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金融時報
原標題:監管劍指票據套利和信用風險
本報記者 張末冬
對票據的管理成為近期監管的重點。7月25日,北京銀保監局發布消息稱,針對北京地區票據領域風險特征和違規現象,于近日印發了《關于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票據業務的監管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重點從資金審查、貿易背景審查、商業承兌匯票業務、高比例擔保票據業務以及跨省異地票據業務五個方面強化規范整治。無獨有偶,《金融時報》記者了解到,銀保監會于近日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票據業務監管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進一步加強財務公司票據業務監管,防范票據業務風險。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票據套利及風險問題已經受到市場和機構的廣泛關注。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公開指出,對于個別由于票據貼現、結構性存款和同業拆借利差進行套利的行為會加強檢查,并進行嚴格問責和處罰。而招商銀行在近期的銀保監會例行發布會上也曾專門提示票據風險。
自上海票據交易所成立以來,曾經困擾市場已久的紙票信息不透明以及區域分割問題已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決。但值得關注的是,票據市場的主要風險從操作風險轉變為信用風險和套利風險,違規環節逐步由交易端轉移至承兌端、直貼端,存在業務制度建設滯后、客戶準入和背景審查不嚴以及利用大量無真實貿易背景承兌、直貼業務來虛增存款、空轉套利、掩蓋不良、套取銀行信用和資金等主要違規問題。
“目前,電票占比99%以上,電子化操作和系統剛性控制使紙票時期存在的假票、偽造票、清單交易等常見的操作風險基本消除。”一位商業銀行票據業務部門負責人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與此同時,需要關注信用風險提升與市場風險管理壓力增加問題。“當下,不少風險主要集中在票據的承兌發行端,從這個方面來看,中小銀行超量、超額簽發銀行承兌匯票,或者在整個負債里面保證金占比較大,會對其未來經營活動的流動性帶來一定的隱患。從商業承兌匯票來看,克隆企業賬戶簽發商票,假冒央企國企股東注冊公司簽發商票,假冒銀行承兌匯票,或者偽造由金融機構保證的票據等惡性事件時有發生。所以,票據的簽發端、承兌端風險是票據市場風險演變的新方向。”
而對于財務公司,則有更細化的情況。有央企財務公司人士告訴《金融時報》記者,受個別財務公司承兌匯票到期拒付影響,目前市場接受程度急劇下降,票據流轉和貼現難度直線上升。另外,整個行業內資質和能力良莠不齊,財務公司自身流動性管理也存在一定問題。
在票據交易中,貿易背景的真實性是關鍵,也是不少風險暴露背后的主要原因。對此,上述兩個文件均有所強調,例如,《通知》要求,嚴格審查貿易背景真實性,嚴防交易合同、運輸單據、出入庫單據、檢驗驗收單據、增值稅發票等資料不實和虛構交易簽發票據等問題,保證票據業務貿易背景資料各要素的邏輯一貫性。《意見》則從客戶準入審查、貿易背景資料審查以及限額管理三個方面細化了貿易背景審查要求,自客戶準入環節起杜絕虛假貿易背景票據業務,重點打擊空殼中介公司。同時,為在有效防控風險的前提下加快票據流轉效率,《意見》要求銀行業機構根據客戶財務數據、經營流水、納稅記錄、結算模式等綜合審慎核定年度票據業務發生額上限。
出現票據套利問題,還在于部分金融機構對票據業務中的擔保資金來源審查、資金流向審查流于形式,甚至故意放松審查標準以配合客戶套利、套信、套取資金。對此,《意見》要求承兌業務擔保資金不得來源于貸款或其他債務性資金、直貼資金,同時明確規定,嚴格禁止票據直貼業務資金違規回流至貼現申請人的任何一個前手,對于存在違規回流情形的,機構不得給同一貼現申請人辦理新增業務。《通知》同時強調,加強票據承兌保證金管理,對出票人的保證金實行專戶管理,防止出票人挪用或提前支取。應根據已經做實的保證金計量擔保風險敞口,不得變相突破擔保比例。
前期寶塔、海航、天津物產、重慶力帆等集團財務公司都出現票據業務風險,業內人士認為,監管的趨嚴大概率與這些事件有關。“財務公司整體體量較小,業務也相對簡單,之前對其的監管不像對銀行那么嚴格。”上述財務公司人士坦言。
“包商銀行事件對不少財務公司的影響很大,在多重壓力下,金融機構對相關環節進行完善也是必然的。”上述財務公司人士強調。對此,上述商業銀行表示贊同,他談到,包商銀行事件打破了銀行承兌匯票剛性兌付的行業慣例,未來中小銀行承兌票據的信用風險將會成為市場較為關注的方面,這也直接導致大家對票據的“審慎”。另據《金融時報》記者了解,目前相關財務公司業已針對上述內容開展自查。
責任編輯:楊希 1904183207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