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肥皂大叔的思想
未來網貸轉型也是一種“牌照化”的轉型。網絡小貸公司、消費金融公司都是持牌運營的機構,在監管的管轄范圍之內。
今天,網貸行業再次被一則消息刷屏。
媒體獲悉,陸金所計劃停止網貸業務,將進行轉型。
俗話說消息越短,事兒越大。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第一反應是不太可能。這個不可能是來源于陸金所現有的業務。
據悉,陸金服為陸金所旗下負責網貸業務的平臺。2016年12月13日,陸金所發布公告將P2P業務拆離,由旗下平臺陸金服方面負責網貸業務。也就是說,陸金所在2016年就已經把網貸業務完全剝離掉,陸金所目前是一家持牌的財富管理公司。而,陸金服是做P2P網貸業務。
所以,如果這個消息確切的話,一家持牌的財富管理公司轉型做消費金融?或者轉型其他的持牌機構,怎么也不符合現有的金融邏輯,也不符合監管政策。畢竟,財富管理公司是具有可銷售金融機構資產管理類產品的牌照。
陸金所回應:陸金服P2P業務正積極響應和配合監管“三降”要求。網貸業務正常運營,存量產品與客戶權益不受影響。
回應中明顯能看到,陸金服依然是在做P2P網貸業務,并非陸金所做網貸業務。
但是,從今年年初開始,針對于網貸平臺的政策都是以“以備促退”為主。網貸平臺備案的時間點再度延期,煎熬的不僅僅是行業人,也有更多的出借人。出借人其實每天都在想,自己投資的平臺能否安全地上岸。但是,從目前的政策走向來看,退出、轉型是大趨勢。
七月監管的會議釋放出的信號不難看出,從備案試點改為監管試點,還是以促進網貸平臺良性退出為主,具備條件的平臺可以轉型網絡小貸公司或消費金融機構。
如果連陸金服都要進行轉型的話,網貸平臺的前景確實黯淡無光。從轉型的角度來講,轉型網絡小貸或者消費金融,也不是任何一家網貸平臺就輕而易舉能實現的,未來能夠轉型的平臺也是寥寥無幾。
所以,說到底,未來網貸轉型也是一種“牌照化”的轉型。網絡小貸公司、消費金融公司都是持牌運營的機構,在監管的管轄范圍之內。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是網貸平臺未來能夠迎來備案,何時能夠迎來備案,還是未知數。大部分平臺都會“倒在”備案的過程中,較長時間的合規,持續壓縮的存量,不得擴展增量業務,最后會導致網貸平臺成本上升,進行退出。
大部分網貸平臺也不具備轉型的能力,轉型網絡小貸或消費金融,首先要有一定的場景化金融服務,針對于無場景、無資質、無門檻的放貸,國家現在出重拳打擊。有一定服務場景的網絡小貸和消費金融公司,大部分根植于電商、網絡商城或者自有平臺進行金融服務活動。一般的網貸平臺想要搭建或者建立這個場景,非常困難。
再者,如果要轉型網絡小貸或者消費金融公司,實繳注冊資本的門檻也是擺在網貸平臺面前的一道難關。根據目前透露出的信息來看,網絡小貸今后的實繳注冊資本應該在10億元以上。
那么,如果陸金服未來真的轉型網絡小貸或者消費金融公司,從股東構架、實繳注冊資本的門檻上來講,確實不難轉型,但是唯一有困難的地方在于,目前陸金服的體量過大,根據陸金服官網數據顯示:累計借款金額:3479億元,代償借款余額984億元。讓一個900億代償余額的網貸平臺完全清盤退出,確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存量的化解,能否完全退出都需要時間。
大部分網貸平臺,在看不到終點的時候,會去走另外一條路,不管是多大的平臺、多大的品牌、多大的市場占有率,在監管收緊,“以備促退”的大環境下,未來的網貸市場確實黯然無光。未來陸金服是否轉型?確實也面臨著挑戰。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陳鑫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