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國經濟的真實溫度,見證逐夢時代的前行腳步。誰能代表2019年度商業最強驅動力?點擊投票,評選你心中的“2019十大經濟年度人物”。【我要投票】
拿掉豬以后都是通縮啊——點評10月物價數據
預計2020年下半年豬肉價格有望迎來拐點。
文:恒大研究院 任澤平 馬圖南 羅志恒
事件
中國10月CPI同比上漲3.8%,預期3.4%,前值3%。中國10月PPI同比下降1.6%,預期降1.6%,前值降1.2%。
解讀
1豬肉帶動CPI大漲,PPI通縮加劇,分化加大
10月物價數據的主要特點:
1) 拿掉豬以后都是通縮。
10月CPI同比上漲3.8%,比上月漲幅擴大0.8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畜肉類價格上漲66.8%,影響CPI上漲約2.92個百分點,其中豬肉價格上漲101.3%,影響CPI上漲約2.43個百分點,占CPI同比總漲幅的近三分之二。
10月CPI環比上漲0.9%。其中,食品價格上漲3.6%,非食品價格上漲0.2%;食品中,畜肉類價格上漲14.7%,影響CPI上漲約0.91個百分點,其中豬肉價格上漲20.1%,影響CPI上漲約0.79個百分點,占CPI環比總漲幅的近九成。
如扣除豬肉價格上漲因素,CPI環比上漲約0.1%,同比上漲約1.3%。
同時,非食品CPI繼續下行,PPI同比-1.6%,PPI連續4個月通縮,實際利率上升。
豬價大漲是環保一刀切+非洲豬瘟導致的供給側短缺,工業品價格持續下跌反映的是需求側低迷,蕭條,通縮。與經濟下行、貨幣金融環境是匹配的。
從貨幣環境看,當前貨幣金融環境整體穩健、局部偏緊,顯然不具備全面通脹的條件。當前M2增速-實際GDP增速處于歷史低位,貸款加權利率-PPI增速的差持續上升,反映實際利率不斷攀升,全面通脹的貨幣環境并不具備。
事實已經非常清楚,因此,當前物價形勢的關鍵不是通脹,而是通縮!這與經濟下行、需求低迷、M2增速偏低等匹配。
當前貨幣政策要避免誤判,避免犯2007年底-2008年上半年的錯誤,當時也是豬周期推升CPI,但實體經濟已經開始下行、需求收縮,而貨幣政策出現重大誤判,持續加息,加重了2008年下半的經濟衰退,以及2009年的4萬億刺激,導致經濟大起大落。好的逆周期調節是盡可能使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2)超級豬周期繼續成為CPI超預期上漲的核心因素。豬肉價格同比、豬糧比價大幅刷新歷史峰值。10月CPI創2012年初以來新高。豬肉價格是推動CPI上漲的核心因素。10月豬肉價格同比上漲高達101.3%,大幅刷新了歷史峰值,創下2005年有數據記錄以來新高。豬糧比價本月進一步上漲至20.4,繼續大幅刷新歷史記錄。豬肉價格上漲也帶動了牛羊雞鴨等替代品的價格。往后看,由于促進生豬生產政策落地,生豬生長等均需要時間,因此預計2020年下半年豬肉價格有望迎來拐點。短期來看,由于豬肉價格快速接近牛羊肉價格,替代效應下近期豬肉上漲速度放緩。但由于供需缺口仍大,后續可能會出現豬肉和替代品價格螺旋上升的情況,需要加強通脹預期管理。
非食品價格同比漲幅回落0.1個百分點至0.9%。今年4月以來非食品價格同比漲幅逐月下行,至今已連續下跌7個月。其中油價同比跌幅擴大和汽車價格同比下滑是拖累非食品CPI的主因。
3)PPI通縮程度進一步加深。10月PPI同比-1.6%,跌幅較上月繼續擴大0.4個百分點。主要行業中,煤炭、黑色、化工等行業持續低迷。石油行業價格本月環比雖小幅回暖,但由于基數明顯增大,同比跌幅繼續擴大。主要原因在于內外需持續不足,房地產融資收緊導致地產投資下行,基建受隱性債務控制下滑而低迷,盡管提前下達2020年新增專項債額度,但提振效果目前仍不明顯。貿易談判盡管初步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但后續仍具有很大不確定性,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出口仍將下行。
