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紅人節|金麒麟基金大V評選 百位大咖入圍→【投票】
【超級大單】但斌曾看好的這只龍頭,謝治宇爆買850萬股、周應波爆買700萬股(名單)
【機構調倉】張坤等三位大佬同步爆買1股!曹名長狂買1股900萬股(附13股名單)
證券時報記者 王軍 唐維
近日,《你們30億市值都不到,我們接待不了》一文在財經圈刷屏。該文提及一家上市七八年的公司,市值曾達100多億元,但因為各種問題,過去幾年收入增長了三倍,市值卻跌至30億元不到。公司老板開始操心市值問題,希望與機構投資者交流。但沒想到,約路演時,機構卻因公司市值太小不予以接待。
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今年來,共有783家上市公司獲得機構調研,總市值位于100億元至500億元的上市公司中有30%的公司能獲得機構關注,50億元以下市值的公司機構調研占比僅有不到10%。
曾幾何時,殼資源、ST股的炒作風靡一時,因收購成本較低,便于借殼方獲得實際控制權,殼資源股普遍受追捧。如今在注冊制下,A股超過4000家上市公司,低市值上市公司失去了往日的光環。“30億市值不接待”背后折射的正是當前A股市場的生態:資金越來越向頭部公司靠攏,機構也逐步向頭部公司看齊。
“所有的核心資產都是從中小市值之中不斷競爭成長成為大市值龍頭,依靠的是雄厚的凈資產收益率、銷售毛利率及持續的營收和凈利潤增長能力,逐漸在自身細分賽道擴張市場份額和生產規模。”申港證券分析師曲一平認為,這一基本邏輯還將在未來繼續上演,在細分賽道有著極高盈利能力的中市值企業會不斷提升行業占有率,通過優質的財務管理和運營管理能力不斷做大做強,創造長期的Alpha收益來源。
30億市值不接待
折射A股市場新生態
“你們30億市值都不到,我們接待不了。”面對找上門來“求關注”的上市公司老總,某公募基金如是表示。這一事件折射出當前的A股市場新生態:大市值、賽道好的公司受資金追捧,小市值、傳統行業卻往往會遭到“鄙視”,ST股更是乏人問津。
“這種現象是存在的,一個上市公司市值沒有達到一定的規模,沒有基金、券商等機構來調研過,它就入不了機構的股票池,研究無法覆蓋到。”浙江一家制造業公司董秘說。
“這種情況我們也遇到過,應該是未來的一個趨勢。”深圳一家電子行業小市值上市公司董秘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另一家上市公司董秘也告訴記者,早幾年公司業務紅火的時候,經常會接到機構調研的要求,但后來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公司未能跟上形勢,業績大幅下降,市值也大幅縮水至40億元左右,已經很久沒有機構過來調研了。“最近開始電話咨詢會比以前多一些,一是公司發了非公開發行議案,二是公司業務轉型到一個熱門概念,所以有一些咨詢,但上門調研并形成調研報告的沒有。”
一位市場人士表示,如果前述文章的情況屬實,即“收入增長3倍,市值不到30億元”,那這家公司還有另一個隱憂,就是一旦被“野蠻人”舉牌,還要擔心控制權旁落的問題。
A股資金向頭部公司匯聚
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發現,今年以來,A股市場日均成交額達9032.24億元,處于歷史較高水平,同比增加了552.36億元。若剔除2021年以來上市新股以及長期停牌的股票,A股今年的日均成交額為8866.23億元。
注冊制實施以來,小市值公司成交額占比明顯下降,不同市值區間的公司間股價分化非常顯著。2020年,A股市值在后10%分位的公司年成交總額占市場整體的2.0%,比2015年的3.0%下降1個百分點,同期市值前10%分位的公司成交額占比則從36.4%提升至39.0%。與此同時,低市值公司的低股價趨勢逐漸確立,2015年不同市值大小的公司間股價差異并不明顯,但2020年股價已與市值大小呈現明顯的正相關,市值越大,股價往往越容易走高。
進入2021年,A股分化行情愈演愈烈,年初大消費為主導的大盤藍籌行情繼續上演,行業龍頭成為資金關注的主要對象。春節以后,雖然大盤藍籌股出現一定程度回調,但從市場成交情況看,資金仍主要扎堆在大盤股中。
