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搖號新政,是既要也要還要的勝利
來源:北京商報
陶鳳
6月1日,北京市交通委官網接連發布多份文件對現有搖號購車政策進行調整。總結起來,無論是新增加的2萬個新能源車指標,還是調整積分規則、指標配額方面,均向“無車家庭”傾斜,給予這些家庭更多照顧。
自2011年第一次搖號購車以來,北京實施了將近十年的汽車限購政策迎來重要調整。以往,汽車限購主要目的是緩解交通擁堵壓力,但近年來不斷加碼鼓勵發展新能源汽車,則是為了環境保護,兩種訴求均需納入考慮。北京既要控制汽車數量,又要調整其結構,才能達到治堵和治污兩手抓。新能源汽車占比適當增加,能夠穩定持續為降低PM2.5提供支持,避免給現有交通盲目添堵。
疫情之后,以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汽車一直被視為重要選項。各地政府在通過減稅降費等措施為企業降低成本的同時,也在想方設法刺激汽車消費。而對比外部補貼等額外政策刺激,如果這些抑制消費的政策得以調整改善,不僅可以鼓勵消費,同時還可以節約大量的原來被錯配的資源,降低城市治理成本,是比單純的消費補貼政策還要有綜合收益。
但這個選項之于大城市病之下的一線城市,尤其是北京,則需要多重考量。根據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北京機動車保有量為636.5萬輛。基數巨大,意味著每增加一輛車都要精打細算。
首都治堵,既是經濟題,也是民生題。交通政策需要考量的因素,不止擁堵和空氣污染兩項。在此基礎上,限購政策如何救急,保證家庭生活迫切的出行需要,又成為政策設計最大的難點。從本次政策調整中不難看出,即便是釋放新能源車增量,并不是簡單粗暴的無目的和無方向投放。同時,“以家庭為單位”增設渠道,這種更加精細化人性化設計,便是在增量和概率中設置了優先級,在以治理大城市病為前提、形成的供需嚴重倒掛的市場環境中,給“更需要”的人增加補給。
搖號政策的調整,不是簡單的增與減,更不是一腳踩到低的“油門”和“剎車”。搖號政策調整既要考慮到現階段的特殊性,又要照顧到長期的可持續性。緩解甚至治愈首都擁堵頑疾,能否為其他類似北京的城市案例提供借鑒作用,幾乎成了當下中國城市最大的懸念。
最快地回應市場關切,最大限度地照顧民生,如此便是不折不扣的及時雨。在疫情之后的市場復蘇中,最是考驗政策靈活性和實用性的時候。政策工具包應有多種儲備,但這些儲備不應故步自封,而要與時俱進、與時俱變。在環保、促消費、保民生設計方面綜合施政,力求三方受益尋找最優解。
從長遠來看,首都城市布局的優化,大城市病的綜合改善,又為綜合治堵提供了助力。以此為契機,借鑒國際大都市的先進經驗,探索限制購車與限制用車,多元破題、標本兼顧將大有可為。
責任編輯:蔣曉桐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