4)當前CPI和PPI走勢空前分化,我們認為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改革政策應關注主要矛盾、協同發力,加強逆周期調節,增加政策協同性。貨幣政策方面,人民銀行近期調降MLF利率,8月以來累計三次降息,累計幅度已達16BP。下一階段應繼續根據經濟增長和物價情況適時適度逆周期調節,該降息降息,該降準降準。同時要注意疏通貨幣政策的傳導路徑,確保貨幣政策能充分、有效的傳導到實體經濟。盡管當前出現了經濟增速下、CPI上漲的情況,但政策上不宜將這一情況定義為“滯脹”,主要原因一是當前只是豬肉價格引起的結構性通脹,并非滯脹環境下全面通脹,二是國際上治理滯脹的主要政策手段是緊縮貨幣,而當前我國主要面臨的通縮風險,如果采用貨幣緊縮將進一步惡化企業經營盈利,加大就業風險。
財政政策可以考慮適當擴大赤字,突破3%,為減稅降費和增加支出穩基建騰出空間。從國際看,3%并非絕對紅線,逆周期調節部分年份突破3%為正常現象,我國政府債務率在國際上偏低,政府部門尤其是中央政府具有加杠桿空間。從國內看,當前宏觀經濟下行期需加強逆周期調節,提高赤字率,支持大力度減稅降費“放水養魚”。雖然赤字可能產生通脹和擠出效應,但當前我國經濟的主要矛盾是通縮而非通脹,是經濟下行而非總需求過熱。
當前減稅降費政策效果明顯,前九個月累計減稅降費達1.7萬億元,超過去年全年1.3萬億元的水平,但下階段有必要進一步降低社保繳費率和企業所得稅稅率,改變當前主要針對增值稅的減稅格局,提升企業獲得感。當前主要減稅稅種為增值稅,增值稅為間接稅,對企業利潤改善有限,同時減稅額度將在上下游企業之間分配,行業話語權較弱的企業的減稅獲得感不強。企業所得稅可以直接增加企業利潤,且對中小企業相對公平。
從長期看,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結構性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激發經濟新的增長潛力。具體而言,可以通過改革進一步完善土地等要素的市場化水平,通過開放進一步提升制造業、金融業、服務業等行業的競爭力。當務之急是要調動企業家和地方官員的積極性。
5)近期央行的貨幣政策操作再度驗證了我們的前瞻性判斷。6月份數據出來以后,市場一片“經濟企穩”“企穩回升”“超預期”的聲音,我們發布震撼全市場的報告《充分估計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的嚴峻性——全面解讀6月經濟金融數據》(7月21日):近期的先行指標紛紛下滑,比如房地產銷售、土地購置和資金來源回落,PMI訂單和PMI出口訂單下滑,一系列房地產融資收緊政策密集出臺,而且經濟金融結構正在趨于惡化。隨后7月份經濟金融數據全面回落。
7月份數據公布以后,市場仍然沉浸在“降息降準就是大水漫灌”的錯誤認識中(混淆了貨幣政策正常逆周期調節和貨幣超發的關系)。我們再度前瞻性提出《該降息了!——全面解讀7月經濟金融數據》(8月15日):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全球降息潮,匯率破“7”,核心CPI保持穩定,PPI負增長通縮企業實際利率上升,表明貨幣寬松的空間已經打開。在《金融形勢嚴峻,何時降息降準?——點評7月金融數據》(8月13日)中我們認為:7月社融、信貸、M2數據全面回落,寬貨幣到寬信用政策效果較差,原因無非是企業實際利率并未下降、流動性投放渠道收窄、資產價格低迷難以起到抵押放大器效應,社融領先實體經濟和投資,意味著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隨后8月17日央行通過LPR改革市場化降息,9月6日宣布全面降準+定向降準,國務院強調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參考:8月18日《“降息”來了!——解讀央行改革完善LPR形成機制》、9月7日《全面解讀降準對經濟、股市、債市、房市影響及展望》)。
9月CPI“破3”后,市場普遍認為今年央行不會降息,部分觀點甚至提出央行會加息對抗通脹。我們堅持認為《不是通脹,是通縮!——點評9月物價數據》(10月16日):豬肉價格運行的主要邏輯是豬周期自身,貨幣政策對豬周期和豬肉價格通常難以起到明顯作用,無需擔心貨幣政策寬松導致的豬價上漲,解決豬價上漲不是貨幣政策的問題,而是豬周期的豬肉供給問題;當前貨幣政策關注的重點應該是防止總需求過快下滑影響宏觀經濟穩定,不能因為一頭豬制約財政貨幣政策穩增長,不能因為一頭豬犧牲整個國民經濟。在《邁向“5”時代——全面解讀9月經濟金融數據》(10月18日),我們再度強調:“當前,降息的時機已經成熟。”隨后人民銀行于11月5日調降MLF利率,驗證了我們的前瞻性判斷。
