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期貨默默成長為“陽光少年”

玉米期貨默默成長為“陽光少年”
2018年11月22日 21:46 期貨日報

  “玉米期貨今年14歲,從呱呱墜地后的一鳴驚人,到產業政策突變后的默默成長,直至成為一個‘陽光少年’,其間,雖然經歷了太多的酸甜苦辣,但玉米期貨也收獲了很多,不但有了玉米淀粉這個自家兄弟,而且還迎來了當前市場化的新時代。美麗的景色在前方。”老玉米期貨投資者老米告訴期貨日報記者,玉米和玉米淀粉雖然都屬于大宗農產品,但由于玉米產業上游是“小農經濟”,產業中游是“現代商品經濟”,產業下游是“集約化產業經濟”,因此想要把整個產業鏈上的各環節很好地銜接起來,把這個產業發展壯大起來,還真不是一件容易事。數十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只有依靠市場這只靈巧的“手”才能達成心愿,而大連玉米與玉米淀粉期貨為這只“手”提供了工具與施展能力的平臺。

  1 從口糧到飼料糧、工業用糧與金融投資品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沒想著敞開肚皮吃,只要玉米面饃能讓我吃飽,我就不會來東北投奔親戚了。這旮旯天寒地凍的,哪有我們山東住著舒服。”老米說,這不是后悔話,東北作為他的第二故鄉,他喜愛這里,因為這里金黃的玉米吸引著他,但小時候為了一口吃的就背井離鄉遠離親人還是讓他耿耿于懷。

  老米說,數十年過去,國內玉米市場發生了本質變化,首先是玉米從主要的口糧變為飼料糧;其次是又從口糧和飼料糧共用變為工業用糧,用途擴大到很多領域;最后是玉米又成為金融投資品,合理運用大連玉米、玉米淀粉期貨工具不但可以規避經營風險,而且風險投資做得好還可以掙一部分風險管理利潤。

  對于老米的生意伙伴老于來說,其涉及玉米與玉米淀粉的主要業務集中在期貨市場,他對玉米市場的變化“竊喜”,他更看好玉米與玉米淀粉期現貨市場的未來。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玉米期貨上市以來,伴隨著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從無到有、從有至無,期貨市場的活躍度也經歷了起起落落。在臨儲政策實施前,玉米期貨穩步發展。2004年9月至2008年10月,玉米期貨日均成交量21萬手(單邊,下同),日均持倉量34萬手,月均交割量9萬噸。臨儲政策實施后,玉米價格波動幅度下降,玉米期貨市場規模顯著萎縮,經歷了長達7年的低迷。據統計,2008年11月至2015年4月臨儲政策改革傳聞出現前,玉米期貨日均成交量降至9萬手,日均持倉量降至26萬手,月均交割量只有5萬噸。

  盡管玉米期貨交易規模有所萎縮,但大連商品交易所從切合產業實際出發,不斷改進和完善各項制度。例如,2004—2014年,玉米期貨合約和交割制度主要經歷了三次較大調整:一是在2006年放寬水分指標,使玉米期貨的可供交割量進一步擴大;二是在2009年修改玉米期貨交割質量標準,使之與新發布實施的國家標準接軌;三是2012年成立農業品事業部,加大了對玉米品種的維護力度,根據市場意見,對交割相關業務規則進行大幅度修改和完善。

  這些基本制度和規則的完善埋下了優質的“火種”,當政策的“東風”吹來時,玉米期貨市場迅速“火”起來了。玉米臨儲政策取消后,玉米價格波動幅度加大,產業鏈相關主體風險管理需求激增,玉米期貨的交易和持倉規模迅速擴大。據統計,2016年玉米期貨日均成交量50萬手,日均持倉量113萬手,分別是臨儲政策傳聞出現前的5.6倍和4.3倍。

  據老于介紹,玉米期貨自2004年9月上市至今,已走過整整十四個年頭。其間,玉米產業經歷多次改革,期貨合約和制度適應現貨市場的變化不斷調整,唯一沒有改變的是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隨著我國玉米臨儲收購制度改革的推進,玉米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玉米價格波動加大,行業風險管理需求顯著增加。

  “一些啤酒是由玉米淀粉糖等發酵生產的,香煙、火腿腸等也與我們的生活十分緊密,其中很多商品含有玉米下游產品成分。現在玉米淀粉更是添加到煤球、混凝土里,而玉米淀粉糖替代白砂糖的趨勢不可逆轉,玉米淀粉替代與添加到面粉制品里已成為現實。”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于價格優勢明顯,特別是在玉米下游產品開發越來越細化、專業化、高品質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領域出現了玉米的身影,如在食糖市場,玉米淀粉糖已形成對白砂糖的全面擠壓態勢。而在食品與工業生產領域,玉米淀粉正在大量替代面粉、次粉、木薯粉等。此外,在水產飼料、能源化工等領域,玉米下游產品也在全面介入。

