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再迎來利好政策。
7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支持生物醫藥產業全鏈條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介紹《意見》有關情況。《意見》推出8方面37條政策舉措,覆蓋研發、臨床、審評審批、應用推廣、產業化落地、投融資、數據資源、國際化等關鍵環節,堅持全鏈條創新、全鏈條改革、全鏈條賦能。
7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內容包括審議通過《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7月21日,《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也提到健全支持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發展機制。在上述政策信號的影響下,國內醫藥行業對各地支持創新藥發展的政策充滿期待。
生物醫藥是上海市重點發展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此次《意見》的支持范圍為在上海市內登記注冊的,從事藥品、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科研儀器等領域研發、生產、專業服務的企事業單位或民辦非企業單位。
有服務創新藥企的醫療從業人員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上海的《意見》相當全面,既給企業支持,也給政策,對于公司的創新藥企而言,無疑是好事一樁。一家創新藥企也向記者表示,此次《意見》的支持力度很全面,力度也很大,公司目前僅在上海設有辦公室,希望未來有機會做大在上海的業務。
“這次上海全鏈條政策,讓我們感到十分振奮,是真正具體的、可落地的政策支持。”在了解《意見》的內容后,宜明昂科創始人,董事長田文志博士向澎湃新聞記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他分析指出,建立以IND批件數量,本地成果轉化數量為考核目標的支持機制;對上海申請人開展國內臨床的1類新藥,不同階段給予支持。這些措施都實實在在緩解了創新藥企的壓力,鼓勵我們把創新做下去,最終能夠做出惠及廣大患者的新藥。
在優化藥品和醫療器械的審評審批流程方面,上海市藥監局副局長張清在當天的發布會上表示,從2021年到現在,本市累計獲批國產1類創新藥19個、創新醫療器械注冊證25張;還有兩個產品,羅氏的可伐利單抗注射液和勃林格殷格翰的佩索利單抗,全球多中心同步研發,在中國先于歐美等國家率先獲批上市。下一步,上海藥監局將以落實《若干意見》為契機,持續優化和完善藥品審評審批相關工作,在守好底線前提下,力爭跑出本市支持創新藥械上市的加速度,積極服務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用藥安全有效。
人工智能在生物醫藥領域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上海發布的《意見》將“支持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藥物研發”作為大力提升創新策源能力的重要內容。騰邁醫藥聯合創始人、CEO何騎表示,政策極具前瞻性,不僅為生物醫藥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AI藥物研發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期待在政策支持下全行業能更好地實現創新與突破。
晶泰科技副總裁王明泰表示,晶泰科技是國內率先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藥物研發多個環節的科技企業,并與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科研院所達成合作,如輝瑞、禮來、新加坡實驗藥物研發中心(EDDC)、正大天晴、長江生命科技等,全球排名前20的跨國藥企中有16家都與晶泰建立了穩定合作,《意見》提到的相關內容讓公司備受鼓舞。
除了在研發端,《意見》在創新藥械的落地環節也給出了切實措施。《意見》明確,加快創新產品應用推廣,其中包括加大創新產品醫保支付支持力度。對于國家醫保談判藥品和創新醫療器械涉及的診療項目,實行醫保預算單列支付、在DRG/DIP改革中單獨支付;對符合條件的高價值創新醫療器械、創新醫療服務項目,在DRG/DIP改革中獨立成組、提高支付標準、不受高倍率病例數限制。對符合規定的“新優藥械”產品,及時研究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在商業保險層面,《意見》指出,利用區塊鏈、隱私計算、數據空間等技術,依托“醫保大數據創新實驗室”建立醫院、醫保與商業保險機構、醫藥企業間的數據合作利用機制,強化數據在創新藥研發、臨床診療、商業健康保險產品等場景中的應用,加快商業健康保險產品開發。
鎂信健康創始人兼CEO張小棟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生物醫藥研發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自《上海市進一步完善多元支付機制支持創新藥械發展的若干措施》后,上海全鏈條政策進一步明確通過建立醫療醫保數據的數據資源的合作,加快商業健康保險產品開發,以此擴大對創新藥的支付范圍。可以看到,上海政策通過不斷完善產業鏈后端的多元支付機制,推動前端的產業發展,讓醫藥企業“敢研”、讓資本市場“敢投”,促進生物醫藥行業邁入“高投入-高回報-高投入”的正向循環。
張小棟進一步表示,《中國商業健康險創新藥支付白皮書》顯示,2023年商業健康險對創新藥的支付總額約74億元,占整體市場規模的5.3%,支付占比仍然有限。隨著多元支付及配套機制的完善,商保有望做好與基本醫保的有效銜接,發揮對創新藥更大的支付貢獻。
責任編輯:何松琳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