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概念股表現亮眼 券商把脈綠色投資新機
鄭一真
該如何繪制那張“碳達峰、碳中和”路線圖?由此又衍生出哪些掘金機會?
“碳中和”是今年兩會的熱點議題,包括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TCL創始人李東生等多位人大代表就此議題建言獻策。
今年以來,在資本市場上,碳中和指數表現搶眼,在市場大幅震蕩的情況下,該指數漲幅近11%。
去年,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了“2030年前達到碳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國內目前的碳排放85.5%來源于能源活動,其中非化石能源碳排放比重達到15.3%,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達到25%左右的新目標。
國家對于碳中和目標的決心,也引發資本市場關注相關的投資機遇。興業證券分析師王德倫認為,能源革命下的投資主線,新舊產業皆有可為。以清潔能源為主導的能源供給格局,不僅直接推動風光發電產業鏈的發展,也將影響下游能源消費的局面,將加速新能源利用技術效率;碳中和或承擔起“供給側改革2.0”的職責,在一個更長的維度、以嚴格的環保標準逼迫高耗能行業中的中小企業出清,利好中上游周期制造板塊相關行業的龍頭公司;能夠直接或間接起到節能減排作用的方向,也將迎來“彎道超車”式的發展機遇。
碳達峰碳中和引起什么變革
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建議中表示,推動我國科技企業實現碳中和,意義不僅在于科技企業自身的節能減排,更重要的是鼓勵科技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創新,以碳中和為契機,倒逼我國低碳技術轉型,一方面,集中力量攻克能源互聯網、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等低碳技術。另一方面,通過和產業互聯網結合,促進經濟社會向低碳、綠色、循環方向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同樣建議,首先應完善綠色低碳法規標準制定;二是鼓勵企業制定長期低碳發展戰略和碳中和路線圖;三是利用大數據信息平臺,推動行業企業綠色數據核查與評價;四是加強源頭治理,帶動供應鏈低碳綠色發展。
2020年底,中國在聯合國及有關國家倡議舉辦的氣候雄心峰會上承諾,到203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的新目標。2009年,中國曾向國際社會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這一目標已經在2019年提前完成。
在早前的聯合國峰會上,中國方面強調,“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所謂“碳中和”,即溫室氣體凈排放為零,即通過植樹造林和碳捕捉等方式抵消全部的溫室氣體排放。“碳達峰”指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要在2030年前達到頂點,此后便要開始下降。
國內目前的碳排放85.5%來源于能源活動、15.4%來源于工業過程,剩下一小部分來源于農業等。其中,在能源活動中,非化石能源碳排放比重達到15.3%,實現碳中和將深刻地改變國內目前的能源結構、工業生產和消費方式。
在碳排放目標確定之后,國務院發布關于《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要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力推動風電、光伏以及其他低碳能源的發展,再次強調碳中和的重要性。多部委開始響應,發改委、央行、生態環境部紛紛強調要部署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25%”的關鍵指標比我國現行規劃提高了5個百分點,意味著我國能源轉型力度進一步加大。興業證券認為,對于煤炭等傳統能源而言,工作重點將從去產能轉向存量優化,包括煤礦智能化程度、機械化程度、原煤入選率、工程技術人員比重等水平的全面提升。對于清潔可再生能源而言,光伏和風電繼續快速擴張,預計2020-2025年光伏裝機量CAGR約23%,至2025年風光發電占比較2019年翻一倍;2026-2035年光伏裝機量CAGR約13%,至2035年風光發電占比較2019年翻近3倍。
中信證券研報認為,實現碳中和的關鍵,在于使占85%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實現向清潔能源的轉變。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約為16.4%,預計2030年將達到26.0%,2060年接近100%。增量主要由光伏風電貢獻。中信證券預測,2060年的中國將有以下變革:第一,借助光伏、風電裝機增長,電力系統將實現完全脫碳;第二,氫能源將實現全面商業化,特別是在航空等領域;第三,鋼鐵、建材、交通等能源消費部門,將進行大規模的電動化和氫能化改造;第四,碳捕捉是實現雄偉目標的關鍵拼圖。
