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銀行差異化經營需要“精耕細作”
證券時報
吳學安
近日商業銀行社區金融服務再次備受關注。以“社區支行”為載體的社區金融服務在我國已經發展了數年時間,但迫于盈利壓力,部分社區銀行正在陸續退出。根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1月3日,全國持牌社區支行約5827家,另有1265家社區支行退出運營,僅去年12月便退出了115家。社區銀行如何走出困境,未來發展還需另辟蹊徑。分析稱,未來社區銀行應結合自身的特質,針對客戶群體尋求多樣化的服務策略,深化服務模式。
社區銀行是指在一定地區的社區范圍內按照市場化原則自主設立、獨立按照市場化原則運營、主要服務于中小企業和個人客戶的中小銀行。與傳統銀行相比,社區支行功能設置簡約、定位特定區域和客戶群體、服務便捷靈活。中小銀行通過設立社區支行,能夠彌補自身在物理網點上的不足,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填補在部分城市和農村金融服務的空白,為普惠金融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社區銀行本應立足定位,從社區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區別入手,將其差異化優勢發揮出來。現在問題是,一些社區銀行在設立上,并未突出特色化的銀行服務,而成為“跑馬占地”、無序競爭的一種不正常手段。某些社區銀行只是把銀行開進了社區,其服務、營銷和產品都與以往傳統銀行網點沒有太大區別,社區優勢未能得到有效發揮。
社區支行是新生事物,其設立不能急躁冒進,應根據社區居民所需,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原則下綜合進行考量,才能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一方面,要走特色化經營發展之路。各銀行機構對于社區支行的設立和經營管理,應搞好頂層設計,合理規劃,并將其納入全行渠道建設之中進行統一考量,避免“跑馬占地”式不計成本、不考慮客戶所需的混亂競爭。另一方面,社區銀行應根據不同區域、不同居民,設計不同的經營管理模式和服務方式,切實符合社區居民的“胃口”。同時根據社區居民對金融服務的不同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特色服務。
未來的社區銀行,應該是社區大服務體系下的一個金融類綜合服務平臺,而不是簡單的銀行機構,其特點是網點覆蓋面廣、異業聯盟服務項目多、服務智能化多樣化。現有的社區銀行,唯有線上線下融合,為民眾更多地提供傳統金融以外的服務,將社區支行打造成“金融便利店”,滿足居民金融需求,才能擺脫困境走向輝煌。如,對于高凈值客戶,網點工作人員可為其引介私人銀行理財規劃師,辦理私人訂制專屬理財、家族信托等高端金融服務。又如,對于中小企業主,社區支行可為其對接小微金融專營支行,滿足其融資、融智、融信等需求。按照“小型化、輕型化、智能化”的方向,社區支行未來只有不斷優化提升服務,才能持續把便民金融服務推向更高水平。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應用,去柜臺化、向智能化轉變也是社區銀行應該探索的方向。業內人士認為,傳統綜合型支行的服務模式與運營成本越來越難以適應居民對智能快捷體驗式金融服務的需求,而互聯網金融當前階段主要集中于消費支付、消費信貸等部分領域,尚存在風險難以控制等不足。有分析預測,未來,零售金融業將是網絡金融與門店金融的相互補充與深度結合,“掌上金融”與“樓下金融”將會并駕齊驅發展。在中國城鎮化的大背景下,社區經濟蓬勃發展,社區銀行服務需要深化、多樣化、逐步提高服務質量,通過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才能在服務社區經濟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責任編輯:賈振飛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