確穩增長任務,政策重心內移,以確定性擁抱不確定性。其二在“穩中求進”經濟政策總基調之前較為罕見地提出了明年主要的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凸顯完成短期、中長期發展任務的堅定信心。其三,以穩樓市穩股市為抓手,著力穩預期,激發活力,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展望2025年,我們認為,在內外交織的挑戰下,聚焦經濟建設“以我為主”將是2025年中國經濟工作的主線。預計明年5%的經濟增長目標有望維持。
·?二是貨幣政策適度寬松,明確降息降準、保持流動性充裕。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貨幣政策的表述主要有三個重要變化:第一,提出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意味著貨幣政策將告別2011年-2024年的“穩健”取向,重回2008年-2010年的“適度寬松”取向。而“適度寬松”是歷次表述中最寬松的取向。第二,首次明確提出“適時降準降息”,首次將“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中的“合理”刪除,我們提高對于中國2025年降息、降準的幅度預測。2025年全年可能累計調降政策利率(7天逆回購利率)40-60BP,引導5年期LPR下行60-100BP。全年可能累計降準150-250BP。第三,表述由2023年的“價格水平預期目標”轉變為“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意味著CPI、PPI均進入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貨幣政策的目標之一是促進“價格總水平”合理回升,重要手段將是提升通脹預期,現階段穩定包括房地產和資本市場的資產價格成為關鍵。
·?三是財政政策精簡有力,擴張性態度明確。本次會議表述更加精簡有力,政策擴張性態度更加鮮明,6項工作要求中有4項均為增加支出和政府債規模的表述,包括明確提出提高財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強度、增發超長期特別國債、增加專項債發行使用。本次會議態度鮮明,例如“適度”、“效率”、“嚴肅財政紀律”等中性詞匯均未提及。我們認為,對于2025年財政政策力度可以更樂觀一些,預計一本賬支出增速應在5%以上,狹義赤字率應在4%左右,預算內赤字率在9%左右,加上準財政政策后的廣義赤字率在12%左右,力度或將是近年來最大。此外,財政支出結構優化方面,亦如我們前期報告觀點:進一步向兼顧“惠民生”和“促銷費”的社保領域傾斜。
· 四是加強央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前瞻提高金融風險應對能力。本次會議提出“探索拓展中央銀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首次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宏觀審慎”。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的八大舉措,“建立覆蓋全面的宏觀審慎管理體系”、“健全有力有效的金融穩定保障體系”便是其中的二個重要舉措。我們認為未來可以會沿著三個方面推進:第一,健全以中央銀行為最后貸款人的金融安全網。央行已創設兩項穩定資本市場的工具,可以視為中央銀行維護金融穩定職能的拓展和新的探索。未來央行可能還會創設新的工具或者推出平準基金,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第二,制定國家層面的金融法,統一金融行業基礎性法律制度,實現金融監管全覆蓋。第三,實行中央銀行獨立的財務預算管理制度,確保央行可以具備開展金融調控、應對金融風險的能力。
·?五是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會議強調,“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繼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此次會議進一步明確強調,要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擴大服務消費,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促消費擴內需政策加碼信號進一步明確。在2025年我國宏觀經濟環境面臨更大不確定性之際,內需接力外需,而提振消費和投資更加成為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重中之重。關于提振消費擴大國內需求,我們認為明年有以下三條主線:(1)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擴大服務消費,繼續給國內消費帶來支撐;(2)穩住樓市股市,居民財富效應的修復將促進消費復蘇;(3)促消費和惠民生相結合的政策有望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
·?六是加強財政與金融配合,多措并舉提高投資收益。“提高投資效益”為近年來政治局和經濟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出,我們認為其重要背景在于“土地財政”轉向下,新增政府投資方向和區域的系統性轉型。提高投資效益或主要存在以下路徑:一是加強財政與金融配合,更好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一方面,提高銀行信貸提升對政府專項債投資項目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通過財政貼息、準財政工具、結構性貨幣政策、信貸政策協同發力,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積極作用。二是投資方向和投資區域的適度轉向。新增投資方向由傳統公路、產業園區、市政工程等傳統投資教育、醫療、養老等社保領域,新增投資區域進一步由人口流出的欠發達地區向人口持續流入的核心經濟圈轉移。三是政府投資帶動社會投資的核心是內需回升和流動性改善。從歷史數據來看,工業企業利潤總額與PPI水平顯著正相關,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意愿與其平均應收賬款壓力顯著負相關。
·?七是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重點關注人工智能+和科技自立自強。其一,人工智能的發展是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典范,會議指出要開展“人工智能+”行動,人工智能在產業和生活領域的滲透有望加速。其二,會議強調,要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我們認為,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的科技創新、基礎學科和技術應用更加迫在眉睫,強化基礎研究系統布局、推進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向值得期待。
· 八是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以改革促發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延續12月政治局會議要求,強調要“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正如我們前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瞻所述,當下財政、貨幣等宏觀政策主要起到了穩定預期的作用,而提振預期、增強經濟內生動力仍需進一步解放思想,促進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系列改革政策加快落地。加快推動以下五個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一是制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二是高質量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三是確保民促法落實落地落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恢復民企信心;四是統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五是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
