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成長 龔 芳 方思元
□隨著我國經濟需求端結構調整基本到位,經濟內生動能逐步穩定,從2024年起我國經濟有望步入新一輪平穩增長期,以5%左右的增長中樞實現平穩發展
□從長期著手,在保持宏觀政策穩定性的基礎上不搞強刺激,更多以長期常態化政策替代短期刺激政策,以協同性政策替代單兵突進式政策,以精準落地政策替代籠而統之的條例
□為更好適應經濟內生結構的變化和外部復雜環境的挑戰,宏觀政策要改變過去以相機抉擇為主的調控理念,以高集成政策、高水平消費、高質量投資、高端化產業、高效率營商環境和高質量金融發展為抓手,推進經濟在中長期內實現新一輪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調整的關鍵期,短期及長期問題疊加,經濟運行面臨一些壓力。未來,隨著我國經濟需求端結構調整基本到位,經濟內生動能逐步穩定,從2024年起我國經濟有望步入新一輪平穩增長期,以5%左右的增長中樞實現平穩發展。當前我們需要更多從長遠視角看待中國經濟發展問題,更多以中長期政策培育經濟內生發展動力,在發展中逐步解決好房地產轉型及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以高集成政策、高水平消費、高質量投資、高端化產業、高效率營商環境、高質量金融發展為核心促進經濟平穩增長,鞏固我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
一、中國經濟有望進入新一輪平穩增長期
從長期視角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經歷了兩個階段的變化。第一階段是從改革開放初到2012年,經濟在強勁需求的拉動下實現高速增長。在絕對要素成本優勢下,以中低端制造業驅動的投資及出口貿易快速增長,在集中力量辦大事、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積極性及高儲蓄三大體制優勢下,基礎設施適度超前發展,在房改以及土地招拍掛改革下,房地產投資持續提升。盡管在這個階段,我國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短暫的高通脹,以及1998年和2008年兩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但是經濟強勁增長的動能和趨勢都未改變。第二階段是從2013年至2023年的經濟轉型期,隨著內外部環境及產業結構的變化,自2013年起我國相繼經歷了中低端制造、基建投資及房地產投資三大傳統需求的退潮,與此同時,以高端制造、信息技術及科技創新為主的經濟新動能尚在培育發展過程中。自2010年起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保持高速增長,平均高于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速4個百分點,然而在體量規模上,2022年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核心的“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為17.36%,新動能還難以彌補傳統動能退潮帶來的缺口。在新舊動能轉換期,我國經濟增速從10%左右的高水平逐級下臺階,這在宏觀上表現為總需求增速下降,在微觀上表現為企業業績不穩定性提升、可預期性下降,企業經營壓力持續加大。
當前隨著需求端調整逐步到位,我國經濟有望步入第三階段,實現新一輪平穩增長。近年來我國貿易依存度逐步下降,已經從2006年64%的水平下降至目前約30%的水平,基礎設施投資增速降至個位數,房地產投資增速持續磨底,隨著三大傳統需求的調整基本到位,新舊需求間將實現新的平衡。一方面,我國制造貿易出口鏈條、基礎設施投資鏈條及房地產產業鏈條較長,拉動效應仍不可小覷;另一方面,未來需求結構的變化將更多呈現出此消彼長的特征,如新能源汽車投資替代傳統汽車投資、新基建投資替代傳統基建投資。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供給端結構變化帶來的改革效應將進一步凸顯,我國將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今年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經濟常態化恢復的第一年,各類風險問題集中爆發,展望2024年,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挑戰及內部風險都將有所緩解,但經濟運行仍面臨較大的增長壓力,經濟增速在5%左右波動是相對合理的。在新舊動能持續轉化、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的趨勢下,結合我國龐大內需市場、深厚產業基礎、特色體制機制的優勢,未來我國經濟有望進入5%左右的中高速增長期。
二、從長期著手,明年經濟將抓好三大工作
當前我國經濟正逐步進入平穩增長期,明年經濟將抓好穩經濟增長、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及推進房地產平穩轉型等工作。要從長期著手,在保持宏觀政策穩定性的基礎上不搞強刺激,更多以長期常態化政策替代短期刺激政策,以協同性政策替代單兵突進式政策,以精準落地政策替代籠而統之的條例。宏觀調控政策要注重短期與長期相結合,穩增長與調結構相結合,實施一批針對性、組合性、協同性強的政策措施,更好發揮政策合力。
(一)要更多從長期著手,注重短期穩增長與長期調結構的有效結合
