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級“通脹”再度上演 今年已有69家企業 主體評級被上調
近期,公司主體信用評級頻頻上調,引發市場關注,在剛剛邁入的6月,就已有11家公司評級調高,有業內人士直呼,又在上演評級“通脹”了!
截至6月7日,今年已有69家企業主體評級被上調,從上調評級所對應的評級機構來看,基本為國內評級機構,比如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誠信”)上調了19家,占比接近28%。
有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企業主體評級上調的背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行業競爭日趨激烈,伴隨著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信評行業隊伍擴容,行業競爭壓力也將加大。
69家公司評級被調高
債市向好之下,發債規模不斷擴大,但另一邊,隨著跟蹤評級報告的陸續發布,企業評級被調高的現象屢屢出現,相比去年同期有明顯增多。
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6月7日,今年已有69家企業主體評級被上調,而去年同期,僅有16家。特別是在5月,評級調高的公司達34家,是4月的4倍還多,其中金融機構有6家,非金融機構有28家。
最近一次被調高的企業為貴州鐵路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貴州鐵路”),6月5日,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下稱“東方金誠”)發布報告稱將貴州鐵路的主體信用等級由AA+上調為AAA,評級展望為穩定。
“近1個多月來,企業主體信用評級出現大范圍調高,與跟蹤評級報告的密集發布有關。”某國內評級機構研究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通常而言,按照相關要求,在受評企業年報公布后的3個月內,評級公司需出具跟蹤評級結果和報告,由此,5月、6月和7月是評級結果集中公布的時期,導致評級結果調整往往在這幾個月集中出現。
從上調評級所對應的評級機構來看,基本為國內評級機構,比如中誠信上調了19家,在全行業中占比接近28%;其次是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投資服務有限公司,上調了15家;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上調了13家,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東方金誠、中證鵬元資信評估股份有限公司則分別上調了8家、7家和6家。
由國外評級機構上調的僅出現一例,即穆迪公司于3月27日,將蘇州銀行的主體信用評級由Ba2上調為Ba1,評級展望為負面。
某外資評級機構分析師對記者表示,從市場角度來分析,當前評級機構調高主體信用評級可能有多重因素,一方面,部分公司年報發布后,數據趨好,所以評級被調高了;另一方面,在一系列寬松貨幣政策下,市場利率逐步下行,流動性較為充裕,同時,監管部門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如此一來,企業違約概率降低,評級被調高。
但盡管如此,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地方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企業主體信用評級被廣泛上調仍需關注。就企業類型來看,上調的多為城投平臺,而今年城投平臺面臨較大的償債壓力,城投債總償還量超過2萬億元。另外,“考慮到收入增長的不確定性,地方財政也面臨較大壓力,對于相關評級結果還需審慎看待”。上述研究人士對記者稱。
行業競爭日趨激烈
除了市場因素外,還有觀點稱,評級的上調或與行業競爭有關。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信用評級領域中,企業的話語權要更大一些,比如兩家評級機構給某企業信用評級分別是AA+和AA,那么企業自然會選擇高評級機構。
“這實際上可以看作是市場行為,倒逼評級機構進行抉擇。”上述分析師稱,“給得太低了,沒企業來,以致當前市場上大多數評級為AA級及以上,評級‘通脹’愈發明顯,信用利差分化不大”。
而企業追求高評級也不難理解,評級高了之后發債成本將會降低,比如目前AA級(含AA)以上的公司債發債成本為4.2%左右,AA級以下的則超過7%;另外,也有業內人士稱,銀保監會對不同級別的債券計算不同的償付能力監管指標,AA-及以下的債券在計算償付能力監管指標時會受到較大影響,因而市場對AA級以上債券需求更高。
對于評級機構而言,高評級亦有助于其提高市場占有率,特別是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
“自去年以來,伴隨著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國際評級機構標普和惠譽進入國內,再加上兩家本土評級機構中正鵬元和遠東資信的加入,以及監管層統一評級監管之下,評級行業的競爭更加激烈。”上述研究人士對記者說道。
中證鵬元資信評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劍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曾提及,與外資機構相比,中資評級機構尚存在不小差距。比如在評級技術方面,國際機構的評級技術成熟度更高,評級體系更加完整,且可通過內部建設與外部并購進行數據與科技融合,更大程度地挖掘數據的應用價值,發展速度領先國內。
不過,“國內的一些評級報告對企業細節方面把握更為到位,了解企業對當地經濟的貢獻、企業高管的情況等,而外資機構通常是依據打分卡,對企業相關指標進行計算,然后再做定性的調整”。一位債市資深從業者向記者稱。
張劍文也稱,國內評級機構對國內市場、行業及企業信用的認識和把握更加深刻,通過長期的盡職調查和信用評級,數據積累也更為豐富;此外,對國內監管環境更加熟悉,在內部管理上能更好地貫徹執行。
為了打造更高質量的評級服務,還有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國內評級機構要加強評級技術研發投入,重視評級技術的升級與更新;強化對信用風險的揭示作用,更大程度地滿足投資者的需求。
責任編輯:覃肄靈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