· 九是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應對他國潛在的“孤立主義”。本次會議延續12月政治局會議關于“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的表述,體現了我國在面對復雜不確定性國際環境時,堅持擴大開放、穩定外貿、外資的決心。2024年前11月,我國出口累計同比增速5.4%,展現出外貿的韌性,然而,2025年我國對外貿易將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包括特朗普關稅等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碎片化加劇等,政策層面堅定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應對國際社會潛在的“孤立主義”。關于穩外貿、穩外資,我們認為明年會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政策措施,保障外貿外資穩定增長: 一是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應對他國潛在的“孤立主義”; 二是多措并舉加強政策協調,為穩外貿穩外資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三是積極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提升外貿競爭力。
·?十是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深化產業協同和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會議延續12月政治局會議表述,提出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順應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預計將從三方面發力,一是以產業轉移為抓手深化東中西、東北地區產業協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二是從重大項目、政策試點、區域戰略統籌機制入手,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區域重大戰略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和火車頭作用。三是順應人口集聚趨勢,提升城市群都市圈發展與帶動能級,并加大土地、資金要素保障,加速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風險提示:1. 政策理解不到位的風險?2. 央行貨幣政策超預期的風險?3. 政府債券發行超預期的風險 4. 美聯儲降息超預期的風險
一、明確穩增長任務,穩定預期、激發活力
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延續12月政治局會議“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的積極政策基調,指出“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明年要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保持就業、物價總體穩定,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罕見對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居民收入等主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出明確要求,釋放了當局穩增長的最強音。展望2025年,我們認為,在內外交織的挑戰下,聚焦經濟建設“以我為主”將是2025年中國經濟工作的主線。預計明年5%的經濟增長目標有望維持,關注明年兩會對GDP目標的制定。
其一,明確穩增長任務,政策重心內移,以確定性擁抱不確定性。美國大選結果塵埃落定,世界迎來特朗普2.0時代,全球政治平衡將再次被打破。在特朗普“美國優先”的執政綱領下,逆全球化浪潮或卷土重來,世界各國都不得不面對貿易環境惡化和美國再通脹帶來的麻煩。從特朗普雄心勃勃的計劃來看,其在關稅與貿易、移民、對內減稅、制造業回流、支持傳統能源、增加政府效率并控制赤字等諸多領域都將有較大動作,且具體執行方式和落地時間均不明確。會議明確穩增長任務,正視困難、主動作為,將更大決心、更大力度直面中國經濟發展的多重壓力,政策重心內移,以自身工作的確定性應對未來國際局勢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
其二,在“穩中求進”經濟政策總基調之前較為罕見地提出了明年主要的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凸顯完成短期、中長期發展任務的堅定信心。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并罕見強調“明年要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保持就業、物價總體穩定,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我們認為,這背后是說明當局對當前經濟發展的清醒認識,更凸顯完成發展任務的堅定信心。
一方面,從短期來看,凝心聚力促發展,打好十四五收官之戰。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從國內來看,我國經濟增長面臨較大挑戰,特別是本次會議強調“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就業是民生之本。當前就業市場面對較大挑戰,尤其是青年人群就業形勢不容樂觀。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要以更加強有力的逆周期政策,重視內需提振,解決就業難題,促進物價合理回升,更大力度兜底對于社會預期和結構轉型造成拖累的重大風險,讓中國經濟能夠“輕裝上陣”。因此,在“穩中求進”經濟政策總基調之前較為罕見地提出了明年主要的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助力打好十四五收官之戰,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另一方面,從長期發展來看,要大力提升經濟增速,努力完成兩步走戰略發展目標。根據兩步走戰略目標,強調要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要求經濟總量或人均GDP“翻一番”,對應十四五~十六五時期的年均GDP增速要到4.7%,十四五作為第一個五年,有必要保持GDP增速在5%以上。近年,多重因素影響下,中國GDP增速不斷下行,中國在世界經濟占比近年也有所下降。2024年第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速僅為4.6%,相較于長期目標增速偏低。2023年我國人均GDP為1.26萬美元,需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要大力提升經濟增速,盡可能保持較長時間中高速增長,助力順利實現兩步走戰略目標。
其三,以穩樓市穩股市為抓手,著力穩預期,激發活力,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延續12月政治局會議表述,強調要“穩住樓市股市”“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
一方面,穩住樓市股市,更加重視微觀主體在經濟中的獲得感。我們認為房地市場和股票市場作為居民財富蓄水池,是穩定預期、激發經濟活力的重中之重,也是年初以來居民預期和內需持續偏弱的核心因素。面對明年外部不確定性加大,需要更加防范由房地產或股市下行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風險和內需沖擊。從以上角度來看,“穩住樓市、股市”從政策層面抓住了當前經濟的核心矛盾。預計2025年相關政策將針對這一目標持續發力,例如前期商品房收儲和閑置土地收購政策,以及“股市平準基金”。
