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孫小程
2024年,創投行業政策暖風陣陣,“耐心資本”成為關鍵詞。與此同時,行業亦面臨深刻變革,洗牌加劇。在此背景下,創投機構的關注焦點何在?
近日,在重慶市委金融辦指導下,由清科創業和投資界主辦、渝富控股集團聯合主辦的第二十四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大會在重慶舉辦。如何投硬科技,以及如何看待并購退出,成為眾多投資界領軍人物熱議的話題。
在會上,多位投資人分享了對股權投資行業的思考。正如高瓴創始合伙人李良所言:“過去VC像是能看到未來的水晶球,今天更需要我們和企業家一起去共創未來。投資行業最賴以生存的就是優秀的企業家,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發掘更多出色的創業者,然后支持他們持續去做有創造力的事情。”
“投科技”主線明朗
“資本市場對于科技創新支持的決心不會動搖,對于那些真正重視研發投入、有技術壁壘、一級市場一直堅定陪伴支持的核心科技企業,資本市場一定會給予公正的評價,優質虧損科技企業的上市不會成為制度性障礙。”毅達資本董事長應文祿說。
近兩年,部分虧損企業在上市過程中遇到困難,導致很多創投機構在投資上更加保守。但今年以來,監管層已多次強調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從已有案例看,優質虧損科技企業面臨的政策環境更為包容。11月29日,西安奕斯偉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IPO申請獲上交所受理,這是“科創板八條”發布以來,上交所受理的首家未盈利擬IPO企業。
政策導向亦在影響創投機構的投資方向。應文祿分析稱,對于創投機構而言,沿著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供應鏈強鏈補鏈這條主線去開展布局,大方向不會錯,尤其是對于一些“卡脖子”關鍵節點的企業、解決深層次進口替代的企業,一定要敢于去重點布局,這考驗機構的長遠眼光,當然過程中也一定要大膽假設、小心論證,堅決避免偽科技。
“在當前國際競爭環境下,我們處在‘小院高墻’格局中,如果想突破人家的高墻,不僅需要更強的技術‘硬度’,還需要具備能制約對手的能力。你對別人有制約的領域越多,別人一定會在更多領域放開。想要突破現在的困局,應加大硬科技投資力度和認知推廣力度。”松禾資本創始合伙人厲偉表示。
集體“重倉”AI賽道
2024年,創投圈最火賽道莫過于AI,不管是人民幣基金還是美元基金都在爭相布局。這是行業難得熱鬧的一幕,一筆筆大模型、具身智能等火爆融資相繼誕生,是今年一級市場最深刻景象之一。
在具體的投資方向上,AI賽道被多位創投機構“掌門人”高度看好。啟明創投創始主管合伙人鄺子平表示:“我們對AI在中國的落地非常看好,2024年,啟明創投新投和續投的AI類企業可能是科技板塊里最多的品類,投資的企業包括具身智能領域的銀河通用,續投的企業包括階躍星辰等。”
達晨財智執行合伙人、首席投資官肖冰介紹,目前的投資主題:一是自主可控和進口替代;二是投資前沿技術相關的項目,包括人形機器人和創新藥的項目。達晨財智在很早期的階段就對智譜AI進行了投資,目前正積極學習、實踐并不斷做出適應和調整,未來希望能投出更多好項目。
“當前最大的挑戰是要瞄準未來去做更大膽的投資,在手資金比較多的情況下,我們內部會把精力全部放在琢磨怎么把投資標準提得更高一些,盡可能地避免類似人民幣基金在互聯網時代錯失明星項目這樣的情況重演,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能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成功投資于AI方向的領軍項目,這無疑是我們當前亟須優先面對的挑戰。”肖冰稱。
進一步而言,投資人也普遍看好來自AI應用端的投資機會。紅杉中國合伙人周逵表示,紅杉中國比較看重AI技術浪潮,這兩年主要是大模型技術的突破,大模型往前走是數據、算力和芯片,往后走是AI應用。“現在大家的專注點在大模型,當大模型性能越來越強時,期待明后年AI應用會有好公司涌現出來。”周逵說。
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符績勛透露,紀源資本經過長時間關注AI后,已經認可大模型的大方向,更關注“大模型怎么商業化、場景在哪里”。目前來看,大模型可以應用在機器人上,機器人可以作為一個載體,去突破原有的一些規則性問題。因此,紀源資本投資了倉儲機器人、無人駕駛等方面的企業。
并購退出更受重視
參考美國市場,大量科技型企業最終是通過并購來實現退出,IPO的比例并不高。今年以來,“科創板八條”“并購六條”等陸續落地,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政策空間進一步打開。
對于投資機構和被投企業而言,并購已經不再是備選項。應文祿預計,IPO和并購重組將成為雙主流退出渠道。企業通過并購退出的需求將持續提升,特別是頭部企業、鏈主企業、央地國企等一大批優勢企業和有實力的企業對產業鏈、供應鏈并購整合的意愿越來越強,在政策鼓勵加持下,并購整合正在變成新動力、新趨勢。
上海科創銀行董事總經理、首席信貸官李群觀察到,過去,許多企業可能堅持非IPO退出不可,但現在它們開始探索更多元化的退出路徑,尋找更適合自身的選擇。以一家B輪生物醫藥公司為例,該公司之前盡管管線進展順利,但也面臨著資金即將耗盡的局面。該公司三位創始人以非常開放的心態尋求解決方案,并最終與一家美國上市公司達成了并購交易。
“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退出案例,投資人在B輪持有的股份轉化為上市公司的資產,實現了可變現性,并且這家上市公司的表現也非常出色。因此,企業應更早地了解退出路徑的重要性。”李群說。
厲偉期待,資本市場在并購方面能夠給上市公司更大的主動權,“我們建議,在支持上市公司并購硬科技企業時采取更加創新的方式。例如,上市公司發行5%以下股份收購硬科技企業,能否允許上市公司通過簡化程序進行并購,從而更有效地推動硬科技投資的發展。”
責任編輯:江鈺涵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