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個人養老金元年:從預防儲蓄到遠見投資|《財經》封面
摘 要
這既是一場面對未富先老隱憂的制度改革,亦是一次居民資產結構的重置,背后承載著共同富裕、老有所依的民生夢想
文|張穎馨 黃慧玲 楊芮 嚴沁雯
“每人每年12000元的額度,最高可以享受稅收優惠5400元,如果過了這個月,就還要等上一年??”2022年臨近收官前的一個月,個人養老金的開啟,給國人帶來了一次稅收普惠。
從頂層制度設計到一系列配套政策密集落地,再到產品上市、賬戶開立,2022年以超預期的速度被定格為中國個人養老金元年。這既是一場面對未富先老隱憂的制度改革,亦是一次居民資產結構的重置,背后承載著共同富裕、老有所依的民生夢想。
“用時不到1分30秒。”2022年11月25日15時后,在經過短信驗證、人臉識別、綁定賬戶并設置密碼等“沉浸式”操作,王梓迅速通過某銀行手機App完成了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的開立。用他的話說,整個流程很“絲滑”。
當日15時左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國家稅務總局辦公廳發布《關于公布個人養老金先行城市(地區)的通知》(下稱《通知》),包括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成都、青島等36個城市(地區)入選。其中,福建為全省納入。
緊隨先行城市(地區)名單公布,多家銀行迅速全面啟動個人養老金服務。這其中,作為入口且具有唯一性的“開戶”,更是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15時后,看到工作群內通知可以開戶,我第一時間便與客戶取得聯系。這基本是我們目前手中第一位的工作,都在爭分奪秒地推進。”經過前期多次“演練”,建設銀行重慶分行某支行客戶經理李璇迅速幫助五名客戶完成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的開立。
順暢的開戶體驗和操作,有賴于相關監管政策的加速落地,以及金融機構的充分籌備。2022年4月,作為頂層制度設計的《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下發。此后,相關配套細則陸續發布(見圖1):據《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發稿前,由銀保監會直接或聯合發布的相關文件就達六份,證監會直接或聯合發布的達到四份。
其中,僅11月4日當天,相關監管部門就連發四份文件;銀保監會更是在五個工作日內完成《關于印發商業銀行和理財公司個人養老金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的意見征求到發布工作。多名金融業人士指出,如此緊湊的節奏,可見監管希望加速推進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的決心。
中信證券明明團隊測算指出,2035年個人養老金規模或將達到12萬億元。在監管政策加速落地的同時,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亦緊張備戰,力圖在萬億個人養老金新藍海中一展所長。
“與之前辦理ETC等業務相同,行內也推出了很多激勵政策,足以見得對這項工作的重視。”但與單純的拼搶市場和業務推介不同,李璇在與客戶溝通中發現,對于個人養老金,不少客戶持更為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熱情很高。
保險、基金公司亦厲兵秣馬:目前,首批入圍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名單的保險公司,均已出單;頭部基金公司更是在11月28日早晨便齊刷刷地曬出首筆申購單,向外界宣告“開張”。
當下,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正式啟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接近監管的金融業人士直言,中國養老保險體系建設的主要特征既是中國式發展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際社會保障建設中國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中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需要堅持系統觀念、聯動推進,把更多的勞動者納入制度體系,以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更可靠的養老保障、對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多名受訪者告訴《財經》記者,伴隨個人養老金實質性落地,這將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制度基礎。居民通過合適的方式進行投資,能夠實現財富的增值。具體而言,一方面,部分收入可以享受到稅優政策;另一方面,部分投資能夠分享到中國資本市場在長期發展中的投資收益,這些都能夠增加個人的收入。再者,個人養老金還能夠彌補個人退休后收入水平的下降。
