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枯竭型城市調查:東北多城持續收縮 粵弱縣顯趨勢

資源枯竭型城市調查:東北多城持續收縮 粵弱縣顯趨勢
2019年06月26日 01:51 第一財經

  哪些城市在收縮 除了資源枯竭型還有富省弱縣

  林小昭

  [不過,不管是增長還是收縮,都是城市發展的自然現象。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認為,一些城市的收縮乃至最后消失,都是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是城市發展客觀規律使然。“要尊重這種規律,一些地方收縮了,但一些城市在擴張。人口從這些資源型城市向更利于創業與提高收入的地方轉移,也是人口與空間資源的優化配置。”]

  收縮型城市是近期的熱門話題,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資源枯竭型城市,但也有一部分是發達省份的小城市。

  資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礦產資源開發進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階段,其累計采出儲量已達到可采儲量的70%以上的城市。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問題是世界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突出問題。

  2008年、2009年和2012年,國務院分三批確定了我國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縣、區)。其中,煤炭城市37座、有色金屬城市14座、黑色冶金城市6座、石油城市3座、其他城市9座。

  第一財經記者選取其中23個地級市級別的資源枯竭型城市(重慶的萬盛區和南川區未計入在內),通過對其2000年、2010年和2015年三個時間節點的常住人口變化,來探尋資源枯竭型城市新世紀以來的發展態勢。

  需要說明的是,選取上述年份數據是因為,我國每10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在兩次人口普查之間開展一次1%的人口抽樣調查,也就是“五年一小普,十年一大普”。但由于多重原因,上述23市的常住人口數據公布情況存在差異,因此本次收集的數據尚不夠完善。

  東北多城持續收縮

  大體來說,上述23個資源枯竭型地級市中,有10個城市的常住人口呈現收縮狀態。這其中,東北城市占了9個,包括七臺河、阜新、盤錦、撫順、遼源、白山、伊春、鶴崗、雙鴨山等,區域收縮態勢十分明顯。

  以撫順為例,這座城市在上世紀80年代初是18個城區人口超百萬的大城市之一。彼時南方的深圳還剛從小漁村起步,廈門、寧波等城市的規模也都很小。不過近40年過去了,如今南方的深圳、蘇州、寧波等城市已經崛起,撫順、盤錦等東北城市卻發展十分緩慢,艱難前行。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計劃經濟時代,撫順等傳統重工業城市獲得了大量的資源要素,發展也比較好,但在改革開放年代,大量的要素資源比如資金和人才等,都轉向了市場經濟比較活躍的區域。

  另一方面,東北多城人口收縮,也與近年來東北地區較低的生育率有關。數據顯示,2018年,遼寧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0‰,減少了4.37萬人,再加上外流人口,遼寧常住人口減少了9.6萬人。同期,黑龍江和吉林的出生率分別為5.98‰和6.62‰,在各省份中位列倒數第一和倒數第三。

  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分析,東北原有的國企和體制內的人員比較多,城鎮化比較早,計劃生育執行比較嚴,人們也比較容易接受計劃生育的理念。到上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下崗工人增多,在經濟壓力之下,生育率也受到影響。

  出生率下降的同時,因能源經濟下行、經濟增速放緩,東北的不少資源枯竭型城市人口一方面流向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另一方面向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等中心城市轉移,地級市的人口進一步收縮。

  以阜新為例,阜新市統計局發布的該市2015年1%人口抽樣調查推算結果顯示,阜新市2015年11月1日零時的常住人口為177.8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的181.9萬人相比,5年共減少4.1萬人,下降了2.25%,年平均下降4.6‰。阜新市統計局介紹稱,常住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我市屬于資源枯竭型城市,生產結構單一,經濟欠發達,屬于人口流出城市。我市目前仍有近7.4萬人口流向外省,人口總量呈現逐年下降態勢。”

