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老將深度剖析: PPP企業損失慘重是初心錯了, 賺取了不該賺的錢
本報記者 安麗芬 廣州報道
導讀
“環保企業本身可以參與PPP項目,他們可以參與到專業的、與環保整治有關的技術支持和服務,賺取應該 賺取的錢,但很多企業深度參與到整個工程去。而土建或其它建設,這些 不是環保企業hold得住的,或者說不是環保企業該賺的錢,如果硬要去賺這些錢,就會由此帶來風險,所以PPP企業在這一輪中損失慘重。”黃新之說。
資金鏈緊張、業績爆雷、債務違約、股價暴跌、易主、引入戰投……近半年以來,環保行業一片蕭瑟,尤其是PPP相關企業更是損失慘重。
2月14日,盛運環保(300090.SZ)曝出賬戶被凍結、37.5億元債務逾期,此前預計2018年將巨虧25億元。此外,神霧環保(300156.SZ)暴虧約15億元,美麗生態(000010.SZ)也預計虧損6億元到7.8億元。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去年下半年以來,已有逾10家環保企業易主或引入戰投,接盤方均為國資。
從環保龍頭碧水源(300070.SZ)、東方園林(002310.SZ)到三聚環保(300072.SZ)、永清環保(300187.SZ)等明星環保股,均未逃過引入國資救場的命運。
二級市場上,從去年年中以來,環保股普遍遭遇腰斬,幾乎維持單邊下跌的趨勢。
令環保公司損失慘重的外因和內因很多,在環保行業老將、首聯環境創始人黃新之看來,“前年和去年很多PPP企業出現問題實際上是初心錯了,賺取了不該賺的錢。”
初心錯了
黃新之是環保界一位老將,從20年前就在國內從事環保工作,有段時間去新加坡一家環保上市公司任職,四年前正式創立了首聯環境,專們做廢礦物油的再生處理。
海內外的環保行業從業經歷,令黃新之對目前國內環保企業的遭遇有著自己的見解。
“近兩三年,很多環保企業出現問題,我們發現很多是PPP的,而這些嚴重依賴于政府付費。實際上,政府大力推行PPP之后,很多地方也缺錢,實際上越有錢的政府越少做PPP。因此,很多PPP企業拿不到回款,再加上融資不利,就容易有現金流問題。”黃新之說。
PPP模式,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的一種項目運作模式。自2013年以來, PPP相關政策密集出臺,《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關于推進開發性金融支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有關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支持文件2013年-2015年間紛紛出臺。
很多環保企業也一哄而上,承政策春風大舉跑馬圈地。以東方園林為例,其本身是一家市政園林企業。2013年起,東方園林調整發展戰略推出生態業務板塊,提出水資源管理、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態修復、水景觀建設的“三位一體”生態綜合治理理念。
2014年,東方園林堅定了由傳統市政園林景觀業務向水生態治理轉型的決心,由傳統工程模式向第三方金融模式和PPP投資模式的轉型;2015年是其業務轉型最關鍵的一年,當年危廢處置也開始轉熱,東方園林就通過一系列并購又切入了工業危廢處理領域。
隨著國家對PPP模式的大力推進,東方園林利用在PPP方面的先發優勢,與多省市地方政府簽署了PPP項目協議并迅速落地。2016年,東方園林爆發式增長,當年凈利潤增幅高達115%,并收購了中山環保、上海立源等水處理公司。
2017年,插上PPP翅膀的東方園林多項指標創記錄,一時風光無限。當年實現營業收入152.26億元,較轉型前的2012年增長高達287%;當年凈利潤21.78億元,較2012年增長217%。
不僅東方園林,其他環保企業包括碧水源、盛運環保等發展路徑也類似,PPP大單拿到手軟、并購再開路、頻繁融資等貫穿了2014年-2017年,但隨之而來的是負債率日益攀高、應收賬款回款依然緩慢。
從2017年起,畫風突然轉變,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PPP監管政策,包括《關于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管理的通知》、《關于加強中央企業PPP業務財務風險管控的通知》等,再加上融資趨緊,PPP企業的日子一落千丈。
從鼓勵發展到爆發式增長再到眼下的一片蕭瑟,雖然有很多內外因,但黃新之認為,“前年和去年很多PPP企業出現問題實際上是初心錯了”。
“環保企業本身可以參與PPP項目,他們可以參與到專業的、與環保整治有關的技術支持和服務,賺取應該賺取的錢,但很多企業深度參與到整個工程去。而土建或其它建設,這些不是環保企業hold得住的,或者說不是環保企業該賺的錢,如果硬要去賺這些錢,就會由此帶來風險,所以PPP企業在這一輪中損失慘重。”黃新之說。
他認為,“有些PPP企業看見什么熱潮就沖過去,以賺錢為目的,把這個做成生意,而不是有情懷地做好一個事情,這些都出了問題。”黃新之進一步表示。
國資救場玄機
這一輪PPP企業出問題的幾乎全是民營企業,大型國資環保公司并未出現問題。原因是什么?
黃新之認為,這些大型國資環保公司本身就是做工程的,就是該他們賺的錢,該他們做的事情,而環保企業只需要做好專業的事情。結果很多環保企業就奔著工程去了,結果自然就出問題了。
“環保產業是政策驅動型產業,本身是國家該做的事情。去年下半年以來,很多國資入股民營企業,有些聲音說是國進民退,我認為并沒有,至少在環保產業沒有。環保產業本身應該是國有占主流,民營企業提供專業的細分服務,這是一個很正常的趨勢。”黃新之認為。
這一輪PPP企業遭遇的危局中,多地國資充當了“救火隊”角色,或受讓控股權,或以戰投的身份入股。
短短半年時間,已有逾10家環保上市公司引入國資概念。 1月11日,碧水源公告了實際控制人可能發生變更的公告,將本輪環保股集體易主推向了高潮。
此外,中金環境(300145.SZ)、美晨生態(300237.SZ)、環能科技(300425.SZ)、永清環保(300187.SZ)等實控人也已變更或擬變更為國資,東方園林、盛運環保等已引入或擬引入國資作為戰略股東。
耐人尋味的是,雖然是PPP專家,但黃新之在四年前創業時就刻意避開了PPP,“不依賴政府補貼就能運轉”是當時一個很重要的想法。
經過多番調研,其最終選定的廢礦物油處置業務不依賴于政府付費,自身的商業模型就可以運轉。
“國內還環保債是從20多年前開始的,有幾個步驟。第一個是從民眾能看到的污水治理開始,然后是垃圾、土壤、大氣,最后才到危廢,技術門檻也是從低到高,危廢是環保里啟動最晚的,面對的主體是企業。雖然民眾少接觸,但工業危廢對環境、民眾的影響是致命的。”黃新之稱。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解釋》為標志事件,環保產業對危廢開始重視,是環保產業啟動的最后一個板塊。
去年,首聯環境已完成A輪融資,近期又啟動了B輪融資。借鑒了目前大多環保公司的經驗以及自身的發展需求,面對有意向投資的多家機構,黃新之為首聯環境首選了國資股東。
“A輪進來的幾個都是上市公司老板自己做的私募,他們相信我們的團隊,不會給予太多的限制,因此對我們幫助很大;第二輪,選擇會傾向地方性金控,對我們的產業有一定的幫助。我們的發展重心以后會放在大灣區、山東、湖北,因此會選擇這些地方的國資機構。”黃新之說。
責任編輯:賈兆恒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