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減排目標緊 氣候變化又將如何影響保險業?
歐陽曉紅
一種前所未有的全球風險正成為各行業聚焦點——“氣侯變化”,并付諸于行動。
“碳達峰碳中和”、“30·60目標”;“氣候變化需要采取緊急行動,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等。前者是中國布署的“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更是經濟發展的一項硬約束,其已成為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關鍵詞,報告稱“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后者是歐洲央行執委會委員之大聲疾呼。
全球日趨關注和應對氣候變化,碳排放權交易和碳金融市場作用亦備受矚目。
全國政協委員、齊魯石化公司三級協理員達建文日前建議,加快建立碳排放監控體系,通過政策引導,采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等措施,達到碳排放總量控制目標。
人民銀行研究局課題組認為,碳金融市場在應對氣候變化、實現“30·60目標”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國碳市場發展基礎堅實、潛力巨大,但還面臨政策不完善、金融化程度低、碳市場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推動碳金融市場全面規范發展,既要夯實產業基礎和現貨市場,也要構建和完善碳金融制度體系。在健全政策框架和風險防控機制的基礎上,未來可適當加快碳金融市場建設與產品服務創新。
美聯儲(Fed)理事萊爾·布雷納德(LaelBrainard)近期出席國際金融協會(IIF)氣候金融會議時表示,美聯儲將關注氣候變化的風險,以及向低碳綠色經濟體過渡可能對美國經濟增長產生的影響。
現實是,“氣候變化已經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成本,預計將對國內外的經濟產生深遠影響,”“未來的金融和經濟影響將取決于與氣候相關事件的頻率和嚴重程度,以及世界各國向綠色經濟過渡的性質和速度。”萊爾·布雷納德認為;其支持各國披露信息,支持交流數據和經驗以共同應對和評估風險,并創建完善強大的體系。
的確,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氣候變化從未像今天這樣受到重視。
而歷史上王朝更替的背后,似乎總有著一只看不見的手:氣候變化。三國混戰、明亡清興,都發生在兩個溫度最低的“小冰河期”。
“氣候變化可能是未來10年各國央行壓倒一切的主題。”國際清算銀行(BIS)報告稱。
假以佐證的是,去年12月12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呼吁全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2020)》顯示,環境問題首次成為世界經濟論壇成員最關注的長期風險。有別于新冠肺炎疫情,氣候變化的風險會長期累積,可能暗示全球氣候危機的持續時間與破壞力不遜于此次疫情。
那么,作為風險管理和機構投資者的保險業——該如何評估氣候變化風險?
一
“開發能夠產生有意義和對決策有用信息的方法和工具是一項正在進行的工作。這些方法和工具需要進一步開發、測試和評估,以匯聚于有效的解決方案;達成共識還需要時間。”日內瓦協會(GA)保險業氣候風險評估工作組的最新報告認為。
原來,2020年,日內瓦協會(GA)就設立了行業主導的“保險業氣候風險評估工作組”以推進全球財產險和壽險(再)保險公司之間的行業合作,并重申保險業的承諾,積極推進和加速整體方法和工具的開發,以進行“富有意義的”和“與決策相關的”氣候風險評估和情景;分析這項由行業主導的工作旨在推動未來的發展,并支持(再)保險公司、監管機構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在這一領域推動創新和融入穩健的方法。
這也是GA專題工作組研究系列的第一份報告,它提供了一個整體決策框架,專為財產和人壽(再)保險公司設計,以對資產負債表中的負債和資產兩端的氣候風險進行評估,并考慮了不同時段內氣候變化風險的各個方面。
該報告稱,加強整個保險業之間以及行業與監管部門、評級機構、科學界和其他專家之間的合作和各方的積極參與,可以大大促進產生有實際意義且與決策相關的氣候風險評估的方法,并有助于塑造該領域未來的監管發展框架。
這份報告還表示,氣候風險評估方法的設計必須考慮到與公共政策、技術、市場和消費者行為相關的轉型內在不確定性的潛在可能,以防損害數據的可信度和決策實用性。
“需要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來評估不同時期的氣候變化風險。”報告稱,在短期內,定量方法可能有助于產生與資產負債表某些要素的決策相關的見解。然而,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探索氣候變化壓力之外不斷變化的邊界條件的定性方法,可能會促成更多對決策有用的洞見。
事實上,報告指出,氣候變化風險在整個保險業中和對于不同險種不盡相同。保險業的資產負債表雙方在短期和長期范圍內,實體和轉型風險如何影響財產和人壽(再)保險公司。但這也將取決于公司的目標以及其特定的業務和投資組合。
以財產保險公司負債端為例,GA專題報告指出,提及氣候變化風險對財產險(再)保險公司債務端決策的影響,有必要重申的是,絕大多數財產險(再)保險公司的(再)保險合同都是年度續保/承保的,從而允許對受到氣候物理變化影響的負債方關鍵組合的費率、條款和條件以及為應對氣候漸進變化的產品系列進行調整。
再以人壽(再)保險公司負債端為例,從實體風險來看,就“慢性”風險及“急性”風險而言,由于數據有限,很難將氣候變化的影響與其它轉型風險相隔離。其次,雖然自然災害可能會增加,但由于早期預警和應急準備措施,對死亡率的影響歷來很小。再者,其風險類型和地點的多樣化也有助于減少極端事件的風險敞口。
而財產和人壽(再)保險公司資產端來看,實體風險中,“慢性”風險和“急性”風險來說,其一,保險公司通過對不動產項目(例如,建筑物、基礎設施)的投資來直接面對風險,而通過對承受這些風險的公司的投資(例如股權、債務)來間接承擔風險;其次,雖然資產可能日益受到更頻繁或更嚴重的自然災害,但其損失可能會被保險保障(例如房屋財產保險)所抵銷。
GA專題報告稱,為了確保一致性,需要在整個公司范圍內進行氣候風險評估,同時要認識到評估氣候變化風險的各種挑戰,同時還要考慮到資產負債表雙方的實體風險和轉型風險的潛在影響。跨公司參與還可以充分利用內部專業知識,增強全公司對氣候變化風險的潛在嚴重性和影響的理解。開始這一旅程的公司應從涵蓋兩個時間范圍的有限場景(大多數是定性的)開始。
