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力
最近,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接連發布了《傳統零售商開展網絡零售研究報告2012》、《2011年主要零售業上市公司業績情況介紹》和《中國連鎖零售企業經營狀況分析報告2011-2012》三份報告,基本勾勒出了當下中國零售業的基本輪廓。
據《2011年主要零售業上市公司業績情況介紹》的報告顯示,在統計的56家上市零售企業中,93%的企業去年營業收入較2010年呈現增長態勢,平均增長率達到19.13%,超過去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1%的增幅。在凈利潤方面,87%的零售企業去年的凈利潤也呈現增長態勢,平均增長率達到18.06%。
兩相對比,表面看來2011年零售上市公司的業績都還不錯。但細一分析,其實問題也不難看出。最起碼凈利潤增幅與營收增幅相比是稍遜的。如果再與2010年的近36%凈利潤增幅相比,則就明顯慘不忍睹了——下降近18%;全部樣本平均凈利率為4.11%,較2010年同期下降0.21%。
重要的是,這種局面還一直延續到今年上半年,甚至情況更為糟糕。一直都被市場看好的蘇寧電器(微博)日前發布的年中業績快報顯示,公司2012年上半年營收為471.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442.3億元增長6.6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7.45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29.49%。另一巨頭國美電器(微博)情況則更糟。
從已公布半年報的百貨上市企業看,今年上半年行業普遍業績下滑,營收和利潤增幅縮小甚至出現負增長。商務部監測數據也顯示,上半年全國3千家重點零售企業銷售增8%;上半年,全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222億元,同比增長14.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2%,分別比去年同期放緩2.4和0.4個百分點。
北京市商務委市場運行處處長劉健表示,上半年雖然節假日密集,但受到宏觀經濟形勢影響,實體店進店客流下降明顯,傳統零售業總體表現低迷。難怪《中國連鎖零售企業經營狀況分析報告2011-2012》顯示,目前中國連鎖零售業面臨著成本上升不可避免、銷售增幅減緩、商業地產過熱和效率有待提升等諸多共性問題。
面對這一局面,傳統零售業如何應對成了接下來必須得思考并有所作為的課題。
既然實體店銷售低迷,那就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吧。這似乎已經成為業內的一個共識。因為從國際成熟市場零售業發展的規律來看,電子商務確實應該是個大勢所趨。而且相比較歐美日韓等國的電子商務發展情況來看,中國的電子商務確實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或許正是基于此,截至目前,我國傳統零售百強企業中有59家企業已經開展網絡零售業務了。但據《傳統零售商開展網絡零售研究報告2012》的調查顯示,傳統零售商涉網整體上都不太樂觀。
該報告的主要起草人、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楊青松表示,目前,我國大部分零售商只是將網站作為市場營銷的補充手段,極少有企業選擇對其傾力投入,大多數企業仍處于觀望和謹慎態度。畢竟在中小企業居多的零售業,先不說大量的先期投入不說,就是動輒上億的虧損,也絕不是兒戲。
觸網是趨勢,但不是每個企業都玩得起的。尤其在產業和資本對接,一切都可以不再從零開始的年代。傳統零售企業開始迷茫了。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讓企業困惑的還不止于此。早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傳導至中國實體經濟時,業內專家就呼吁,中國零售企業要想改變毛利率低下、競爭力不強的局面,就一定要借機轉型,改變聯營制的盈利模式。尤其是在首都經貿大學陳立平教授關于“食利型”模式的論調引起業界廣泛討論后,回歸零售本質,發展自營模式也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企業的高度贊同。關鍵是怎么轉的問題。
應該說在這方面,以蘇寧、國美為代表的家電連鎖企業作出了表率。2009年年底,幾乎是不約而同,兩大家電連鎖巨頭都開始了積極的嘗試,只不過所采取的形勢不太一樣罷了。國美采取店中店的模式,而蘇寧則以小面積的精品店在試水。不否認,截至目前,應該說嘗試都不算成功,但兩者都沒放棄。尤其是蘇寧,不僅在今年準備全面升級精品店模式,同時還推出了樂購仕等全自營的門店。甚至還將全自營模式納入到了“新十年戰略”當中。
蘇寧、國美等大鱷也都只是在嘗試,更何況眾多中小零售商,更不敢冒這個險。一個小小的促銷員問題都屢改不掉,更別說整個的盈利模式問題了。也絕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這也難怪王府井百貨高調宣布實行自采模式,結果也不得不從5%的小比例開始。
正如北京當代商城董事長金玉華所言,“若想維持較高的利潤水平,一定要改變聯營模式,但隨之也會帶來經營風險的上升!苯鹩袢A說,百貨企業自營將面臨著人員成本升高、財務成本上升、庫房和配送成本增加以及貨品積壓等諸多風險,因此,企業在轉變經營模式時一定要考慮風險問題。
金玉華認為,在百貨企業轉型的過程中,最大的難題其實還是人才問題,尤其是培養買手方面,還存在體制、機制方面的障礙,增添了企業轉型的難度。
這些屬于有了明確的方向,只是不知道該怎么去做,或者說需要付出時間或者代價去做的事。而還有一些方向都還不明確的事,更是讓企業彷徨、迷惑。
早在幾年前,業界就都在探討零售業“做大與做強”的關系,尤其是針對區域性企業而言。而其中多元化發展和多業態組合的發展,似乎也成了區域性企業發展的模版。像武漢中百、湖南步步高、遼寧興隆大家庭等等。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也曾專門論述零售業多元化時代的到來,并且多次強調多元化一定要立足本業。但事實上,從目前的多元化現象來看,進軍商業地產面臨困境,開發自有品牌也遭遇瓶頸,到底是走同業多元化還是異業多元化之路,是個問題。
另外,幾年前,全球跨國巨頭和全國性企業主要還是在一二線布局,三四線城市只是象征性的戰略落子。而現在,一二線布局基本完畢,三四線則成了它們重點布局的區域。在總盤子有限的情況下,區域性企業,尤其是區域性龍頭企業,除了還在考慮到底是同業還是異業多元化的同時,還得考慮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堅守還是異地擴張。
堅守,意味著有限的地盤和赤裸的競爭;異地擴張,可直到現在還鮮有成功的個案。相反武漢中百的重慶落子卻成了一個尷尬的反面教材。盡管不能說失敗,只是讓好多原本想異地擴張的區域龍頭心有余悸。
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我們一直希望的零售企業國際化問題在短時間內恐怕也只能是一個美好的愿景而已。截至目前,中國年銷售額過千億的零售企業也只有4家。而真正嘗試國際化發展的好像也只有蘇寧和國美。
在這種情況下,或許只有培育大型流通企業才能真正的“走出去”。這也剛好暗合了政府主管部門的發展思路。自2004年打造“流通國家隊”以來,一直都沒有放棄過。直到“國內貿易十二五規劃”,也仍然延續了這一思路。但卻遭到了業內專家的一致反對。政府的重心應在培育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上,而不是具體的企業的發展;國家的資源應該側重在扶持中小企業以增加其活力,而不是強行捏合大型商業航母。
爭論仍在繼續,但零售行業及其企業卻在飽受煎熬。原本就備受冷落、任其自生自滅的零售行業真的需要一個正確的指引、合理的環境和公平的政策。期待中!
相關組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