另一方面,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本次會議強調,“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從國內來看,經濟增長模式從傳統的土地財政轉向新質生產力仍面臨考驗。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的底層邏輯已發生深刻轉變,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正從傳統的土地財政轉向新質生產力。但對于當前中國經濟而言,房地產持續下行無疑將制約經濟轉型成效。考慮到國內經濟長期以來對房地產和傳統基建的依賴,市場主導的地產調整周期可能會持續3-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意味著未來中國經濟在向新質生產力轉型過程中,依然需要長時間背負沉重的包袱,這必然會拖累轉型的進程和效果。因此,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推動土地財政舊動能到新質生產力新動能的平穩接續轉換。
二、貨幣政策適度寬松,明確降準降息
貨幣政策適度寬松,明確降息降準、保持流動性充裕。本次會議對貨幣政策的表述主要有三個重要變化:第一,提出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意味著貨幣政策將告別2011年-2024年的“穩健”取向,重回2008年-2010年的“適度寬松”取向。而“適度寬松”是歷次表述中最寬松的取向。第二,首次明確提出“適時降準降息”,首次將“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中的“合理”刪除,我們提高對于中國2025年降息、降準的幅度預測。2025年全年可能累計調降政策利率(7天逆回購利率)40-60BP,引導5年期LPR下行60-100BP。全年可能累計降準150-250BP。第三,表述由2023年的“價格水平預期目標”轉變為“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意味著CPI、PPI均進入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貨幣政策的目標之一是促進“價格總水平”合理回升,重要手段將是提升通脹預期,現階段穩定包括房地產和資本市場的資產價格成為關鍵。
(一)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十四年以來首度重提
本次會議提出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意味著貨幣政策將告別2011年-2024年的“穩健”取向,重回2008年-2010年的“適度寬松”取向。我們梳理了1990年以來歷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對貨幣政策的表述,中國貨幣政策取向按照從緊到松分為四類“從緊”、“適度從緊”、“穩健”、“適度寬松”。“適度寬松”是最寬松的取向。回顧2008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從2007年的“從緊”轉向“適度寬松”。2008年全年共調降4次存款基準利率(1年期),累計調降幅度為189BP,全年共調降5次貸款基準利率(1年期),累計調降幅度為216BP。1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和貸款基準利率的單次最大調降幅度均為108BP。2008年大型存款類金融機構準備金率共調降3次,累計降幅200BP,單次最大降幅100BP;中小型存款類金融機構準備金率共調降4次,累計降幅400BP,單次最大降幅200BP。
(二)明確降息降準、保持流動性充裕
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適時降準降息”,1994年以來首次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直接明確提到降準降息。同時,將 “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替換為“保持流動性充裕”,刪除“合理”,1994年以來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述中首次刪除,意味著流動性充裕的程度將明顯提升。我們提高對于中國2025年降息、降準的幅度預測。展望2025年,我們提高對于中國全年降息
、降準的幅度預測,全年可能累計調降政策利率(7天逆回購利率)40-60BP,引導5年期LPR下行60-100BP。全年可能累計降準150-250BP。
促進經濟增長是貨幣政策首要目標。潘行長在2024年9月24日新聞發布會闡述了人民銀行在設計貨幣政策工具調整過程中幾個重要的考量因素。我們認為現階段央行貨幣政策目標可能的排序為:第一,支持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第二,推動價格的溫和回升;第三,兼顧支持實體經濟增長和銀行業自身的健康性;第四,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第五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協同配合。
展望2025年,貨幣政策寬松的三個路徑包括降準、央行公開市場國債凈買入、降息:
“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將實施有力度的降息,全年政策利率的累計降幅可能在40-60BP,引導5年期LPR下調60-100BP。支持性的貨幣政策需要實際利率小于自然利率,才能到達實質性寬松。基準情形預估2025年CPI=0.5%,GDP平減指數=-0.1%。1年期LPR如果下降50BP至2.6%,經CPI調整的1年期LPR的實際利率為2.1%,仍然高于我們測算的1年期自然LPR(1.59%)。引導5年期LPR下降更大的幅度,帶動融資成本下行,實現信用寬松。截至2024年3季度,金融機構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51%,比2023年末下降24BP,金融機構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31%,比2023年末下降66BP。
“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將實施較大幅度的降準,幅度可能在150-250BP。當下降準有四重意義:1、支持信用擴張;2、節約銀行成本;3、置換部分MLF;4、配合政府債券發行。從長期來看,第一,中國貨幣政策調控的中間變量將從“數量型和價格型調控并行”逐步轉向“以價格型調控為主”,參考國際經驗,伴隨經濟發展,貨幣供應量的可控性會減弱,與主要經濟變量的相關性也會減弱。第二,央行在公開市場的國債凈買入將會保持穩健的步伐,目前仍是稀缺準備金框架下,降準還是提供流動性的優先使用。從短期來看,第一,中國處于金融周期下行期,私人部門社融增速下行,信貸擴張從供給約束已轉化為需求約束,控制貨幣供給上限的必要性減弱。第二,2024年預計全年累計降準125BP-150BP,已實施較大幅度降準,2025年降準幅度大于2024年是基準判斷。
公開市場國債買賣將成為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重要方式,增持的規模將保持穩健,預計央行年內累計凈買入在2萬億元之上。目前加權法定存款準備金率6.6%,降準仍然有較大空間,仍然是稀缺準備金框架,央行國債買入的規模將保持穩健。2024年9月、10月兩個月國債凈買入月均2000億元,2025年可能保持目前的速度。預計到2025年末,國債占央行總資產的比例提升至10%左右,這一比例仍大幅低于美聯儲、日央行的持有比例。
(三)關注“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CPI、PPI均是政策考量
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表述由2023年的“價格水平預期目標”轉變為“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意味著CPI、PPI均進入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不單單只關注CPI,PPI也是重要考量。中國經濟的低通脹已經延續了近兩年。PPI連續26個月停留在負增長區間,名義GDP增速已經連續6個季度低于實際GDP增速。