按照當前政策,參加個人養老金的前提是需要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從數據來看,截至2022年一季度,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達10.3億人。另有機構統計指出,六個先行城市或地區覆蓋超3.7億人口。隨著試點城市的擴容,后續個人養老金制度亦將惠及更多個體。
金融市場的深層次變化也將隨之出現:機構在通過拉長周期幫助居民實現財富增值的同時,將同步達成對居民投資觀念的糾偏。將“預防性儲蓄”轉換為“有遠見的投資”,會觸發中國居民金融資產新一輪的跨周期調整,這是一項關乎民生的重大國策。
顯然,個人養老金的發展還有不短的路要走。“從國內外養老金融發展的歷程來看,個人養老金市場從起步到壯大需要較長時間,金融機構要久久為功,平衡好短期與長期、風險與收益、效益與成本的關系,抓好經營管理,切實防范風險。金融監管部門也應密切關注政策的實施效果,充分聽取各方意見,適時研究完善監管規定。”上述接近監管的金融業人士表示。
鏖戰賬戶:銀行“開卷”
個人養老金的參與流程包括“開戶” “繳費”“投資”“領取”(見圖2)。由于參與人需在商業銀行開立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且賬戶具有唯一性,因此具有先發優勢的銀行,紛紛將個人養老金業務置于行內工作的優先級。
“自今年4月《意見》下發,內部就定期開展宣導工作和系統學習,明確這將是接下來工作的一個重點。”李璇透露,因受疫情影響需居家工作,前期主要是通過微信與客戶進行溝通,初步篩選出一批符合開戶條件且開通建行手機銀行的客戶(疫情期間網點暫停營業無法柜面開戶)。
一場圍繞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的角力,悄然上演。為了吸引用戶開立資金賬戶、進行資金繳存,多家銀行相繼推出大力度激勵規則,如送紅包(從數十元到數百元不等)、送積分、抽取獎品等。在多個社交渠道,有用戶在分享銀行“開戶薅羊毛大全”的同時,調侃“銀行又卷起來了”。
“由于商業銀行開立的個人養老資金賬戶具有唯一性,并且納入的養老產品具有全生命周期封閉運行、享受稅收優惠等特點,各家行都展開了強大的開戶營銷宣傳。”郵儲銀行副行長徐學明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參加人在銀行開立的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是第三支柱發展的基石,讓其變為有源之水。
按照現行規定,個人養老金實行個人所得稅優惠:對繳費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額予以稅前扣除,投資收益暫不征稅,領取收入實際稅負由7.5%降為3%。因此,不少銀行將開戶的首要目標瞄準享有稅優的人群。
據中信證券的研究假設分析,2018年個稅改革后,中國個稅繳納群體為6500萬,考慮到近些年的工資增長等因素,預計目前繳納個稅的群體為8000萬左右。
“接下來將進入個人養老金市場搶奪的關鍵時期。”自個人養老金制度開閘,便有銀行內部人士向《財經》記者強調,預計最晚于2023年一季度,就需完成賬戶和產品的跑馬圈地。目前來看,時間已非常緊張,需盡快攻堅。
多名銀行業人士認為,具有強大零售客戶基礎及在財富管理等領域優勢突出的銀行,或將在賬戶爭奪戰中更勝一籌。
從已披露個人/零售客戶數的銀行來看,2021年末,六大行中個人客戶數排在前四位的包括:農業銀行(8.78億戶)、工商銀行(7.04億戶)、建設銀行(7.26億戶)和郵儲銀行(6.37億戶);股份制銀行中,招商銀行以1.73億的零售客戶數位列第一。
李璇表示,目前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的客戶主要是建行體系的存量客戶。“大行客戶優勢明顯,存量客戶基數大,且有足夠的信任度和熟悉度,因此在政策發布第一時間,會重點針對比較熟悉的存量客戶開展業務。當然,在服務好存量客戶的基礎上,肯定要逐步拓面服務新客戶。”
“在賬戶開立上,我們先主攻個人客戶,之后會考慮突破機構客戶。”有股份制銀行財富管理業務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其所在集團內部擁有豐富的機構客戶資源,通過向機構客戶整體推薦集團的養老金融服務,再由機構客戶自上而下地向其內部員工推薦個人養老金服務,進而實現更大范圍的客戶覆蓋。
《財經》記者注意到,受疫情散點多發等多重因素影響,不同地區、不同銀行網點對開戶指標的要求、實際開戶情況亦有差異。
“每個人到年底前需要完成300戶的開戶指標,平均每天得開10個左右。考慮到后期紅包等激勵活動會結束,還是有不小壓力。”華東地區某國有大行網點客戶經理告訴《財經》記者。
華南地區某股份制銀行客戶經理透露,“自11月25日正式開戶以來,每天開戶數基本保持在4個-5個左右,差不多每月需要完成30個開戶指標,肯定是越多越好。”