在中信建投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黃文濤看來,為實現“碳中和”戰略,未來40年我國的能源、產業、消費和區域結構將發生重大的調整。一是能源結構方面,為實現“碳中和”,光伏、風能等清潔能源在能源中的比重將大幅提升,預計整體比重將從目前的10%以內提升至70%以上,平均每年提升1.5至1.6個百分點的比重。二是產業結構方面,將從碳排放和碳吸收兩個方面產生影響。從碳排放看,能源的制造業屬性凸顯,新能源產業鏈比重上升;清潔設備及環保產業需求長期向好,產業比重上升;新能源汽車行業替代傳統汽車行業。從碳吸收看,森林相關產業比重將進一步提高。三是消費結構方面,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消費普及。四是區域方面,能源中心將由中部地區(山西、陜西、內蒙古)向東部沿海和西部地區擴散,西部將成為重要的能源中心。
掘金機會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看好中國綠色科技板塊的投資,政策不止利于光伏及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價值鏈在未來5年擴張產能,同時引領電動車產業提速發展,這跟《意見》提到產業、能源及運輸結構在2025年明顯優化的目標一致。瑞銀預計光伏及風電發電年度裝機容量在“十四五”期間分別增長100%及40%,電動車生產數量更增長4倍,相關行業的龍頭企業被看高一線。
中長期來看,黃文濤認為,新能源、設備制造業等長期需求向上。從我國的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來看,發展新能源是降低碳排放的第一驅動力。光伏、風能需求在未來40年將有井噴式的上行。風能比重提升40%以上,光伏比重提升20%以上,光伏風能產業鏈需求量顯著上行。交通運輸是碳排放的重要部門,降低成品油燃燒,轉向新能源,對降低碳排放有著重要影響。2020新能源汽車產量占總產量的5.9%,未來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設備制造業將出現巨大的結構性機會。
在綠色金融上,中國還在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環境信息披露、第三方評估及評價等方面制定了詳細的政策。德意志銀行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有超過130只綠色投資基金,共同管理資金規模690億元。與2013年相比,該體量已增加一倍以上。此外,中國還推出了22個地方政府設立的綠色產業基金,資產規模逾460億元。雖然綠色債券的市場規模遠小于綠色信貸,但其發行量已從2016年的2400億元人民幣增至2019年的3860億元。這使得中國成為2019年全球最大綠色債券發行國,目前中國的綠色債券的存量規模已達1.2萬億元。
德意志大中華區宏觀策略主管劉立男建議,提高綠色金融產品二級市場流動性。中國的綠色金融市場主要涉及一級融資,大多數現有綠色金融產品(如貸款和債券)不可在二級市場上交易。二級市場流動性的缺乏制約了綠色投資的有效風險定價和風險管理能力,也限制了潛在投資流入綠色金融市場。促進綠色信貸證券化、以及提供綠色債券的有利回購條件是提高二級市場流動性的解決方案之一。
至于投資策略方面,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玉龍認為有“三條主線”。碳中和下,他建議關注三條投資主線:第一,電力能源將迎來深度脫碳,風光發電將成為主要能源。光伏、風電和儲能產業將極大受益。第二,非電力部門更加清潔化+電力化。新能車和裝配式建筑等行業也存在著持續發展機會。第三,碳排放端深度綠化。以生物降解塑料為代表環保產業會得到顯著的發展。
工銀投行鋼鐵行業首席分析師羅晉榮認為,下階段我國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3060”遠景目標,需要在能源領域進行三方面的工作及投資。諸如:大規模發展以風電、光伏為主的新能源,積極發展水電、核電為主的清潔能源,控制燃煤機組裝機規模。
此外,大規模發展電化學儲能,為適應調峰需求須加強對燃煤燃氣機組的靈活性電源改造,同時在電網端也需要增加新的投資和新技術的開發,解決大規模新能源接入后的電網穩定性問題。最后是發展燃煤燃氣機組的碳捕捉技術。“從投資角度看,傳統燃煤燃氣機組的碳捕捉技術正處于發展中,成本、技術路徑尚不十分明確,大量的碳捕捉技術處于探索前期。因此預計該領域對于股權類的資金將有相當大的需求。”羅晉榮稱。
不過,節后碳中和板塊亮眼——金融資本市場熱情高漲之際,也需冷靜直面現實;總體來看,羅晉榮認為,實現碳排放下降,絕非簡單大規模建設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就可以完成,需要涉及到對整個電力供應系統的根本性改造。大規模的風電、光伏并網后,電源供應端將呈現出高度的不穩定性,要保障電網運行的平穩、高效,不僅要建設大規模的儲能設施,還需要對整個供電體系做深度的靈活性改造,才能適應新的電力供應特征。而要完成這樣的任務,不僅需要超大規模的資金投入,更需要技術上的逐步完善和進步。
責任編輯:戚琦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