貨幣政策的目標之一是促進“價格總水平”合理回升,重要手段將是引導通脹預期,現階段穩定包括房地產和資本市場的資產價格成為提升通脹預期的關鍵。通脹預期能影響消費、儲蓄和投資行為,從而影響未來真實的通脹水平,通脹預期可以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推動包括資產價格在內的廣義通貨膨脹水平。通脹預期是社會公眾對未來通貨膨脹變動方向和幅度的事前主觀估計。央行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對通貨膨脹預期管理通過專欄形式進行過解釋。從需求方面看,通脹預期會降低社會公眾的貨幣需求意愿,減少儲蓄,增加即期消費,由此增加總需求,增加資產和產品需求會推高資產和商品價格;從供給方面看,則存在成本推動效應,通脹預期會提升工資成本的上升預期,廠商會提高出廠價格。如果價格得不到及時調整,企業的市場水平會下降,從而降低總供給。央行開展的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中,未來物價預期指數可以的反映我國居民的通脹預期,觀測歷史數據,可以看到未來物價預期指數與物價指數有比較強的關聯。2023年一季度至今,未來物價預期指數持續在地位徘徊,與此對應的是持續將近2年的低通脹現實。
三、財政政策精簡有力,擴張性態度明確
政治局會議提出“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基礎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財政重點發力和政策方向做了進一步工作部署。與過去幾年財政政策主要方向相比,本次會議表述更加精簡有力,政策擴張性意愿更加明確,6項工作要求中有4項均為增加支出和政府債規模的表述,包括明確提出提高財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強度、增發超長期特別國債、增加專項債發行使用。本次會議態度鮮明,例如“適度”、“效率”、“嚴肅財政紀律”等中性詞匯均未提及。我們認為,對于2025年財政政策力度展望可以更樂觀一些。
一是2025年財政力度或將是近年最大。從無論是從政策基調還是主要工作內容來看,本次會與對于財政政策逆周期擴張的態度和力度均是積極且明確的。鑒于當前土地收入持續降低,最近幾年政府性基金實際支出強度均低于年初預算,我們認為,2025年實際財政力度需要關注確定性更強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速和實際預算內政府債券發行規模(亦如本次會議提及“提高財政赤字率,確保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
從逆周期調控的角度來看,2025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速應在5%以上,狹義赤字率方面預計應在4%左右,鑒于9月底財政政策轉向以來,市場對于財政赤字的一致預期已經在3.5%附近。因此。如果年初赤字率接近4%上沿,則能在年初起到預期提振作用。預算內新增政府債合計規模預計在12.5萬億元左右(國債+地方一般債5萬億左右、專項債4.5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2萬億左右、特別國債補充資本金1萬億左右),合計預算內赤字率在9%左右。此外,預計準財政政策工具亦有加碼必要性,合計廣義赤字率或在12%左右。
二是支出結構優化,進一步向“惠民生”和“促消費”領域傾向。在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提出“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之后,今年發行1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用于“兩重、兩新”。本次會議提出“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且在擴大內需部分提出要“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我們預計2025年財政重點支出方向將在今年基礎上,進一步向教育、養老、醫療等兼顧“惠民生”和“促消費”的社保領域傾斜,亦如本次會議提及“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后勁”。其中超長期特別國債仍將發揮重要作用,從新修訂的2025年財政收支目錄來看,政府性基金收支目錄中新增教育、醫療和保障房支出科目,且對應資金來源為超長期特別國債。
三是專項債擴圍,助力化債和樓市企穩,基建投資向核心經濟帶傾斜。而專項債方面, “擴大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或指向更多資金用于支持地方化債和房地產市場止跌企穩。新增專項債額度區域分布來看,未來或將進一步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大灣區等核心經濟帶和都市圈傾斜。
四、加強央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
加強央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前瞻提高金融風險應對能力。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探索拓展中央銀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其中“宏觀審慎”是首次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中國央行的根本職責是維護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實施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的八大舉措,“建立覆蓋全面的宏觀審慎管理體系”、“健全有力有效的金融穩定保障體系”便是其中的二個重要舉措。我們認為本次會議提出的“探索拓展中央銀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可以會沿著三個方面推進:
一是健全以中央銀行為最后貸款人的金融安全網。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全球中央銀行通常根據白芝浩法則履行最后貸款人職能,向具有償付能力的銀行提供流動性支持,央行不承擔損失。三大原則包括無限量地提供流動性支持、懲罰性的高利率、足夠優質抵押品。但2008年之后,全球主要主要央銀遵循的法則演變為新的白芝浩法則,即當中央銀行維護金融穩定時,流動性提供的方式更加多樣,利率水平適當放寬,擔保措施也有所增加。第一,中央銀行貸款對象擴大至非銀行金融機構。以美聯儲為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向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和美國國際集團(AIG)等非銀機構提供了總計約1500億美元的貸款支持,推出了一級交易商借貸便利(PDCF)、商業票據融資便利(CPFF)、貨幣市場投資者融資便利(MMIFF)等臨時性流動性支持工具。2020年大流行時期,推出了支持州、市政府的市政流動性工具(MLF),支持中小企業的主街貸款計劃(MSLP)和薪酬保護計劃流動性工具(PPPLF),以及支持大型企業的公司信貸融資工具(CCF),美聯儲的貸款對象在不斷擴展。第二,流動性提供的方式也有所拓展。2008年之前,央行向金融機構僅提供貸款支持,2008年投放流動性的方式已拓展至通過資產購買向金融市場提供流動性,不僅承擔最后貸款人職能,也承擔最后做市商職能。2020年大流行期間,美聯儲大量購買國債及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歐央行增加1200億歐元資產購買計劃,并推出7500億歐元緊急資產購買計劃;英格蘭銀行增持英國政府和企業債券2000億英鎊,均是通過資產購買向市場提供流動性。第三,擔保措施有所擴大。其一,擔保品范圍有所擴大,2008年美聯儲將抵押品范圍拓展至MBS、企業債、ABS,2020年進一步拓展至中小企業貸款。其二,擔保措施有所擴大,美聯儲通過各類貨幣政策工具對貨幣基金市場、ABS市場、商業票據市場、企業債市場提供的流動性,財政部同時提供信貸保障或者股本金。