6)我們為什么觀點鮮明?因為我們追求客觀、專業、實戰、接地氣,敢于面對現實、成功和失敗,不斷進化學習。不坐而論道,不模棱兩可,更不以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放眼過往,沒有敵人,只有師友。相由心生,修身修心。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我們近期對經濟再下臺階、貨幣降息降準進行了前瞻預測,被一一驗證,并引發了市場“該不該降息”的大討論。11月5日,央行開展1年期MLF操作,利率從3.3%下調至3.25%,為2016年以來首次下調MLF利率。這是第三次降息。
做了20多年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深感沒人可以阻止趨勢的力量,對市場多一些敬畏,對研究多一些客觀專業精神。越大氣越成功,越努力越幸運。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
我們都深愛這片土地,深愛這個國家,多一些建設性,少一些抱怨。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要相信未來!相信夢想的力量!
2豬肉價格飆漲帶動CPI創7年半新高,拿掉豬以后都是通縮
10月CPI同比上漲3.8%,較上月大幅跳漲0.8個百分點,明顯超出3.4%的市場預期,漲幅創2012年2月以來新高,環比上漲0.9%。其中,食品價格上漲同比上漲15.5%,豬肉價格繼續是CPI上漲的核心。由于8-9份生豬存欄快速下滑,國慶節之后豬肉供給收縮速度有所加速,豬肉價格大幅飆升。
10月豬肉價格環比上漲20.1%,同比上漲高達101.3%,同比漲幅大幅刷新了歷史峰值,創下2005年有數據記錄以來新高。豬糧比價本月進一步大幅上漲至20.4,繼續大幅刷新歷史記錄。超級豬周期的影響仍在持續,并已經引發社會高度關注。豬肉價格的上漲產生的拉動和消費替代作用還帶動了牛肉、羊肉、雞肉和鴨肉價格的上漲,10月四種肉類環比漲幅在1.0%—3.1%之間,合計影響CPI上漲約0.06個百分點。從短期來看,由于當前豬肉價格已經快速接近牛羊肉價格,消費替代效應短期內會有所放大,豬肉價格短期內上漲速度有所放緩。高頻數據顯示,11月豬肉價格邊際放緩,略有小幅回落。但從長期來看,若豬肉供給難以恢復,則豬肉和替代品價格會呈現螺旋上升的情況,進一步推升食品價格。
本輪超級豬周期,漲幅大、速度快,四大原因:第一,近年尤其是2015年以來,環保政策對生豬養殖的影響凸顯。各地紛紛制定了劃定禁養區和區內污染養殖戶搬遷計劃,層層加碼擴大化,一刀切。第二,規模化養殖升級導致散戶大量退出,豬肉供給下降,但仍未改變我國散戶養殖占比較高、規模化養殖率不高的格局。第三,非洲豬瘟導致大批生豬受到感染,截至2019年7月,全國共發生非洲豬瘟疫情143起,撲殺生豬116萬余頭。第四,非洲豬瘟前,上一輪豬周期中積累的過剩產能逐漸出清完畢,新一輪豬周期已經啟動,豬肉價格存在內生上漲動力。
當前各部門已經采取多項措施增加生豬養殖、加大豬肉進口、并投放儲備豬肉穩定市場。但由于政策落地執行需要時間,生豬育肥也需要半年左右時間。同時非洲豬瘟疫情仍在持續,對于散養的養殖戶而言,防疫防病要求空前提升,補欄難度增大。因此產能恢復仍需要時間。從豬周期的角度看,當前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量大幅減少,完全恢復產能需從增加能繁母豬開始,能繁母豬到仔豬再到育肥需要的周期較長,預計到2020年下半年供需矛盾緩解,屆時豬肉價格可能迎來拐點向下。11月7日,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副司長王斌也表示,近期生豬補欄積極性明顯提高,生產逐步回升,如非洲豬瘟疫情不出現反復,預計2020年下半年受非洲豬瘟影響恢復生產的生豬將開始增加市場供給,豬肉供給狀況將有所改善。