此外,從估值的角度來看,GA專題報告稱,投資者開始考慮向低碳經濟轉型可能對碳密集型行業(如能源公司、汽車、化工和制造業)的長期盈利潛力產生的影響。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收購和處置決策時也越來越多地考慮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房地產一類的直接資產正在被通過適應和緩解氣候變化的視角進行分析。
最后,GA專題報告總結,(再)保險公司作為風險管理者和投資商,在探討與氣候變化相關的風險以及引領各利益相關方了解氣候變化對社會的影響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再)保險公司的研究、風險建模、承保和投資的結果,不僅可以配合而且可以為政府、決策者、監管機構、企業和社會整體所需要的更廣泛的行動提供信息。
二
其實,“氣候變化和向低碳經濟的轉型給金融業帶來了風險和機遇。”美聯儲理事萊爾.布雷納德坦言,但他表示,如果金融機構不制定衡量、監測和管理氣候相關風險的框架,則可能會因環境變化、向低碳經濟的無序轉型或兩者兼而有之,而在氣候敏感資產上造成巨大損失。相反,強有力的風險管理、情景分析和前瞻性規劃可以幫助確保金融機構能夠抵御與氣候有關的風險,并為支持向更可持續的經濟轉型做好準備。
據悉,氣候變化可以通過“自然風險”和“轉型風險”這兩個渠道影響金融體系。
前者是指因天氣事件或其他氣候發生變化的頻率或嚴重程度的增加而造成的損害。后者產生于政策、技術或消費者行為的變化,這些變化促成了低碳經濟。這些自然風險和轉型風險可以轉化為受監管機構的傳統金融風險,包括通過增加信貸、市場、運營、聲譽和流動性風險。
事實上,“我國始終以高度負責任的態度應對氣候變化,取得顯著進展。”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曾撰文指出,下一步,應高度關注氣候變化相關金融風險的影響,在金融管理、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制定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因素,同時積極加強相關國際交流與合作。
諸如,推動金融機構將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納入風險管理框架。在制定貨幣政策時,充分考慮氣候變化相關風險對總產出、物價、就業、自然利率等方面的影響,高度關注金融機構因氣候風險導致的行為變化對貨幣政策傳導的沖擊。
此外,央行在宏觀審慎管理中應更加重視氣候變化相關風險;再者,充分發揮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先行先試作用;包括加強氣候變化相關風險分析與應對的國際合作等。
無獨有偶,按照歐洲央行執委會委員弗蘭克·埃爾德森的話說,氣候變化需要采取緊急行動,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歐洲央行必須致力于履行自己的職責。
首先,歐洲央行的首要目標是維持物價穩定。氣候變化會直接影響通脹。此外,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可能會受到與氣候相關的結構性變化的影響,或者受到金融體系的破壞。其次,條約賦予歐洲央行“支持歐盟總體經濟政策”的義務(有時被忽視)。這種支持不能有損于穩定物價的目標。
弗蘭克·埃爾德森還表示,更廣泛地說,這些條約要求歐盟政策之間保持一致。這些條款雖然沒有賦予歐洲央行氣候變化行動的具體授權,但確實要求我們在追求主要目標和次要目標時,考慮到歐盟的環境目標和政策。而且無論如何,歐洲央行必須應對可能對其資產負債表產生影響的氣候變化相關風險。
此時,正值兩會時間,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成員、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近日接受CF40研究部訪談時表示,由于時間太緊,全國性的“碳達峰、碳中和”規劃可能難以在兩會上推出,但希望至少可以提出規劃制定要求,并對有關指標按行業、地區等進行分解,幫助形成“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或者路徑圖。
正如3月5日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報告還提出,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新能源,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擴大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等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范圍,促進新型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產品研發應用,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實施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專項政策,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中國作為地球村的一員,將以實際行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應有貢獻。
不過,孫明春指出,從現在到“碳達峰”,再到“碳中和”,都需要過程。在制定路線圖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現實情況,減少轉型痛苦。
他認為,盡管不太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把全國性規劃都做得清清楚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從提出到現在只有半年時間,但至少在“兩會”期間,希望聽到各界對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這一任務的艱巨性的認同,同時我們需要一個規劃,并對有關指標進行分解,分行業、分地區去落實,形成“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或者路線圖。
而無論是碳排放目標,還是風險管理機構——保險業對氣候變化的風險評估;均有待接受時間之考驗,以及亟待行業的共鳴;從微觀到中觀、宏觀,我們可能需要制定一張具國際共識的氣候變化路線圖。
責任編輯:戚琦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