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公募基金矢志耕耘砥礪奮進。如今每2個中國人中就有1個基民,我們正在尋找與基金有故事的你。【基金20年:牢記使命 揚帆資管新時代】【公募20年:行業掌舵者寄語》】
民生加銀基金總經理吳劍飛:二十年韶華 惟精惟一
|
來源:中國基金報 記者 劉芬
中國基金業發展20年來,在1000多位公募基金經理中誕生了這樣一個極少數群體,他們既是拼搏在投資一線的基金經理,又是領導基金公司發展的總經理。在122家有產品發行的基金公司中,這樣有著雙重身份的總經理僅有3位,民生加銀基金總經理吳劍飛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國內公募行業,投研出身的公司總經理大多慢慢從投資一線退出,而吳劍飛從2015年6月正式出任民生加銀基金總經理以來,依然一個人管理著民生加銀景氣行業混合基金。
除了是總經理身份的基金經理,吳劍飛還是從業時間最長的現任權益投資基金經理之一。吳劍飛2000年入行,2005年正式擔任基金經理,此后擔任過建信基金股票投資部副總監、平安資管股票投資部總經理;2011年入職民生加銀基金,現任總經理、黨委副書記、董事、投資決策委員會主席。
作為基金經理,吳劍飛的投資業績可圈可點。他先后在泰達宏利基金、建信基金及民生加銀基金任職,他曾經管理的建信恒久價值混合在近4年的任期里共計為投資者賺取了201.17%的收益;截至2018年1月19日,他目前管理的民生加銀景氣行業混合成立以來每個完整年度均取得正收益,自成立以來收益率為134.10%(數據來源:銀河證券)。
作為總經理,吳劍飛自2015年執掌民生加銀基金后提出了體制革新三大戰略,并著手改革優化投研體系。三大業務戰略即客戶服務戰略、產品戰略和互聯網金融戰略,其中,客戶服務戰略穩居核心,產品戰略為基礎,而互聯網金融戰略則為新的發展路徑,三大戰略聯合發力,助力公司騰飛;在投研體系優化方面,他提出了投資研究“三化”的要求,即研究方法標準化、研究品種模型化、研究管理流程化,這種嚴格統一的標準,既能保證高水準的研究質量,又能夠高效地讓基金經理提取信息。2015年6月,吳劍飛上任之初,民生加銀基金的公募管理規模為545億元,截至2017年底,規模已達1058億元,接近翻倍。他提出的“責任、超越、志趣”的公司文化和“風控第一,反省共享,兼容并包”的投研文化已逐漸成為民生加銀基金的風骨。
近期,吳劍飛接受了中國基金報記者采訪,分享了近20年的從業心路歷程、身兼總經理與基金經理的價值追求,闡釋了頗具儒家智慧的投資理念,既分享了成功心得,也不諱言曾經所遇的壓力與阻力。
不叫堅守,而是享受
中國基金報記者:從什么時候開始對投資感興趣?發現興趣后,你是如何選擇投資這個領域作為終身職業?
吳劍飛:我對投資感興趣是上大學的時候,因為我父親是教授計算機的老師,我在他的實驗室正好看到K線圖,就很好奇。當時我在想,那么多公司,為什么那么多互未謀面的人獨立決策,股價卻經常在一天當中同漲同跌?這個波動是怎么來的?其中的規律是什么?我就是帶著這些問題走上投資之路的。
中國基金報記者:身兼資產管理者和公司管理者兩個身份,有什么體會?
吳劍飛:基金公司總經理是一個事業,基金經理是一個專業,基金經理做投資更多的是我的一個興趣,而總經理則要求更多的是一份責任,比如說服務,要服務我們的員工,服務我們的股東,更需要有開拓的精神。基金經理更多的是要強調內省和個人的修養。能夠把興趣結合到事業當中,這可能是中國人比較希望的一種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于我個人而言,需要不斷省察、存養,更好地為民生加銀、為投資者服務。
中國基金報記者:作為業內為數不多親自管產品的總經理,如何平衡管理與投資工作?
吳劍飛:做好平衡,還是跟方法論相關。做任何事情,第一要提煉出自己的方法論,第二要鞏固好自己的價值觀,第三要找到關鍵點。把這三個事情做好了,就能夠完成多線程工作。
中國基金報記者:你從業將近20年,幾乎伴隨中國基金業共同成長,你會一直堅守公募行業嗎?