非食品價格同比漲幅回落0.1個百分點至0.9%。今年3月以來非食品價格同比漲幅逐月下行,至今已連續下跌7個月。核心CPI漲幅繼續穩定于1.5%。其中,交通與通信分項仍是最大拖累項,10月跌幅繼續擴大0.6個百分點至-3.5%,同比跌幅甚至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的水平,創2001年以來新低。一方面,盡管本月原油價格小幅上行,但去年的高基數效應使得同比跌幅繼續擴大。另一方面,汽車銷量的持續下滑對價格形成拖累,并已經逐漸在CPI中有所反映,10月交通工具項價格環比下跌0.3%,同比跌幅由-1.1%擴大至-1.4%。此外,居住、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務等分項同比漲幅均有所下滑。教育文化娛樂項受國慶出行人數增加影響季節性上漲。生活用品及服務項整體穩定。
本月CPI數據再次證明了我們的觀點:拿掉豬以后都是通縮。統計局在解讀中指出,豬肉價格環比上漲影響CPI環比上漲約0.79個百分點,占CPI環比總漲幅的近九成。從同比看,影響CPI上漲約2.43個百分點,占CPI同比總漲幅的近三分之二。如扣除豬肉價格上漲因素,CPI環比上漲約0.1%,同比上漲約1.3%。此外,近期牛羊雞肉等價格的上漲的主要原因也是豬肉價格快速上漲產生的替代效應。而非食品價格漲幅則整體下滑或保持穩定。豬肉價格上漲的“外溢效應”仍不明顯。從貨幣環境看,當前貨幣政策環境并不寬松,存在逆周期調節的空間。一是數量上,M2增速-實際GDP增速處于歷史低位,貨幣金融結構性寬松,但信貸數據和貨幣供給量顯示當前貨幣環境仍然穩健偏緊。二是從價格上看,2017年下半年以來,貸款加權利率-PPI增速的差持續上升,反映實體經濟面臨的實際利率不斷攀升。整體來看,當前豬肉價格上漲幾乎是拉動CPI唯一核心因素,排除豬肉價格影響后,我們當前面臨的核心問題是通縮。
3 PPI同比連續4個月為負,通縮程度進一步加深
10月PPI同比跌1.6%,跌幅較上月擴大0.4個百分點,繼續創近3年新低。環比價格盡管上漲0.1%,但已連續5個月弱于季節性,顯示工業生產通縮仍在持續。具體來看,石油產業鏈價格環比本月受國家油價影響環比小幅上漲,但同比跌幅仍繼續擴大。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和石油加工的同比跌幅分別擴大4.3和2.4個百分點至-17.9%和-12.0%。近期基建穩增長動力不足,黑色系價格持續低迷,10月黑色金屬冶煉業價格環比下滑0.3%,同比跌幅0.3個百分點至-6.1%。鐵礦石經歷年初供給沖擊后價格同比仍處于高位,但環比價格已經連續兩月下滑。此外,化纖制造業繼續低迷,本月環比繼續下滑1.1個百分點,同比跌幅已達到-13.6%。
往后看,PPI持續通縮風險仍然較大。基建發力對PPI有拉動作用,但今年以來基建增速整體低迷,1-9月累計增速僅3.4%。減稅降費和經濟下行導致稅收收入負增長,年內專項債已于9月發行完畢,提前下發明年的專項債需2020年初投入使用,短期內基建投資反彈幅度仍受限。制造業投資受企業盈利下滑影響短期難有起色。消費增速受收入增速下滑,杠桿率上升等因素影響回落。貿易戰短期有緩和跡象,但中長期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此外,今年房地產投資對投資起到重要拉動作用,但“房住不炒”及收緊房企融資背景下,明年地產投資增速大概率明顯下滑。因此,若明年基建增速不能明顯增長,則PPI仍有可能繼續下滑,通縮進一步加深。唯一的正面因素來自于基數效應,去年11月和12月PPI基數明顯偏低,因此可能會短期小幅抬升PPI的同比數據,但這種短期效應不會改變PPI的長期走勢。
4應對當前物價形勢,財政、貨幣政策和結構性改革要協同發力,加強逆周期調節
4.1貨幣政策要加強逆周期調節,進一步疏通利率傳導機制
貨幣政策當前應通過降息降準加強逆周期調節。當前CPI和PPI出現明顯背離,市場對于貨幣政策走向產生了較多討論,我們前期發布了一系列報告呼吁央行應盡快降息遏制總需求過快下滑,防止經濟滑出合理增長區間,引發了市場討論。自8月以來,人民銀行已經三次降息。其中,11月5日,人民銀行下調MLF利率5BP,除金融危機時期以外,這是人民銀行歷史上第一次在CPI破3的情況下降息,遏制了市場對于豬肉通脹的恐慌情緒,傳達了清晰的穩增長的政策信號。從這個角度看,這次降息充分反映了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的功能,降得好。
