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任澤平團隊
作為對中國經濟長期前景的理性樂觀派,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充滿信心。中國經濟潛力大,相信經過一系列務實有力的措施,一定能重拾復蘇通道。
同時,短期的困難需要高度重視,經過一季度的小陽春,進入二季度,隨著經濟金融數據顯著回落,市場轉為謹慎,對“通縮”、“錢去哪了”、“經濟復蘇能否持續”的討論明顯增加。
中國經濟10年一輪的朱格拉周期,“逢2起逢8落”。2023-2024年是復蘇之年,當前經濟復蘇之路一波三折,主因內需不足、信心不振,疤痕效應,資產負債表衰退,主動去庫存周期,房地產硬著陸風險,美聯儲加息,美歐銀行業危機。
當前中國經濟主要矛盾不是“通縮”,而是“流動性陷阱”。
現在已經不是要不要救經濟了,而是怎么救,怎么盡快、盡最大力度救。那些建議不救經濟的觀點,不僅是不學無術,而且缺少基本的人文關懷,現在的青年失業率達到20.4%,4-5月份經濟數據大幅回落,居民不敢消費,預防式儲蓄,企業不敢投資,1-4月民間投資只有0.4%。
是該全力拼經濟了,提振信心,把發展放在首要任務,發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解決就業和收入,這是最樸素的,這是根本,任何與此違背都是錯的,無論是什么理由或者高大上的理論。
當務之急是提振企業和居民信心,修復資產負債表,外需不足通過擴大內需來補,穩增長就是穩就業。
周期之輪處在主動去庫存階段,政策加力,擴內需,三季度有望進入被動去庫存階段。
預計2023年全年GDP增速在5.4%左右,三駕馬車主要靠新老基建投資發力,穩樓市防止硬著陸才能兜底金融風險。
當前中國經濟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穩增長是為促轉型爭取時間,長期轉型固然重要,短期增長穩定是基石,沒有短期哪有長期。
房地產短期防止硬著陸,長期構建新模式。此前的限購限貸限價等政策,是兩三年前房地產還處于過熱狀態時候出臺的,世易時移,形勢已變,當務之急是防止房地產硬著陸,因此未來應該放松一二線大城市的首付比、限價限購、降低交易傭金等,以支持剛需和改善型需求。房地產關系土地財政、關系60多個行業、關系幾千萬人就業。
未來產業方向,人工智能、新能源、數字經濟、全產業鏈、產業升級、補短板。 我們對未來新能源行業發展趨勢有十大判斷: 第一,新能源正迎來爆發式增長,成為最有希望的行業。 第二,新能源汽車車替換傳統燃油車,諾基亞時刻到來。 第三,2023年,新能源車、動力電池等相對成熟的新能源賽道重新洗牌。 第四,居安思危。行業內卷,價格戰,缺芯少魂,歐美雙反。 第五,新能源汽車、電池行業還會有一輪大洗牌。 第六,光伏、風電產業從爆發式增長轉為穩健增長。 第七,氫能、儲能、智能駕駛是新能源新萬億級賽道。 第八,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光伏“新三樣”成為出口主力。 第九,新能源孕育新產業,諸如氫能、儲能、碳交易等。 第十,2023新能源產業由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走出去。
建議出臺短期刺激經濟的組合拳,形成擴大內需的合力,全力拼經濟,八大建議:
第一,發力新基建、新能源,具有穩增長、穩就業、調結構、促創新、惠民生的綜合性意義。
第二,產學研一體化,鼓勵科技創新和轉化應用。
第三,松綁房地產調控,促進軟著陸。
第四,繁榮資本市場,提振市場信心,提高居民財富效應,促進科技創新。
第五,進一步擴大REITs試點范圍,盤活存量資產。
第六,大力實施都市圈城市群戰略。
第七,完善生育政策體系,給予育兒優惠措施。
第八,促進財政轉型,從土地財政轉型股權財政。
如果措施有力,全力拼經濟, 2023年中國經濟有望重新引領全球,預計全球三大經濟體,歐洲經濟延續衰退,美國經濟從滯脹步入衰退,中國經濟從筑底步入復蘇。
一、經濟復蘇之路,一波三折,是該全力拼經濟了
