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為才累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1日 06:36 中國經濟時報
-思晨 中國人大都知道班固,因為有一部《漢書》在。而對殷仲文知之者甚少,然而這卻是個曾經名滿天下、風流儒雅的人物。 史載此人不僅有才藻,而且美容貌,在東晉末年官至新安太守。他是一度奪了東晉皇位的桓玄的姐夫。這位姐夫本和桓玄交往不密,可聽說桓玄平定了京師,立馬投奔而去,根本不在乎何為篡何為亂。桓玄對他的到來為之大喜,因他富才善文,在篡權之際使其總領詔命,官拜侍中,領左衛將軍。桓玄加九錫之文就是出于他的手筆。他的文章很為當時人所看重,謝靈運曾經這樣評價他說:“若殷仲文讀書半袁豹,則文才不減班固。”《世說新語》中則有:殷仲文天才宏贍,而讀書不甚廣博,亮嘆曰:“若使殷仲文讀書半袁豹,才不減班固。”這兒的亮是指傅亮,意思和《晉書》中謝靈運的感嘆是一樣的。不知是這兩人都曾有這感嘆還是兩書各有所據。但總起來看,說殷仲文的文才為當時的文人名士所推崇那是絕對不會錯的,特別是庾信在《枯樹賦》中開頭即言:殷仲文風流儒雅,海內知名。庾信是南北朝時的大牌文人,對殷仲文如此評價當非虛言。 然而有如此天才且風流儒雅的殷仲文何以一生難說有建樹?他不僅沒有達到班固的高度,從其所存的一首較完整的詩《南州桓公九井作》看,大約歸入二三流的詩人都有點勉強。然而也不能因此就說此人無智,看他的傳記可讀到這樣的記載:初,桓玄篡位入宮,其床忽陷,群下失色。在這種關乎位置能否坐穩的關鍵時候出現這樣的事是非常尷尬的,特別是十分相信吉兇征兆的古人,出了這樣的事都會認為是極其不祥之兆;對這樣的事必須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否則人心去矣。此時這位風流儒雅的文人殷仲文說了一句:“將由圣德深厚,地不能載。”桓玄聽后大悅。殷仲文這馬屁可謂拍得是嚴絲無縫,不能不說此人確有幾分過人之智。 殷仲文因于桓玄有佐命之功,加上又有姐夫這層關系,小舅子坐在龍椅上,他也就厚自封崇,輿馬器服,窮極綺麗,后房伎妾數十,絲竹不絕音。一個文化人身處亂世不能為天地立心、不能為生民立命也就罷了,可他反倒顯示了幾分暴發戶的不雅之態。這種不雅還表現為既貪婪又吝嗇,多納貨賄,家累千金,常若不足,可以說殷仲文純粹是貪官一個。等到桓玄為劉裕所打敗,他跟隨桓玄西逃,將貪贓而來的珍寶玩好全部埋藏在地下,想留待日后享用,可人算不如天算,這些珍寶玩好日后皆腐爛成土。當逃至巴陵,看桓玄大勢已去,這個擅長見風使舵的人非常乖巧地奉晉室的兩位皇后投降了,此時他是再不去理會桓玄是否“圣德深厚”了,早已把曾拍過的馬屁忘在了腦后。但有此一降,這個參與篡亂之人又成了鎮軍長史。讀書人應有的氣節在他身上絲毫皆無,像這樣的人,縱然有才也是成不了班固的。 晉安帝復位后,殷仲文心有不安,上書辯解說:洪水沖到山壑,河流中不會有恬靜的魚類;狂風掠過原野,林中不會有安寧的樹枝。這是說自己是不得已為桓玄所裹挾,但他畢竟參與了篡亂,不得不乞解所職,待罪私門。當時的晉室已名存實亡,劉裕也沒拿他當回事,下詔不許。按理說殷仲文應當滿足,畢竟撿了條小命,可他到了大司馬府卻感嘆“此樹婆娑,無復生意!”并自以為素有名望,理當掌朝政,而原先他所看不起的人倒和他平起平坐了,這使他常顯得怏怏不得志。待到被任命為東陽太守,更加心意不平。義熙三年,殷仲文與駱球擁戴桓玄的兒子桓胤謀反,最終把一條小命玩完。 縱觀殷仲文一生純屬自我浪費,他不僅不能和班固相比,和其同時代的文人相比差距也極大。魏晉南北朝時的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有其獨特的位置,可這天才宏贍的殷仲文卻沒有為后人留下值得認可的東西,徒然讓人感覺是位擅長拍馬、貪贓污穢及善于見風使舵的人。相比而言我們會對那個時代如陶淵明、王羲之、顧愷之等一批文化人有更多的敬意。 蘇東坡說賈誼不善處窮,“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振”。那么今人則有理由說殷仲文不善處才。而不善處才者又豈止殷仲文一人?就是今天,那么多聰明的貪官最終身敗名裂,大約都和殷仲文一樣太有才了。從殷仲文的一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人無節操,必為才累”,這應該算是個規律。可認識這樣的規律遠沒人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