我們在《第三次降息——點評11月MLF降息事件》中指出,當前的降息是新型降息,力度節奏都和以往有所不同,是“改革式、市場化、漸進式、結構性”的,是小幅度、高頻率的降息。其一,改革式降息,央行推出LPR是為了逐步替代貸款基準利率,逐步與國際接軌,接近美國降息模式。其二,市場化降息,央行通過降準來降低市場利率,帶動銀行降低加點幅度,從而貸款利率下行,疏通貨幣傳導渠道,更符合利率市場化方向。其三,漸進式降息,每次降息幅度較小,8、9月1年期LPR三次各降低5BP、6BP,頻率較快、幅度較小,11月5日再次降低MLF利率,下調5BP,依然是小幅多次的降息。這種降息有利于央行管理市場預期,防止一步到位式的降息對股票、債券市場形成“大水漫灌”,引發資產價格泡沫,有利于更好維護金融穩定。其四,結構性降息,新型降息區分1年期及5年期以上品種降息幅度,一方面推動實體融資利率下降,另一方面與當前的房地產調控形勢配合,防止降息對于房地產形成刺激。
下一步貨幣政策應當繼續根據經濟增長和物價情況進行及時調整,適時適度加強逆周期調節,該降息降息,該降準降準。同時,要重點疏通利率的傳導機制,改善流動性分層,提高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在貸款中的比重,確保逆周期貨幣政策的效果能充分、有效的傳遞到實體經濟。
當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CPI受豬肉價格帶動快速升高,有觀點認為是“滯脹”或“類滯脹”。我們認為,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主要矛盾是通縮。核心原因在于滯脹要求經濟出現全面通脹,而當前價格上漲的核心驅動力是豬肉,工業品價格持續下跌。若無工業品價格的上漲的配合,全面通脹的預期難以形成,因此也不會有全面通脹。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確認當前的宏觀環境是滯脹,那么根據上世紀80年代美國治理滯脹的經驗,當前應采取的貨幣政策是強力緊縮,從而抑制通貨膨脹。但是當前豬肉價格問題是供給側問題,并非貨幣政策導致,貨幣政策也解決不了。歷史上,豬肉消費沒有因為貨幣政策的變動而產生明顯的變化。解決豬肉價格上漲產生的結構性通脹問題要靠包括增加生豬供給,加大補貼在內的財政手段,如果通過緊縮貨幣來治理豬肉價格,將會導致企業盈利下滑,降低居民收入,還有可能導致失業壓力增大。那時,我們將面臨的就不僅僅是吃不起豬肉的問題了。
4.2 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適當擴大中央財政赤字,優化減稅降費的方式,提升政策有效性
財政政策是應對總需求不足的有效政策工具。當前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推進,前三季度累計減稅降費規模已達到1.7萬億元,超過去年全年1.3萬億元的水平。其中,增值稅改革新增減稅7035億元,小微企業普惠性政策新增減稅1827億元,個人所得稅兩步改革疊加新增減稅4426億元。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的減稅政策是今年減稅政策的主體。應當看到,減稅降費政策對于激發企業投資活力,促進消費支出增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從效果看,當前財政政策仍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一是可以考慮適當擴大中央財政赤字。我們在《赤字率可否破3%》一文中曾指出,從國際經驗和當前國內情況看,公共財政赤字率不應受3%的限制。
1)從歐盟和其他主要國家的財政實踐看,3%并非絕對紅線,逆周期調節部分年份突破3%為正常現象。歐盟赤字率在1995、1996年分別為7.2%和4.2%,2009-2013年分別為6.7%、6.4%、4.5%、4.3%和3.3%,均突破3%。美、日、德、法、英國在金融危機時期均突破3%,金磚國家如印度常年高于5%。
2)宏觀經濟下行期需加強逆周期調節,提高赤字率,支持大力度減稅降費“放水養魚”。2018年中國企業總稅率(占利潤比重)為64.9%,較2017年下降2.4個百分點,但與主要國家比仍嚴重偏高,較世界平均水平高24.5個百分點,較美國、越南分別高21.1和27.1個百分點,制造業面臨轉移壓力。
3)公共赤字率3%的紅線已缺乏實際意義,應從廣義赤字率的高低判斷財政積極與否,在財政“堵偏門”的背景下應該“開正門”提高公共財政赤字率。
