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來源:Wind
從3月3日盤中突發降息50個基點以來,這半個月里美聯儲每天只做一件事,撒錢、大量撒錢,美聯儲到底向市場注入了多少流動性?未來有沒有底線?
3月3日,美聯儲盤中宣布降息50bp,這是自2008年以來首次非常規降息,具體可以釋放多少流動性沒法量化,但是向市場傳遞一個消息:閘門打開了!
突然又發生國際油價崩盤,讓全球經濟前景更加破朔迷離。緊接著3月12號美聯儲公布將展開逆回購操作,補充短期流動性。本期操作時間從當天開始到4月13日截止,下一期購買計劃將在4月13日公布。
根據紐約聯儲網站發布的回購時間表,未來一個月幾乎每天都會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簡單粗暴把這些資金相加,總規模5.5萬億美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資金全是短期資金,周期從2周到3個月不等,至少短期市場流動性無虞,長期還要看下個月回購操作計劃。
本輪逆回購操作啟動是在2019年9月17日,當日晚間紐約聯儲動用逆回購操作,向美國短期融資市場注入總額不超過750億美元流動性,這也是過去10多年紐約聯儲首次采取公開市場操作向金融市場注入資金流動性。
3月16日,再次突發降息100bp,至此聯邦基準利率降至0%~0.25%區間,未來基本降無可降。同時宣布7000億美元QE,新一輪措施包括買入5000億美元國庫券以及2000億美元按揭證券,首批購入額為400億美元。
QE和逆回購都是美聯儲進場買買買,區別在于逆回購是短期,而QE購買的資產是長期的,長期資金入場更能穩定信心。
這么短時間內放出這么多流動性,市場卻如陷入泥潭的汽車,再怎么加油只能原地打轉,甚至越陷越深。因為美聯儲放出的錢全部流向銀行,但是現在實體經濟受負面影響太大,銀行害怕違約風險,只能惜貸,所以巨大的流動性并沒有達到最需要的實體經濟。
所以3月17日,美聯儲再次開啟商業票據融資機制(CPFF),繞過銀行直接向企業放貸,財政部外匯穩定基金將為該機制提供100億美元的信用保護,上一次使用該工具是2008年。
另外為了搶救抽風的金融市場,美聯儲決定自3月20日開始啟動一級交易商信貸便利機制(PDCF),到期時間最長90天,至少持續6個月。
目前,紐約聯儲公開市場操作一級交易商共23家,包括11家證券公司、11家投資銀行和1家商業銀行。從機構性質來看,多數為證券公司、投資銀行等經紀交易商,只有1家為商業銀行。根據這個工具,一級交易商可以像商業銀行一樣向美聯儲借款,擔保品包括商業票據、施政債券、投資級擔保債券等,不包括ETF和共同基金在內的股票抵押品。
3月18日,貨幣工具再加碼,美聯儲宣布推出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流動性工具(MMLF),一直持續到今年9月。與CPFF和PDCF相同,此次MMLF也是美聯儲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動用。
風險資產下跌已經影響到貨幣基金市場,截至3月12日當周,散戶已經從貨幣市場基金贖回19億美元。MMLF將增強貨幣市場的流動性和平穩運作,幫助穩定更廣泛的金融體系。MMLF涵蓋了8000億美元優質貨幣市場基金。
所以在短短半個月時間里,美聯儲降息150bp,理論上計劃注入6.2萬億(5.5+0.7)流動性,拿出08年金融危機時非常規貨幣工具中的三個,市場表現卻是一言難盡。
美聯儲底線在哪?
1、《聯邦儲備法》(Federal Reserve Act)沒有規定負利率內容;現在美國基準利率基本等同于0,降息已經沒有余地。而且當利率接近0或者為負時,降息就失去作用了,參見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已經陷入‘流動性陷阱’,所謂流動性陷阱是指當名義利率降低到無可再降低的地步,人們寧愿以現金或儲蓄的方式持有財富,而不愿把這些財富以資本的形式作為投資,也不愿意消費。
2、該法案目前允許美聯儲購買:政府債券、政府擔保債券、機構債券、一定期限的州和地方政府債券、商業票據、資產支持債券;
3、禁止購買股票和企業債,如需啟動需要國會批準。
附:
美聯儲在08年金融危機時期推出的8種非常規流動性工具。分別為:
定期拍賣工具(TAF),通過拍賣機制向存款性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的融資便利;
一級交易商信貸工具(PDCF),向一級交易商提供隔夜融資便利;
定期證券借貸工具(TSLF)允許一級交易商使用范圍內的抵押品通過拍賣機制從美聯儲換回流動性更好的國庫券;
資產支持商業票據(ABCP)受托機構將這些資產作為支持基礎發行商業票據,并向投資者出售以換取所需資金;
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流動性工具(AMLF)增強貨幣市場的流動性和平穩運作;
商業票據融資工具(CPFF)改善商業票據市場流動性;
定期資產支持證券貸款工具(TALF)可以向以消費貸款;
向以小型企業貸款為抵押的ABS購買者發放貸款,從而可以幫助滿足居民和小型企業的信貸需求。
責任編輯:張玉潔 SF107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