明年我國經濟或仍處于短期沖擊與長期結構性問題疊加的陣痛期,居民收入對消費能力的約束依然存在,短期經濟增速低于潛在增長率,經濟運行仍面臨一定下行壓力。然而從中長期看,隨著傳統動能觸底及新動能的快速增長,我國將進入新一輪平穩增長期。一要保持對短期經濟增速較高的寬容度,避免簡單地把強刺激、擴大資產負債表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工具,要統籌施策,推動短期刺激與長期政策相協調,保持耐心及定力,持續化解外生性因素沖擊及經濟結構轉型對增長、就業及民生的影響。二要合理確定財政發力的總量及結構,把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解決地方財政收支難題、化解房地產風險作為財政支出擴張的主要目的,避免為了追求回歸潛在增速而出臺強財政刺激政策,導致再度出現長期性問題。三要把穩就業、穩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擴大失業保險保障覆蓋范圍,研究建立適合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人員參加失業保險的辦法,加大對短期失業人群的轉移支付水平,完善困難群體參保幫扶政策,進一步強化社會保障互助共濟功能。
(二)要認識到房地產市場調整對經濟長期發展有利,加快推動房地產平穩轉型
房地產行業及房地產市場的轉型對我國經濟結構、金融市場以及房地產長期健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房住不炒”推動大量房地產投機需求退潮,商品房年銷售面積從18億平方米降至11億至12億平方米,市場供求關系更加真實。另一方面,隨著房地產市場均衡化,部分城市“人、房、地、產業”的關系更加均衡,房地產供給將更多以人口流入、產業導入為基礎合理規劃布局,極大緩解資源閑置和低效利用問題。當前我國房地產調整的沖擊力較強,但房地產市場并未出現日本“泡沫破滅式”的調整,房地產市場調整以量為主,房價調整幅度相對較小、調整過程緩慢,房地產可能引發的金融風險相對可控。
當然,房地產轉型也直接影響了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企業及居民資產負債表和財富效應。要充分認識到我國房地產調整的必要性、長期性和艱巨性,統籌房地產市場短期防風險與長期高質量發展。一要穩定市場預期,轉變發展觀念。按照當前房地產施工面積及銷售面積粗略估算,我國房地產市場還有4至5年調整期,要從中長期視角盡早布局,優化地方政府收支結構、居民財富結構,加快健全適應房地產新發展模式的土地制度、財稅制度、住房保障制度、住房租賃制度及住房金融制度。二要著力化解房企短期流動性風險。積極引導金融機構保持房地產信貸、債券等重點融資渠道的穩定供給,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對房地產領域局部或個別企業債務可能引發的風險,要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三要促進房地產市場從增量開發向存量優化轉型。當前我國居民住宅需求已從簡單的住房需求向功能、品質改善需求轉化,房地產企業也要從專注增量轉向挖掘存量,從房地產開發轉向房屋維護及更新。要積極推動存量房屋提質改造工程,扎實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和生活質量,以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推動房地產行業可持續發展。
(三)要加快扭轉市場對地方債務過度悲觀的預期,認識到地方債務積累的歷史性和債務風險化解的長期性
我國地方政府債務是長期高投資高負債增長驅動下形成的累積債務,是項目公益屬性與資金成本錯配形成的債務,在形成龐大債務的同時我國也建成了全球領先的基礎設施網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了地方債務化解的方向和思路:一要加快扭轉市場過度悲觀預期,引導市場經營主體認識到我國地方政府債務化解工作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推出一攬子的化債方案,一蹴而就地解決地方債務難題。要在發展過程中逐步以增量債務化解存量債務,增量債務在化解存量債務短期流動性風險的基礎上,要重點促進產業及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防止增量債務再度積累成為存量債務。二要盡快明確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統計口徑和邊界,進一步摸清家底,為后續債務化解打好基礎。三要加快健全權責一致的債務形成機制,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的財權事權關系,完善權責對等、分工合理的中央和地方財政機制,積極豐富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來源。要完善地方政府債務融資工具使用機制,優化政府投資項目立項及融資管理辦法,提高資金來源與項目投向的匹配度,統籌考慮基礎設施的公益性與盈利性,提高整體的投資收益率。四要平衡好債務化解與穩基建投資的關系。要在穩杠桿的基礎上,多渠道保障基建投資的資金需求,加強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儲備力度,提升專項債對于社會資金的撬動作用,并明確城投債、專項債和國開行等政策性銀行貸款之間在投資項目及重點支持產業上的差異性和互補性。
三、以“六高”舉措為抓手,推進經濟實現長期高質量發展
