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籌得5099元到賬2300元,救命錢豈能被平臺挪用? 來源:新京報
籌得5099元“救命錢”到賬2300元,剩下的救命錢到底去哪兒了?在媒體采訪中,該網絡眾籌平臺的負責人回答得相當坦誠——“公司挪了點款做其他項目”。
▲影視截圖
“通過平臺籌到5099元,只到賬2300元”,近日,一網絡眾籌平臺挪用“救命錢”的新聞引起輿論關注。
據《南寧晚報》報道,廣西患者老顏和廖女士分別通過“志愿者”介紹,到愛心聚力互聯網公益平臺籌救命錢。老顏籌到5099元,卻只有2300元到賬,如今老顏去世了,余款去向不明;廖女士籌得11262元,但直到出院仍沒拿到錢。病患家屬認為救命錢被“志愿者”私吞了,而“志愿者”表示,平臺運營方廣西榮懷科技有限公司還拖欠他的工錢。
除了扣除7%的手續費外,關于剩下的救命錢到底去哪兒了的問題,在媒體采訪中,該網絡眾籌平臺的負責人,回答倒也相當坦誠——“公司挪了點款做其他項目”。
對求助者來說,發起網絡眾籌的目的就是為了救急,尤其像老顏這樣的患者,善款有時真的能夠起到救命的作用。然而平臺打著公益的旗號,將眾籌來的資金挪作他用,導致救命錢遲遲無法到位,不僅傷害了求助者的合法權益,也褻瀆了捐贈者的愛心。
本次曝光的案例,可以說是網絡眾籌亂象的一個縮影。由于網絡眾籌不屬于《慈善法》規制的募捐行為,而是被認定為民事意義上的贈與,為求助者提供信息發布的互聯網眾籌平臺,不會受到像慈善組織那樣嚴格的監管。像這次涉事公司的負責人就強調,“不具備募捐資質”。定位的模糊,讓網絡眾籌的監管存在著一定的空白。
正如新聞所曝光的,這種空白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資金監管問題。求助信息發布后,眾籌來的資金并不會直接打入求助者的賬戶,而是會進入眾籌平臺。一旦平臺有資金挪用,或者資金鏈條斷裂,求助者可能就拿不到募集款項,得不到及時救治。
問題還不止于此。網絡眾籌畢竟是互聯網信息發布平臺,而不是慈善機構,有自己營生的邏輯。所以為了將平臺用戶基數做大,忽視審核義務,甚至放任求助者信息造假的詐捐、騙捐事件時有發生。
比如在民政部發布的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名錄之列的某知名眾籌平臺,不久前就被曝通過“掃樓”的方式地推拉業務,甚至協助求助者病歷造假。那些不在目錄之內的,可能會更加不規范。就像這次涉事的愛心聚力互聯網公益平臺,就被曝“只要有病人需要幫助,病人說什么,我們就寫什么”,“一天走訪一個縣,根本無法核實病人的家庭情況等信息”。
因此不難發現,在所謂愛心平臺的生意經下,有些公益募捐的真實底線,早已被公司業務高速擴張的功利邏輯所擊穿。更過分的是它“兩頭騙”,忽悠完捐贈者再忽悠求助者,將本該屬于求助者的救命錢都給挪用了,對社會愛心造成極大的傷害。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網絡眾籌不在《慈善法》的規制范圍內,但這種求助和贈與行為,依舊在民事意義上法律保障范圍內,除了相應的管理費用,平臺只是信息發布方,無權挪用。即便求助者身亡,錢也不是平臺的,而是得原路返回。
這次曝光的案例再次提醒,對網絡眾籌平臺得有更加清晰的監管定位。比如涉及資金的監管問題,有沒有可能采取保證金制度,或者將募捐資金由第三方賬戶托管?協助求助者造假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管理費到底多少才合適……在個案處理外,對這些問題也不妨盡早厘清,避免給某些眾籌平臺留下太多空子可鉆。
□熊志(媒體人)
編輯 胡博陽 校對 危卓
責任編輯:張文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