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消息,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3年會于3月18日-19日舉辦,本次會議主題為“以高水平開放應對全球變局”,交通銀行副董事長、行長劉珺發表主題演講。
劉珺表示,當經濟社會、外交和地緣政治等領域的“黑天鵝”風險被置于頭版和聚焦光下時,生態環境領域的“綠天鵝”風險不能視而不見,更不能置之不理。人類生存地的脆弱性和災難頻發,已然使我們沒有云淡風輕的資本和明天再說的懈怠,唯有行動,方是正確選擇。
以下為發言全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中國方案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地球生命共同體,兩個共同體的最大交集是綠色經濟和綠色發展。綠色既是“五位一體”總體戰略的一大支柱,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原色和底色。發展綠色經濟將負外部性強的發展模式置換為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在經濟增長的內涵上強調應對氣候變化這個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
當經濟社會、外交和地緣政治等領域的“黑天鵝”風險被置于頭版和聚焦光下時,生態環境領域的“綠天鵝”風險不能視而不見,更不能置之不理。人類生存地的脆弱性和災難頻發,已然使我們沒有云淡風輕的資本和明天再說的懈怠,唯有行動,方是正確選擇。我是一名金融從業者,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和實體經濟的血脈,具有資源配置、定價和風險管理功能,在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方面責無旁貸。
下面我將圍繞新形勢下金融助力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談幾點看法。
一、綠色低碳發展新形勢變與不變
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將帶來諸多不確定性,綠色低碳發展也是如此,綠色低碳發展的新形勢可以歸納為“五變五不變”:
一是后疫情時期可持續發展趨勢不變,但綠色低碳變革將加快。新冠疫情和近期印尼洪水等公共衛生事件和極端天氣災害提醒我們,自然對人類活動的容錯幾乎到了邊際值,人類活動必須兼顧環境保護、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趨勢不會變,后疫情時期,綠色低碳變革將加快,疫情催生了很多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線上辦公、線上消費、線上健身等新模式大量涌現,綠色低碳的數字經濟將加快發展,隨著新能源技術的迭代發展,主要新能源與傳統能源在成本效益上逐漸可比,極大降低了新能源綠色轉型的不經濟,使得全球能源結構的綠色和可持續發展在投入產出上變得越來越可行。人與自然和諧的技術和產業支撐已然成為現實,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關國家點火裝置核聚變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凈能輸出向零碳聚變能源邁進的重要一步,將為清潔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和其他傳統能源一定程度上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是俄烏沖突下新能源發展的趨勢不變,但能源低碳轉型的節奏將會改變。俄烏沖突導致俄羅斯油氣出口受到制裁,給全球能源供應帶來一定的沖擊。若以冰山為比喻,那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是化石能源價格高企,能源供給不暢,化石能源過而不渡。而水面下更大的山體則是新能源對傳統能源的替代,以及傳統能源超低排放甚至零排兩個進程的同步加速。俄烏沖突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能源轉型節奏,基于能源安全和經濟性考慮,歐洲多國宣布重啟煤電或延后退役煤電。還將考慮將核電、天然氣重新列入清潔能源目錄。鑒于我國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的國情,我們應堅持先立后破,實現新能源的漸次替代,確保安全降碳。但總體上看,新能源的樂章仍然是快板,至少是從急板轉為行板。
三是高碳行業減碳趨勢不變,但向低碳轉型出現機遇性變化。目前,全球高碳行業存量規模不小,一些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減碳壓力較大。我國鋼鐵、有色金屬、石化等行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位置,且尚未達峰。在碳中和目標下,高碳行業減碳趨勢不會改變,碳達峰不是碳沖鋒,圍繞“雙碳”目標的一攬子規劃和設計仍然要體現多個統籌和系統的觀念。全球正在積極探索發展轉型金融,一刀切的減碳模式將被更高效的減碳模式所取代。高碳行業迎來轉型升級前所未有的契機,2022年11月,G20通過了轉型金融框架,首次就轉型金融達成共識。中國、歐盟、英國等已明確,將制定轉型金融政策框架作為未來可持續金融發展的重要任務。