吳劍飛:不叫堅守,是一種享受。
我投身公募基金的重要原因是特別喜歡這個“公”字,“公”字包含兩層意思:
第一個“公”字體現了人類對未來社會最美好的向往,從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到馬克思提的共產主義,確確實實是天下大同觀,包括中國的“天下為公”,所以,這個“公”代表著一種美好的理想,雖然個人收益不是最大的,但人本質上是依靠理想生活的。
第二個“公”字是傳統知識分子在中國最高的修養境界,《金剛經》里面講究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最終是要擺脫自我的困擾和煩惱。在儒家學說當中叫做“存天理、去人欲”,講究不要有過多的私欲煩擾,雖有點極端,但也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個人修養的一種最高境界。
此外,公募確確實實可以為最底層的老百姓提供專業的投資服務。
有所為,有所不為
中國基金報記者:民生加銀基金這幾年取得了很好的業績,而且2017年底剔除貨幣基金以后資產管理規模排名也提升了不少,公司這些年做了哪些工作,使得業績和規模實現了高增長?
吳劍飛:我覺得基金公司的方向比速度更重要,速度是方向的一個結果,不能刻意追求速度。把基金行業作為一個資產管理行業的本質和規律弄清楚、把握好,規模自然而然就上去了。我覺得這幾年最重要的是把握住基金公司的基本經營規律,無非三點:第一,在投資能力上的點滴積累;第二,在管理規模上的循序漸進;第三,對待風險控制要戰戰兢兢。把握好這三個基本原則,任何工作都圍繞這三個基本原則開展,對公司的經營管理就會越來越順手。
至于說做了什么工作,我認為沒做什么事更重要。比如,在2015年分級基金盛行時,我們經過慎重考慮,認為分級基金是不符合投資者或者說老百姓投資公募基金的初衷,是一個高杠桿且帶有博弈色彩的純工具,我們就沒做。雖然當時損失了一些規模和管理費,后來看我認為是值得的。第二,沒做保本基金,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保本基金發展迅速,但是我們經過考慮也覺得保本基金不適合公募的 “買者自負、賣者盡責”的基本原則,所以我們也沒做。短期看來也有一些損失,但長期看來是對的。第三個是沒投樂視網,大家看到很多機構都買了,有的甚至持有不少,但我們所有的基金一股沒買,不是說誰要求的,而是基于長期以來形成基本的戰略判斷和風險收益的評估。
中國基金報記者:民生加銀基金當前的戰略布局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管理規模迅速發展,未來三到五年還有什么規劃和布局?
吳劍飛:我認為戰略的規劃要從經營的原則出發,從兩個方面貫徹:第一個方面是養老金,因為中國是人口大國,也是老齡化的大國,公募基金作為機構投資者的中堅力量,應該戰略性布局。第二個是智能化的投研,我們想逐步開發一套系統,把主觀的人為決策體系適度地固化到系統當中去,從信息的搜集,到信息的處理,乃至信息的反應都能夠智能化處理。
激勵是一個體系,
而不是一兩項制度
中國基金報記者:民生加銀屬于雙銀行系基金公司,激勵機制建設受到的約束相對較大,你是如何突破激勵機制創新?未來三到五年,民生加銀的激勵機制還會有改革嗎?
吳劍飛:銀行系基金公司有兩大特點,第一是總體更加注重規范運作和風險控制,第二有銀行這個強大的平臺支持,這個平臺不僅是在銷售,在其他的各個方面,包括組織建設、黨建、運營、風控及信用風險,我們也是跟銀行同步合作,這是銀行系基金的優勢。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銀行系基金天然占據了大量的金融資源和客戶資源,有利于銀行系基金比較快地做大。但是,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銀行系基金在市場化精神、激勵機制的靈活性等方面,它可能會受一點約束。民生加銀基金正好把這兩個優勢結合起來了,一方面,它有銀行的平臺提供強大的支持和規范;另一方面,民生銀行也是所有中大型股份制銀行里面唯一的一家民營銀行,能夠提供一個既能把銀行的優勢充分發揮,又能把市場化的機制融合到一起的平臺。
激勵機制主要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基金公司核心問題是投資者、員工、股東三者之間的利益平衡或者最大化。所以,核心的激勵機制解決的是投資者和基金經理利益的不對稱問題,例如我們實施的虛擬持基制。如果在考評中增加規模的權重,那這個激勵方式是解決了基金經理和基金管理公司利益問題,因為基金經理更關注的是業績,基金公司同時也關注規模。
最后,如果要解決員工和股東之間的利益平衡問題,即是解決一個內部的信托和代理人關系的問題,因而要靠股權激勵來實現,所以激勵是一個體系,而不是一兩項制度。
讓每一位員工找到
價值和成就感
中國基金報記者:從基金經理到投資總監,再到執掌基金公司的總經理,既要做好投資,同時又要做好管理,你對留住優秀人才特別是基金經理有什么思考和體會?
