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忠 ○編輯 浦泓毅
中國銀行前行長、現任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研究工作組組長李禮輝周五在第二屆全球區塊鏈峰會上表示,監管層需要介入金融區塊鏈的技術規則和法律規則的制定,而當下是最好時機。
李禮輝認為,區塊鏈完全“去中心化”的特性在金融領域并不適用,分布式和多中心化有望成為現實選擇。完全“去中心化”的結構只適用于比特幣這類流量很低、每秒幾筆的低頻次交易,而在金融應用場景中,高頻次是常態,因此“去中心化”并不適用。同時,金融區塊鏈還具有自己創造規則和自動實施規則的能力。可以稱之為“自規則”。
李禮輝認為,僅把區塊鏈金融的主要特征歸納為“分布式”和“自規則”也許不很準確,但希望引起金融監管者的重視。因為,區塊鏈技術的金融應用已經出現一些值得高度關注的動態。
比如“自流通貨幣”監管缺失。類似于比特幣、自稱為“數字貨幣”的“自流通貨幣”陸續出現,在參與者認可的范圍內已經可以作為支付工具和記賬單位,但它目前是無國別、無監管、無法律責任主體的。這類游離于監管之外的“自流通貨幣”有可能成為洗錢和非法融資的工具,必須注意防止新的技術被用于非法領域。
區塊鏈技術也存在風險隱患。前不久發生的以太坊The DAO眾籌資金被劫持的事件,以及Bitfinex交易所比特幣被盜的事件,暴露了區塊鏈現有技術結構上的重大漏洞。這說明,新技術開啟新應用也會帶來新風險。在金融領域規模化應用高新技術必須有安全性、可靠性權威驗證,必須注意防范技術壟斷風險和技術性操作風險。
同時,區塊鏈技術的金融應用還存在技術瓶頸。在核心基礎技術領域已有一些重大進展,但目前尚未達到生產級別。一些專家預計,區塊鏈核心基礎技術要取得突破,實現規模化應用可能需要1-3年的時間。
李禮輝認為,從金融監管視角來觀察,當前的主要問題是,對于區塊鏈技術在金融上的規模化應用各國尚未做好準備,對于如何制定技術規則和法律規則還缺乏具體的行動方案。鑒于區塊鏈金融的“分布式”和“自規則”特征,李禮輝認為,在區塊鏈金融的監管方面,不僅需要法律規則,同樣需要技術規則,而當前正是監管介入的合適時機。政策制定者需要充分認識技術規則對于金融監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準確分析和判斷技術規則與法律規則各自的優缺點,把握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將技術規則納入監管體系,優化設計,提高監管效率,降低合規成本。
責任編輯:張彥如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