經過一季度的小陽春,進入二季度,市場轉為謹慎,對“通縮”、“錢去哪了”、“經濟復蘇能否持續”的討論明顯增加。主要是一些核心經濟指標表現不及預期,雖然一季度M2高增,但寬信用效果并不明顯。經濟基本面告別一季度開門紅,4、5月自由落體式回落。房地產銷售和投資下滑,社零消費疲軟,物價低迷,企業利潤持續下探,青年就業形勢嚴峻。
我們認為:1)當前中國經濟主要矛盾不是“通縮”,而是“流動性陷阱”。通縮是貨幣供應不足導致的,而當前貨幣供應充足。但內需不足、信心不振,大量貨幣以預防式儲蓄的方式沉淀下來,貨幣流通速度下降,并未轉化為消費和投資流入實體經濟循環,形成貨幣沉淀,即“流動性陷阱”。
2)2023-2024年是復蘇之年,當前經濟復蘇之路一波三折,主因內需不足、信心不振。拖累因素來自于:疫后疤痕效應,居民、企業信心和資產負債表尚未完全修復;主動去庫存周期,企業利潤下探,抑制制造業投資;房地產業疲軟,投資的乘數效應大幅減弱;美歐銀行業危機和經濟衰退帶來的外需下滑。
3)現在已經不是要不要救經濟了,而是怎么救,怎么盡快、盡最大力度救。那些建議不救經濟的觀點,不僅是不學無術,而且缺少基本的人文關懷,現在的青年失業率達到20.4%,4-5月份經濟數據大幅回落,居民不敢消費,預防式儲蓄,企業不敢投資,1-4月民間投資只有0.4%。
是該全力拼經濟了,提振信心,把發展放在首要任務,發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解決就業和收入,這是最樸素的,這是根本,任何與此違背都是錯的,無論是什么理由或者高大上的理論。
建議出臺短期刺激經濟的組合拳,形成擴大內需的合力。如,貨幣政策降息降準、財政政策加碼新老基建、穩樓市支持剛需改善型需求、提振消費發放消費券、對吸納青年就業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徙木立信提振民營經濟信心、穩外貿等。
中國經濟潛力大,相信經過一系列務實有力的措施,一定能重拾復蘇通道,復蘇之路,一波三折。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充滿信心。
二、當務之急是提振企業和居民信心,修復資產負債表,外需不足通過擴大內需來補,穩增長就是穩就業
由于房地產市場下滑,股市低迷,青年失業率較高,當前要防止企業和居民“資產負債表衰退” ,提振企業和居民信心,可以考慮通過穩樓市、繁榮資本市場、擴大內需等方式。
經濟恢復初期,面臨企業和居民資產負債表修復問題。企業部門主動去庫存,外需回落疊加內需不足,量價齊跌,利潤下行,投資意愿不強,未能形成良性循環。居民部門加杠桿能力弱,信心尚未恢復,預防性儲蓄高。因此,當務之急是提振企業和居民信心。
企業部門量(工業增加值)價(PPI)齊跌,企業利潤持續下探,導致投資意愿不強,尤其是民間投資接近零增長。信貸紅利無法兌現為投資擴張,沉淀在企業定期存款。4月工業增加值環比為-0.47%,創有數據以來的同期新低;PPI環比-0.5%,大幅弱于季節性;工業企業利潤同比-26.5%,持續9個月負增長;1-4月民間投資降至0.4%,而2022年也僅0.9%。4月企業存款增加1408億元,同比多增2618億元。
拖累制造業投資的主要是外需回落和內需不足。2020年以來,制造業企業利潤和出口增速相關性更高,且近期與M2明顯背離。這反映近幾年來,外需是企業利潤主要貢獻項,而近期外需回落,拖累企業利潤。2021年二季度,中國出口、歐美PMI、企業利潤同時觸頂回落;2022年三季度,企業利潤、出口下滑至負增,歐美PMI落入收縮區間;但同期M2同比持續抬升。2023年二季度,新出口訂單延續景氣收縮趨勢。
居民部門杠桿率處于高位,加杠桿能力弱;居民信心尚未完全恢復,預防式儲蓄仍高;居民消費能力和信心都不強。2019-2022年居民部門杠桿率從56.1%升至61.9%;2021年3月-2022年3月,居民支出增速持續高于收入;債務負擔加重,導致居民信貸疲軟,而優先債務償還。此外,居民存款高增、估算2022年儲蓄率較2019年抬升3.62個百分點,未見回落。這也印證,一季度消費的報復性反彈短暫,且集中在享受消費場景修復紅利的服務業。
占比較大的兩項商品消費領域,地產后周期和汽車銷售均出現疲軟。房地產銷售尚未從分化式復蘇發展到全面復蘇,地產后周期消費疲軟。4月通訊器材,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家具,建筑及裝潢材料兩年復合同比-5.3%、-1.9%、5.7%、-11.5%,較上月變動-7.8、1.0、-2.9和-9.3個百分點。4月汽車消費兩年復合增長-2.8%,較上月回落4.4個百分點。
