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扭虧?
作者:鄭敏芳
編輯:松壑
并購潮再添新選手。
11月21日,永安行(603776.SH)宣布計劃以發行股份和現金等方式,收購上海聯適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聯適技術”)65%的股權。
作為科創板IPO撤單項目,聯適技術主營農機自動駕駛系統,與以發展氫能相關的自行車等業務的永安行,存在較大的業務差異。
信風(ID:TradeWind01)向永安行求證此次交易是否系跨界并購,但其僅表示“交易尚未最終確定,以公告為準?!?/p>
自2022年開始,永安行便持續出現虧損,迄今尚未有扭虧的跡象。
與之相比,聯適技術的業績表現較好,2023年上半年凈利潤已經達到0.4億元。
若聯適技術的業績按照此前的增速發展,則永安行有望借此次并購進一步改善業績。
但這也衍生出新的挑戰:自身仍處于虧損的永安行如何協同發展氫能自行車和農機自動駕駛業務。
01
機構股東已抽身
IPO轉“賣身”正在變得常態化。
聯適技術從上交所撤回科創板IPO后僅5個月,便籌劃賣身上市公司。
根據當前安排,永安行計劃收購馬飛及其控制的上海適誼企業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徐紀洋手中持有的聯適技術65%的股權。
之所以未能全額收購,一位接近永安行人士向信風(ID:TradeWind01)透露:“其他股東的交易意向還未最終確定?!?/p>
這意味著,福建星拱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天津遠至企業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自然人李曉宇和李英等聯適技術中小股東的交易意向暫未確定。
若其余股東也同意該交易,則永安行最終收購聯適技術的比例有可能進一步提高。
目前聯適技術IPO時的外部機構股東已全部離場。
這當中不乏國投創業基金、復星重慶基金、深創投等知名機構,他們在今年6月左右均已退出。
信風(ID:TradeWind01)注意到,聯適技術的實控人馬飛、徐紀洋2023年11月曾經與國投創業基金、復星重慶基金等外部投資者簽訂對賭協議,約定若聯適技術2025年12月末前未能上市,則投資機構有權要求二人回購股份。
彼時國投創業基金、復星重慶基金等共6家機構股東的入股成本價合計達到1.88億元。
此番伴隨著機構股東的退出,馬飛、徐紀洋或背負了一定的資金壓力,這可能是此次二人急需出售聯適技術控制權的原因。
按照IPO前最后一輪估值(2021年)計算,聯適技術的整體估值在14億元左右,是當前永安行總市值的1/3左右。
雖然定價未定,但永安行預計此次收購完成后,馬飛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或超過5%。
聯適技術和永安行的協同性有限。
聯適技術主要向農機企業及經銷商等提供農機自動駕駛系統,這可以解決傳統農業機械依靠人工操作后所出現的高勞動強度、精度等痛點。
但永安行主要向用戶提供共享出行服務,按分時租賃的形式獲取收入。
公共交通到農機領域,永安行該如何協同這兩項業務,亦是挑戰。
但收購聯適技術確實有望改善永安行的業績表現。
2020年至2022年,聯適技術的收入分別為1.72億元、2.20億元、3.15億元,同期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28億元、0.23億元和0.53億元。
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歐美品牌逐漸退出俄羅斯市場,抓住這一機會的聯適技術外銷收入增長顯著。
聯適技術來自俄羅斯市場的收入從2021年的0.05億元攀升至2022年的0.25億元,期間增長了超4倍。
增勢或仍在持續。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工程機械出口俄羅斯金額達到60.58億美元,同比增長了超6成。
信風(ID:TradeWind01)注意到,今年9月聯適技術在求職網站上招聘俄語外貿人員。
俄羅斯市場或許正在給聯適技術帶來更多業績增量空間。
盡管此次交易系跨界,但伴隨著監管層對于跨界并購有了更多寬容度后,今年以來已有思林杰(688115.SH)等公司操刀跨行業并購,這或許都給永安行的并購成功增添了不少勝算。
02
氫能業務前景不明
與聯適技術高速增長的業績相比,永安行仍深陷業績連年下滑的窘境。
2024年前三季度,永安行的收入為3.74億元,同比下滑了8.74%,同期歸母凈虧損為0.27億元,虧損幅度同比擴大了370.69%。
這既和公共自行車項目增量不足有關,還因為永安行的主要客戶為國家機關及事業單位,拖延付款導致其出現大額虧損。
截至2023年9月末,永安行的應收賬款為5.13億元,占當期收入的比例為137.17%。
與此同時,永安行還在發展與氫能相關的自行車等業務,2024年上半年創收0.49億元。
氫能業務的前景并不明朗。
近期剛上市的國鴻氫能(9663.HK)2020年至2023年累計虧損額已經達到15.95億元;
曾經要把氫能當作發展第二曲線的隆基綠能(601012.SH),如今都變得搖擺不定。
去年9月,隆基綠能總裁李振國曾公開表示,氫能是我國未來能源轉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集團把氫能作為公司光伏之后的第二增長曲線來看待。
但今年11月李振國接受媒體采訪時已經不再提及氫能作為第二曲線的說法,只是指出“氫能長期發展的主邏輯并未改變,綠氫會在未來能源體系里面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如此境況下,永安行何時扭虧實現業績增長仍然是未知數。
并購成為永安行實現業績增長的利器。
今年4月,永安行稱為了補足氫能發展產業鏈,斥資1.67億元收購浙江凱博壓力容器有限公司(下稱“凱博壓力”)88%的股權。
凱博壓力主營呼吸器用復合氣瓶和車用高壓儲氫氣瓶,2023年前三季度收入、凈利潤分別達到0.46億元、0.1億元。
永安行完成對凱博壓力的并購僅半年左右,便又操刀跨界并購。
如此頻繁的并購短期內或許可以給永安行“解困”,但如何轉為內生增長仍然是難題。
譬如氫能自行車和農機自動駕駛顯然是不同的應用場景,二者之間很難發揮協同效應。
長期如何推動農機自動駕駛業務呈現穩定增長的同時,盡快讓氫能自行車等相關業務扭虧或許也是難題。
事實上,永安行不是近期唯一一家意圖通過并購擺脫發展窘境的企業。
今年9月,思林杰開始籌劃并購深交所IPO撤單項目青島科凱電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后者2023年凈利潤達到1.67億元。
但同期思林杰的凈利潤僅為0.09億元,同比下滑了超8成。
“如果公司本身的業務確實增長有限,并購有前景的企業進行轉型確實是不錯的選擇。但如果自身就處于虧損的情況下,跨界并購基本面優良的企業未來如何進行協同發展,可能還要打上問號?!币晃槐本┑耐缎腥耸恐赋觥?/p>
(轉自:信風TradeWind)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