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環境不同于改革開放前30年三大需求的高速增長期,也不同于過去10年經濟轉型的需求持續回落期。為更好適應經濟內生結構的變化和外部復雜環境的挑戰,宏觀政策要改變過去以相機抉擇為主的調控理念,以高集成政策、高水平消費、高質量投資、高端化產業、高效率營商環境和高質量金融發展為抓手,推進經濟在中長期內實現新一輪高質量發展。
(一)要加快推進宏觀調控政策體系向長期政策集成轉型
過去在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下,我國已形成一整套健全的宏觀調控體系,有效實現對總需求的削峰填谷。當前經濟逐步進入新一輪平穩增長期,需求端結構已出現重大調整,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市場經營主體、技術創新能力成為決定經濟增長中樞的核心因素。一是推動宏觀調控政策體系從財政貨幣政策為主向政策集成轉型,加快構建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科技政策、社會政策和區域政策為主的一體化政策調控體系,更加注重政策的長期集成效應,防止短期政策合成謬誤。二是推動宏觀調控政策從投資主導向投資與消費并重轉型,在有效對投資行為實行逆周期調控的同時,從消費需求的自主性、分散性特征出發,把握不同社會群體消費行為的差異性,推動中央與地方政府在消費調控上形成合力。三是推動宏觀調控政策從相對獨立向開放透明轉型,要注重短期宏觀政策的外溢性,在境內外貨幣政策周期錯位的情形下,警惕境外貨幣政策對我國金融市場產生的影響,要重視我國宏觀政策對全球資金流向和配置產生的影響。
(二)要把提升消費率作為主要目標來提振長期消費增長
當前我國消費市場呈現三大顯著特征:一是居民絕對消費水平低,2021年我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4489美元,僅為高收入國家的18%;二是居民消費率低,近年來我國呈現出中低收入階層與高收入階層消費分化現象,居民消費支出占當期收入的比重維持在60%左右,與日本、美國等經濟體居民70%至75%的消費率相比,明顯偏低;三是居民消費的層次結構日漸豐富,除基本生活消費需求外,近年來居民改善型、品質型消費需求快速增長。
需求結構的轉變是長期性過程,當前要在短期消費政策的基礎上,把提高中長期消費率作為施策重點,推動社會文化、消費觀念逐步轉變,進一步激活我國消費市場長期潛力。第一,進一步提升我國居民收入水平,優化收入分配結構。2021年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59.7%,較2000年下降了7.9個百分點。為此,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加強就業服務,著力提升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收入中的比重;要多渠道提升居民財產性收入占比,使得居民成為社會收入的分配主體、支出主體和消費主體。第二,全面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在社會保障基本實現全覆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保障率,持續加大對農民工等中低收入階層的傾斜,重點解決社會保障的馬太效應,提升中小城市、縣級市、鄉鎮居民待遇保障水平,降低社會保障壓力對農村居民消費的抑制效應,激發縣鄉消費潛力。第三,要更好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普惠型消費的基礎上,創造更加豐富的消費場景,以教育、文化、體育、旅游等領域為核心提供高質量消費供給,滿足居民高品質生活消費需要,提升中高收入階層的消費率。
(三)要認識到投資對于經濟中高速增長仍然十分重要,推動投資增長提質增效
當前我國產業結構正處在調整轉型期,在較長時間內投資仍將發揮重要作用,消費、投資與出口并行拉動仍然是未來一段時間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在基礎設施投資上,要加快推進新老基建融合發展,將管線、交通等傳統基建和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結合起來,探索資源共享、空間共用、設施共建,以新基建賦能,推動傳統基建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在房地產投資上,要加快推動房地產投資從“增量開發”向“增存并重”轉型,以城中村改造和存量房維護更新作為投資重點,推進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重點完善小區配套和市政基礎設施,提升社區養老、托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末我國仍有35%的家庭住在1999年前修建的住房,存量房屋提質改造需求較大。在工業投資上,要豐富擴大投資理念,加快數字化、科技化轉型投入,加快建立有利于企業創新的生態系統,加大共性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不同所有制企業、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開展共性技術聯合攻關。要合理規劃鼓勵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財政補貼方式,增加直接對企業的補貼比例,提升企業獲得感。要加快完善技術、數據等相關投資的統計核算方法,更加全面反映企業投資增長情況。