穩增長就是穩就業,在就業問題改善前,消費動能仍然不足。4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較上月減少0.1個百分點,16-24歲失業率為20.4%,較上月增加0.8個百分點。202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高達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后續就業壓力仍然較大。
三、周期之輪處在主動去庫存階段,政策加力,擴內需,三季度有望進入被動去庫存階段
從庫存周期的角度看,工業企業仍處于“主動去庫存”階段,庫存去化尚未見底,需求量(新訂單)仍在收縮,價格未開啟。4月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同比5.9%,較3月大幅下滑3.2個百分點,正在加速去庫。5月制造業新訂單、出廠價格PMI分別為48.3%和41.6%。量價齊跌,這是典型的“主動去庫存”表現。
行業略有分化,(新)基建相關的中游設備制造業庫存去化較快,如電氣機械、通用設備制造業,利潤實現正增。4、5月汽車行業價格戰推動下,汽車利潤有所改善,但汽車仍然受高庫存壓制。
如果政策加力,推動內需穩固恢復,預計三季度進入“被動去庫存”階段,即庫存低位,需求回升帶動價格和企業利潤企穩。針對性政策包括:穩外貿,以及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帶動民間投資積極性,防止房地產硬著陸等。
四、預計2023年全年GDP增速在5.4%左右,三駕馬車主要靠新老基建投資發力,穩樓市防止硬著陸才能兜底金融風險
我們預計2023年全年GDP增速在5.4%左右,兩年復合增速4.2%。對應二、三、四季度分別7.5%、4.3%和5.2%;兩年復合增速3.9%、4.1%和4.1%。
經濟的“三駕馬車”:消費方面,服務消費反彈正在消退,居民資產負債表尚需修復,就業和收入尚未改善;投資方面,高技術產業及基建挑起大梁,民間投資信心待恢復,房地產投資仍然承壓;出口方面,外需下滑,疊加高基數效應,對出口形成壓制。
消費方面,短期來看,一季度在疫情積壓需求爆發、線下消費場景恢復等因素影響下,消費表現亮眼,但下半年,就業和收入預期對消費影響較大。4月低基數推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8.4%,兩年復合增速2.6%,已略有下滑。下半年,消費的支撐因素在低基數、居民資產負債表的修復,拖累因素在于就業和收入,我們預測2023年消費同比在8%左右。
房地產投資方面,尚未走出困境,穩樓市防止硬著陸才能兜底金融風險。樓市小陽春過去,房地產需求回落,影響房地產資金來源,4月房地產投資同比-16.2%,再現下滑趨勢,后續表現乏力。“保交樓”等政策為房地產市場注入信心;但區域分化趨勢延續,三四線城市庫存高企,房企現金流問題仍待解決,房企信心不足,我們預計2023年房地產投資額同比-5%左右。
基建投資方面,基建靠前發力,淡季不淡;但土地出讓收入下滑,后續在財政金融政策共同發力下或可有所改善。截至5月,全國共有18省市公布總計三萬余項重大項目投資計劃,其中12省市公布重大項目投資額共計約42萬億元。1-4月,全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9.8%,較年初已回落4.3個百分點。基建仍是今年托底經濟的重要力量,預計今年基建投資同比在7%左右。
制造業投資方面,高技術行業投資增速有韌性,但一定程度上受外需下滑制約;占比較大的傳統制造業也受到需求疲軟、主動去庫存影響,難達較高增速。1-4月制造業投資累計同比6.4%。預計今年高端制造仍是主要貢獻力量,整體制造業三季度有望進入“被動去庫存”階段,制造業投資全年增速約為7%。
出口方面,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高基數效應等對出口形成壓力。一帶一路等政策紅利顯現疊加中國和新興市場國家的產業互補優勢或可一定程度支撐出口,但總體占比在20%左右,難改2023年出口整體下探趨勢。我們預計2023年全年出口同比在1%左右。
