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旨在以最普惠價格為最廣泛群體提供金融服務,是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體現,是推動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初心使命,踐行善本金融的生動實踐。過去十年,我國普惠金融事業高速發展,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和可得性顯著提高。站在歷史新階段,黨和國家對普惠金融提出新要求,人民群眾對普惠金融提出新需求。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普惠金融作為其中重要的一篇,對我國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深刻理解發展普惠金融的意義
普惠金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小微經濟是社會經濟的毛細血管,是我國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貢獻了我國很大一部分GDP和稅收,對穩定經濟、擴大就業、改善民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普惠金融向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豐富的信貸產品,拓寬融資渠道,改善其融資難、融資貴狀況,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此外,普惠金融為我國經濟發展最需要關心的群體提供金融服務,完善農村金融配套設施,注入資金支持鄉村振興。近年來,“三農”領域普惠金融服務持續擴面、增量,2023年末全國本外幣涉農貸款余額為56.6萬億元。
普惠金融是推動金融向善、回歸服務實體經濟初心的必由之路。金融具有功能性和盈利性雙重特征。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其盈利性不斷強化,導致“好的企業搶著服務、過度服務,中小微企業缺乏專業服務”的現象時有發生。踐行金融向善,需構建與之契合的經營模式與行業文化,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性放在首位,將金融資源配置到改善民生、促進共同富裕的領域。普惠金融以最惠價格為小微企業、農民等提供金融服務,讓社會各階層和群體的金融需求都能被有效滿足,推動小微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
普惠金融是商業銀行夯基壘業的必然選擇。普惠金融天然具有“小額、分散”的特征,能夠將有限的信貸資源惠及更多客戶,有利于商業銀行建立廣泛且優質的客群基礎,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平滑經濟周期帶來的影響,有效降低經營風險。
客觀認識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
深耕十年,我國普惠金融事業取得矚目成就,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和可得性實現質的飛躍。盡管如此,普惠金融目前的發展水平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要求仍有差距,面臨以下難題與挑戰。
長尾客戶金融需求多樣化與服務成本高的矛盾。截至2023年末,我國普惠小微授信客戶為6166萬戶,而全國登記在冊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約1.7億戶,授信覆蓋率不足40%,另有5億人口居住在鄉村,長尾客戶數量龐大,對普惠金融的需求多樣且急迫。然而,一方面,普惠小微貸款戶均余額較低,2023年末僅不到50萬元;另一方面,企業經營情況調查、行業發展分析、抵押物評估與登記、貸后管理及鄉村線下服務等小微貸款服務成本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導致商業銀行開展普惠金融業務面臨挑戰。
依賴抵押增信與缺少抵押品的矛盾。普惠客戶大多經營規模較小,經營能力偏弱,第一還款來源不穩定,因此,為了降低貸款損失,抵押擔保是目前普惠金融業務主要的增信方式。然而普惠客戶往往“家底薄”、需求急,以輕資產的科創企業為例,其抵押物少,按照傳統信貸模式往往難以獲得貸款。為此,各大銀行陸續創新信用貸款產品,以純信用擔保方式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貸款,但市場占比不高,2023年全國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比重不足20%。抵押擔保仍是目前最主要的風險緩釋手段。