“開戶的人不少,最近我開戶的數量基本能保持在每天7個-8個左右,預計到年底開戶數能超過100個。”李璇告訴《財經》記者,總體來看,目前開戶的人群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能夠享受到稅優政策的中產階級客群;另一類是希望老有所依,提前為自己準備養老資金,未來可以“專款專用”的年輕客群。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部分銀行激勵活動的結束,近期銀行開戶數有一定程度下降。“近期開戶數有所下降,一方面是因為激勵活動慢慢結束,另一方面是隨著網點復工復產,在個人養老金業務外,其他線下開展的工作也需有序推進。”截至《財經》記者發稿,某國有大行網點客戶經理透露,自11月25日開戶以來,其所在網點累計開戶已超過300戶。
圍繞賬戶而展開的競爭終須保持理性。“銀行業應維護良好的金融市場競爭的環境,不搞無序競爭,積極發揮銀行特色優勢,一起構建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徐學明強調。
在銀行“開卷”之際,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也未停歇,紛紛加快業務推進節奏。
自11月25日個人養老金正式啟航,多家保險機構在當日即相繼出單。隨后一周內,首批入圍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名單的保險公司均已出單。
其中,中國人壽壽險公司、人保壽險均在36個先行城市(地區)全部省級分公司實現了個人養老金產品的落地,泰康人壽、太平養老、國民養老等首批入選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名單的保險機構,也在政策落地當日出單;太平人壽首單產品亦于12月3日正式出單。
基金公司的辦公室徹夜通明。“我們周末都在加班,備戰開閘。”有公募基金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自11月18日銀保監會火速公布首批可辦理個人養老金業務的商業銀行名單后,備戰節奏倏然緊張。
最忙的要數首批納入名錄的基金公司。根據證監會11月18日發布的首批個人養老金投資基金產品名錄,40家基金公司的129只養老目標基金入選。星期一(11月28日)早晨,頭部基金公司便齊刷刷地曬出了首筆申購單,向外界宣告“開張”。
投資觀望:產品吸引力幾何
王梓順利完成開戶后,并未選擇立即進行資金繳存。他告訴《財經》記者,“一方面是考慮到賬戶會封閉運行,在資金流動性上不占優勢;另一方面,目前賬戶中可投資的產品市場上也都有甚至更多,雖然在費率上有一定優惠,但產品收益率沒有足夠吸引力。”
無獨有偶,與王梓持有同樣想法的用戶不在少數。上述華南地區某股份制銀行客戶經理告訴《財經》記者,“開戶后實際進行資金繳存的客戶占比40%左右,不是很多;而部分繳存了少量資金的客戶,并未購買具體產品,選擇繼續觀望。”
在多名行業人士看來,上述情況折射出一個現實,即如何設計出更具吸引力的個人養老金產品,是包括銀行、理財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資管機構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按照監管要求,個人養老金可投資、購買的產品主要涉及個人養老儲蓄、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個人養老金公募基金產品等。
截至《財經》記者發稿前,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四家銀行已在合肥、廣州、成都、西安和青島五個城市正式試點推出特定養老儲蓄產品;個人養老金保險和個人養老金公募基金產品方面,相關監管部門均已公布首批產品名錄;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則尚未發布具體名單。
就具體產品來看,目前特定養老儲蓄產品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三類,期限分為5年、10年、15年、20年。根據不同試點地區的情況,產品利率有所不同。以整存整取產品為例,《財經》記者從工商銀行多名客戶經理處了解到,合肥、青島五年期產品年利率為3.5%;廣州、西安、成都五年期產品年利率則按4%執行。
特定養老儲蓄產品被視作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的一個重要抓手。“在個人養老金賬戶開立前,就有不少客戶來詢問這個產品。顯然,試點銀行能夠通過養老儲蓄產品,搶占開戶先機。”有股份制銀行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特定養老儲蓄試點機構和范圍后續有望擴大,目前內部已在研究準備養老儲蓄產品的相關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特定養老儲蓄產品之外,近期包括招商銀行、廣發銀行、北京銀行在內的部分銀行,已上線針對個人養老金的專屬存款產品。總體來看,這些產品雖然從產品利率上不比特定養老儲蓄產品更具優勢,但在期限(最短三個月,最長五年)、購買區域(個人養老金36個先行城市或地區中有網點覆蓋的地方均可)上給用戶提供了更多選擇,且在利率上比普通存款更具競爭力(五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年利率達3.3%)。