五、宏觀調控政策短期寬松托底經濟,長期布局結構轉型,沒有短期哪有長期
當前中國經濟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穩增長是為促轉型爭取時間,長期轉型固然重要,短期增長穩定是基石,沒有短期哪有長期。
第一,逆周期調節政策短期需要寬松加碼。6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強調,“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實現良好開局,但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穩固,要把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擺在重要位置,進一步穩定社會預期,提振發展信心,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回升向好。”財政政策保持積極、貨幣政策維持寬松,重點支持擴大內需、幫扶市場主體、支持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防范化解房地產風險。
第二,擴大內需,就業優先,提振民營經濟信心。促消費更多是以提高“就業-收入”、優化消費場景、提升消費意愿等方式進行,既不會透支需求也更為有效。投資以推動新老基建,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主。“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擴大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穩定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近期一系列支持民營企業政策出臺,從輿論、營商環境、自身經營等多方面給予支持。
第三,房地產以短期化解風險、長期建立新模式為主。短期地方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長期房地產新模式,關鍵是長租房、保障房、城市群戰略、人地掛鉤、租購并舉、金融穩定和房地產稅。
第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2023年重點在“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儲能等設施建設和配套電網改造”、“通用人工智能”、“補短板”、“數字經濟”等領域。
第五,防風險。四項風險:中小銀行、保險和信托機構改革化險;房地產風險化解、推動軟著陸;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范化解,嚴控新增隱性債務;繼續抓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
六、房地產短期防止硬著陸,長期構建新模式
第一,區域分化是未來房地產市場的最大特征。具體有3個表現:一是東部沿海地區房地產發展潛力優于東北和西部地區,南方地區房地產市場整體好于北方地區;二是發達城市群、都市圈房地產增長潛力相對不發達城市群、不發達都市圈更高,不發達城市群、不發達都市圈房地產市場表現將好于非城市群、非都市圈;三是人口流入的一線城市、強二線城市與人口流出的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分化。
第二,城市內普漲時代結束,“產業+地段”為王。1978—2022年,中國城鎮套戶比從0.8增至1.09,住房從供給短缺到總體平衡,房子全面普漲、閉眼買房時代結束,城市內部房地產市場分化將加劇,產業和地段對房地產價值影響深化。
