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井賢棟被四金融監管部門約談 央行主管報紙連續3日駁斥

馬云、井賢棟被四金融監管部門約談 央行主管報紙連續3日駁斥
2020年11月02日 22:35 新浪財經-自媒體綜合

  來源: 一見財經

  就在剛剛,證監會官網發布消息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對螞蟻集團實際控制人馬云、董事長井賢棟、總裁胡曉明進行了監管約談。

  實際上,最近三日,三位“神秘”人士連續三天在《金融時報》發文駁斥馬云,可謂“字字有深意、句句藏玄機。”

  1 

  這兩天,十九屆五中全會勝利召開,大會過后,央行主管的《金融時報》終于開始連續發聲,這距離馬云上次炮轟現行金融體系已過近10天。

  10月31日,《金融時報》轉載刊發《關于金融創新與監管的幾點認識》一文。

  11月1日,該報再次刊發標題為《資深學者:大型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與監管》的文章。

  11月2日下午,該報再次撰文《資深學者:在金融科技發展中需要思考和厘清的幾個問題》。

  要知道《金融時報》是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指定披露重要信息的媒體。

  這三篇文章所指不言而喻,是對馬云炮轟金融監管的回應,但特別之處在于文章作者署名。

  三篇文章作者分別是張非魚、周矍鑠、時雨,其身份都被標注為資深學者,但網絡上并無信息指向“張非魚、周矍鑠、時雨”供職于高?;蜓芯繖C構,都是首次以金融資深學者出現在網絡。

  這三篇文章肯定不是空穴來風,到底出自誰手不得而知,從周矍鑠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一個姓周的老人,精神矍鑠。

  那么這個姓周的老人是誰呢?張非魚、時雨又是誰呢?

  根據一見君多年在央媒的工作經驗,馬云公開炮轟監管能力,央行現任領導不方便出來表態,授意機關報發文為發聲,其實代表官方本意。

  2 

  資深學者張非魚的《關于金融創新與監管的幾點認識》一文雖然只字未提馬云,只是分析BigTech公司的利弊風險,也不是金句頻出,但是此文柔中帶剛,來看其中幾段:

  事實上,目前的金融科技業務和傳統銀行沒什么本質區別。在我國幾家BigTech公司的金融業務中,最賺錢的是消費信貸業務,本質上也是吃利差模式。有人批評銀行貸款是當鋪思維,但從事金融服務的BigTech公司與銀行貸款一樣,在實際放貸中也使用擔保品。

  金融科技沒有改變基本的金融中介模式,在很多業務特點上與傳統銀行也沒有實質差異。而且金融風險是不會消除的,只能發生轉移。

  文章指出,BigTech公司作為金融服務業的新進入者,難免會有一些既想做金融服務又不想接受監管的想法。這種新進入者不但對市場格局產生影響,也會對監管格局帶來重大的影響,需要重點防范其規避監管和監管套利行為。所以對BigTech公司的監管,金融監管部門要敢于說“不”,否則就容易被其科技屬性誤導,被輿論所綁架,不進行有效監管,最終扭曲市場,產生金融風險。

  文中直言:以金融科技為代表的新金融是有特殊風險的,一是部分BigTech公司金融價值觀扭曲,誘導過度負債消費;二是金融科技領域由于網絡效應的存在,通常會形成“贏家通吃”,造成市場壟斷和不公平競爭;三是BigTech公司廣泛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網絡信息技術,經營模式和算法的趨同,增強了金融風險傳染性;四是金融科技公司過度采集客戶數據,可能侵犯客戶隱私。更多的數據有助于金融科技公司改善其模型,提升金融服務效率,但過度的數據挖掘,也可能侵犯客戶的隱私。

  該文最后指出,不能因為金融體系存在一些問題就以偏概全,全面否定現行金融體系的作用,否則就很難解釋這樣的金融體系支持了過去四十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并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過程中也沒有發生過系統性金融風險和重大經濟危機,保持了宏觀經濟和金融的穩定。同樣也不能因為金融監管存在一些問題,BigTech公司就可以要求超國民待遇,就可以要求放任其無序擴張,不進行監管。

  3 

  資深學者周矍鑠的《大型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與監管》文章行文看似中規中矩:先揚后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給出建議,和上文一樣,并未點名馬云和螞蟻集團,但是句句針對性不可謂不強,請看:

  一是壟斷和不公平競爭,該文認為,大型互聯網企業在資源配置中權力過度集中,并逐步強化為市場壟斷。大型互聯網企業可大量“燒錢”,從搶流量、搶客戶入手占領市場,利用直接補貼或交叉補貼,先使自己成為“贏者”,再兼并其他競爭者,造成“贏者通吃”的局面。

