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京東金融的借錢廣告,活該被罵
來源:“深藍財經”微信公眾號
小編今天在摸魚(哦不,認真找選題)的過程中偶然刷到了一條視頻。從視頻封面看,像是一則發生在飛機艙內的故事。
畫面中,一位身著白色大衣的妙齡女子翹著二郎腿,用一副很嫌棄什么的眼神,擺出了一副高傲的姿態。女子的旁邊和后面各坐著一位大叔,后面那個大叔穿著一身綠色迷彩服,頗有一種在田間辛勤勞作的農民伯伯味道。(怕有誤解,下面用“打工人”代替)
俗話說“打工人,打工魂”,視頻很快引起了小編的興趣,小編原以為是某音常推送的毒雞湯,看完后才發現不簡單。
故事梗概是這樣的——
打工人問空姐,“能開下窗戶嗎或者換個位置嗎?我媽想吐。”
空姐還沒說話,妙齡女子倒是先開了口:“哎喲,我的天哪,沒坐過飛機嗎?”
緊接著,女子旁邊的光頭又怒氣沖沖地問他:“還開窗戶?出了事你負責啊?“(光頭脖子上掛著的粗金項鏈,差點閃瞎小編的眼)
等這兩人說完,空姐這時才笑瞇瞇地問“那請問您是需要升艙嗎?升艙費用是1290。”
打工人一聽,從口袋里掏出手機一看,微信錢包只剩下為數不多的53塊錢。(果然,不打工沒錢,打工了也沒錢,同是打工人的小編哭了。。。)
正當打工人拒絕的時候,天使突然降臨了。
打工人的背后傳來聲音——“升!”
哦,原來是一位西裝革履的男士表示,打工人升艙的錢由他來出。
打工人連忙搖頭,“兄弟這可不行。”
男士把打工人的手機拿去,三下五除二地給打工人搞到了15萬。
搞笑的是,男士隨后一臉認真地告訴打工人,“兄弟,這是你在京東金條上的備用金,可以隨用隨取,別被那些沒有禮貌的人給笑話了。”
啥???好家伙,簡直是猝不及防,這竟然是京東金融的廣告。。。(狗帶表情)
后面都是教你如何從京東金融上借錢,為了觀感體驗小編就不在這里贅述。
完整視頻如下,愿意觀看的小伙伴可以自行點擊↓
小編看完視頻后不但沒有對京東金融產生興趣,甚至一度懷疑這是京東對手給京東拍的廣告。問題共有以下3點:
首先,廣告為什么要通過妙齡女子的穿著、談吐來譏諷窮人沒坐過飛機?
其次,西裝男居然拿別人的手機給別人貸款,不管別人是否同意。
另外,西裝男的那句“以后用錢找京東金條,別被其他人笑話”,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鼓勵大家在沒錢的時候也要搞貸款消費?
和小編一樣,眾多網友也覺得扯淡,不少大V跟著發聲:
互聯網科技博主@一楊ish:一個市值近一萬億的互聯網公司,這樣的廣告從策劃、拍攝到投放,竟然內部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有不妥?搞不好還很得意覺得下沉市場就吃這套。
果殼網CEO@姬十三:為了追求不斷“精進”的效果,難免就會演化出這樣的產物。
隨著廣告事件的發酵,小編又看到了京東金融的另一則廣告。
故事風格依舊雷人。外賣小哥在路邊搭救董事長,董事長為報答小哥問了他的信用分,竟然主動引導他開通了京東金條而不是選擇其他方式報恩。(這真是顛覆了小編對傳統報恩方式的理解……)
知名財經博主@歷史的進城 對此評論:這個比有錢大哥幫農民工開通金條飛機升艙還狠,刀刀都砍在最底層啊。
體育視頻自媒體人@功夫蠻少 :京東金融這廣告真是,一言難盡。故意拍的如此垃圾,讓我想起了騙子的套路,篩選人群。就坑那些對網貸毫無概念的人,搞得像是借錢不用還一樣。在老家,很多同齡人深陷債務危機,就是因為貸款大吃大喝,好像貸到款就不用還一樣。
據小編了解,在金融科技概念異常火熱的當下,其實京東金融才是那個最早定位金融科技的公司。
因為和螞蟻金服有著相似的背景,很多人經常把京東金融與螞蟻金服相比較。不可否認,它們手里都掌握著大量的用戶,有著詳實的交易數據和資金往來記錄。
有所不同的是,螞蟻金服起家于支付寶,憑借余額寶搶占了互聯網金融的先機,而京東金融起家于供應鏈金融,依靠“白條”搶占了消費金融的高地。(插一句:花唄廣告也沒有高級到哪里去,深藍財經此前寫了一篇文章分析,值得一看>>>用花唄給女兒過生日,這則廣告為什么讓人生氣)
但實際上,不管是螞蟻金服還是京東金融,兩者的野心都不算小。
前者本計劃在港交所上市,但在四部委約談馬云后暫時擱淺。
后者在創立初期就被給予厚望。據《商業周刊/中文版》報道,劉強東和京東金融的CEO陳生強非常看重京東金融這個新業務。陳生強曾說,“2013年10月的時候,我和老劉(劉強東)對金融業務的規劃有過一次深談。老劉對我說,‘京東一定要做金融,這塊業務的規模未來不會比電商小。’”
今年8月,京東數科副總裁謝錦生對外表示,目前,京東金融App有4億實名用戶。其中,用戶以中青年為主,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四成用戶具有高消費能力,近六成用戶為本科學歷,已婚用戶六成有小孩。
值得注意的是,在京東金融加大獲客力度的背后,已積壓了大量用戶投訴。某投訴平臺顯示,截至目前,京東金融投訴量接近1.8萬條,涉及“誘導借款”、“暴力催收”等多方面投訴內容。
最后,小編想分享一段話,文字來自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局長郭武平:
金融科技公司的“花唄”“白條”“任性付”等產品,其內核與銀行發行的信用卡沒有本質差別,消費者支付的利息與費用是其盈利主要來源;再如“借唄”“金條”“微粒貸”等產品,與銀行提供的小額貸款無本質差別。
金融科技公司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亂象更加值得高度關注。在收費方面,金融科技公司缺乏統一標準,一般高于持牌金融機構。比如“花唄”與銀行信用卡業務基本相同,但分期手續費高于銀行,與其普惠金融理念不符,實際上是“普而不惠”。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陳鑫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