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獲批設立 萬億“特區”來了 撐起的不只是上海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 余蕊均 朱玫潔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千呼萬喚,新片區終于來了!8月6日下午,國務院公布關于同意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的批復,《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也隨之面世。
緊接著,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由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寅等介紹新片區總體方案有關情況。
這是自2013年9月29日成立以來,上海自貿區第二次擴圍,其重要性遠超之前——在最開放的上海,打造一個“開放程度最高”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實現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無疑將極大提升其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用陳寅的話說,增設新片區,不是簡單的原有自貿試驗區擴區,也不是簡單的現有政策平移,而是“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制度創新變革”。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設立新片區早在去年上海進博會期間就已提出,6日發布會上,仍有記者追問,此舉是不是要向美方傳遞這樣的信息,“即便在有關稅的情況下,中國也會繼續開放”?
對此,王受文回應,不論我們同其他國家的貿易關系如何,擴大開放都是我們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支持經濟全球化、支持國際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有信心,通過總體方案的落實,把臨港新片區建設好,為中國的整體擴大開放積累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為什么選擇臨港?
和外界猜想一致,新片區落子臨港。作為上海最東面的那個“尖角”,其區位優勢可謂得天獨厚,轄區內還有全球最大自動化碼頭洋山深水港,毗鄰浦東機場——中國出入境吞吐量最高的機場。
同時,它還是世界上少有的集航空、海運、鐵路、高速公路、內河運輸、軌道交通等六種交通功能于一體的區域,兼具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以及裝備制造、研發創新和金融服務等產業園區,還具備教育、醫療等城市功能。
陳寅表示,選擇臨港,主要是考慮到“能夠承載國家戰略和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國際運輸條件完善,便于實施風險防控措施等要求”。
王受文則指出,新片區是“選擇國家戰略需要、國際市場需求大、對開放度要求高,但其他地方又不具備實施條件的重點領域,研究提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
具體包括:集聚發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高質量發展急需產業的關鍵環節和技術,拓展金融、貿易、航運領域和總部經濟的國際市場服務能力,整體提升前沿科技產業能級。
事實上,說起上海的高精尖產業園,一般人第一反應很可能是張江,但臨港其實毫不遜色。
通過15年開發建設,這里早已從一片灘涂化身為上海高端制造代名詞,包括國產大飛機C919發動機項目、特斯拉超級工廠、國內規模最大的300毫米大硅片生產企業等大項目均安身于此。
去年底,上海發布最新的“3+5+X”產業地圖,臨港、虹橋、世博被列為3大功能區域,產業定位是高端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
在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地圖上,臨港片區產業區域面積最大,相當于其余地區的十幾倍。并且,在上海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中,機器人、新能源智能汽車、航空、節能環保、高端能源裝備、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6個領域,臨港地區都是主要聚集區之一。
“在臨港增設新片區,原因之一就是要改變現有的脫實向虛經濟格局,為上海在高端制造業方面取得全國領先的身位。”上海市政府參事、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石良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從總體方案來看,臨港新片區的一大特點正在于將產業發展——“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型產業體系”放在突出位置,這是此前自貿區沒有過的。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光谷自貿研究院院長陳波認為,先行啟動面積達到119.5平方公里,相當于上海自貿區面積直接翻倍(此前為120.7平方公里),其重要性也在于能夠為高端制造業聚集提供更多空間。
“最開放的區域”
“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這是自貿區的使命。種種跡象顯示,臨港新片區還將更進一步。
從定位來看,上海自貿區其他片區明確打造“國際高標準自由貿易園區”,而臨港新片區,則是在其他片區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等試點政策基礎上,強調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對比目前全國12個自貿區,“特殊經濟功能區”的提法當屬首次。陳波認為,相較于以往更強調“復制推廣”,新片區更強調面向國際,為的是參與國際最高水平競爭。
陳波認為,臨港新片區將成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的一個區域。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特殊經濟功能區更像一個“先鋒隊”,主動適應國際高水平經貿合作要求。“只要是對參與全球競爭有利的,我們都要做,至于它能否被快速復制推廣,不是目前的主要訴求。”
記者注意到,被寄予厚望的臨港,將建立以投資貿易自由化為核心的制度體系。這既是本次總體方案的一大亮點,也是當前自貿區建設“制度創新集中在投資貿易便利化”方面的現實需求。從“便利化”到“自由化”,意義深遠。
今年初,在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開放新高地·2018中國自貿試驗區十大新聞”評選活動中,專家評委、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談到未來自貿區的努力方向,就著重提到:“一是在治理體制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下功夫,落實法無授權不可為、法無禁止皆可為、法定責任必須為;二是在擴大全方位對外開放方面下功夫,尤其是推動從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的先行先試。三是在貨物和服務貿易、投資、科技創新三個領域取得體制創新突破。”
問題是,怎樣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化,使新片區與境外之間投資經營便利、貨物自由進出、資金流動便利、運輸高度開放、人員自由執業、信息快捷聯通?