李璇透露,考慮到近期的市場形勢,部分客戶在完成個人養老金資金繳存后,更傾向于選擇購買風格保守的產品。
個人養老金保險方面,首批落地的產品均為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據《財經》記者了解,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具有費用清晰透明、保障范圍較廣、繳費方式多樣、領取方式多樣、投資組合可選等特點,目前穩健回報型組合的結算利率約4%-6%,積極進取型組合的結算利率約 5%-6.1%。
一位養老險公司產品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后續通過保險條款、費率審批或備案的產品,均可納入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名單,產品和機構都會再擴容。
此前的11月21日,銀保監會下發《關于促進保險公司參與個人養老金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個人養老金可購買的保險產品包括年金保險、兩全保險,以及銀保監會認定的其他產品,這些產品同時需符合保險期間不短于五年,責任限于生存保險金給付、滿期給付、死亡、全殘、達到失能或護理狀態等要求。
就個人養老金公募基金而言,相較其他個人養老金產品,養老目標基金的風險偏好相對較高。由于入選首批產品名錄的基金成立時間較短,《財經》記者根據全市場情況進一步梳理發現,當前養老目標基金呈現“以目標風險產品占優、中低風險占優”的特點,與個人養老金強調的“超長周期”契合度并不高。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2月16日,目前國內已發行的養老目標基金中,目標日期型基金共88只,規模179億元;目標風險型基金共108只,規模768億元。
從回報來看,由于眾多養老目標基金成立時間尚短,導致成立以來回報均值均為負收益。2018年成立的產品年化回報均值為7.63%。2019年成立的產品年化回報均值為5.83%。而在2020年后成立的產品年化回報均值下降到1%以內,今年以來成立的產品普遍處于浮虧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日常購買的基金產品,養老目標基金Y份額在費率方面優惠明顯。據了解,納入首批名錄的基金設計了專供個人養老金賬戶購買的Y份額,管理費與托管費全部對折。以“管理費+托管費”總和計算,目前養老目標基金費率最高的檔位為1.2%,最低檔位為0.4%,平均值為0.82%,費率優惠后Y份額的平均費率為0.41%。
《財經》記者從各家基金公司了解到,目前行業整體銷售情況仍較清淡。同時,多數頭部基金公司的Y份額累計申購量在千萬元級別,目前僅有工銀瑞信基金的Y份額累計申購額過億元。
“業務啟動一周后有200多萬的自然流入,公司領導還挺滿意。”滬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產品部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他所在的公司尚未啟動直銷,只能等待代銷渠道的營銷安排。
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目前雖暫未披露具體產品名錄,但從2021年開始試點的養老理財產品來看,據中國理財網,截至12月16日,共有50只養老理財產品處于存續狀態,包括38只固定收益類產品及12只混合類產品。其中,大部分養老理財產品風險等級為R2級(中低風險),業績比較基準多在5%-8%之間。
11月21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2022年金融街論壇年會上透露,養老理財規模已達1000億元。另據某理財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此前已向監管上報養老理財產品,同時正研究符合監管要求的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
“現在監管的態度非常審慎,希望各家理財公司發行的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兼顧安全性、穩健性、普惠性,因此各家理財公司需要提交關于未來發行產品的名錄、規劃等,再者就是當前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儲備相對不足,不可能迅速放開。”有理財公司高管向《財經》記者表示。
總體而言,上述幾類產品各有優勢:比起一般儲蓄,特定養老儲蓄產品有較長的封閉期,在收益上也更具優勢;養老保險能夠為退休生活提供確定的收入,覆蓋剛性支出,可起到保障打底的作用;養老理財采取全面穩健的投資策略,可以起到穩健增強的作用;養老基金則能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幫助客戶獲取超額收益(見表1)。
“就目前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可投資的產品來看,都具有期限長的特征。這是它們與傳統產品最大的差別,也是最大的亮點。這個特征貼近當前客戶的投資偏好,也更符合財富管理的本質。”招行財富平臺部相關負責人向《財經》記者表示。