924以來央行已創設兩項穩定資本市場的工具,平準基金也在研究中,可以視為中央銀行維護金融穩定職能的拓展和新的探索。央行已設立兩項金融工具: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這是央行第一次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支持資本市場,可以視為中央銀行維護金融穩定職能的拓展和新的探索。人民銀行與證監會、金融監管總局已組建了工作專班。同時924新聞發布會潘行長表示平準基金也在研究中。平準基金的目的更加明確,維護市場穩定的信號意義更強。未來央行可能還會創設新的工具或者推出平準基金,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二是制定國家層面的金融法,統一金融行業基礎性法律制度,實現金融監管全覆蓋。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推動制定金融法。目前金融法律體系還不夠健全,金融監管缺少統一的基本法,存在監管重疊或空白,制定國家層面的金融法,將有助于實現全面監管,“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第一,可以明確界定金融活動范圍,將各類金融業態、金融產品、金融服務用一部統一的基本法予以規范。第二,明確中央和地方監管權責。第三,目前的金融法律體系對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缺乏整體設計和跨行業跨部門的統籌安排,相關條款分散于多部金融法律法規中,需要上升為統一的法律制度加以明確。參考國際經驗,德國于1961年頒布了金融法,旨在監管和規范德國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以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透明度和合規性。同時規定了金融監管機構的職責和權限,為實施金融監管提供重要依據。德國金融法做為德國金融體系的重要法律基礎,對保護投資者利益、防范金融風險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總之,加快建設推進金融領域的基本立法,將提高我國金融行業法治水平,為建設金融強國提供保障。
三是實行中央銀行獨立的財務預算管理制度。從全球層面來看,金融條件的脆弱性已在逐漸累積。一方面,寬松的金融條件使脆弱性持續上升,表現在政府和私人部門債務水平上升,金融機構杠桿率上行、全球資產估值高企等。這些因素可能會在未來放大金融體系遭受的沖擊。比較典型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前,我們曾經歷過類似的脆弱性上升。另一方面,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信號是金融市場波動性與高度的不確定性之間出現脫節,而這種脫節使得未來發生沖擊的概率上升,如果出現地緣政治局勢風險快速上升可能導致金融市場的過激拋售,金融市場波動性迅速上行以追趕不確定性。面對可能的風險和沖擊,中央銀行只有實行獨立的財務預算制度,才能有能力、有財力實現任務和目標。包括保持央行資產資產負債表更加健康可持續,充實中央銀行國家資本,完善總準備金、專項準備金、損失核銷和資本補充機制等,確保央行可以具備開展金融調控、應對金融風險的能力,有能力、有財力實現任務和目標。
五、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加力擴圍實施兩新
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會議強調,“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繼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此次會議進一步明確強調,要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擴大服務消費,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促消費擴內需政策加碼信號進一步明確。在2025年我國宏觀經濟環境面臨更大不確定性之際,內需接力外需,而提振消費和投資更加成為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重中之重。
關于提振消費擴大國內需求,我們認為明年有以下三條主線:
(1)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擴大服務消費,繼續給國內消費帶來支撐。本輪以舊換新補貼政策于9月初陸續落地,截止12月6日最新數據,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共帶動銷售2019.7億元,根據我們測算,家電的財政補貼乘數為2.1倍,對消費支撐拉動效果顯著。2025年兩新政策持續加碼延續,在今年全面支持家電、汽車商品消費的基礎上,明年有望向全面支持消費電子、小家電、家具、建材等商品領域擴圍、擴容,并進一步拓展至服務業消費領域。
(2)穩住樓市股市,居民財富效應的修復將促進消費復蘇。自926政治局會議后,提振資本市場、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措施相繼出臺,截止12月12日,申萬房地產行業指數上漲25.3%,滬深300指數上漲13.6%,2025年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有望延續回暖,樓市和股市的回暖將直接改善居民財富效應,進而有助于提振居民消費。
(3)促消費和惠民生相結合的政策有望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會議強調,“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通過加大社保、醫療、生育、養老等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力度,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持計劃,促進重點群體就業,促進國內有效需求的持續性改善。其中,生育補貼等制度值得期待。
六、加強財政與金融配合,多措并舉提高投資收益
擴大內需方面,“提高投資效益”為12月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在支持政策和投資導向方面,會議提到要“適度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加強財政與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我們認為提高投資效益或主要存在以下路徑:
一則是加強財政與金融配合,更好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一方面是指銀行信貸提升對政府專項債投資項目的支持力度,從過去兩年基建資金來源占比來看,政府預算內資金和專項債資金對各類信貸資源的撬動比例有所降低,這也是財政用于基建資金增速低于基建增速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通過財政貼息對金融定向支持方向予以政策引導,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積極作用,例如前期房地產收儲政策中,部分地方政府予以的貼息政策支持。通過綜合使用財政貼息、準財政工具、結構性貨幣政策、信貸政策協同發力,達到政治局會議“提高投資收益”的目的。
二則是投資方向和投資區域的適度轉向。在基本城鎮化率水平達到瓶頸期后,地方專項債項目收益率持續降低,地方政府投資由過去“缺資金”轉向“缺項目”,在此背景下,“提高投資效益”一方面意味著未來新增投資需要進一步由人口流出的欠發達地區向人口持續流入的核心經濟圈轉移,以人才、技術聚集的正外部性提升投資效應。另一方面,從以消費為抓手的擴大內需戰略來看,未來對教育、醫療、養老等社保領域的“軟投資”效益或將逐步高于傳統公路、產業園區、市政工程等傳統投資收益。
三是政府投資帶動社會投資的核心是內需回升和流動性改善。此外,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的角度來看,促進物價水平溫和回升和解決債務積壓問題,是提升投資利潤和投資意愿的主要矛盾。從歷史數據來看,工業企業利潤總額與PPI水平顯著正相關,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意愿與其平均應收賬款壓力顯著負相關。