四是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趨勢不變,但新能源領域創新速度將變快。歷史證明,每一次產業變革和經濟轉型都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支持。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是人類社會自工業革命以來發展范式的重大變革,同樣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撐。新能源涉及龐雜的技術體系,是技術集群、技術組合,其發展軌跡一定是任何科技創新的升級版。從蹣跚學步到行穩致遠,而成本的可比較,碳足跡的全流程監測,碳匯的可組合可交易,以及碳儲存相關的技術,均會以里程碑式的方式展現在我們面前。新能源是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的重要領域,創新層出不窮,速度明顯加快,中國的太陽能光伏具有一定的優勢,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光伏市場,安裝容量占全球1/3。EV電池以及嵌入式儲能技術的發展速度也非常快,國際上一些國家則側重發展綠氫、藍氫等氫能技術,尤其是強調發展綠氫,相關領域創新都在快速推進。
五是氣候國際合作趨勢不變,但碳關稅改變全球氣候治理規則在變。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任何國家不可能獨善其身。應對氣候變化也需要各國攜手合作,2021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R6就《巴黎協定》的實施細則達成共識。2022年12月,COPR7達成全面氣候協議,批準設立損失和損害基金。2022年12月的生物多樣性會議對保護陸地和海洋生物達成一致。這些協議和共識彰顯了各國推進合作不變的決心。
應對氣候變化收益的共享特征和資金投入技術研發的國別承擔永遠是一對矛盾,再加入歷史維度的氣候變化責任,所以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是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錨。今年2月,歐盟委員會已通過碳關稅立法,用經濟手段推動全球減排。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應積極參與氣候領域國際規則的制定,推動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二、綠色金融服務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現狀“四偏重四不夠”
綠色低碳發展需要綠色金融大力支持,新形勢對綠色金融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然而,當前綠色金融存在一些問題,可以總結為“四偏重四不夠”。
一是偏重支持新能源,轉型領域金融服務不夠。經濟低碳轉型所需投資既包括新能源及其產業鏈的投資,也包括傳統高碳排放行業向低碳轉型的投資。目前綠色金融主要投向新能源領域,對于鋼鐵、化工等傳統行業的低碳轉型支持相對不足,金融資源尚不能完全覆蓋到這些真正的綠色低碳項目。結構性貨幣政策,特別是專項政策工具已注意到這點,在碳排放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支持工具方面,對納入機制的項目應用也強調了對傳統能源轉型技術創新運用的政策支持,這是可喜的進步。
二是偏重信貸投放,直接融資不夠。我國綠色金融主要以綠色信貸為主,2022年底綠色貸款余額22萬億人民幣,居全球第一,在綠色金融中占比超過90%。據麥肯錫測算,為達到2060年碳中和目標,中國未來每年綠色金融需求達到8萬億-11萬億元,目前仍存在較大的缺口,而且碳中和所需大量技術創新中1/3是未驗證技術,1/3是未來技術,其實可用的就是1/3的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很大,更需要直接融資的支持。這反映了我們國家綠色金融間接融資而非直接融資的思維,是產品而非資產負債表的思維,是項目而非企業的思維,是供應鏈而非價值鏈的思維。上述的路徑依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金融體系的歷史和基因,但同時也向我們指向了未來綠色金融支持綠色發展的基因編輯的巨大潛力和空間。金融創新至少有較大的篇幅要在這一領域全面展開。
三是偏重單一服務,系統集成不夠。金融機構偏重于為客戶提供傳統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商行+投行,線下線上線下聯動不足,以客戶為中心一體化解決方案的服務能力亟待提升。以分布式光伏項目發展為例,除了設備生產企業外,還涉及到購買設備和銷售電力的小微企業和農戶等主體,需要包括綠色信貸、綠色普惠和個人金融等綜合解決方案,但金融機構系統集成和一體化服務還不到位,影響服務新能源產業的成效。又比如需要大力發展金融租賃業務支持新興基礎設施投資,包括智慧城市、數據中心、充電網絡等項目建設,用長期線的資金對接滿足長期線的綠色轉型金融需要。