第三,改善時代來臨,產品力將成核心競爭力。中國住房整體緊缺的時代已經過去,消費者對住宅的追求從單純的“有房住”向“住好房”轉變。人人都有房住不意味著人人都住上了好房子,居民對住宅品質有了更高的需求,住房產品力的不同,推動住房價值分化。戶型方面,“改善為王”代表改善性需求的戶型正在成為主流,三房戶型成交套數占比變高,四房戶型成交占比也呈增長趨勢,二房戶型的需求量則逐年下降。多居室的戶型能提高居住體驗,隨著人均住房面積增長,消費者從 “住小房”向“住大房”轉變,大戶型未來也許會逐步成為購房主流。品質方面,住房品質影響住房價值,住房消費需求從“有房住”向“住好房”轉變,居民對住房品質的要求提高。
第四,行業出清、剩者為王。純開發房企向“輕重并舉”轉型。高杠桿時代已經結束。房地產行業正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未來大部分開發型房企會消失,頭部房企市場占有率將進一步提高。隨著行業出清,“三高”經營模式終結,行業整體負債率將下降。經歷行業寒冬后,越來越多的房企開始探索新發展模式,提高現金流安全墊,未來將向“輕重并舉”新發展模式轉型。
此前的限購限貸限價等政策,是兩三年前房地產還處于過熱狀態時候出臺的,世易時移,形勢已變,當務之急是防止房地產硬著陸,因此未來應該放松一二線大城市的首付比、限價限購、降低交易傭金等,以支持剛需和改善型需求。房地產關系土地財政、關系60多個行業、關系幾千萬人就業。
房地產是最堅硬的泡沫,應軟著陸、防止硬著陸,用時間換空間,警惕并采取措施控制房地產泡沫,以人地掛鉤和金融穩定為核心加快構建長效機制。“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中國經濟和住宅投資已經告別高增長時代,房地產政策應適應“總量放緩、結構分化”新發展階段特征。
從長期看,盡管中國20-50歲主力置業人群比例在2013年達峰值,但綜合考慮城鎮化進程、居民收入增長和家庭戶均規模小型化、住房更新等,中國房地產市場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從中期看,區域分化明顯,人口繼續往大都市圈遷移,人地分離、供需錯配問題仍嚴重。當前應采取措施避免房價上漲脫離基本面的泡沫化趨勢,同時防止過度收緊刺破泡沫,老成謀國是時間換空間,推動市場化的二次房改,可以考慮:以常住人口增量為核心改革“人地掛鉤”,優化土地供應;穩步推進房地產稅改革,推動土地財政轉型;實行長期穩定的住房信貸金融政策,穩定市場預期;豐富供應主體,優化住房供應結構,加快補齊租賃住房短板。
相信經過長短結合的措施,以及二次房改,中國房地產市場有望實現軟著陸和長期健康發展。
七、新經濟崛起:人工智能、新能源、數字經濟
未來重要方向概括為:人工智能、新能源、數字經濟、全產業鏈、產業升級、補短板。“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
“要堅持以實體經濟為重,防止脫實向虛;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不能貪大求洋;堅持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避免割裂對立;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堅持開放合作,不能閉門造車”。
我們對未來新能源行業發展趨勢有十大判斷:
第一,新能源正迎來爆發式增長,成為最有希望的行業,堪稱一枝獨秀,新能源車銷量2021年350萬,2022年680萬,連續翻倍式增長。
第二,新能源汽車車替換傳統燃油車,諾基亞時刻到來。風電光伏替代燃煤發電老能源,雙碳戰略帶來重大機遇。
第三,2023年,新能源車、動力電池等相對成熟的新能源賽道重新洗牌,氫能、儲能等新能源新萬億級賽道謀求突破奔向黎明。
第四,居安思危。行業內部也開始內卷起來,大打價格戰,影響利潤和持續創新。進入智能駕駛階段,缺芯少魂。歐盟、美國等對中國實施雙反和貿易保護,影響出口。
第五,新能源汽車、電池行業還會有一輪大洗牌。車企價格戰、盈利難。動力電池產能過剩,鋰價回落,行業內卷。新能源車產業鏈的企業要熬過去,一要避免降價內卷,實現品牌價值突破、走出利潤困境,二是要把握出口發展機遇。
第六,光伏、風電產業從爆發式增長轉為穩健增長。對風光資源的利用逐步完善,整體裝機增長不再是最核心的問題。綠電+儲能,才能進一步打開發展空間。分布式光伏、光伏建筑一體化等新興領域潛力大。