七、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重點關注人工智能+和科技自立自強?
會議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更大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首先,人工智能為唯一明確提及的科技創新領域。本次會議不但繼續強調科技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現代化升級的重要性,也明確了人工智能是下一步重點發展方向,要通過人工智能+的發展帶動產業革命和技術進步。區別于去年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的指向性更強,“人工智能+行動”也直接點明下一步政策是規模化的助力人工智能以及配套設施和應用場景的發展。不僅如此,去年會議還提到“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本次會議只用“未來產業”描述,也意味著科技戰略對人工智能的重視。
其次,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進一步加強。十四五規劃中提到“以國家戰略性需求為導向推進創新體系優化組合,加快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 。目前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以及我國外貿和重要科技領域面臨進一步被“卡脖子”的情況下,大力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的科技創新、基礎學科和技術應用更加迫在眉睫。因此政策將進一步強化基礎研究系統布局、推進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向值得期待。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
第三,對金融體系和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的重視度加強。會議提到“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更大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不同于去年的“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簡單帶過,今年的會議明確的要“更大”力度的吸引社會資本推動科技創新,表明了頂層設計重視社會資本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以及明確健全的金融體系對科技創新的服務有較大積極作用。
以上三點相輔相成,人工智能作為目前最接近科技革命帶動經濟發展進一步擴大的領域,全球范圍內均在進行激烈競爭,因此作為重點發展領域。但國家戰略科技需求還有很多領域,均是推動國家技術進步和科技發展的關鍵,其中不乏類似于集成電路等可以直接作用于人工智能發展。同時,科技創新最需要資金,尤其是一些高風險領域需要容忍度較高的資金力量進入,12月3日,國資委、發改委聯合出臺政策推動中央企業創業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對國企投資科技創新領域放開束縛,下一步預計會出臺更多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科技創新的政策。未來將以國家科技戰略為綱領,團結各方面資金來源共同推動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齊心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展望2025,作為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我們預計制造業投資依舊會保持高速增長,尤其是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相關領域將作為最主要的動力來源,傳統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也會進一步得到提振。
八、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以改革促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延續12月政治局會議要求,強調要“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正如我們前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瞻所述,當下財政、貨幣等宏觀政策主要起到了穩定預期的作用,而提振預期、增強經濟內生動力仍需進一步解放思想,促進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系列改革政策加快落地。加快推動以下四個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
第一,制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要把有利于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各項制度規則立起來。加快出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更大力度破除地方保護、市場分割等障礙和掣肘。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加快推動《公平競爭審查條例》落實落地。強化統一的市場監管,遵循市場監管規律、順應市場發展趨勢、加快轉變監管理念,著力提升市場綜合監管能力和水平。
第二,高質量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2025年是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收官之年,要以服務國家戰略、增強核心功能為目標,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把科技創新作為“頭號任務”,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推動完善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加強產業引領作用,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強化重點領域保障,有力支撐國家戰略安全。普遍推行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打破國企“鐵飯碗”,切實提升國有企業經營效率,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第三,確保民促法落實落地落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恢復民企信心。持續破除市場準入壁壘,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全面落實公平競爭政策制度。完善民企參與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的長效機制,支持民企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讓民營企業更多分享“新經濟”的紅利。開展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切實保護經營主體合法權益,促進市場公平競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第四,統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通過財稅體制改革重塑地方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調節供需結構、增加地方財力,促進“土地財政”向“新質生產力”的有效轉型。2025年重點方向在于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系列改革要求,例如消費稅的“后移和下劃”,增加地方財力,從稅制結構上部分引導地方政府建立消費和投資相協調的政策導向。此外,為彌補土地收入持續降低對地方政府的財力影響,在化債政策之外,長期來看還需要通過培養地方主體稅種、財權下移、支出責任上移增加基層地方財力,以此才能有效落實“三保”支出責任。