增厚收益:長錢長投
雖然個人養老金產品各具優勢,但今年以來,市場反復震蕩,千余只銀行理財產品兩度跌破凈值,“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更是頻被市場提及。在投資者的一片恐慌情緒中,資產配置難度正持續加大。
在此背景下,資管機構能否用實打實的業績,幫助居民實現個人養老金的保值增值,成為業界關注焦點。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直言,普惠是養老第三支柱的重要標志,提高制度的惠及率是第三支柱的重要目標,而提高收益率則是第三支柱發展起來的關鍵。
“如果個人養老金制度內和制度外的產品,在收益率上沒有太大差別,那從長期來看,第三支柱很難發展起來。尤其對2億多的靈活就業人群來說,他們無法享受稅優政策,要想讓他們積極參與進來,就需要有吸引力的產品收益率。”鄭秉文向《財經》記者表示。
多名金融業人士認為,要增厚個人養老金產品的收益率,核心在于權益投資比例的提升。增加權益投資就是讓老百姓的“養老錢”進入資本市場,投入權益市場,享受經濟增長和企業成長紅利。
從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業績來看,自2017年至2021年,養老保險基金的年度收益率分別為:5.23%、2.56%、9.03%、10.95%、4.88%。除2018年受股市大幅波動等因素影響收益率較低外,其他年份投資收益率均超過5%。
但事實上,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例并不高。按照《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規定,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養老金產品的比例,合計不得高于養老基金資產凈值的30%。業內人士指出,實際投資比例可能更低。
總體來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主要收入構成包括證券差價收入、交易類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和利息收入三部分。其中,利息收入是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主要收入來源,2017年-2021年利息收入對總收入的貢獻分別為72.89%、146.48%、44.96%、34.77%、77.31%。
就第二支柱中企業年金基金的整體收益率而言,2018年-2021年加權平均收益率分別為3.01%、8.29%、10.3%、5.33%。2007年推動移交給基金公司等專業機構管理以來,企業年金基金年平均收益率為7.17%,近十年大多年份收益率均在5%以上,只有三個年份的收益率低于5%。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年金基金中權益類資產組合占比較大。2020年12月人社部印發《關于調整年金基金投資范圍的通知》,將年金基金的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上限從30%升至40%。因此,企業年金基金的收益波動受權益類資產組合表現影響較大。
資管機構應如何幫助居民實現個人養老金的增值?
“參考全國社保基金,自成立以來年均投資收益率較高。能夠實現這個收益率的一個重要原因,便在于其可以進行長周期資產配置。而‘長錢長跑’同樣是第三支柱的重要特征,其能否復制全國社保基金的高收益率?”鄭秉文向《財經》記者表示,面對“長錢長跑”,機構需要思考,設計出的個人養老金產品是否符合長久期資產配置的特征,并能獲得與之匹配的投資收益率。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養老第一支柱重要補充的全國社保基金,自成立以來年均投資收益率達到8.30%。
鄭秉文進一步指出,要提高產品收益率,一是要堅持市場化原則;二是要充分發揮體制優勢,各部門之間實現有效協調與配合,將更多、更好的政策與資源注入第三支柱。
“拉長時間來看,養老投資的收益率不應低于7%。”多家基金公司養老目標基金經理告訴《財經》記者。
招行財富平臺部相關負責人認為,在配置策略上,投資的“不可能三角”(即高收益、低風險、高流動性)主要考慮“兩角”(高收益和低風險),即基于客戶的風險偏好,對應階梯狀收益去配置相應的產品,這方面招行具有明顯優勢,產品“貨架”豐富且擁有不低的市場份額;就產品本身而言,以養老FOF為例,主要通過拉長周期、緩釋風險的方式。
“投資需要解決增值的問題,而增值則來源于用戶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和投資周期的拉長。對財富管理機構來說,最難的是如何把客戶的預期管理好,以及如何把客戶的風險識別出來。”上述招行財富平臺部相關負責人說。
顯然,市場需要更多堅定的“長期主義者”。
“財富管理的底層邏輯是‘堅持長期主義’。”建行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于財富管理本身而言,長期主義是一種方法論,要求資產管理機構“風物長宜放眼量”,尋找穿越周期的答案;于投資者而言,長期主義是一種價值觀,要培育客戶堅信復利的力量;于商業銀行而言,長期主義更是一種格局,要堅持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基本理念,在不斷創造增量價值的歷程中,開啟價值增長飛輪。