第七,氫能、儲能、智能駕駛是新能源新萬億級賽道,2023年是產業轉折點,市場化加速,開始爆發出重大機會。氫能,上游電解水制綠氫規模翻倍增長,中游氫能新基建已開始,液氫、氣氫管道蓄力發展。儲能裝機增幅顯著,配儲、補貼政策是重點。智能駕駛為車企創造更多價值增量,進入高級別上路的關鍵期。
第八,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光伏“新三樣”成為出口主力。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長66.9%,是支撐出口的重要力量。
第九,新能源孕育新產業,如動力電池上下游萬億級大賽道,也在孕育諸如氫能、儲能、碳交易等眾多的新型產業機會。新能源帶動新基建,包括充電樁、換電站、氫能管道基建等。
第十,2023注定是轉折之年,新能源產業由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中國的新能源企業應該團結起來,“抱團”走出去。我們的新能源產業不能執著于產能戰、價格戰,要技術過硬,持續彎道超車,要向世界輸出中國的新能源。這種輸出不僅是以新能源車、光伏、電池為代表的產能輸出,更是中國新能源品牌的輸出,口碑的輸出,技術的輸出,在幫助世界低碳發展的同時,實現中國新能源產業鏈的發展壯大。
在全球雙碳和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相關的行業產業是未來經濟最有希望的、最具爆發力的領域。新能源市場增量空間巨大、競爭格局未定,未來還將有一次大洗牌,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八、海外經濟步入衰退,加強國際合作穩外貿
2023年全球三大經濟體,歐洲經濟延續衰退,美國經濟從滯脹步入衰退,中國經濟從筑底步入弱復蘇。
美國經濟呈現結構性衰退,以制造業的持續衰退為主,經濟動能分化。基準情景下,通脹將緩慢下行,美聯儲維持高利率一段時間,以高實際利率疊加超額儲蓄持續消耗推動需求側下行。美國經濟大概率于2023年四季度進入全面衰退。
美國一季度GDP環比折年率錄得1.1%,低于一致預期的1.8%,大幅低于前值2.6%。呈現結構性衰退特征:個人消費依然強勁,拉動實際GDP環比2.48個百分點;私人投資持續走弱,拖累實際GDP環比2.34個百分點。服務業活動遠勝過制造業生產,5月美國制造業PMI 48.4%,服務業PMI 55.1%。4月成屋銷售總數(季調年化)428萬套,同比-23.2%,環比-3.2%,零售銷售同比1.6%,較上月下滑0.8個百分點。
通脹依然是壓制歐洲經濟動能的主要因素。近期通脹壓力有所緩解,但整體仍然過高,4月歐元區CPI同比6.1%,環比0%。歐元區一季度GDP季環比初值0.1%,略低于市場預期0.2%,略高于前值0%;同比1.3%,較2022年四季度下滑0.5個百分點。5月歐元區制造業PMI 44.8%,服務業PMI 55.9%。
貨幣政策方面,美聯儲面臨抗通脹、穩增長、防風險不可能三角,加息進入尾聲,此后維持較高利率水平。
對于歐央行而言,當下“抗通脹”依然優先于“促復蘇”,尤其是歐洲經濟在2023年第一季度并未繼續大幅下滑,這也促使歐央行維持“鷹派”態度抗通脹。
風險點依然是歐美銀行業危機對金融穩定帶來的持續沖擊。美國的銀行業危機從“實質性危機”演化成了一場“信心危機”,盡管銀行流動性充足,資足抵債,但只要股東擔憂有危機和股權清零的風險就會“搶跑”。對于美國地區性銀行來說,“信心危機”比“實質性危機”更為危險,在市場達成一致目標后,很容易造成二級市場反向擠兌銀行實體的惡性循環。同時美國當前“漏一處,補一處”的措施,并未改善系統性困境,對銀行的“信任危機”仍在發酵。
2023年穩外貿更加依靠國際合作。一季度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要把吸引外商投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要支持有條件的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開展改革開放先行先試”。4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意見》。