“參照經濟特區管理”,被認為是關鍵一招。
陳波表示,當年深圳能夠發展起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放權”,讓它能夠按照自己的發展目標制定策略,臨港也是如此。
目前,上海已經形成支持新片區建設的一些特殊支持政策。陳寅透露,在管理權限、資金支持、人才吸引、土地規劃、住房保障等方面,都有較大力度的支持政策。
比如,賦予新片區更大的改革自主權,原則上上海的重大改革舉措優先在新片區試點,上海支持浦東新區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政策舉措,在新片區全部適用;
賦予新片區管理機構市級以及區級經濟管理權限;
為外國人來新片區工作創造便利條件,對于非本市戶籍人才購房資格,由居民家庭調整為個人。同時,原來的政策是購房需要繳納個稅或者社保年限要有5年,新片區縮短到3年……
不僅是支撐上海
無論放開購房限制還是稅收優惠,外界已然看到種種利好。于浦東新區而言,臨港新片區建設背后,更支撐著它的2萬億雄心。
去年,浦東新區GDP首度超過1萬億元,而近期一份名為《關于支持浦東新區改革開放再出發 實現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35年,浦東GDP將達到2萬億元。
這相當于要再造一個當下的浦東。問題是,新增1萬億元的目標如何完成?新聞聯播上的一個畫面或許給出了答案。
在報道上海自貿區新片區時,一張PPT畫面顯示:新片區規劃到2035年,區域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元。
早前,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調研時強調,“臨港地區是上海面向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上海市市長應勇也指出,臨港地區在全市經濟發展中具有特殊意義,要“努力將臨港地區打造成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產業基地”。
在上海財經大學自貿區研究院副院長孫元欣看來,臨港新片區將和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一起,組成上海一東一西“兩翼”。
當然,臨港新片區不只是上海自貿區的一部分,它的任務也不僅是支撐上海發展。應勇曾多次強調,長三角一體化中,上海要緊緊地抓住三個重點區域,其中之一正是上海自貿區新片區。
王受文在發布會上表示,臨港新片區“戰略任務更加豐富”。在其他片區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國家戰略基礎上,進一步強調服務和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增加了“加強與長三角協同創新發展”“帶動長三角新一輪改革開放”等內容。
王受文說,長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全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長三角新一輪改革開放進程中,臨港新片區要發揮帶動和引領作用”。
那么,如何將上海自貿區新片區的能量輻射到整個長三角?總體方案給出思路:
支持境內外投資者在新片區設立聯合創新專項資金,允許相關資金在長三角地區自由使用;
支持境內投資者在境外發起的私募基金,參與新片區創新型科技企業的融資,凡符合條件的可在長三角地區投資;
支持臨港新片區優勢產業向長三角地區拓展形成產業集群……
當自貿區建設邁入第6年,臨港新片區的到來,為在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探索開放,開啟了新的一頁。
責任編輯:蔣曉桐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