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網智天元金融聲譽研究中心 何鋮鋮
近日,79歲老人欲取離世兒子41萬存款被拒的新聞一經曝光,便引發網民的熱烈討論。#79歲老人欲取離世兒子41萬存款被拒#的話題更是一度沖上微博熱搜。
一、事件概述
今年79歲的趙某,幾個月前剛剛經歷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她的兒子孫某溺水身亡,走得突然,未留下任何遺囑。孫某未婚無子女,其父也于2021年去世,母親趙某是他的唯一法定繼承人。孫某在銀行有41萬元的存款,但趙某到銀行取款遭到拒絕,于是趙某委托律師起訴到法院。最終,法院判決銀行將孫某的存款41萬及其利息支付給趙某,并協助已經高齡的趙某辦理相關的取款手續。
二、輿論有何反饋
從媒體報道形式來看,主流媒體主要通過以案說法的方式探討合法繼承遺產難題化解之道,進而延伸至“減證便民”是否還有改進空間的討論中來。從報道內容來看,銀行要求當事人去公證或者訴訟解決存款繼承問題,無可指摘。通過訴訟解決的好處是,如果非婚生子女突然出現,要求主張權利,法院還有糾錯程序,即執行回轉。不少網民在深入了解案件詳情之后也表示,銀行走正常程序,無過錯;另有不少網民就此呼吁簡化程序。
三、此類事件存在哪些風險點
銀行存款安全與民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是輿論關注的焦點。在現實生活中,公眾受到金融專業知識的限制,以及固有認知的影響,不能科學全面地看待“去世親人銀行存款取現”問題,一旦此類事件曝光,無一例外成為輿論熱點。
研判認為,此類事件存在兩大風險點:一是去世儲戶親人得知取款被拒,選擇在營業廳大鬧,引發其他儲戶拍攝視頻,或者當事人盛怒之下,與工作人員發生言語沖突,事后,當事人將相關視頻發布到網絡平臺;二是當事人走法院訴訟解決,判決結果公布之后,媒體可能會通過裁判文書網查詢,并形成報道。報道中可能會直接提及銀行具體名稱。
四、銀行應該如何進行風險防范
綜上所述,此類事件發酵過程中,一些比較感性化和情緒化的觀點更容易在輿論場擴散,形成較為強大的民眾輿論聲勢,加之部分新媒體的推波助瀾,使輿情的走勢常常難以控制。若銀行處置不當,又很容易加深民眾對銀行的誤解。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及時、全面、有效的掌握輿情動態,加強此類輿情的監督和引導。
一是時刻保持高度的輿情敏感性,完善銀行服務方案和流程機制建設。有關已故親人存款取現的銀行儲蓄合同糾紛事件多次曝光,說明此類輿情很容易引爆,引發聲譽風險。銀行,尤其是基層銀行要加強預見性,提前進行風險梳理以及解決方案細化,并同步做好員工培訓。在日常業務辦理過程中,一旦遇到類似情況,基層員工能夠有針對性地做好說明、解釋和疏導工作。這樣一來,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取得客戶的諒解,有效化解因客戶訴求得不到滿足,進而大鬧銀行、與工作人員發生沖突,拍視頻曝光等聲譽風險。
二是提前做好聲譽風險應對方案。針對已經進入法院訴訟程序的情況,我們需要因勢而定。具體來看,在判決結果未公開之前,銀行可嚴格按照本行《聲譽風險管理辦法》,根據預期判決結果或已經判決的結果,提前做好聲譽風險應對方案。當判決結果公布之后,加強互聯網輿論監測力度,確保能夠隨時掌握輿論動向,為后續處置應對爭取時間。若輿情熱度較低,且銀行未被點名,選擇不發聲,較為妥當。若出現銀行被直接點名、輿情熱度較高、經營管理、業績指標等關聯解讀報道增多的情況時,可考慮增加正面宣傳力度、聯系媒體說明情況等方式對沖負面輿情。
責任編輯:王進和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