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市值在1000億元的公司有137家,僅占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3.33%,但日均成交額卻達2745.43億元,占比30.96%。A股近50%的公司市值在50億元以下,日均成交額僅為968.04億元,占比也僅有10.92%。市值在1000億元以上的公司,今年來平均每家日均成交額達20.04億元,是同期A股公司平均額的9倍,也是市值低于50億公司的39倍。兩極分化之下,反映的是A股市場上尾部的小市值公司正被邊緣化,這也是目前A股的新生態。
從各市值區間個股日均成交看,這一現象更為明顯。相對港股而言,A股流動性更好,近年滬深股通的開通為A股提供不少增量流動性,A股逐步與全球資本互聯互通。從近年外資涌入個股看,白酒、醫藥、家電等稀缺股票是其關注重點,這也引領著國內資金向行業龍頭股看齊,越來越多投資者開始熱衷于持有流動性較好的大盤藍籌股。
數據顯示,今年來,A股資金正越來越向頭部公司靠攏,在價值投資理念引導下,A股市值結構“馬太效應”愈發明顯。正如上述機構所言,目前日均成交額不足千萬的情況集中出現于50億元市值以下的公司中,其中ST個股成交在兩市日均成交額中可謂墊底,有的ST股成交額甚至在100萬元附近徘徊。
公司市值規模太小,沒有交易量,上市公司邀請機構調研被否,無疑是件令人尷尬的事情。大市值、好賽道,機構調研樂此不疲,低市值、傳統行業機構卻少有出現。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今年來,共有783家上市公司獲得機構調研,總市值位于100億元至500億元的上市公司中有30%的公司能獲得機構關注,50億元以下市值的公司機構調研占比僅有不到10%。
從各市值區間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獲機構調研數量看,頭部企業更獲機構青睞。數據顯示,總市值大于1000億元的上市公司中,機構參與調研,平均都能獲得122家機構關注,市值低于50億元的公司雖然也有機構參與調研,但相對大盤股,可謂寥寥無幾。
此外,記者觀察總市值50億元以下的公司機構調研情況發現,獲調研的公司多數在近年上市,2020年上市的公司相對較多。公司上市初期,機構對企業基本面了解還有一定欠缺,通過調研能增進對公司的了解。
投資者關系管理
不能“臨時抱佛腳”
隨著注冊制的推進,上市公司家數增長,改變了以往由賣方主導、新股發行供不應求的局面。在此情況下,投資者關系管理服務更顯重要。上市公司的投資者關系管理工作的主動性、專業性將進一步增強,并將隨著注冊制的完善而不斷深化。
愛爾眼科董秘吳士君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不管市值高低,公司本身做到公開透明,讓投資人充分了解,是每一家上市公司應該做到的。積極良好的投資者關系需要持續、大量的工作,長期互動才有良性循環,“我們左右不了投資人的想法,但可以影響他們的判斷,怎么影響?就是靠平時全方位地展示我們所做的事情,內在價值必然會體現在公允價值上。真正做好了該做的事,花香蝶自來。”
愛爾眼科是A股中較早開設投資者關系公眾號的,里面包含有活動資訊、互動問答等模塊。吳士君表示,投資者要了解一家公司,光看定期報告肯定是不夠的,定期報告只是結果,平時公司各方面的動態情況也要展示。
吳士君認為,投資者關系和交朋友一樣,是基于信任,不能“臨時抱佛腳”。信任從了解而來,了解又來自于透明。所以要通過方式創新、形式創新,搭好投資者與公司之間的橋梁。
一位券商研究員向記者表示,選取調研標的時,還是更關注公司本身的質地,但一些長期市值較低、市場透明度低的公司一般會在第一輪就被“斃掉”。
該研究員表示,歷史上看,小市值的公司分為兩種,一種是具有成長性的小公司,隨著業務發展逐步成長為大公司,另一種是不具備成長性、純粹題材炒作型的小公司。前一種類型的公司數量少,且當前很多公司已經成長為大公司,成為機構投資者持續關注的重點;后一種公司經過市場長期驗證,缺乏成長性,市值仍停留在小市值區間。
這兩年投資者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以價值投資為主的機構投資者占比持續提升,游資及散戶對市場的影響力逐步減弱。具備價值投資的大市值公司、具備真實成長性的公司會重點受到機構投資者關注,原先游資及散戶偏好的純粹題材炒作的小市值公司炒作之風已不如昔。
從海外成熟股票市場經驗看,有大量市值處于長尾區間的公司,市場活躍度不佳,主要是因為機構投資者占據主導地位,大量缺乏成長性的小市值公司無法受到市場關注。隨著A股機構投資者話語權越來越重,海外成熟股票市場的經驗值得參考。
責任編輯:馬秋菊 SF186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