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溫氏股份(300498.SZ)業績預告的發布,主要生豬養殖類上市公司的成績單全部出爐。
在牧原股份(002714.SZ)近13年首次年報虧損的背景下,過去的一年全行業陷入虧損。以申銀萬國劃分的生豬養殖板塊作為觀察對象,10家樣本公司2023年主營業務無一盈利,扣非后利潤虧損總額達到247億元至291億元。
同期,以上公司平均虧損達26.88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533%。這背后是去年依舊過剩的供需關系,使得豬價長期在成本線下方運行。
以最具成本優勢的牧原股份為例,該公司2023年生豬養殖成本為15元/公斤,而其銷售價格除了3月與成本持平、8月和9月高出成本線以外,其他9個月銷售均價均低于15元。
需要指出的是,過去幾年牧原股份產能不斷增長,去年公司出欄量已經超過6300萬頭,相當于上述其余9家公司的總和。
面對上述極高的基數、低迷的豬價,牧原股份去年出欄增速開始放緩,全年僅增長4.2%。
相比之下,生豬銷量排名靠后的5家中小型養殖企業,去年出欄增速平均值則達到了57.9%,兩類企業呈現出了明顯不同的變動趨勢。
早在去年四季度,全行業陷入虧損就已成定局。
21世紀經濟報道此前1月初的報道指出,2023年四季度,牧原股份10月、11月、12月生豬銷售價格分別為每公斤14.52元、13.7元和13.42元,逐季度走低。
另據該公司給出的成本數據,其10月、11月公司商品豬完全成本為14.9元/公斤,明顯高于上述銷售價格。
按照當時的條件,如果12月公司成本保持不變,伴隨著商品豬銷售價格的走低,牧原股份2023年四季度虧損金額是呈現逐季度放大的趨勢。
按照當期生豬銷量、出欄均重按照120kg標準估算,公司2023年四季度虧損金額將達到21億元。
“2023年1~9月,凈利潤虧損16.79億元,其中養殖業務板塊虧損11億元左右,屠宰肉食板塊虧損6億元左右。”牧原股份去年10月下旬在接受機構投資調研時表示。
加上四季度生豬業務的虧損,公司2023年養殖業務虧損額預計會超過32億元,再加上前三季度屠宰肉食板塊的虧損,公司整體虧損金額約為38億元。
最終,該公司1月底披露的業績預告結果為,全年預虧38億元至46億元。
其多出來的8億元虧損,可能來自于2023年12月公司實際成本環比0.4元/公斤的上漲,以及公司計劃對消耗性生物資產計提減值準備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對于上述豬企而言,幾乎沒有公司成本比牧原股份更低,后者就如同一道分水嶺,只有牧原股份扭虧,其他同業公司才有盈利的可能。
在牧原股份至少虧損38億元的背景下,其他生豬養殖企業主要業務全軍覆沒。
至于唯二利潤為正的*ST正邦(002157.SZ)、新希望(000876.SZ)也僅僅是賬面盈利,主要是受到非經常性損益的帶動,扣非利潤依舊虧損,并不能反映其真實的經營情況。
前者是因為實施以股抵債,產生重整收益預計約175億至185億元,后者則是白羽肉禽與食品深加工業務引進戰略投資,帶來了51億元~52億元的利潤正向拉動作用。
剔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傳統四大龍頭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新希望、*ST正邦,以及近兩年出欄量增長明顯的天邦食品等樣本公司全部虧損。
統計數據顯示,前述申萬劃分的10家生豬養殖企業,2022年扣非后利潤平均數為4.94億元,2023年扣非后利潤平均值則轉為虧損26.88億元,同比降幅達533%。
與以上頭部公司相比,年出欄量在400萬頭以下的中小型養殖企業,去年利潤降幅更為明顯,東瑞股份、羅牛山和新五豐當期利潤降幅(按預告利潤增長上限計)超過上述行業均值。
上述規模稍小的企業利潤降幅更大,與其2023年的逆市放量關系密切。
比較出欄量數據可知,牧原股份等5家頭部企業去年生豬出欄量增速平均值為19.5%,剔除唯一下降的*ST正邦后,出欄量增速均值為33.2%。
新五豐等規模稍小的養殖企業,同期出欄量增速均值則高達57.9%,其中新五豐、巨星農牧增速更是達到75%。
在去年賣得越多、虧損越大的市場環境下,上述出欄量逆市增長的養殖企業,利潤下降幅度更大。
主營業務的改善,無非是降成本、提高銷售價格兩條路,只是近幾年頭部養殖企業降成本似乎已經進入到了一個瓶頸期。
比如牧原股份,受到飼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該公司2020年至2023年的完全養殖成本分別為每公斤15元、15.7元、15元。
“個別子公司的養殖成本可以做到14元甚至更低,但是同樣有16元或者更高的區域,所以將公司成本拉平之后,對公司整體成本水平的帶動就不明顯了。”某頭部養殖企業人士近期與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交流時指出。
在成本端保持剛性的背景下,后續養殖企業只能寄希望豬價盡快脫離周期底部。
對此業內最為關注的一個指標,就是代表供給側總產能的能繁母豬存欄量,何時能夠跌破4100萬頭的正常保有量,產能得到明顯去化、供需關系平衡后,豬價才有反轉的希望。
只是,產能區劃的過程并非十分順利,2022年豬價的反彈拖慢了行業產能區劃的速度,直到2023年行業陷入深度虧損后,產能去化才有明顯進展。
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末上述母豬存欄量為4390萬頭,到2023年末時已經降至4142萬頭,全年減少5.56個百分點,年末存欄量也已十分接近于上述正常保有量。
不過,以上數據只能作為參考,因為近兩年整個生豬行業已經發生巨大改變,比如母豬生產能力的提升。
“之前母豬一胎可以生產10只左右,現在生產11只的情況十分普遍。”上述養殖企業人士表示。
這也可以從數據層面獲得驗證。廣發期貨、涌益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窩均健仔數在9到10.5頭之間波動,2022年初開始該指標持續走高,到2023年下半年時曾連續多月維持在11.5頭左右;2023年四季度產房存活率數據雖然環比回落,但是整體也處于2020年4月以來的高位。
2022年大規模入場的二次育肥(將出欄的豬再加以育肥以獲取更高的出肉率),則會顯著增加生豬的體重。
對此上述人士介紹稱,“這是一種短期投機性行為,比如看好未來一段時間豬價便可能外部采購進行育肥,將原本250斤的出欄體重進一步育肥到350斤。”
這意味著,近兩年生豬的實際供給,很大概率會高于4100萬頭的名義產能。
如果還盯著4100萬頭的存欄數據不放,認為跌破該數據后豬價就會觸底反彈,與刻舟求劍無異。
也正是基于以上改變,業內有觀點認為,可能需要能繁母豬存欄量跌到3900萬頭或者3700萬頭,甚至是更低水平供需關系才會真正逆轉。
此外,規模化養殖占比提升也會成為制約產能快速下降的因素。
同樣采用上述10家樣本公司數據,經統計,2022年、2023年其生豬出欄量合計為1.12億頭和1.29億頭,占當期全國生豬出欄量的16%、17.75%,2023年市占率進一步提升近2個百分點。
相比于中小型企業,上市公司融資能力無疑更具優勢,在周期底部承受虧損的能力更強,產能去化速度更慢。
責任編輯:馬夢斐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