  今年秋季,記者在東北地區進行玉米市場調研時了解到,自從大連商品交易所通過制度創新,在玉米期貨市場開展集團化交割以來,玉米期貨市場服務產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很多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與涉農龍頭企業用上了期貨新工具。目前,玉米期貨集團交割庫與其延伸庫點更是設在了東北三省一區的田間地頭,農民根本不用再擔心賣糧難。

  老米說,玉米期貨集團化交割是大連商品交易所服務產業的一項創新制度,隨著近兩年各項舉措逐步實施,該制度在服務玉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生產要素跨區域整合,促進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展望未來,隨著國內玉米市場去庫存化的深入推進與臨時收購政策的完全退出,玉米與玉米淀粉期現貨套保需求會進一步增長,我國玉米和玉米淀粉期貨市場增長空間很大。

  2 產業集中度提高與企業規模化發展催生風險管理需求

  嘉吉中國區總裁劉軍告訴期貨日報記者,近年來,中國玉米與玉米深加工市場發展很快,這與玉米、玉米淀粉期貨工具的出現和期現貨市場互相培育、發展有很大的關系。

  一是產業企業規模擴大,市場集中度提高,競爭加劇。他剛到吉林做玉米深加工時,吉林省有27家企業,現在這個數量在不斷下降,預計最終會減少到2—3家。在市場集中度逐漸提升以后,未來企業間的競爭將是省份與省份之間的競爭甚至是區域和區域之間的競爭。過去一個產能60萬噸的玉米深加工企業算是大規模,現在這個門檻為100多萬噸。目前,在玉米深加工行業,前3名的企業規模都在500萬—700萬噸,甚至是上千萬噸。過去中國期貨市場之所以不發達,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規模太小。企業規模逐步擴大后,風險也日趨集中,產業企業利用期貨工具進行風險管理的需求就出現了。由此來看,玉米與玉米淀粉市場日趨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將為期貨工具的應用和風險管理業務的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期貨工具被產業企業廣泛使用以后,又將使得玉米與玉米淀粉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二是企業經營方法與生產技術標準化。目前,玉米與玉米淀粉企業在經營方法和生產技術上的差異越來越小,市場競爭更為精細化。企業要想在行業內生存下去,就需要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去獲取更多的市場資源。例如,在進行大宗原料采購時必須做好期貨套保操作,以及頭寸管理;在企業與客戶簽訂長期大訂單時,也需要充分利用期貨工具定價和管理風險。實際上,未來企業間的競爭將轉變為風控能力的競爭。當前,對大宗商品風險的把控能力已成為像嘉吉這樣大型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三是玉米上下游產業風險管理需求增強。從市場需求來看,無論是大的飲料企業還是食品企業,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即對大宗原料采購風險的控制。這些企業的原料采購從過去單純的每季度、每個月招標的現貨交易模式已逐漸演變為基差、長期合同等模式。作為大集團,要給下游客戶創造價值,不是讓客戶買到最便宜的玉米、玉米淀粉等原料,而是在未來一定期限內,給予他們價格的保障,以及為下游企業提供風險管理的高附加值服務。

  記者在部分大型玉米深加工企業調研時發現,他們正充分利用期貨市場平臺與期貨工具積極為自身創造良好的外部經營環境。例如,遼寧省開原市一家玉米深加工企業已參與了玉米淀粉期貨的交割業務,同時這家企業對參與玉米期貨交易也很有興趣。身處玉米主產區,加上近年來各類政策性庫存玉米出庫量較大,雖然企業不會直接從期貨市場采購原料,但當原料庫存較大,市場出現價格下行趨勢時,為規避風險,這家企業會對庫存原料進行賣出套保操作。

  據記者了解,為了充分整合企業資源,系統化地利用期貨工具,抓住市場機會,部分產業企業成立了專業化的期貨交易團隊和事業部,并采取了極為嚴格的風險控制體系,充分利用企業熟悉玉米產業的優勢,以及擁有玉米上中下游廣泛資源的特點,主要進行期現結合操作。

