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震蕩是2021年A股主旋律,然而對于公募基金而言,“黃金時代”才剛剛開啟。
這一年,公募基金創新產品推陳出新,行業整體規模再創新高,A股流通市值占比節節攀升。
在全新發展階段與格局之下,公募基金行業正承擔著時代賦予的使命。行業堅守“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初心,持續強化投研能力,為居民財富保值增值貢獻專業力量。除此之外,公募基金以自身高質量發展,助力資本市場發展,提升優質企業直接融資效率,服務實體經濟,履行社會責任,為社會持續創造長期價值。
歲末已至,證券時報以十大關鍵詞盤點基金行業2021年的好光景,愿公募基金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再鑄輝煌!
1 25萬億
延續過去兩年的凌厲走勢,2021年公募基金繼續高歌猛進,行業規模接連創下歷史新高。
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1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7家,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達25.32萬億元,這是基金行業公募基金總規模的歷史最高值,顯然2021年又是乘風破浪、蓬勃發展的一年。
截至12月20日,全年新發基金規模達2.9萬億元,逼近3萬億元。此外,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總市值達到5.72萬億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8.31%,兩項核心數據繼續同步上行,為近十年來的最高水平。
作為A股機構化的重要力量之一,公募基金的快速發展,有利于推動中國科技創新和經濟轉型,優化資源配置,并將在推動中國資本市場走向成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公募基金作為理性的專業機構投資者,話語權的提升有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融資環境的優化、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及A股市場的長期穩定。
2 創新引領
2021年,在監管的鼓勵和支持下,基金行業創新產品不斷涌現,例如公募REITs、FOF-LOF、同業存單指數基金、增強型ETF等等,不僅進一步完善了國內金融產品的圖譜,而且為投資者資產配置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工具。
例如,FOF在今年迎來了創新再升級,首批FOF-LOF基金獲批發行,填補了上市FOF的空白。該類產品兼具FOF和LOF產品的優勢,一方面可以為持有人提供基金配置方案,解決投資者選基難的困擾;另一方面又能像LOF上市交易,改善流動性,優化投資者持有體驗。
此外,在今年規模大爆發的ETF領域,首批雙創50ETF、首批恒生科技ETF、首批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ETF等重磅產品陸續獲批并發行上市,為海內外投資者布局中國市場提供了更多便捷的工具。臨近年末,首批增強型ETF也陸續開啟發行,將指數增強和ETF強強聯合,兼顧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的優勢,為指數投資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
3 投顧變局
投顧試點已滿2周年,包括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券商、第三方機構和銀行在內的57家機構獲準開展了公募基金投資顧問服務,財富管理市場開始了從賣方向買方投顧時代的轉變之路。
過去兩年時間,北上廣基金投顧業務不僅在規模數量上迎來擴容,投顧服務的各項指引也在不斷細化和規范。監管部門發布《關于規范基金投資建議活動的通知》,規定不具有基金投顧業務資格的機構不得提供基金投資組合策略投資建議,不得提供基金組合中具體基金構成比例建議,不得展示基金組合的業績,不得提供調倉建議。
基金投顧業務是幫助投資者更好投資基金、踐行中國公募基金行業普惠金融使命的一個探索。在買方投顧模式下,基金投資顧問的利益與客戶利益綁定,以實現客戶資產增值、降低客戶投資成本為第一目標,機構與客戶將從傳統的買賣交易關系轉化為相互信任的良性合作關系。
業內人士認為,基金投資顧問這一新業務模式的推出,豐富了基金行業資產管理的內涵,拓寬了基金行業提升居民財富管理服務水平的路徑,對培育代表投資者利益的市場買方代理中介機構、改變傳統賣方代理為主的基金銷售模式、打造新型買方代理的投資顧問生態有重要意義,通過專業機構引導投資者長期理性投資,切實提高投資者的獲得感。
4 渠道之戰
自從基金業協會公布每季度代銷機構的公募基金保有量規模前百強榜單以后,基金銷售機構的真正實力成為了“明牌”。
今年二季度,首家萬億級非貨幣基金銷售機構誕生。擁有互聯網流量優勢的螞蟻基金二季度末非貨幣市場公募基金保有規模達到10594億元,環比增長19%,穩居市場第一并成為首家非貨銷售保有規模突破萬億元的基金銷售機構。
截至三季度末,非貨幣基金保有規模超過4000億元的有6家機構,除了螞蟻基金以外,其次是招商銀行,保有規模為7810億元。此外,天天基金的保有規模繼二季度超越建設銀行后,又超越了工商銀行,在所有代銷機構中排名第三。
另外,截至三季度末,股票基金+混合基金保有規模超過2000億元的有8家機構,招商銀行仍然穩坐頭把交椅,保有規模高達7307億元;其次是螞蟻基金、工商銀行,保有規模分別達到6810億元、5207億元;天天基金、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的保有規模也超過2000億元。
以招行、平安為代表的股份制銀行調降基金代銷手續費備受關注,除了“搶奪長尾客戶”以外,還有中間業務布局、泛金融場景構建、大財富管理藍圖等戰略意圖。
券商躋身百強的數量占據半壁江山。權益投資時代的到來,使得對資本市場有深刻理解的券商,在基金代銷上優勢盡顯,財富管理轉型初見成效。
5 ESG投資