四是偏重傳統風險管理方式,氣候風險管理能力不夠。金融機構對于傳統的石化能源及相關產業鏈的風險較為熟悉,對于由氣候變化帶來的“綠天鵝”風險較為陌生,主要表現為對新能源領域的商業模式和市場規則的把握存在難度,對舊動能領域的轉型路徑和風險處置不夠熟悉,金融機構對碳金融機衍生品還不了解,風險管理的能力亟待體系化的提升。
三、著眼未來,商業銀行應從五方面著手加快綠色金融發展
一是精準定位和準確站位。要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服務科技自立自強,服務“雙碳”目標,從戰略性新興產業科學識別起步,調整基于抵質押品的授信模式,對知識產權和未來收益等非實體進行風險定價和模型構造,提供覆蓋技術、企業和產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解決方案。同時,要滿足轉型企業的金融需求,根據不同行業的轉型技術路徑開發相應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引導企業綠色轉型。現在的金融機構工作真的很難,我們不僅需要了解水平層面的金融知識,也需要了解垂直向度的行業知識,特別在綠色轉型過程中,對技術的不了解一定不會使你達到一個全面審慎的金融風險的管理的結果,所以金融機構既要在金融方面積累自己的人才和知識儲備,同時你還要在技術端不斷地加厚人才儲備和知識積累。
二是產品組合和服務集成。商業銀行要加快產品創新,豐富綠色產品體系,提升產品集成能力,比如銀行可打造光伏服務平臺,集線上申請、審批放款、數據監控、貸后預警等于一體,提升業務辦理體驗和效率,綠色金融服務體系要與自身的“雙碳”目標齊步走,要與銀行的ESG同向行,與所有的利益相關方共同走出綠色發展的大道。整個在產品創新方面至少有以下幾個維度我們可以進行有效的開拓:
1.積極投資與被動投資。前者是PE、早期投資和間接投資的陣地,后者是ETF、指數化投資的舞臺,ESG ETF已然成為資產配置的主菜,而不是冷盤。
2.多元化投資與主題投資。金融機構習慣于多元化投資,我們可以有效發揮分散風險的多元化效應,但是目前在ESG領域確實出現了專注于某個行業、某個技術、某條供應鏈的主題投資,以綠色低碳的主題投資為主,我們在這些層面上已經有一些特別積極的嘗試,國際上可借鑒的例子就更多。
3.財務投資和責任投資。如果熟悉弗里德曼,我們都知道如何一個企業最終目標都是股東價值利益的最大化,但現在我們看到由于綠色發展是未來發展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其實解決了綠色發展的問題也就解決了股東價值回報最大化的問題,所以它不是最好有,而是必須有的選項。所以我們從過去的偏重于財務投資更多走向了財務投資與責任投資并重。現在很多國家在這方面進行了嘗試,歐盟還專門出臺了金融機構的有關信息披露標準,它的第7條綠是不可持續,第8條綠是淺綠,第9條綠是深綠,希望大家在披露的時候把你的投資項目的信息披露可以披露更精準一些,而你要達到深綠可不是自己刷綠,也不是自己洗綠,要是真的深綠才行。所以我們會看到這方面的變化也在逐步出現。
4.今天的投資還是明天的投資。其實任何離開了綠色概念和可持續概念的投資都不是明天的投資,甚至我都不認為你會過得了今天。因為大家會看到我們在北京現在冬天穿衣服越來越少,在座如果有買加拿大鵝羽絨服品牌的人一定會覺得特別痛苦,因為買了估計也沒有機會穿。所以氣候變化它已經在真實地影響你自己,如果你連這種影響都不能通過金融的倍增效應使得實體經濟感受到金融對它的助力的話,那我們明天投資的領域會變得越來越窄,到那個時候沒有原生產品怎么創造價值?所以我相信明天的價值跟ESG,跟可持續的責任投資是密切相關的。
三是市場化和交易性。商業銀行應從戰略高度重視碳金融業務,要加強與環交所、交易商協會、碳資產管理公司等機構合作,積極探索推進碳回購、碳基金、碳信托等碳金融業務,以及遠期期權期貨調期等碳衍生品業務。從歐盟碳市場發展經驗看,銀行等金融機構是重要的參與者,對于活躍市場、提升市場定價效率至關重要。隨著國內碳市場的發展,金融機構的參與將是大勢所趨。總的軌跡是這樣,一旦任何一個金融產品可交易性提升,那這個金融產品的活躍性就會提升,使用的范圍就會擴大,使用的深度就會擴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把碳金融產品推到高速交易、高流動性、可使用、可流通的階段,否則的話我們只是曇花一現或者一個首單、首筆效應,完全是錦上添花,而不能真正作為高質量經濟轉型的支點。
四是數字化方面。碳足跡應該有數字化的載體,數字化與綠色金融相伴而行,商業銀行要利用好綠色金融的數字化基因,要運用大數據、AI等數字化手段,在客戶的智能識別、產品創新、環境風險、收益測算等方面給予支持,更好服務綠色轉型和“雙碳”目標。
五是風險管理方面。商業銀行要加強對新能源和傳統領域轉型風險的識別,提升“綠天鵝”風險管理能力,要積極開發和利用碳金融衍生品,更好地通過金融產品來管理碳金融風險的敞口,高度重視洗綠風險,強化信息披露,不斷提升綠色發展實效。
交通銀行是唯一總部在上海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我們的基因是開放的,所以在金融助力綠色轉型發展的進程中我們敞開懷抱,與一切想與我們合作,愿意合作,愿意促進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的人士積極地合作,積極地擁抱我們共同的未來。
謝謝!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