  文中直言,若大型互聯網企業大量開展金融業務,但卻宣稱自己是科技公司,不僅是逃避監管,更容易無序擴張,造成風險隱患,不利于公平競爭,也不利于消費者保護。

  文中指出,大型互聯網企業不僅掌握消費者的社交、購物、網頁瀏覽信息,而且還掌握其賬戶、支付、存取款、金融資產持有和交易信息,甚至還可通過面部識別、健康監測等將這些信息與其生物信息緊密關聯。一旦保管不當或遭受網絡攻擊造成數據泄露,稍加分析便可獲得客戶精準畫像,導致大量客戶隱私泄露,進而造成重大財產損失和人身安全隱患。

  算法歧視形式隱蔽?;诜N族、性別、民族等特征的歧視行為被法律禁止,但自動化決策可利用“算法的不可解釋性”規避職責,在不觸犯現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

  文章指出,大型互聯網企業“大而不能倒”。螞蟻集團個人用戶超10億,機構用戶超8000萬家,數字支付交易規模118萬億,其上市市值可能創歷史記錄。一旦出現風險暴露,將引發嚴重的風險傳染。

  4 

  相對于前兩篇文章含蓄表達觀點,從行業入手反駁馬云,第三篇可謂是直接亮劍點名螞蟻旗下各類產品:

  文中稱,對于當前所謂最具“創新”色彩的螞蟻集團,穿透來看,其基本的業務模式仍然是支付(支付寶)、吸收存款(網商銀行、支付寶歷史上曾經形成的客戶資金沉淀)、發放貸款(網商銀行、兩家小貸公司、花唄借唄等類信用卡業務)、貨幣市場基金(天弘基金的余額寶)、代銷金融產品(支付寶連接到余額寶所形成的貨幣市場基金與其他資管產品代銷)、保險業務(信美人壽、螞蟻保保險代理、與商業保險高度相似的“相互寶”)等。只不過是支付寶這一非銀行支付機構偏離支付主業,擴張成為了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使螞蟻集團實質上跨界開展非金融、金融、類金融和金融基礎設施等多種業務,成為了全世界混業程度最高的機構。

  對于螞蟻集團的所有創新,《金融時報》是加雙引號的,這個雙引號意味深長。

  該文發問,什么是真正負責任的普惠金融,進而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新金融”?花唄借唄的年化利率一度曾接近24%,近期有所下降,但也在15%左右;同時,“支付寶-余額寶-銀行存款-花唄借唄模式”代替傳統的“銀行存款-貸款模式”之后,借款人需要支付的利息從銀行貸款的5%-6%上升至了15%。

  目前花唄借唄利率以日利率形式披露,沒有按規定折算為年化形式;在“雙十一”等時期常常被設為默認選擇,客戶容易被剝奪其他付款方式選擇權并“被貸款”;通過APP客戶端強制獲取客戶通訊錄等信息,若客戶違約,催收公司往往向通訊錄中的相關聯系人催收,損害當事人權益。那么,“世界期待的全新金融體系”是否應是由這樣的“普惠金融”構成呢?

  文章最后明確指出,對于螞蟻集團,監管者需要思考和明確的一系列問題包括:是否應當盡快實施《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從機制上隔離實業與金融板塊;除了將集團內的持牌金融機構(網商銀行、天弘基金、眾安保險、信美人壽、螞蟻保保險代理等)納入金融控股公司框架,是否還應將所有類金融機構和業務,如支付寶、小貸公司以及由其交叉融合形成的類信用卡產品(花唄借唄),全部納入金融控股公司框架。

  另外,是否還應按照歸并同類業務原則,對同類(如業務實質為信貸)的持牌金融和類金融機構/業務進行整合,如將花唄借唄等類信用卡業務并入網商銀行,防止利用金融與類金融機構的規則差異進行監管套利;分析判斷“相互寶”網絡互助的業務本質,若實質為商業保險,是否應并入集團內的持牌保險機構等等。

  三天連續三天文章駁斥同一件事,在《金融時報》有史以來屈指可數,關于螞蟻集團及其子公司后續是否被納入監管,監管之后會發展成怎樣,讓我們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趙子牛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1-09 康平科技 300907 --
  • 11-09 匯創達 300909 --
  • 11-04 會通股份 688219 8.29
  • 11-03 宸展光電 003019 23.58
  • 11-03 狄耐克 300884 24.87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