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夢雪 冉學東
2022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后的第一年。
這一年以來,理財產品凈值化程度持續提升,理財產品收益率展現方式發生變化,但受到宏觀市場調整的影響,銀行理財產品經歷了大面積破凈,眾多投資者未能從“剛性兌付”的觀念中轉變,對盈虧的體驗更為直觀,投資者情緒對銀行理財子產品的發展提出考驗。
另一方面,施羅德交銀理財、民生理財、高盛工銀理財等銀行理財子公司相繼獲批開業,開始承擔獨立發行和管理產品的壓力;雖固收類仍為理財產品主力,但養老理財、同業存單指數理財產品等主題類產品不斷涌現,銀行理財產品的體系進一步得到豐富。
同時,銀行理財子公司面臨的監管也更嚴格。今年6月份,銀保監會首次對銀行理財子公司和商業銀行理財托管業務開出罰單,四家機構被罰。
銀行理財子公司正站在資管市場競技場,迎接挑戰。
從大面積“破凈”到回暖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6月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量明顯反彈,環比增加26.08%,這與市場的回暖密不可分。
今年開年以來,受國內外股票和債券市場調整的影響,多家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平均收益出現負收益,截至3月15日,銀行理財市場1855只產品“破凈”,占比6.44%。然而進入5月,隨著債市回暖,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單位凈值開始上漲,理財產品市場收益也水漲船高,相關產品成立以來的年化收益率得到了修復。
光大理財的陽光紅新能源主題理財產品的單位凈值變化就是形象體現。該產品成立于1月18日,在建倉期恰逢市場調整,凈值持續下跌,4月26日達到了成立以來的單位凈值低點0.7054。后市場回暖,凈值回升,7月11日達到了成立以來的單位凈值最高點1.0592,半年以來反彈幅度達50.16%。
資管新規發布后,理財產品由預期收益型向凈值型轉變,新發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化水平從1月份的93.78%提升至6月份的97.52%,相比之前,投資者對理財產品凈值波動的體驗更為直觀。而與其他資管市場投資者相比,銀行理財市場的投資者又有著明顯的風險厭惡情緒,眾多投資者尚未從過去銀行理財“保本”的觀念中走出來,對收益的浮動難以接受。
彼時,凈值的波動雖未對銀行理財市場整體規模造成明顯擾動,但令新發產品募集難度增加,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4月產品發行量環比減少了18.62%。
央行7月1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在居民存款多增的同時,非銀存款減少5515億元,同比多減2617億元,中泰證券首席分析師楊暢分析認為,或與居民贖回理財產品,導致資金回流存款有關。
在此情況下,銀行也采取了下調理財產品相關費率、自購份額、加強投資者教育等措施穩定市場情緒。在底層資產配置上也有一定調整:通過增持貨幣或固收類資產,減持權益類高風險資產,穩定產品收益,同時提高固收類產品體系豐富度和創新性,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
而目前,固收類產品仍是銀行理財市場產品主力,占比達95.58%,銀行理財產品呈現著固收類產品為主,混合類、權益類產品為輔的產品體系特征。但純固收產品管理費率較低,對銀行的創收貢獻有限;理財子權益類產品規模有限且投研能力不足。銀行理財產品體系市場后續將如何發展?
中信建投在今年6月底發布的報告中表示,隨著理財子公司的發展,預期其發行的理財產品將引導更多資金流入權益市場,原因是:其一,政策打開股票直投權限;其二,增加權益投資是利率下行的有效對沖手段;其三,權益類產品管理費是銀行提升中間業務收入的有力工具;其四,權益類產品轉型正循序漸進。
產品體系開始豐富
市場競爭的加劇促使銀行機構尋求差異化發展道路。今年以來,養老理財、ESG主題理財產品、同業存單指數理財產品等以主題概念、主題行業為主打的理財產品逐步涌現。
2月27日,在首批4只養老理財產品發行近3個月后,銀保監會發布《關于擴大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范圍的通知》,將養老理財試點城市由四地擴展為十地,養老理財產品發行也明顯提速。截至目前,存續養老理財產品共27只。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5月末,養老理財產品的認購金額已超過600億元。
而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的結束、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整改,為承接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溢出資金,中銀理財于今年5月推出了業內首只同業存單指數理財產品。與同業存單指數基金相比,此類產品“高流動、費率低、風險小、到賬快”優勢明顯,更適合中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
熱度很高的ESG主題理財產品早已不是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新面孔。自2019年第一只凈值型ESG主題理財產品發行以來,ESG產品發行數量逐年增加,2022年初至6月30日發行的ESG主題理財產品已接近2021年發行總量的七成。
普益標準研究認為,未來銀行理財產品將充分發揮大類資產配置優勢,圍繞國家戰略或政策重點扶持領域研發主題理財產品,通過差異化、特色化的產品設計,滿足客戶多元化投資需求。
“未來,銀行理財公司一方面需要進一步豐富產品體系,吸引更多的客戶和資金;另一方面需要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在提升理財產品整體收益水平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凈值波動。”普益標準研究員羅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與此同時,監管也在推動銀行理財子公司相關業務制度、規則體系的落實。今年6月份,銀保監會首次對銀行理財子公司和商業銀行理財托管業務開出罰單。中銀理財、光大理財、中國銀行、光大銀行四家機構因“理財產品投資資產集中度超標、杠桿水平超標”、“理財托管業務違反資產獨立性要求、操作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合計受罰1490萬元。
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的趨同及公募基金規模與銀行理財規模差距的不斷縮小,理財子公司的投研能力提升和投資者教育工作任重道遠,銀行理財產品后續如何打造其競爭優勢,值得關注。
來源:華夏時報
責任編輯:王婉瑩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