另一方面,用戶亦需理性看待市場波動中的風險與機會。華夏基金養老目標基金經理許利明認為,“為了讓長期投資者安心進行長期投資,切實享受復利的好處,投資標的必須力求減少不確定性。但同時,要想取得理想的收益水平卻又不想承擔波動,那是不可能的。當前已接近熊市尾聲,一輪牛熊的周期大概三四年,前一輪牛市的周期開啟時間是2019年1月。在這樣的估值位置進入市場,是值得珍惜的機會。”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向《財經》記者表示,總體而言,個人養老金有望實現較好的收益保證。以滬深300指數為例,拉長至十年或更長的周期來看,可實現超過7%的年化回報。只不過從短期來看,波動相對較大。對個人養老金而言,因為投資期限較長,所以其實能夠避免因短期波動給居民帶來的不好感受。
“目前債券市場受到經濟預期向好影響產生了一定的波動,但是從長期來看,特定養老儲蓄產品和養老金理財產品仍要在個人養老金資產配置中起到獲取穩健收益的‘壓艙石’作用;股票、偏股類混合基金作為抗通脹的資產,應在長期資產配置中起到抵御通脹、博取超額收益的作用。”江蘇銀行相關負責人認為。
資產重構:從儲蓄到投資
個人養老金正式邁入實質性落地階段,可以看到,在通過拉長周期幫助居民實現財富增值的同時,亦實現了對居民投資觀念的糾偏。
“個人養老金賬戶制度的正式落地,可以從制度上幫助客戶堅守長期投資的理念,避免短期頻繁交易、高買低賣等投資行為,幫助個人養老金投資實現更好的收益回報。”建行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
與此同時,居民自主投資亦將逐步轉向依靠專業性財富管理機構投資,依托專業力量的重要性再次凸顯。
“根據國際領先財富管理機構實踐論證,通過專業顧問服務,可以在客戶原有收益之外,為客戶的投資組合帶來3%的增厚收益(α),其中超過50%來自于對客戶錯誤的投資理念和投資行為的糾偏。”上述建行相關部門負責人指出,從本質看,投資是一件高度不確定的事情,是一個投資者專業、認知等全方位的映射。因此建議投資者選擇專業機構服務,通過充分溝通形成一套量身定制的資產配置方案,并做好定期再平衡。
而這背后,實則是一場關于居民資產配置的理念嬗變和結構轉化。有研究人士指出,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核心問題在于,建立從現有的儲蓄養老向投資養老理念的一個過渡。
據澤平宏觀發布的《中國財富報告2022》,2021年中國居民家庭資產配置中,實物資產占比高達69.3%,其中還是以房子為主,金融資產占比30.7%,但其中現金和存款占比53%,權益型理財產品以及公募基金占比19%。總體而言,金融資產占比仍偏低,相比之下2020年全球、北美、西歐、亞洲(不含日本)的金融資產在總資產中占比分別為48%、28%、55%和64%。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居民資產配置邏輯正發生變化。根據央行披露數據,2020年前三季度住戶存款增加9.95萬億元,2021年住戶存款增加8.49萬億元,而到了今年,前三季度住戶存款增加數達13.21萬億元,較上一年同期多增4.72萬億元。
將新增存款進一步拆解,定期和其他存款占據“大頭”。央行數據顯示,與2021年末對比,今年前三季度住戶短期存款增加1.83萬億元,定期和其他存款則增加11.38萬億元,占比超86%。
有資深金融業人士指出,居民存款增加,一方面是今年因為疫情沖擊、地緣不確定性等因素,對整體風險偏好都有影響。在資本市場上表現為股權資產收益不理想,在居民消費端,會加劇消費支出減少、儲蓄增加。另一方面,存款增加主要來自購房支出減少,背后反映了居民資產配置邏輯的變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月-10月,商品房銷售額10.88萬億元,同比下降26.1%。
“個人養老金賬戶第三支柱政策的正式落地,將從制度層面推動居民資產配置模式轉變,強化由不動產向金融資產投資、由單一儲蓄向多元資產配置的趨勢,加速邁入財富管理新時代。”建行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更重要的是,伴隨居民金融資產長期配置模式的逐步形成,有利于夯實、壯大機構投資者力量,通過構建起一個成熟、理性的資本市場,實現對實體經濟的高質量賦能。
“之前很多人認為中國資本市場波動比較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機構投資者,而市場曾一度簡單地把機構投資者理解為基金投資,但如果投入到基金中的錢不是有耐心的錢,其追漲殺跌實際比散戶的行為影響更大。”魯政委認為,機構投資者能夠推動資本市場發展更平穩,但這主要是指有耐心的錢、有長錢的機構所投入的基金。在這樣的機構投資者中,最重要的便是保險資金和養老金。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向《財經》記者表示,美國私人養老金(包括第二支柱的雇主養老金和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作為美國公募基金的主要資金供應者,間接為美國股市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長期資金,支撐美國股市走出長達十年以上的慢牛長牛行情。