普惠金融高風險與低利率的矛盾。普惠金融風險高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普惠客戶經營風險較高。普惠客戶普遍存在資產規模小、技術實力弱、產品和服務可替代性高等問題,盈利能力和還款能力不穩定。中國小微經營者調查2024年一季度報告暨2024年二季度中國小微經營者信心指數報告數據表明,小微經營者中約二成凈利潤率為負,約二成盈虧平衡。二是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信息不對稱理論認為,企業內部人可能憑借其信息優勢損害外部人利益。《公司法》要求公司必須設立互相制約的組織架構及內部監督機制,監管進一步明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時間和渠道。分析師、媒體、證券交易所、證監會等外部監督也能有效緩解企業信息不對稱狀況,抑制企業利用信息不對稱進行會計舞弊、過度投資等行為。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小微企業的實際控制人在公司管理方面擁有絕對話語權,內部監督機制制約能力較弱;財務數據往往未經第三方審計,也沒有強制的信息披露要求。因此,銀行缺乏可信渠道了解企業的真實經營情況、評估企業還款能力等。農戶、個體戶的經營信息則更不透明,增加了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
在政府重視、監管要求、社會關注的推動下,我國新發放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逐年下降,從2017年的7.9%下降至2024年一季度的4.42%,利差顯著收窄,小微企業受益明顯。普惠金融的內涵是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小微群體提供適當的、有效的金融服務,若要解決高風險與低價格的矛盾,實現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必須從普惠金融高風險入手對癥下藥。
浙商銀行數字普惠金融迸發新的活力
數字化改革浪潮下,浙商銀行高度重視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積極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普惠金融領域,提高服務能力,降低服務成本。此外,浙商銀行利用自身全面推進“科技興行”戰略契機,加快推進“185N”數字化改革,領先探索各項前沿數字化技術與銀行業務的深度融合,從五個方面推進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為數字普惠金融注入新的活力。
數字化服務體系,提高普惠金融針對性。圍繞“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和原則,堅持“數字化+場景化”的發展方向與思路,確立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業務模式,搭建了“1+1+N”數字化服務體系。第一個“1”是“數易貸”。“數易貸”是浙商銀行依托工商、流水、結算、發票、征信等數據,針對個體戶、小微企業主推出的個人經營類小額信用貸款產品。浙商銀行還與浙江省市場監管局深入合作,為省內小微企業主及個體工商戶量身定制“數易貸”子產品“浙個好·數易貸”,助力浙江省“三支隊伍”建設。第二個“1”是“數科貸”。“數科貸”是浙商銀行依托稅務、電力、知識產權等數據,針對小微型企業推出的信用貸款產品,重點結合并融入小微園區場景,大力推廣小微園區綜合金融服務,滿足園區內小微企業多元化金融需求。“N”是數字化合作項目。浙商銀行將數字技術與場景深度融合,分析普惠小微客戶全生命周期的行為場景,聚焦普惠客戶的融資需求并嵌入金融服務。主要圍繞“政府合作、供應鏈、小微園區、設備更新”四大重點場景,為不同場景的普惠客戶提供差異化、個性化融資服務。
數字化營銷平臺,加強普惠金融精準性。浙商銀行營銷地圖系統通過實時數據刻畫客戶標簽、跑批營銷模型,篩選出具有融資需求的普惠客戶。依據客戶經理網格劃分,分配客戶名單,并做好營銷過程管理。營銷地圖對接大數據營銷平臺,打通企業微信、電話銀行等渠道,可向普惠客戶實時推送消息,加強普惠金融精準性。
數字化營運方式,提升普惠金融便捷性。營運數字化是提高普惠金融服務體驗的重要舉措。浙商銀行利用二維碼技術生成行內二維碼,普惠客戶掃描二維碼即可鏈接手機銀行、H5頁面等移動端服務渠道。通過手機移動端線上申貸、系統自動審批、線上簽約和放款等,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解決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問題。采用數字化營運策略,可以加快普惠金融的響應速度,使其更加契合市場需求,同時打破地域限制,將普惠金融福祉惠及更廣泛的群體。浙商銀行通過“融查通”移動設備上門服務、遠程視頻面談等方式,實現客戶足不出戶辦理業務,提升普惠金融便捷性。
數字化風控技術,降低普惠金融成本。浙商銀行風控體系數字化轉型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擴展信息來源和數據維度。通過大數據、云存儲、云計算等技術采集、捕捉、儲存、應用海量數據(維權)。除了普遍應用的人行征信數據、政務數據、運營商數據,浙商銀行還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將海量數據應用在風控體系中。另一方面優化信息應用。浙商銀行將善本金融理念融入數字化風控邏輯中,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優化風控系統與模型,全方位評價企業風險,提高貸前風控模型的準確性和貸中風險監測的有效性。數字化風控體系的形成與運用,有效提高浙商銀行風險識別能力,降低經營風險,增強浙商銀行服務普惠客戶的能力。
