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剛剛過去不到4個月,市場上存續的理財產品就減少了近5000只,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市面上的理財產品似乎少了一些?
記者打開中國理財網查詢發現,截至4月21日,存續的銀行理財產品共31328只。對比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1年)》,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301家銀行機構和21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存續產品共有3.63萬只。
也就是說,今年剛剛過去不到4個月,市場上存續的理財產品就減少了近5000只,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21世紀經濟報道詢問多家銀行了解到,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去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最后一年,銀行集中清理關閉了一批保本老產品;二是今年以來資本市場動蕩造成的發行端減速;三是理財公司主動策略調整,理財產品單只規模上升,發行數量相應減少。
城農商行理財“快速瘦身”
去年資管新規過渡期最后一年,成為銀行理財關閉老產品的最后窗口期。
“產品數量減少主要原因是老產品關閉,特別是中小銀行的老理財產品。”一位大行資管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我們去年末集中關了100多個老產品,其它同業應該也有這么做的。”
上述人士提供了一項數據:這家銀行有序推進存量理財業務整改工作,全年存量理財規模壓降70%以上,超額完成計劃目標。他表示,主要采用自然到期、提前還款、合規新產品承接、回表等多種方式,對存量理財資產進行了處置。
不過理財老產品是否已經完全清理完畢呢?也不盡然。上述大行人士表示,過渡期后需持續整改的存量資產規模還有少數,其中部分資產期限較長、流動性不高、短期內市場化轉讓難度較大。這家銀行稱,將繼續做好穿透管理,采用自然到期、提前還款、合規新產品承接、市場化轉讓等方式進行處置,確保存量資產規模穩步壓降。而這一特殊情況已經跟監管匯報過了。按此說法,明年理財產品數量可能會因此持續下降。
不同于大型銀行的理財產品部分由理財公司發行新產品承接,很多中小銀行并未成立理財子公司,并且其定位逐漸從理財發行機構轉型為理財代銷機構,所以老產品大面積壓降。
“凈值化改造后,理財業務展業門檻提升,迎來供給側改革,較多農商行由做資管轉向做代銷。”興業研究首席金融行業分析師孔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的理財產品數量已經較上年小幅下降,下降趨勢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此外,城商行和農村金融機構在2021年末存續產品數量為20153只,而截至2022年4月21日下降至18487只,減少了1666只,超過全市場產品減少總數的三分之一。
除了關閉老產品,也有銀行主動策略調整的因素,體現在發行端:一是季節性因素,一季度各行存款壓力比較大,理財產品銷售的節奏一般會調整慢一些,往年也是如此;二是凈值化改造提升了理財產品復雜度,減少發行數量增加單只產品規模可能是一個市場策略。
第二點可以通過一組數據來證實:截至2021年底,單只理財產品的平均規模達到7.99億元,同比增長19.25%。所以理財產品管理難度在上升,專業投研人員集中精力在規模較大的產品上,10億以上規模的產品越來越常見,1-2億規模的產品逐漸減少。
高風險產品發行后移
理財產品數量減少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市場波動頻繁,貫徹凈值化要求之后原先的客戶難以接受產品破凈,眼睜睜看著“固收+”變成“固收-”,銀行也只能被動調整發行策略,等待好時機再發行新產品。
“近期權益市場調整較大,高彈性、高風險偏好的產品發行后推,如增配權益的‘固收+’產品。”孔祥表示。
理財產品破凈對于客戶的心態影響巨大。根據證券時報此前報道,一季度多家理財公司遭遇了巨額贖回。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排名前五的理財公司(招銀、建信、工銀、農銀、中銀)的管理產品存續余額,均較去年末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四家大行理財公司的存續規模,共計減少超萬億;規模掉得最多的是一家位于北京的理財公司,一季度減少超3500億元。
那么現在這種情況與往年又有何不同?對比來看2021年理財產品數量雖然減少,但存續余額達到29萬億元,同比增長12.14%,仍是資管新規以來較為穩定的增幅。而今年一季度不僅僅產品數量減少,全市場存續余額也有很大概率是下降的。
面對這一挑戰,理財公司要做好哪些策略調整?
孔祥對記者表示,短期看,因市場調整導致居民風險偏好急劇下降,高風險特征的產品不好發,對于理財公司而言,要做好三方面的準備。
一是在產品端,近期適當發行一系列期限較短、收益穩定的產品,如現金管理類產品、短期限類債基等,基于高等級信用債、非標債權等構建資產,給客戶“穩穩的幸福”。
二是在投教端,加大投資者教育,客戶要接受長期獲得高收益就需要承擔資產配置的系統性風險這一理念,安排客戶準備一定長期限風險預算,目前估值水平事后看大概率能讓客戶賺到錢。
三是在負債端,探索財富管理顧問、FOF等一系列長期限、陪伴性的產品和服務,沉淀客戶的長期資金,近期個人養老金制度破題也打開了相關探索的想象力。
4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這意味著,備受關注的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出爐”。普通百姓除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外,還可以通過參加個人養老金制度,獲得更高的養老金保障。參加人可以用繳納的個人養老金在符合規定的金融機構或者其依法合規委托的銷售渠道購買金融產品,并承擔相應的風險。
“長期看,居民財富遷徙仍是大趨勢,居民資金從房地產進入凈值型資管產品,能承接萬億級別的資管子行業主要是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所以對理財業務發展的中長期趨勢不要悲觀。”孔祥稱。
(作者:周炎炎 )
責任編輯:張文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