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2018年中國經濟:地方債堪憂 推進金融監管改革
胡艷明
經歷過2017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杠桿,得出GDP增速6.9%的成績單的中國宏觀經濟,在2018年的宏觀經濟走勢將會呈現什么樣的狀態?
經濟觀察報近期對22位知名金融機構首席經濟學家進行了《2018年宏觀經濟調查問卷》。2018年是否會延續過去一年的走勢,大部分受訪者似乎對2018年的經濟增長抱有樂觀的預測,但是具體到GDP增速、貨幣政策走向、房地產政策等問題,受訪者給出了莫衷一是的答案。
預見2018中國經濟,整體樂觀之外,地方債、金融監管改革、資金成本走高、貨幣政策“中性偏緊“等成為關鍵詞。
樂觀態度占比54.5%
在對2018年全球經濟形勢的選項上,普遍比較樂觀,超過九成的經濟學家認為“持樂觀態度,將保持復蘇態勢”,僅有4.6%選擇了“持悲觀態度,可能出現再次衰退”。
那首席經濟學家對2018年中國經濟形勢的看法持什么樣的態度?不同于對全球經濟的樂觀,有54.5%的受訪者表示“樂觀態度,經濟增速平穩”,27.3%的受訪者“持悲觀態度,經濟增速還會出現回落”。
2017年全國GDP增速達到6.9%,比2016年高了0.2個百分點,這也是經歷了連續6年經濟增速下跌后首次回升。經歷了2016年的GDP增速6.7%和2017年的6.9%,受訪者對于新的一年GDP增速預計依然比較中性保守,63.6%的受訪者認為會在6.5%~6.7%之間,”≥6.7%”和“≤6.5%”的選項權重相同,都是18.2%。具體到經濟走勢的曲線上,有50%的受訪者認為會是前高后低,27.3%認為會有小幅回落。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盡管2017年全年GDP增速6.9%,是自2010年以來首次回升,但幅度如此之小,不足以當作拐點來看待。“當前經濟發展態勢并未實質性脫離L型橫盤階段,更值得注意的是,本輪經濟的反彈,并未得到實際產量數據的支撐。從生產看,工業維持低位運行;從需求看,投資面臨下行壓力、消費總量難以提速,在人民幣升值背景下,出口回升的持續性有待觀察。”
對2018年上半年中國制造業經理人采購指數(PMI)的預測上,受訪者達成了一致觀點,均認為可能在50%~52%之間。關于CPI的指數區間,有逾九成受訪者選擇了“上漲2%~2.5%”,有9.1%的受訪者選擇了“上漲2.5%以上”。
2017年物價水平變化較大,CPI指數上漲1.6%,經濟學家普遍預計2.5%以內,可能通脹將會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度增長轉為高質量增長。李迅雷認為,關注總量的增速如何已經沒有太大意義,因為所有經濟體在邁向發達經濟體的過程中,增速都是無一例外地下行,即下行才是經濟轉型過程中的特征之一。
2017年呼吁倡導金融回歸實體經濟,以及央行實行了普惠金融定向降準的政策,但是經濟學家對于企業獲得貸款難易程度上仍然較為悲觀,90.9%選擇了“比較難”,9.1%選擇了“比較容易”。這一結果甚至超過了2017年的問卷調查結果:2017年逾五成受訪者認為“比較難”;“比較容易”的觀點占三成;三位受訪者選擇了“非常難”。
而對于中小企業獲得資金的成本情況,大部分經濟學家也同樣認為不容樂觀,95.5%認為會“走高”。這一結果也較2017年更嚴重,2017年問卷中,“走高”觀點占六成,“持平”的看法占35%。
2017年的人民幣匯率走出了一波讓市場震驚的上漲,從年初的6.9,而后經歷技術性回調、橫盤和加速升值,全年以5.81%升幅收官。在2018年開年,人民幣兌美元更是節節攀升,持續創出新高。但是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選項,有31.8%的受訪者選擇了“貶值”,認為“升值3%以內”的占比27.3%,認為會“升值3%~5%”的占比18.2%。
從貨幣政策走向來看,逾八成選擇了“中性偏緊”,31.8%認為央行2018年存款準備金率會“不調整”,在“其他選項”中,受訪者大多認為央行會進行定向調整或結構性調整,“將更多采用定向降準工具,持續優化信貸投放結構”一位受訪者補充道。超過六成認為2018年央行“不會加息,但會通過MLF、PSL變相加息”。
2017年,房地產政策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基調,成效顯著。預計未來房地產政策短期將堅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主體政策收緊趨勢不變。對2018年一線城市房價的整體判斷中,有接近六成選擇了“下跌10%以內”,有27.1%選擇了“上漲10%以內”。在2017年的問卷中,逾五成人認為2017年一線城市房價上漲10%以內,逾四成人判斷下跌,僅一成人認為上漲10%以上。
潛在風險
不同往年,在我們列出的十大中國潛在風險(多選題)中,“地方債務處理”占據了最高的選票,該觀點占比68.2%。另外比較高的幾項分別是“影子銀行風險”、“貧富差距過大”、“高杠桿”、“房地產深度調整”和“金融資管行業亂象”,占比分別為59.1%、50%、45.5%、40.9%和40.9%,其他選項相對較分散。
回看2017年的此項調查中,受訪者給出的最高選項是“高杠桿”,占比70%;緊隨其后的是“信用債風險”、“貧富差距”、“房地產深度調整”、“地方債務處理”、“企業創新和盈利能力不強”的觀點,占比分別為:58.82%、52.94%、50%、47%、40%。
李迅雷表示,盡管2018年GDP增速一定還會維持在6.5%以上,但仍需關注經濟去杠桿過程中的潛在風險,如隨著金融監管力度的加大,流動性問題也隨之而來,從而導致市場利率水平居高不下;在PPI下行,實體經濟的回報率面臨回落壓力的情況下,要防止局部風險的擴大化。
“2018年中國改革的著重點將在哪些領域”(多選題)中,逾八成選擇了“金融監管改革”,金融監管的步伐預計仍會穩步推進。“嚴監管”成為過去一年金融監管的主旋律,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后,金融行業去杠桿進程持續推進,201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作為未來三年三大攻堅戰之首。
本次關于改革重點領域中,除金融監管改革,“國企混改”仍占據了比較大的比重,為68.2%,“財稅體制”與“地方融資體制”、“淘汰鋼鐵、煤炭過剩產能”跟隨其后,分別是45.5%、36.4%、27.3%。
這一結果與2017年稍有差距,在2017年的預測中,八成觀點認為是“國企混改”;“財稅體制”與“金融監管改革”的觀點均占65%;“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及淘汰鋼鐵、煤炭過剩產能”的觀點均占四成;“加強環保產業發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觀點”分別占45%、40%、35%。“2018,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因素”中,有40.9%選擇了“美國經濟逐漸向好”。22.7%選擇了“歐洲、日本弱復蘇”,13.6%選擇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復蘇”。這一結果與2017年差距不大,在全年的問卷中,有五成受訪者認為是“美國經濟逐漸向好”;四成觀點認為是“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整體增長放緩”;17%的經濟學家選擇“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價格重拾升勢”。
上述調查結果也許不足以描述或判斷2018年中國經濟的走勢和政策方向,但通過問卷大體可以勾勒部分經濟學家對2018年的預判,總體樂觀,但是潛在風險仍不容小覷。
(本次問卷由本報記者歐陽曉紅、鄭一真、胡艷明、胡群、李意安、黃一帆、老盈盈、鄒晨輝執行完成。)
責任編輯:帥可聰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