(四)要保持沿海城市出口導向政策不變,以三大產業為抓手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一要處理好中高端制造業發展與出口導向的關系。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仍呈現出明顯的出口導向型特征,我國綜合比較優勢在全球貿易市場中仍十分突出。中國的市場空間大,國際市場的需求更大,要綜合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健全政策體系,更好地支持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中高端制造業的出口,健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良性格局。二要加快發展專業服務業,當前我國產業生產環節對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細,要加快推動專業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鼓勵以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商務服務為核心的專業服務業創新發展,從商業模式創新、信息化水平提升、聯合創新等角度出發設計更加有針對性的支持政策,全面提升相關領域服務業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當前我國專業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2%,遠低于美國17%的水平,上海近年來吸引的外商投資中90%為服務業,其中60%為專業服務業。三要加快發展提升型消費服務產業,以教育、醫療、養老、文化、旅游等產業為重點,加快突破體制性障礙,加強供給端市場競爭,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動態平衡。要重點加強健康、養老、文化、旅游、居民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的信息化投資、標準化建設、數字化轉型,更好匹配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觀念轉變趨勢,提升消費體驗。
(五)要以提升企業盈利能力和競爭力為導向來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近年來地方政府持續推進營商環境改革,激發民營經濟活力,但目前各地營商環境的改革主要以世界銀行的評價指標為導向,側重在縮短辦事流程、提高政務效率等方面,影響民營企業發展的一些老大難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地方營商環境的改革要以降低企業制度性成本為導向,通過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來降低企業獲得各類要素的成本,提升要素獲得的均等性;通過推進市場公平競爭來不斷降低市場交易成本;通過引導企業完善現代公司治理制度來不斷降低企業管理運營成本。營商環境的改革效果要最終體現在企業財務指標的改善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上,地方政府要加快轉變營商環境改革理念,更多從市場經營主體需求出發,通過制度改革助力各類市場經營主體提升綜合競爭力。
(六)要充分調動實體和金融兩種資源,更好提升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
當前我國擁有全球數一數二的金融資源,但短期資金過剩與長期風險資本不足的矛盾仍然較為突出,對國民經濟貢獻較大的領域獲得金融資源明顯不足,不同主體在獲得金融資源均等性上面臨較大差異,企業融資成本、資金價格與實體經濟的風險利差間呈現明顯的不匹配,金融在優化資源配置上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為接下來一段時間金融工作指明方向。一要以五大金融為方向,不斷提升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要從企業科技創新、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居民養老金融及普惠金融的需求出發,創設更多金融產品,引導更多社會中長期資金流入到國家戰略的重點領域,加大培育優質中長期投資者。二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豐富多元股權融資工具,以注冊制走深走實為抓手推進直接融資體系大發展,使得我國的融資結構與產業結構及經濟轉型發展階段更加匹配。三要加快推進實體投資與金融投資的融合發展,盡快扭轉當前實業投資與股權投資、股票投資之間相互割裂的情況。圍繞重大項目、重大技術、重大產業領域,加快構建區域型、產業型、市場型、戰略型溝通平臺,推動企業家、科學家、金融家群體間加強溝通交流,技術專家論證好技術路徑,企業家做好投資收益風險評估,減少金融家投資的障礙。要在引導社會資金加大對新興領域投資的同時,為居民提供更多優質的中長期資產和中長期投資產品,切實提升居民財產性收入,鼓勵居民加大中長期投資、助力培育優質中長期資產,中長期資產則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提升盈利能力,進而為居民提供中長期穩定投資回報的良性循環。
(楊成長系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龔芳系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政策研究室主任、首席研究員;方思元系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