中國出口正在經歷結構性轉型的過程,和一帶一路相關經濟體聯系日漸緊密。1)中國高端制造業轉型成效正在逐漸顯現,新能源產品的出口份額正在不斷增加,“新三樣”有望接力出口。根據WIP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中國獲得專利數占世界專利總數47%,且主要集中在科技領域。隨著高新制造業的崛起,以電動車等為代表的新能源將重新帶動我國出口,形成新的出口格局。2)政策紅利疊加產業互補,RECP、一帶一路等相關政策的沿線經濟體出口份額正在逐年增加。自2015年開始一帶一路戰略以來,中國累計已經與65個國家簽訂了一帶一路文件。截至2023年4月26日,一帶一路貿易額指數為215.9,較去年同期同比上升20.7%。
九、八大建議
全力拼經濟,提振信心,擴大內需。短期出臺短期刺激經濟的組合拳,形成擴大內需的合力,如,貨幣政策降息降準、財政政策加碼新老基建、穩樓市支持剛需改善型需求、繁榮資本市場提振信心提高居民財富效應、提振消費發放消費券、對吸納青年就業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徙木立信提振民營經濟信心、穩外貿等。長期鼓勵新能源新基建,產學研結合,支持平臺經濟,人地掛鉤,鼓勵生育等。
第一,發力新基建、新能源,兼顧短期擴大有效需求和長期擴大有效供給的重要抓手,具有穩增長、穩就業、調結構、促創新、惠民生的綜合性意義。比如,作為新型能源的氫具有儲能時長、儲存容量高、轉移方式靈活等優勢,大力建設“西氫東送”,有助于利用三北綠電資源和國家低碳戰略實施。4月10日,我國首條“西氫東送”管道示范工程被納入《石油天然氣“全國一張網”建設實施方案》,此舉有利于降低中部地區用電成本、提升綠電占比,同時管道建設工程作為大型基建項目,將帶動相關企業業績增長、提供大量就業崗位。
第二,產學研一體化,鼓勵科技創新和轉化應用,科技創新作為供給端可以創造新的需求,需求上升又可以給科技創新動力提供正反饋。具體做法上,一方面,針對科技創新上,加大財政投入,給予科學人員、科研院所補貼,基于科技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等。另一方面,針對終端需求,提高科技成果轉化,鼓勵科學家創業,支持平臺經濟發展,提振民營經濟信心。
第三,松綁房地產調控,促進軟著陸。此前的限購限貸限價等政策,是兩三年前房地產還處于過熱狀態時候出臺的,世易時移,形勢已變,當務之急是防止房地產硬著陸,因此未來應該放松一二線大城市的首付比、限價限購、降低交易傭金等,以支持剛需和改善型需求。房地產關系土地財政、關系60多個行業、關系幾千萬人就業。
第四,繁榮資本市場,提振市場信心,提高居民財富效應,促進科技創新。在當前資本市場處于估值低谷期,引導機構投資者加大配置比重。進行一些稅收減免,繁榮市場主體。
第五,進一步擴大REITs試點范圍,盤活存量資產。REITs作為存量市場資產管理工具,能打通產業資本與金融良性循環,盤活存量資產,降低政府和企業債務風險,為政府支持新基建、發展新經濟提供補充資金。
第六,大力實施都市圈城市群戰略。1)由此帶動的產業集群發展,更具生產效率,更節約土地、能源。2)由此帶動的城際軌交等需求,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3)配合推行新增常住人口與土地供應掛鉤、跨省耕地占補平衡與城鄉用地增減掛鉤,嚴格執行“庫存去化周期與供地掛鉤”原則,優化當前土地供應模式。
第七,完善生育政策體系,給予育兒優惠措施。短期看有利于刺激消費和投資信心;長期看,人口的增加、人力資本的提升能夠提升中國的創新力、競爭力和長期潛在增長率。從稅收優惠、托育服務、教育投入、女性就業權益、輔助生育等方面加快構建生育支持體系,大力鼓勵生育。
第八,促進財政轉型:從土地財政轉型股權財政,供給端加力發展新基建、新能源,推動高質量發展。未來,土地財政可持續性遞減,應積極強化國有股權的市場化參與度,打造地方特色產業集群,通過新基建、新能源培育新的增長引擎。支持鼓勵更多地方政府積極推動特色產業建設,拓寬財政收入渠道和股權價值,加速推動地方財政轉型。
(本文作者介紹: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