第五,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把提振和發展資本市場作為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著力做好以下四方面。一是提升對投資者的服務和回報。推動保險資金、社保基金、養老保險基金等長期資金入市,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強化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理念,鼓勵國有企業將市值管理納入核心戰略,鼓勵分紅回購,積極回報股東。二是嚴格規范融資行為。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進一步完善發行上市制度,強化發行上市全鏈條責任。進一步規范強制退市標準、嚴格執行和實施退市。三是強化持續監管。進一步優化完善市場監管機制,切實增強監管有效性,為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四是加強投資者權益保護。進一步提升證券行業違法成本,健全投資者賠償救濟機制。加強投資者教育,幫助投資者樹立正確投資觀念,合理引導投資者預期。
九、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應對他國潛在的“孤立主義”
穩外貿、穩外資,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應對他國潛在的“孤立主義”。本次會議延續12月政治局會議關于“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的表述,體現了我國在面對復雜不確定性國際環境時,堅持擴大開放、穩定外貿、外資的決心。2024年前11月,我國出口累計同比增速5.4%,展現出外貿的韌性,然而,2025年我國對外貿易將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包括特朗普關稅等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碎片化加劇等,政策層面堅定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應對國際社會潛在的“孤立主義”。關于穩外貿、穩外資,我們認為明年會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政策措施,保障外貿外資穩定增長。
一是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應對他國潛在的“孤立主義”。會議指出“要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一方面我國可全面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包括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繼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如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等項目,提升區域的通達性和便捷性,促進經貿往來,繼續鞏固和擴大我國經貿基本盤的對外大循環,有效應對不確定性風險。2024年中國對傳統歐盟、美國、日韓等市場出口金額占比分別較2023年回落0.3%、0.1%和0.7%,對東盟出口金額占比則上升了0.75個百分點,對俄羅斯、巴西和南非出口占比共小幅上升0.2%。另一方面,保持并加強與歐盟、墨西哥、加拿大等美國傳統盟友的正常貿易關系,在特朗普關稅預期強化、國際貿易碎片化不斷加劇的外部環境下,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應對國際孤立主義帶來的挑戰。
二是多措并舉加強政策協調,為穩外貿穩外資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會議強調“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擴大自主開放”意味著我國將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和國際形勢變化,主動制定和實施對外開放政策,反映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新方向和新策略。“穩步擴大制度性開放”,意味著我國將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實行與國際高標準貿易和投資通行規則的相互銜接,這包括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等。近期我國宣布自12月起取消或調降多項產品的出口退稅,此次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稅率的產品主要集中在高耗能、高污染以及容易引發經貿摩擦的商品種類,這是對西方部分國家各種反補貼調查、人為設置貿易壁壘等行為的積極回應。
三是積極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提升外貿競爭力。會議指出要 “積極發展服務貿易、綠色貿易、數字貿易”,反映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新方向和重點。2023年我國“新三樣”出口金額占我國總出口比重上升至4.5%,同比增長24%,以“新三樣”為代表的高技術產品出口保持高景氣度,為出口注入了強勁動力。從培育外貿新動能角度,積極發展服務貿易、綠色貿易、數字貿易,有利于培育中長期外貿新的增長點。此前8月份發布的《關于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的意見》中提出,到2029年和2035年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貿易規模占我國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分別提高到45%以上和50%以上的兩大戰略目標,從全方位的制度和政策頂層設計為外貿新增長點提供政策支撐。
十、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深化產業協同和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區域經濟重要性明顯提升。中國式現代化當前的核心任務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具體則需要對應完成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五大任務。而完成五大任務則進一步面臨外需不確定、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約束條件,進而映射到區域經濟發展的具體要求。在此背景下,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明顯提升,這也是本次會議提出“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增強區域發展活力”的宏觀背景。
二十大以來,區域發展迎來新一輪政策密集期,區域發展理念與區域發展領導體制機制均迎來重要變革。2023年至今,以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召開了9次區域經濟發展座談會,座談會之后大多在不超過2個月的時間內召開政治局會議(共計6次)審議出臺支持區域經濟發展的針對性戰略舉措,區域發展理念呈現出更加注重因地制宜、更加注重統籌發展與安全、更加注重統一大市場,更加注重創新的四點新變化。與此同時,區域發展領導體制機制也進一步優化。2023年以來,中央和地方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相繼亮相,尤其是中央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的成立,是首個以“中央”命名的區域發展領導機構,將統籌負責有關區域發展戰略,機構的級別更高,也將更加有利于中央層面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落地,破解地方保護主義、重復建設等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