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美國共同基金市場總規模近27萬億美元。其中,養老金資產包括DC(繳費確定型)計劃和IRAs(個人退休金)計劃,在整個共同基金市場里占比近47%。
董登新進一步指出,目前中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在10億左右,理論上說,有7億左右的人員可以參加個人養老金。“假如其中一半以上的人開戶后進行繳費(每人12000元/年),就會帶來超3萬億元的資金,再通過金融產品間接入市。相當于為中國資本市場注入源源不斷的長期資金,進而支撐股市走出慢牛長牛行情。”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撰文指出,個人養老金加速入市之后,有助于實現養老金與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有效匹配。預計將帶來接近10萬億元體量的增量資金,緩解中國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失衡、短期波動較大的問題。
作為長期配置型資金,伴隨個人養老金源源不斷、穩步有序地入市,實體經濟、資本市場、居民養老三者的良性互動格局亦將形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董登新認為,個人養老金通過投資股市、債市等方式進入資本市場,而后者的融資方正是實體企業,這就意味著將個人養老金這一長期資金,通過資本市場實現對實體企業的融資支持,注入其發展建設中,最終推動實體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共同富裕:稅優進階與拓面
伴隨個人養老金實質性落地,有業內人士指出,這將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制度基礎。
“個人養老金通過合適的方式進行投資,能夠實現財富的增值。具體而言,一方面,部分收入可以享受到稅優政策;另一方面,部分投資能夠分享到中國資本市場在長期發展中的投資收益,這些都能夠增加個人的收入。再者,個人養老金還能夠彌補個人退休后收入水平的下降。從上述幾個層面來看,個人養老金的發展有利于推動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魯政委表示。
有國有大行高管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指出,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啟動實施,標志著中國養老保障體系將從以第一支柱為主要方式,逐漸向以三大支柱協同發展的養老金體系過渡。
“在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新時代,雖然個人養老金制度剛剛起步,但毫無疑問,借助這一重要制度的啟動,未來將有更多人群被納入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中。”上述國有大行高管說。
金融機構積極備戰背后,中國長期以來養老保障體系失衡的一次糾偏,正是強壯第三支柱的時代機遇。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已開始構建由國家發起的養老第一支柱,即基本養老保險體系,目前主要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截至2022年一季度,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達到10.3億人,基金累計結余超過6萬億元。
中國的養老第二支柱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構成,為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主要發揮補充養老保險的功能。截至2022年一季度,參加職業年金和企業年金的職工數達7200萬人,積累基金4.5萬億元。
事實上,在《意見》發布前,中國的養老第三支柱一直缺乏制度安排,這被視作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短板。“第一支柱‘一枝獨大’,第二支柱是‘一塊短板’,第三支柱則是‘一棵幼苗’。”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長金維剛曾如是評價三大支柱發展現狀。
伴隨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亦明確了由個人養老金和其他個人商業養老金融構成的養老第三支柱。
在多名業內人士看來,要進一步有效推動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核心在于擴大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覆蓋面。