數字化金融顧問服務,拓寬普惠金融內涵。金融顧問制度于2018年由浙江省首創,來自金融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單位的行業專家組成金融顧問團隊,為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浙商銀行作為金融顧問擎旗單位,憑借自身數字化優勢,聯合臨平區政府打造“金服寶·小微”數字化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為企業融資、普及金融知識、解讀財稅政策、優化內部治理、整合企業資源等,解決普惠客戶資金不足、缺乏專業人才和專業知識的問題,為小微經濟融資、融智、融服務。只有普惠客戶自身經營能力增強、造血能力提高,商業銀行普惠金融業務的信用風險才會降低,才能持續地以低價格提供高質量服務。
關于完善數字普惠金融生態體系的建議
當前,各部門各機構正按照《國務院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積極探索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道路。但是,數字普惠金融在我國的發展和實踐歷程尚短,為進一步完善生態體系,提高服務質效,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數字普惠金融基礎。加大對偏遠地區5G基站、云計算平臺等數字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鄉村網絡覆蓋深度與網絡質量,確保提供穩定、高速、安全的網絡服務。推廣普及移動支付、手機銀行等金融服務,降低對網點服務的依賴,提高對數字普惠金融的接受度。
豐富移動支付場景,拓寬數字普惠金融服務范圍。積極推動移動支付技術在日常購物、公共服務、國際交易及農業生產與銷售等多個領域的深度滲透與應用,提高支付效率和用戶體驗,讓更廣泛的普惠客戶群體享受到數字普惠金融技術帶來的便捷服務,提升生活質量和金融體驗。移動支付也是普惠金融廣泛應用的融資場景,直接將融資資金受托支付給服務提供者,避免資金挪用,提高銀行授信意愿。
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充分挖掘有效數據。企業的生產、采購、交易和客群等數據最能反映企業的真實經營情況,是商業銀行亟須的數據,具有很大應用價值。受資源稟賦限制,當前我國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程度低,銷售、采購、庫存管理、ERP等系統應用不廣泛,企業經營的原始數據沒有持續積累和深入挖掘。
推進數字信托發展,疏通數據采集堵點。當前數字普惠金融面臨的一大難點是缺少有效數據,即使專門提供數據服務的互聯網企業也難以保證數據的準確性、連續性。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個人信息保護法》要求數據采集必須遵循“最小、必要”原則,且必須經過授權。數據作為一種資源,通過開發和利用后,除了為數據主體增信,還可能進一步發展成數字資本。在當前的法律體系下,數據資產所有者只能被動選擇是否授權采集數據,數據采集因合作結束而中斷,數據資產所有者缺乏渠道連續收集數據,釋放數據資源的價值。數字信托模式下,數據主體可以授權受托人采集數據,并進行管理和應用。數字信托可以實現持續規范地搜集數據,平衡數據流通與隱私保護,疏通數據采集堵點。
建立數據共享平臺,實現數據融合應用。數字普惠金融涉及的數據多維度、多層面,通過對多方數據融合應用可以提高大數據模型的準確性。國家鼓勵數字政務、智慧政務配合與支持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目前商業銀行普遍應用人行征信數據、政務數據、運營商數據,互聯網企業擁有的海量數據應用并不充分。建議建立全面的數據共享平臺,通過明確的數據采集準則、標準化的數據格式和統一的接口規范,打破不同信息系統間的界限,促進各部門間數據交流與共享,提升整體的數據利用效率和協同工作能力。
強化技術研發與創新,提升數字科技能力。加大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物聯網等技術領域的投入,建立激勵機制,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建立深度合作,通過共同研發、技術轉移等方式,促進前沿研究成果快速轉化為市場應用,從而推動產業創新升級。加強培養科技人才,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前沿技術研發,為技術進步提供人才保障,提升數字科技能力。
健全監管規則與自律規范,完善數字普惠金融治理體系。數字普惠金融涉及隱私數據安全與風險防控等方面的治理,需要建立與之動態平衡的監管體系、監管策略。明確準入標準,加大違規經營懲罰力度,鼓勵在合規前提下加強數字普惠金融創新。完善行業自律組織與規范,引導從業機構共同維護行業穩定有序發展。
結語
作為中央提出的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普惠金融充分體現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是推動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初心使命的生動實踐。數字普惠金融更是普惠金融與數字金融兩大篇章相互交叉、融合的風口,是新時期下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未來,金融機構必須進一步完善數字普惠金融生態體系,切實提高數字普惠金融的服務能力與服務質量,從而有力推進普惠金融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浙商銀行小企業信貸中心(普惠金融事業部),其中龔國強系總經理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