所謂ESG,是指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個單詞首字母的縮寫,屬于長期可持續發展投資的主要分支。
據基金業協會統計,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綠色、可持續、ESG等方向的公私募基金數量接近1000只,規模合計7900多億元,較去年底規模增長36%。其中,公募基金190多只,管理規模4100多億元;私募基金800只,管理規模3700億元,90%為股權創投基金。
基金業協會還在今年正式成立綠色與可持續投資委員會,委員會將積極加強基礎研究,服務資產端環境治理;適時完善綠色投資指引,規范綠色投研制度、綠色投資方法和綠色產品發行;持續推動綠色資產估值方法、綠色投資組合比較基準,完善市場環境,吸引更多資金尤其是長期資金進入綠色投資領域。
不少頭部基金公司秉持ESG投資的價值內核,從理念、投研、組織、產品、IT等方面入手,持續推進公司ESG投資體系建設,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由戰略目標、組織架構、評價體系和投資框架等構成的ESG責任投資體系。
6 外資公募
2021年可視為外資公募的元年。貝萊德、富達國際和路博邁獲得證監會批復,可在中國設立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公司,另有多家公司已提交申請,正等待批復中。
貝萊德是第一家獲得證監會批準、以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形式開展業務活動的外資獨資公司。2021年6月,貝萊德基金獲展業資質,10天后正式開業,7月1日遞交了首只產品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混合的申請,8月16日產品正式獲批,8月30日啟動募集,9月3日提前結募。
8月,富達國際獲得證監會批復,同意富達在中國設立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公司。9月,路博邁基金亦獲得批復。
外資巨頭紛紛入場,將為國內投資者帶來成熟專業、多樣化的投資策略和管理模式,然而國內公募競爭已然白熱化,二八效應甚至一九效應顯現,外資公募究竟“是騾子是馬”,能否動搖現有的行業格局尚待觀察。
7 “黑馬”基金
隨著市場風格的劇烈切換,基金經理在今年迎來大洗牌,一批“黑馬”基金經理脫穎而出,業績領跑市場。
數據顯示,截至12月23日,今年業績排名前20的權益類基金中,有10只的基金經理投資年限均不足3年。其中,崔宸龍管理的前海開源公用事業股票基金以超118%的年內收益位居行業第一。從履歷來看,崔宸龍2020年7月才新任職基金經理,基金管理年限僅1.45年,該基金也是其管理的第一只產品,可謂“出道即巔峰”。
此外,華安基金劉暢暢、交銀施羅德基金楊金金、中歐基金劉偉偉等多位姓名為“ABB”式的基金經理都在今年業績優秀,由于他們的基金凈值表現出穩定的增長趨勢,這些基金經理被不少基民稱為“畫線藝術家”,是現階段基金圈炙手可熱的后起之秀。
憑借著優異的業績,上述“黑馬”基金經理迅速出圈,吸引不少投資者隨風而至,基金管理規模也水漲船高。以崔宸龍為例,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其合計管理規模已經高達232.79億元,相比年初的6.74億元增長了超33倍。
8 公募REITs
雖然政策層面的搭建早在2020年就已完成,但直到今年,公募REITs才正式落地,并迎來了兩批產品的發行、上市和平穩運作,目前已經是市場的熱門品種。
其中,首批公募REITs在今年5月份獲批并啟動發行,6月正式上市。首批產品引來了眾多銀行、保險、私募等機構投資者,以及眾多公眾投資者認購,多只產品配售比例低于10%,中航基金旗下的首鋼綠能REIT更是以1.759%的基金配售比例刷新了公募新低紀錄。6月21日,首批公募REITs正式上市首日就有產品開盤大漲20%,截至12月23日最高漲幅超45%。
首批公募REITs珠玉在前,11月,第二批兩只公募REITs產品也正式公開發行,在面向公眾投資者的發售當日引來近200億資金追捧,配售比例分別為2.138%、1.969%。其中,12月17日,建信中關村REIT在上交所上市交易,開盤即封死30%漲停,成為第一只上市首日即漲停的公募REITs。
作為另類投資工具,公募REITs填補了國內資本市場的空白,其與股票、債券等資產在風險收益特征上的差異性,也可以助力投資者實現多元資產配置,進一步分散組合風險。
9 業績分化
從主動權益類基金整體來看,當崔宸龍管理的前海開源公用事業以超118%的年內收益位居行業第一時,也有基金以-34.57%的收益墊底,首尾相差超150%。
而造成上述基金業績分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今年A股市場風格的結構性分化,新能源、軍工等賽道一路高歌猛進,而消費、醫療等曾經的核心資產卻在今年跌跌不休,地產、保險等行業更是萎靡,使得基金產品業績冰火兩重天。
例如,今年業績十強的持倉主要集中在新能源上,而今年某業績靠后的基金卻重倉了醫藥板塊。對此,崔宸龍表示,新能源賽道是在眾多賽道中選擇的結果,并非為了一到兩年的投資機會和業績排名。
10 ETF大爆發
在股市的結構性行情下,權益類ETF的規模在今年迎來大爆發。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22日,全市場542只權益類ETF總規模已經達到10003.67億元,正式突破萬億大關,這對于國內ETF市場來說無疑是一個里程碑時刻。
從單只產品來看,規模最大的3只ETF仍是老牌寬基產品,分別為華夏上證50ETF、南方中證500ETF、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此外,今年以來,還有不少行業主題ETF規模突破200億元,包括國泰的證券公司ETF、華寶的券商ETF等,全市場百億權益ETF產品已經超20只。
從基金公司管理規模來看,華夏基金的權益類ETF規模達到2275.94億元,位居全行業第一;其次為易方達基金,管理規模達到1257.27億元,兩家合計規模占全市場權益類ETF規模超35%,馬太效應凸顯;緊隨其后的分別為國泰基金(927.7億元)、華泰柏瑞基金(878億元)和南方基金(841.2億元)。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