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吳霜、周炎炎 上海報道
近期,銀行理財2023年底規模數據出爐,呈現回暖修復態勢,對于以規模考核為核心指標的理財子人來說,年終是不是穩了呢?
2月2日,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其中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258 家銀行機構和 31 家理財公司存續的理財產品共有3.98 萬只,較年初增加14.86%;存續規模26.80 萬億元。其中,理財子存續規模22.47萬億元,占全市場的比例達到83.85%。
26.80 萬億元這一數字來之不易,相較去年年中的25.34萬億元上升1.46萬億元,上漲5.76%。但相較去年年底的27.65 萬億元還是有所下滑。
整體來看2022年以來銀行理財規模整體波動下滑,甚至被公募基金反超。對一度以規模為主要考核指標的理財子來說,這是不是一件壞事?
多位銀行理財行業人士告訴記者,他們并不太看重規模被基金反超這件事,一是因為行業普遍的共識是理財規模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不大可能像以前一樣突飛猛進,開始逐漸穩定;二是銀行理財和基金的投資者結構不同,銀行理財99%都是個人投資者,而基金約半數都為機構投資者,這其中也有很大比例的銀行理財。
“實際上,現在我們的最大競爭對手是存款,”一位理財子人士表示。
規模是主要考量因素
銀行理財重視規模主要與理財子的費率相對較低,主要靠規模增加營收有關。根據華寶證券研究截至去年6月30日的數據,固定收益類、混合類、權益類理財產品的平均費率分別為0.33%、0.61%、1.03%,顯著低于公募基金。
因此,相較基金和券商,理財子的薪酬相對穩定;在整體的業績考核上,理財子也更關注規模,此外也有收益、波動水平等指標。
一位資深理財子人士表示,理財子的整體收入包與公司的整體績效、收入、利潤指標按比例掛鉤。但各部門條線具有各自的KPI,對于投資部門的崗位來說,整體收入均與業績表現掛鉤,比如說,投資規模、投資收益水平、交易獲利、凈值平穩度等,不同的大類資產部門有不同的預期和目標。此外,不同機構之間的差異也較大。
記者了解到,理財子中后臺部門的整體收入也均與經營目標、業績表現掛鉤,但相較投資部門,“吃大鍋飯”的性質更強,也更與公司的規模達標情況掛鉤。
多位理財子中后臺崗位員工向記者表示,中后臺崗位的基礎薪資和績效薪資大概為1:1。不同的是一些理財子采取每季度發放季度獎金的形式;而有些則是在年底發一筆年終。“這樣就會有些擔心,年終能拿到多少,會不會比預期少”,一位理財子人士表示。無論哪種發放形式,同公司同崗位整體收入的方差不會太大。
破凈降薪 人員流動
理財子成立初期,由于脫胎于母行資管部,凈值化水平低,剛兌盛行等原因,薪酬市場化程度低一直被從業者詬病,也成為掣肘理財子發展的一大因素。但近兩年來,理財子的薪酬體系市場化程度逐步提升,尤其是在投資部門。
一位國有大行旗下理財公司投資經理對記者表示,目前該公司對投資經理采用半年一考核的制度。一般一位投資經理手里會有多個產品,折算產品收益率的時候會對幾個產品進行加權平均,再結合產品規模、中收情況等因素一并考量。綜合評定之后,排在后10%的投資經理基礎薪資被降薪20%,不過調整的人數還算比較少,每個部門大概兩三個人。
“如果產品破凈,那基本上就排在這后10%了。但公司還算賞罰分明,如果排在前10%也有加薪,加薪幅度超過20%。”上述國有行理財子投資經理表示。所以綜合來看,這個考核制度似乎并不屬于公司削減人工成本的動作,還是屬于調動投資經理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操作。
“往年大行理財子公司內部,投資經理收入并不會拉開很大差距,基本上收入也是根據職級來定的,行政文化的色彩偏重。但是通過績效考核,現在開始已經有一定的差距了。”一位大行人士表示。
多資產投資產品的業績考核機制較其他品類相對會復雜一些。“短期偶然性的考核不太合理,所以考核要兼顧很多方面,比如基準表現等。”他舉例說,假如一只理財產品預計配置10%左右的權益類資產,所配置的權益資產可能會是相對收益,比如配置高分紅類的資產,那么就會定制一個高分紅類的基準,底層權益配置就要努力跑贏這個基準。而上層理財投資經理則通過對資產組合配置的調整去力爭實現理財追求絕對收益的目標。
此外,記者了解到,績效考核的頻率也有所提升,往年是一年一考核,現在是半年一考核,收益的穩定度、管理規模占的權重比較大,收益率水平則要求達到市場平均。
一位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去年有不少理財公司出現了人員變動,包括裁員。
他提到,去年年中有一家合資理財公司裁了一批研究員,包括固收研究員。原因比較復雜,可能是因為規模較巔峰時期下滑較快,也有可能是產品踩雷了地產行業,普遍收益率不如人意,雖然沒有裁掉投資經理,也進行了人員收縮。
“由于是銀行的子公司,更多的理財公司不會直接裁員,而是采用一種‘迂回模式’。有一家國有大行理財公司,把幾個業績排名靠后的投資經理‘優化’到其他部門,比如運營、風險、渠道等中后臺部門。估計這樣下來,有些人換了崗不適應的話就會離開。”上述人士表示。
求穩心切,權益投資何去從
經歷過凈值波動之痛,理財子對“穩”的追求已經被明文寫進了績效考核指標之中。
某大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該公司考核投資經理時比較重視的一個指標就是與業績基準的偏離度,也就是要“穩”,其實就是產品宣傳營銷和客戶體驗的一致性,不能讓客戶感覺到產品收益波動起伏很大。
為了這個目標,其所在機構還通過數字化的形式提醒投資經理其產品的業績達標率,在模型中,如果業績波動不大,就呈現綠色,如果波動較大,就體現為橙色或者紅色。“一旦出現橙色,就要糾偏,”他表示。
在去年債強股弱情形下,權益投資往往拖累產品業績,多資產部門和“固收+”部門產品贖回壓力比較大,有部門負責人吐槽“不知道我們部門明年還存在不存在了”。據記者了解,年底部分理財子也有一些裁員動作。
從理財子公司橫向對比來看,絕大多數理財子公司并沒有設置專門的權益投資部門,只有少數幾家有設立,權益投資實際上分散在“固收+”部門或者多資產部門,這也是理財資金脫胎于儲蓄存款而來的資金屬性決定的。
但是從操作上說,也不會完全從股市“割肉”,完全轉向純債產品。事實上,固收+也可以做純債產品,但是投資經理普遍在“賭一個機會”,如果沒有在股票價格低位逢低買入,也怕錯失2024年權益市場的貝塔的機會。
一位合資理財公司高管對記者表示,其所在機構會考慮資產的本身特質,來設計針對投資經理的考核。設計考核基準最后的目標實際上是戰勝基準。遵守策略本身的客觀性,如果是高波動策略就不能用短期絕對收益基準做比較。
(作者:吳霜,周炎炎 編輯:方海平)
責任編輯:李琳琳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