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預期!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4%
專家表示,“經濟最糟糕時刻”已經過去,今年經濟走勢可能比預期值好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 李可愚
中國經濟階段性的“底部”何時能探到?
4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的各項數據。數據顯示,中國經濟階段性底部可能比市場預測的來得要早一些——此前,研究機構普遍預測一季度GDP增速會在去年四季度6.4%的基礎上繼續下探。
此次公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1343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4%,與上年四季度相比持平。
一季度GDP超預期表現,意味著在政策發力、社融放量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中國經濟已經企穩,完成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6%~6.5%的增長目標,應該不存在太多障礙。
預示未來經濟表現強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數據發布前,大多數研究機構認為一季度經濟相比去年四季度持平或回升的可能性不大。記者對10家權威機構預測進行匯總后發現,各家機構對一季度GDP增速的平均預測值為6.3%,還有兩家機構預測一季度GDP增速可能會進一步降至6.2%。
而公布的數據與市場普遍預期有明顯區別:在外部經濟仍不明朗、經濟下行壓力猶存的背景下,今年一季度GDP增速與去年四季度持平,結束了去年各季度GDP增速不斷下行的局面。
而從此前公布的一系列先導數據來看,雖然1~2月的各項指標較為低迷,但3月份后,各數據迎來了一輪強勢上升,意味著整個一季度經濟企穩的可能性大幅提高:今年3月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5%,是連續3個月低于臨界點后重回50%以上的擴張區間,且5個分類指數全部回升。
央行公布的金融數據顯示,3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1.69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2.86萬億元。貸款、社融數據在大超預期的同時,也創下了多年來同期的最佳表現。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這一次的金融數據,讓很多人對經濟是否會企穩等問題有了明確的答案。因為無論是總量還是結構,3月份的數據都給出了一份很好的答卷。”
而此次發布的一季度GDP6.4%的超預期增速,更是“坐實”了中國經濟已進入企穩階段的判斷。
政策助力經濟企穩
今年一季度經濟的超預期表現,背后存在著哪些決定性因素?
在4月17日上午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著重指出,信心的增強、預期的改善,得益于我國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出臺和實施。
他表示:“去年四季度,我們連續推出系列‘六穩’政策,政策效果不斷顯現。今年初,一系列擴大有效投資、擴大居民消費的政策在不斷推出,政府工作報告中減稅降費的政策不斷落地,配套細則很快會出來。”
毛盛勇繼續指出,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是政策效應的累積,給企業增加了信心。在政策效應帶動下,企業預期、市場預期和信心在增強,從一些先行指標可以看出來,確實市場信心、企業預期在明顯改善。
京東數科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也指出,今年開年以來,政策面十分積極、落地迅速,相比以往更加合理。例如,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措施落地迅速,增值稅改革、社保降費分別于4月1日、5月1日全面落地。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此前也在一場論壇上評論稱:當前,一些銜接短期到中長期的宏觀調控政策已作出重要調整,這值得肯定,經濟有望實現新的企穩。比如說,貨幣政策雖然仍稱“穩健”,但它實際落在“松緊適度”上,實際的政策要領是“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增長態勢更加平穩
由于一季度經濟明顯企穩,有不少觀點指出,中國經濟階段性的底部可能已來臨,今年中國經濟的增長態勢將比此前預測的更加平穩。
國泰君安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就指出,一季度GDP高于市場預期,說明了“經濟最糟糕時刻”已經過去,1~2月份是經濟的底。展望后續,當前寬信用發力快于預期、經濟增速也企穩。在貨幣刺激政策方面,預計央行年內無需降息,降準次數也將減少。
李奇霖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展望未來,需求短期有支撐,一是財政前置對基建的托底作用,還沒有明顯體現,在二季度可能加快。二是制造業投資增速雖然已過高點,但短期有反彈可能,因為增值稅改革、基建+地產等原因投資不弱。加之一季度的社融放量,二季度內需將有支撐。
一些專家更是表示,今年整體經濟走勢可能比預期值還有提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魏際剛就表示,雖然其他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有所放緩,但與此同時,中國的產業競爭力正在不斷提升,這一趨勢是外部需求放緩改變不了的。加之國內政策利好的作用,2019年中國經濟會企穩,而且會略有回升。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李鋒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