  數據還顯示,2015年,阜新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達18.4%,并早在2010年就已經步入了老年社會,而且,近十年阜新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大大快于總人口的增長速度。

  不過,并非所有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的人口都在持續收縮,除東北之外,不少資源枯竭型城市人口總量還在增長。數據顯示,上述23市中,東北之外的14個地級市中,除了焦作之外,其余13個城市的常住人口總量仍處于增長態勢。

  這些城市的人口增長有多重因素。一方面是,盡管這些城市也屬于資源枯竭型城市,但在市管縣的體制下,這些城市下轄有不少的縣級區域,而這些區域原來的城鎮化率較低,出生率比較高。

  另一方面,這些城市在地理位置上距離東南沿海更近,近年來,隨著沿海產業轉移和轉型升級,這些城市也承接了不少產業轉移落戶,因此經濟也能保持較快增長。

  以2018年的經濟增速為例,東北的資源枯竭型地級市大多在6%以下,而南方地區的景德鎮、新余、萍鄉都超過了8%,瀘州和黃石也保持了較快的增速。

  從經濟總量上來看,上述23市中,只有兩個城市的GDP總量超過了2000億元,其中棗莊以2402億元位居榜首;有12個城市的GDP總量低于1000億元,5個城市低于500億元,其中七臺河、伊春和鶴崗不足300億元。

  富省弱縣

  不過,人口的收縮并非只在資源枯竭型城市,或是在東北、西北地區才有。對很多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市來說,人口的收縮已經越來越普遍。

  以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為例,根據當地媒體報道,2018年年底,廣東常住人口達11346萬人,繼續居全國首位,比上年增加177萬人,凈增量連續第四年達到百萬級。但即便如此,廣東還是有部分地區出現了人口持續減少的城市收縮現象。

  日前,廣州地理研究所杜志威博士與他的同事們利用官方統計數據分析發現,2000年~2016年廣東全省絕大部分地方(占比73.17%)常住人口規模實現了增長;僅有25個(占比20.32%)地方出現片段性收縮,即人口規模增加但其間有5年以上出現人口負增長;還有8個(占比6.51%)地方人口規模為負增長,出現持續性收縮,分別是饒平縣、南澳縣、樂昌市、南雄市、陽山縣、連山縣、連州市、連南縣。

  杜志威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些持續收縮的縣域主要位于粵北山區,由于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加劇了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的收縮,這種收縮是普遍增長伴隨局部城市收縮并存。

  杜志威與其同事的研究指出,這些縣域的山地森林資源及生物多樣性功能突出,是廣東省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地,其功能定位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為主,在工業經濟發展和城鎮開發建設方面實施嚴格控制。

  不只是廣東,包括福建、江蘇等地也出現了局部收縮的現象。例如在福建,從2012年到2017年,山區市三明的城區人口出現了微降;在江蘇,蘇北地區的鹽城2018年常住人口比上一年度減少了4.22萬人。

  此外,一些沿海發達城市尤其是外貿明星城市,在近年來外貿出口放緩之下,也出現了明顯的局部收縮或片段收縮。以東莞為例,杜志威與其同事的研究指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對東莞的外貿經濟造成巨大沖擊,制造企業倒閉和產業人口外流使得東莞城鎮的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市域范圍內出現了與傳統增長方式截然相反的城鎮收縮現象。

  不過,不管是增長還是收縮,都是城市發展的自然現象。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認為,一些城市的收縮乃至最后消失,都是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是城市發展客觀規律使然。“要尊重這種規律,一些地方收縮了,但一些城市在擴張。人口從這些資源型城市向更利于創業與提高收入的地方轉移,也是人口與空間資源的優化配置。”

責任編輯:李鋒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7-03 神馬電力 603530 --
  • 07-03 杭可科技 688006 --
  • 07-02 天準科技 688003 --
  • 07-02 睿創微納 688002 --
  • 06-27 華興源創 688001 24.26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