鄭秉文強調,中國“第三支柱”養老金的選擇必須是、只能是“普惠型”,即“多數人的制度”。只有普惠型的制度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成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中的一個層次,否則終將退出歷史舞臺,這是實現共同富裕所要求的。
按照《意見》所述,參加個人養老金的前提是需要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從數據來看,截至2022年一季度,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達10.3億人。另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1年中國全國人口總數為14.1178億人。也就是說,部分群體可能無法參與到個人養老金融制度中。
另從監管公布的個人養老金先行城市(地區)來看,華夏基金分析表示,36個先行城市或地區,覆蓋超3.7億人口。大部分為省會城市或經濟發達城市,居民收入整體水平較高,繳納個稅人口占比更高,對養老相關產品的接納度和熟悉度更高,充分體現了個人養老金制度高起點、廣覆蓋、重平衡、循序漸進的特點。
未來應如何吸引更多的個人加入到個人養老金制度中?多名行業人士指出,破局的關鍵點在于如何設立激勵政策。這其中,稅優及財政補貼均被市場提及。
目前,中國個人養老金稅收優惠制度為“EET”型,即在繳費和投資階段免稅,在領取階段繳稅。今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對政策支持、商業化運營的個人養老金實行個人所得稅優惠:對繳費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額予以稅前扣除,投資收益暫不征稅,領取收入的實際稅負由7.5%降為3%。政策實施追溯到2022年1月1日。
也就是說,以綜合所得的個人所得稅稅率為例,假設參加人按照12000元/年的限額標準頂格繳納,那這一抵稅額度所對應的免稅額在360元至5400元不等(見表2)。
業內人士指出,毋庸置疑,這是一項實實在在的稅收優惠,但目前1.2萬元的稅優額度設定相對較低。
“由于中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是月收入5000元,目前全國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較高收入及以上群體約有7000多萬人,盡管現有已參加各種基本養老保險的10.4億人符合建立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的資格,但由于大多數人實際上享受不到有關稅收優惠政策所帶來的實惠,從而會影響參與這項制度的積極性。”金維剛指出。
對此,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特聘教授董克用告訴《財經》記者,未來稅收優惠政策還有發力的空間。例如,可以考慮引入EEE(即在繳費、投資、領取階段均免稅)模式,對目前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的群體,如果愿意參加個人養老金,則其個人養老金在領取階段也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如果這樣操作太復雜的話,也可以規定每位參與者在年12000元額度內實行EEE,超出部分實現EET。當然,超出額度也需要有封頂線。
“在激勵措施上,還可以借鑒德國李斯特養老金的辦法,對無須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中低收入群體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鼓勵中低收入群體參與進來。”董克用說。
此外,亦有學者提出在個人養老金領取階段推動生命年金化領取。
目前,根據相關規定,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封閉運行,參加人達到以下任一條件的,可以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領取個人養老金:達到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出國(境)定居;國家規定的其他情形。
“生命年金以被保險人生存為條件,可實現終身年金領取,即只要個人生存,就可以領取養老金。無論實際壽命高于還是低于預期壽命,年金化領取都使得被保險人在退休后能定期獲得一定金額的養老金收入,直至過世,從而能夠規避實際壽命超過預期壽命帶來的財務風險。”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俊生向《財經》記者表示,保險業應充分發揮在生命表、精算方面的優勢,以及過去在提供年金化領取服務方面積累的經驗,在養老金領取環節積極發揮作用。
(應受訪者要求,王梓、李璇為化名;作者為《財經》記者,《財經》記者陳洪杰、宋文娟對此文亦有貢獻;本文刊于2022年12月19日出版的《財經》雜志)
責任編輯:宋源珺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