本次會議針對區域經濟的定調整體延續12月政治局會議有關內容,重點從深化產業協作、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發展現代化都市圈三方面部署明年經濟工作,具體地落腳點有三個方面:
一是以深化東中西、東北地區產業協作為抓手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2023年以來,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三大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均迎來新一輪政策舉措。推動東部地區產業有序向中西、東北地區轉移或成為四大地區之間產業協作的關鍵舉措。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建立國家戰略腹地和國家產業備份”和“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緊接著,9月通過的《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引導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從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轉移”。本次會議也提出“深化東中西、東北地區產業協作”,隨著特朗普開啟第二任總統任期,中美博弈疊加全球地緣政治沖突,不同以往產業轉移市場因素較多,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特征。本輪產業轉移將呈現出更多非市場因素驅動,高科技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也將出現適度轉移或布局優化的特征。預計四川、重慶、陜西、湖北、湖南等在產業、區位、交通具備優勢的地區或將受益。
二是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更大力度推進區域重大戰略,提升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動力源和火車頭作用。(1)加快推進區域重大戰略落地見效。比如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明年將迎來《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的第二年,預計將在科技創新跨區域協同、世界級產業集群協同建設、區域內統一大市場等領域進一步發力,推動長三角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進而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經驗借鑒。粵港澳大灣區將在以橫琴、前海、南沙自貿區為紐帶推動粵港澳深度合作,灣區經濟、海洋經濟發展等方面將大灣區戰略向縱深推進。(2)鼓勵經濟大省挑大梁。經濟大省GDP總量占全國的比重超過一半,對全國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區域重大戰略基本覆蓋了主要經濟大省,因此預計中央層面將從財稅、重大項目、政策試點、區域協同立法等方面給予有關區域、經濟大省更大支持力度,從而推動區域重大戰略走深走實。(3)健全區域戰略統籌機制。一方面是充分發揮中央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在區域戰略制定中的統籌協調和督促指導職能,確保各項區域發展戰略與政策走深走實。另一方面是激發地方積極性。夯實地方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在統籌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主體作用,推動本區域內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三是做大都市圈,增加要素保障,加速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今年以來,新型城鎮化建設政策密集出臺。展望明年,預計將重點開展四方面工作:(1)在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產業分工與協作、統一市場建設方面進一步加力,順應人口集聚趨勢,提升城市群都市圈發展與帶動能級。(2)在智慧城市建設、保障性住房、老舊小區改造領域加大投資力度,打造更加宜居、韌性和智慧城市,提升城市居民居住獲得感。(3)深化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推動相關公共服務隨人走,加大“市民化”方向的社保支出力度。2023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相差18%,約2.5億人有“市民化”需求,在城市落戶門檻得到大幅放寬的前提下,讓農村流動人口在城市從“留的下”向“活的好”轉變成為下一步政策關鍵著力點。需要從社保繳納、住房保障、隨遷子女教育等關鍵領域入手,提升在城市落戶的意愿和能力。(4)增加資金、土地等要素保障,高質量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具體需要財政支出和投資結構從過去更多關注硬性基礎設施更多轉向社保、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在人口流入集中的城市群都市圈,增加對土地要素的保障能力。同時在轉移支付方面,進一步完善“財隨人走”體制機制。
本文摘自:中國銀河證券2024年12月13日發布的研究報告《十句話讀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首席經濟學家:章俊 S0130523070003
分析師:張迪 S0130524060001
分析師:詹璐 S0130522110001
分析師:聶天奇 S0130524090001
分析師:呂雷 S0130524080002
研究助理:鐵偉奧
評級標準:
推薦:相對基準指數漲幅10%以上。
中性:相對基準指數漲幅在-5%~10%之間。
回避:相對基準指數跌幅5%以上。
推薦:相對基準指數漲幅20%以上。
謹慎推薦:相對基準指數漲幅在5%~20%之間。
中性:相對基準指數漲幅在-5%~5%之間。
回避:相對基準指數跌幅5%以上。
法律申明:
本公眾訂閱號為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河證券”)研究院依法設立、運營的三個研究官方訂閱號之一(其他為“中國銀河證券研究”“中國銀河證券新發展研究院”)。其他機構或個人在微信平臺以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名義注冊的,或含有“銀河研究”,或含有與銀河研究品牌名稱等相關信息的其他訂閱號均不是銀河研究官方訂閱號。
本訂閱號旨在交流證券研究經驗。本訂閱號所載的全部內容只提供給訂閱人做參考之用,訂閱人須自行確認自己具備理解證券研究報告的專業能力,保持自身的獨立判斷,不應認為本訂閱號的內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獨立判斷。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并不構成對訂閱人的投資建議,并非作為買賣、認購證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請或保證,銀河證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訂閱號發布的任何內容所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或與此有關的其他損失承擔任何責任,訂閱號所提及的任何證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風險,訂閱人需自行承擔依據訂閱號發布的任何內容進行投資決策可能產生的一切風險。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