4)我國政府債務率在國際上偏低,政府部門尤其是中央政府具有加杠桿空間;債務風險的根源是不健全的財政體制和考核機制,而非赤字規模本身。BIS顯示2017年我國政府債務率為47%,在全球處于中等偏低水平,IMF測算我國廣義政府債務率(包括融資平臺和其他隱性債務)為67.5%,仍低于主要發達經濟體。我國中央政府債務率較低,2017年底為16.3%,具備增加赤字和杠桿的空間。根據IMF數據,我國政府利息支出/財政收入2017年為3.3%,高于法國(3.2%)、德國(1.8%)和俄羅斯(1.5%),但低于印度(24%)、巴西(20.3%)和南非(12.6%)等新興經濟體和美國(5.4%)、英國(4.8%)等發達經濟體。
5)赤字可能產生通脹和擠出效應,但當前我國經濟的主要矛盾是通縮而非通脹,是經濟下行而非總需求過熱。當赤字和政府支出規模上升,匹配以適當的降息,不會產生總量的擠出效應。
6)要從全局和國家治理角度考慮風險問題,單純控制財政債務風險可能引發更大的風險:企業負擔加重、經濟快速下行、失業上升和社會不穩定等。
二是優化減稅稅種,降低社保繳費率和企業所得稅稅率,增值稅減稅對企業的獲得感不強、且對財政收入的沖擊較大。近年來我國對企業的減稅降費措施主要靠降低增值稅稅率展開,減稅力度也相對較大。但增值稅屬于流轉稅,無法影響企業利潤。同時,由于增值稅減稅過程中涉及減稅額度的分攤問題,通常在行業中話語權較大的企業能夠獲得的減稅收益較大,而大量中小企業由于行業話語權不高,獲得的減稅收益相對較小。因此產生了部分企業反映的減稅降費感受不明顯的問題。從國際經驗看,2017年底特朗普政府稅改時,宣布10年減稅規模1.45萬億美元,即平均每年減稅額度為14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1萬億元。減稅規模小于我國的減稅降費政策,但特朗普減稅的主要稅種是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對企業海外利潤的稅收減免。而這些稅種可以直接提升企業利潤,增加企業的資本支出,進而起到提振總需求,拉動經濟的效果。
4.3 匯率政策:繼續堅持以市場定價為主,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政策
當前出口增速持續下滑,前9個月出口累計增速已下降至-0.1%,其中對美出口商品下降明顯,貿易摩擦對出口的影響正持續顯現。貶值人民幣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出口壓力,但也會帶來兩方面的問題。
一是給貿易談判帶來新的不確定性。當前目前第一階段談判面臨關鍵節點,中方的核心關切之一在于美方應取消全部已加征加稅,如果通過談判能夠使美方在現有基礎上取消或部分取消已加征加稅,將會明顯改善中國的貿易環境,對我國出口起到明顯提振作用。如果此時進一步貶值人民幣,反而容易使得中國在談判中陷入被動,不利于戰略目標的達成。二是人民幣貶值將加重海外融資企業的債務負擔。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盈利下滑,人民幣的貶值將加重企業的利息負擔,不利于企業穩定經營。
當前我國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今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也將朝著更加市場化的方向改革。從長期來看,一國的匯率主要決定于經濟基本面,匯率是宏觀經濟運行的結果而非決定宏觀經濟的原因。未來,我國應繼續堅持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逐步減少非市場化因素對匯率形成機制的干擾。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4.4 改革:當務之急是解決企業家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的積極性