吳劍飛:我想真正優秀的人不需要很強的外在的激勵,更不需要很多外在的管束,這是最重要的前提。基金經理不是靠管的,老想著去管人家,根本點就出了問題,作為總經理更多的是為他們提供服務。
第一,要讓優秀的人有自由施展能力和才華的平臺和空間,干得愉快,這是本質。在工作中,除了能養家糊口外,更多要感到工作的快樂。民生加銀講究兼容并包,就是要讓基金經理的個性和他的投資方式相匹配,他喜歡怎么投,就放手讓他怎么做,人只有在愉快的環境中才能干好事情,才能創新發展。因為我是基金經理出身,尊重他們就是尊重自己。我們要打造一家尊重個體的基金公司,要以人為本、發自內心地尊重。
第二,要提供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及激勵。激勵不能太高,但也不能太低;太低了容易造成人才流失,太高了容易扭曲和異化基金經理的心理。
第三,要激勵中后臺人才,這是很重要的一點。現在一說激勵好像就是說激勵基金經理,這不是正確的觀念,基金經理是基金公司的一個組成部分,少了一個基金經理沒關系,但要少了一個后臺,比如做運營的,做清算的,做IT的,那基金公司一天就開不了張,所以,我非常關注后臺,基金經理基本不需要我怎么管的。我倡導后臺要中臺化,中臺要前臺化,核心是要讓公司的每一位員工在這里能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成就感。
風控為基 價值為體 策略為用
中國基金報記者:你管理的民生加銀景氣行業混合基金的業績非常優秀,過往管理過的產品亦有不錯的業績表現,從業近20年,你的投資理念和投資模式是什么?形成這種投資風格經歷了哪些比較大的心路變化?
吳劍飛:要做好投資一定要了解資本市場的特點和規律,特別是要理解中國資本市場的特點和規律。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找到一套適應中國市場的投資策略和體系,這個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都是教條主義和刻舟求劍。中國的目標市場和GDP的相關性比較弱,波動性比較強,風格輪動比較顯著,股價的核心驅動因子在不停變化,優秀公司的比例較低,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要求我們第一要以風險控制為基,第二要以價值為體,進入組合的任何一個公司,是要經過嚴格的公司分析和財務評價。第三要策略為用,在不同的時間段,策略、打法都應該是不同的。這三個是基本的投資邏輯。
形成這種投資風格基于實踐,從經驗中來,但是又要對經驗不斷地揚棄。“風控為基”、“價值為體”都比較容易理解,不具體展開。什么叫策略為用?策略包含了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打法,簡單把它分成進攻階段、防御階段、相持階段,在每個階段打法都不一樣,每個階段都要處理好這些關系:
第一,集中和分散的關系,有的時候該集中持有,有的時候要分散持有,從西方理論來講,集中就是巴菲特指的要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圍內做自己懂的東西,分散要根據馬克維茨的投資組合理論做到分散管理,一定要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什么時候該集中,什么時候該分散。
第二,順勢和逆勢的關系,有的時候該尊重市場,敬畏市場,順勢投資;有的時候要保持自己的獨立判斷和個體精神,獨立思考做逆勢投資。
第三,進攻和防御的關系。策略清晰后,再進一步到選股層面、風格層面,要處理周期和消費的關系,成長和價值的關系,大盤股和小盤股的關系等。
不忘初心,惟精惟一
中國基金報記者:中國基金業發展至今已20年,你在公募基金工作的經歷也非常長了,能不能在整個行業變遷當中分享幾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簡單概括一下你在公募行業這么多年的一個心路歷程。
吳劍飛:我覺得三件事情對整個公募基金行業來講都是具有歷史性意義的。
一是封閉式基金轉化為開放式基金。封閉式基金原來是掛牌交易,投資者在場內互相買賣,更多帶有博弈色彩;開放式基金讓凈值和價格完全對應,更多地體現了投資的設想,能引導投資者更多地關注價值或凈值,而不是關注交易價格的波動。封轉開是對投資者理念的引導和改善,這是很重要的事情。
二是2005年監管開始允許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在此之前是券商和信托可設立基金公司,這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分業經營的傳統格局,是一個重大的制度突破。
三是2017年11月一行三會發的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其重要意義在于經歷了這么多年的金融大發展后,資管新規將重新讓資產管理行業確實回歸本原,杠桿、嵌套、保本、資金池等,都要被逐一清理,真正回歸到“買者自負、賣者盡責”凈值化的資產管理。資管新規如果嚴格實行、逐步消化的話,將給公募基金帶來一個歷史性機遇,也會帶來一個跨越式的發展。
至于心路歷程,我想說的是“不忘初心,惟精惟一”,萬里長征才走了一小段。
中國基金報記者:回首中國基金業20年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你認為哪些經驗與教訓最值得反思?對于中國基金業未來的發展,你認為哪些創新最值得期待?
吳劍飛:我認為最值得總結的經驗就是2015年的分級基金,我們剛才講開放式基金對封閉式基金是一個重大的思路改變,就是把一個博弈性工具變成一個投資型產品,但分級基金剛好相反,是把一個投資型的產品變成一個博弈性的杠桿工具。目前很多分級基金流動性受限,這個可能是最重要的教訓。
我想最值得期待的創新還是養老金投資在政策、投資管理模式乃至稅收方面的一些突破和創新,這對公募基金乃至資產管理行業來說,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