  “玉米深加工行業越來越像大豆壓榨行業,企業不能光指望經營玉米加工來掙錢,要把玉米加工領域看成一個可利用的資源來整合,充分利用期貨市場開展期現結合的買入、賣出套保操作。只有這樣企業才能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利用好市場不斷涌現的新工具,打開企業降本增效的渠道。”一家玉米深加工企業負責人表示,公司十分注重用期貨手段來規避經營風險等,當前正同下游重點客戶一起研究利用期貨市場點價銷售的模式,未來還將充分利用公司玉米深加工能力強的優勢,積極與期貨、保險等中介機構合作,服務好東北地區玉米產業的發展。

  從當前玉米深加工企業參與期貨交易的整體情況來看,大部分企業參與積極性很高,部分企業是集團統一操作,集團下屬企業配合交易;一些企業則成立專業團隊進行操作。從實際交易效果來看,期現結合的操作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經營風險,部分操作經驗豐富的企業收益較好。值得注意的是,期貨概念進入玉米深加工領域以后,很多企業在經營上有了新思維,部分企業已開始利用期貨市場進行產品的基差貿易等,一個傳統的產業注入了新鮮血液,到處充滿了活力。

  3 玉米與玉米淀粉市場化時代到來

  “從事玉米加工20多年來最大的感受是,現在市場終于放開了,玉米加工產業的春天來了。”在山東金玉米公司調研時,一位“老玉米”告訴期貨日報記者,經過高附加值的起步期、相對供需平衡的快速發展期以后,當前我國玉米加工產業已基本進入淘汰整合期。由于玉米加工產業上游市場化程度自臨儲政策退出后不斷提高,加上下游產業已完全市場化,中游加工產業的市場化程度又在進一步提升,玉米加工產業發展相對成熟。而在市場化條件下,市場將決定資源的配置,市場起主導作用,這有利于我國玉米淀粉深加工行業水平進一步提升,不僅是簡單的生產成本領先,下一步技術管理及各方面水平在國際市場也有領先的可能。

  據記者了解,市場放開以后,國內玉米價格自由波動,原來的人為抬價收購的現象消失了,如停止玉米收儲之后,玉米價格很快就下降到與市場供求關系相適應的水平,直接使得2016—2017年國內整個玉米深加工企業效益好轉。今年以來,產能快速回升,市場可能很快出現供過于求的狀況,此時市場淘汰整合行為就會出現,大中型加工企業必須使用各種手段與工具來降低經營風險。

  多年來,由于國內各項農產品收儲政策等調整頻繁,國內農產品市場外部環境多變,使得無論是大中型國營糧油企業還是個體商販,抑或是廣大種糧農民,均收入有限、生存艱難。如今國內農產品市場特別是玉米市場正在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這一方面為大中型國營、民營產業企業提供了發展機會,玉米小商販也有了更大的空間,另一方面也為規模化種植、實現種糧要達到優質優價目標等提供了基礎,更有利于下游玉米淀粉產業企業合理利用市場資源發展經營,并展開廣泛的競爭。更重要的是,玉米上中下游全部市場化,還十分有利于產業企業把業務延伸到全產業鏈,對期貨工具與市場平臺的利用會更充分。

  目前,由大連商品交易所支持的玉米“保險+期貨”等“三農”服務項目正在東北等主產區試點,一大批涉農龍頭企業利用市場放開的機會,憑借運用期貨工具較為成熟的優勢,廣泛地與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合作推廣“期貨+訂單”等種植模式。這不但可以實現玉米種植的規模化、良種化、高品質化,而且可以解決玉米的及時收購、儲存、流通與銷售問題。此外,一些涉農龍頭企業,近年來牢牢地抓住大連商品交易所在玉米主產區設置期貨集團交割倉庫與延伸庫的良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結合企業所在地農業產業的發展趨勢,以及種糧農民需要解決的實際困難與問題等,利用期貨工具與期貨市場平臺闖出了一條涉農龍頭企業帶著種糧農民共同致富的道路。社會發展了,科技進步了,金融資本來了,學之用之是每一位現代農民的必經歷程。另外,大連商品交易所和有關機構在玉米產區還建立了產業培育基地,開展了系列培訓活動,為廣大涉農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和農民普及期貨知識,讓企業和農戶學會利用期貨市場工具,規避經營風險。

  整體來看,玉米上、中、下游產業市場化程度的提升使得市場機制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在“市場決策”優于“拍腦袋”的前提下,玉米與玉米期現貨市場美好的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責任編輯:張瑤

玉米 淀粉糖 玉米期貨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2-27 華培動力 603121 11.79
  • 12-18 紫金銀行 601860 3.14
  • 12-13 青島銀行 002948 --
  • 12-12 利通電子 603629 --
  • 12-04 愛朋醫療 300753 15.8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