從長期看,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結構性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激發經濟新的增長潛力。當前,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逆全球化等思潮抬頭,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應對的關鍵在于堅定不移地改革開放,尋找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事業都是人干出來的。改革開放40年我們之所以能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最主要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充分發揮了基層干部和企業家的主觀能動性。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干部和民營企業家的積極性有所下降,一方面源于我國經濟面臨的內外部挑戰逐漸增多,另一方面,是因為部分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存在層層加碼、一刀切等問題,挫傷了基層干部和企業家的積極性。解決這一問題,核心是要解決好干部隊伍的選拔、任用和激勵機制問題。讓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發揮更大作用,給予基層試錯、改錯的空間,發揮地方的自主創新能力。建立更為完善的制度體系,讓企業家形成穩定的預期,進而激發企業家投資興業的熱情。具體包括以下措施:
1)進一步提升要素的市場化水平,完善城鄉土地流動機制,激活農村土地市場,發展大都市圈。當前,大量農村土地的未能獲得公允的市場定價,農民工進城落戶仍然面臨許多現實困難,農村發展受到制約。建議進一步放寬大城市的落戶限制,引導農民工進城安家。同時,加快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十九大精神,將農村宅基地等集體建設用地統一劃轉入市,將農民手中的資產轉為資本,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根據《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18)》和自然資源部公布的農村土地流轉試點的數據測算,僅宅基地整治這一項,便能打開規模約32萬億元的巨量市場,按照當前5.78億的農村人口規模計算,相當于農村居民每人增加財產性收入5.5萬元,這將大幅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2)進一步放寬部分制造業、金融業和服務業的限制,打造更有競爭力的國內產業。服務業方面,應盡快打破電信、物流、能源等領域的壟斷,降低相關產品價格,從根本上降低其他行業的經營成本,改善企業盈利。制造業方面,應盡快放寬汽車業的投資限制,促進我國汽車行業轉型升級。金融業方面,應進一步開放金融服務業,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形成強有力的金融體系。
3)擴大對一帶一路沿線、非洲等國家的投資和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和非洲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大多偏低,具有很大投資潛力,投資這些國家不僅能助力中國企業實現國際化,也是面對當前復雜國際形勢的現實選擇。建議政府繼續大力鞏固和發展同一帶一路沿線及非洲國家的良好關系,通過簽訂雙邊或多邊協作機制等方式,穩定中國企業的預期,為企業的海外投資營造良好的環境。
4)擴大醫療、教育、文化等消費領域投資,增加有效供給。醫療、教育、文化等領域是重要的消費升級類領域,但當前有效供給不足,存在較大提升空間。以醫療行業為例,當前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突出,主要原因在于“管辦合一”體制下,公立醫院掌握了事業編制、科研課題、學術地位和行政資源等多重壟斷資源,民營和外資醫療機構即使進入市場,并且提供更為優厚的待遇,也無法獲得與公立醫院抗衡能力。民營醫院長期多而不強,還造成了“莆田系”醫院泛濫,醫患關系緊張、醫學院畢業生人才流失等問題。建議打破限制人才流動的體制枷鎖,建立更加開放的醫學人才流動機制,吸引更多畢業生進入醫療行業,提升有效供給水平。
責任編輯:陳永樂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